根據《柳葉刀》最近統計資料顯示,在中國腦卒中(俗稱:腦中風)為第一大死亡病因,腦卒中具有「三高」特性——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公眾也逐漸認識到:高血壓、高血脂、吸菸、糖尿病等是導致腦卒中發病的常見病因。然而,還有很多原因,並未被大家所熟知。
腦血管病主任張琪博士指出,除了上述常見的病因外,誘發腦卒中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原因。其中頸動脈夾層誘發的卒中,在中青年病人中多見,需引起重視。頸動脈夾層,除了外傷,突然轉頭或牽拉也可引起動脈撕裂,甚至有些患者是在接受不正規的推拿按摩時引起的。
據福州電視臺1套新聞頻道(FZTV-1)報導,49歲的周女士是一名餐廳經營者,因為長期從事餐飲工作,導致頸肌勞損,她前往當地某醫院進行治療,誰知在住院治療的第二天,周女士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暈倒了。據該院醫生回顧,當時她人雖然是醒著的但是完全沒辦法講話,右側完全偏癱。經檢查,其左側頸內動脈完全閉塞,顱內血管是不顯影的——這是典型的缺血性腦卒中。幸運的是經過及時血管內介入治療,周女士終於脫離危險。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周女士突然中風?
醫生詳細了解周女士發病前後的經過後發現,原來她的愛人是「罪魁禍首」。原來,周女士因長期從事餐飲工作,造成其頸部、背部等局部肌肉長期緊張、勞損,而長期疼痛;她丈夫看著心疼,就在家給她做拔罐、按摩等。正是這種甜蜜愛心的「非正規」按摩最終導致周女士突發中風。
▲ FZTV-1報導:肩頸疼痛就按摩?這名女子被按出腦中風
頸動脈夾層是中青年腦卒中患者重要誘因
正是這種不正確的頸部按摩推拿,導致周女士頸部動脈內膜損傷,內膜損傷後會導致頸內動脈閉塞,醫學上叫「動脈夾層」,動脈夾層會繼發血栓,血栓脫落會導致顱內血管閉塞,最終導致「急性腦梗塞」。
頸動脈夾層是指由於腦動脈因各種原因發生內膜局部撕裂,血液進入血管壁形成分離,內膜逐步剝離、擴展,在動脈內形成真、假兩腔,亦可造成栓子脫落。當血腫聚集在動脈內膜和中膜之間可導致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當血腫累及中膜與外膜時則可形成動脈瘤樣擴張或者破裂出血。雖然腦動脈夾層僅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少部分,但它卻是中青年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外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由頸、椎動脈夾層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約佔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佔中青年人缺血性卒中的10%~25%。所以青年人罹患腦卒中,動脈夾層是應該考慮的病因之一。
據統計,頸內動脈夾層的發病率為(2.6~3.0)/10萬,椎動脈夾層的發病率尚不明確;夾層動脈瘤的病因包括高血壓、遺傳因素、外傷、感染及血管性疾病等,現普遍認為內彈力板缺損可能是夾層動脈瘤形成的主要原因。
▲ 動脈壁由內膜、中膜、外膜組成,內膜局部撕裂,形成夾層,可伴有栓子脫落
頸部劇烈活動、體育運動等都可能導致頸動脈夾層
夾層一般被分為自發性、外傷性和醫源性。頸部的劇烈活動、頸部不適當的按摩或微不足道的頸部創傷,是已知的引發頸動脈夾層的潛在機械觸發因素。甚至於劇烈咳嗽、擤鼻涕以及從事某些體育活動,如舉重、羽毛球、高爾夫球,網球及瑜伽等或大幅度轉頭都可能導致頸動脈夾層。而高血壓、纖維肌發育不良、近期感染等也是頸動脈夾層發病的高危因素。
頸動脈夾層患者的臨床症狀主要分為三大類:
1. 局部症狀:頭頸部頭痛、Horner徵(霍納症候群,即頸交感神經麻痺症候群)、顱神經麻痺、耳鳴等;
2. 缺血性表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塞、腦栓塞;
3. 出血表現:顱內夾層動脈瘤及其破裂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
儘管大多數頸動脈夾層患者並沒有常見的腦血管病危險因素,但某些腦血管病危險因素仍然是頸動脈夾層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口服避孕藥、結締組織疾病等。
除血管自身因素外,誘發因素在頸動脈夾層的發生中不容忽視。在控制危險因素的基礎上,應同時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如不適當的機械外力。
張琪博士建議,大家在日常運動中要注意運動強度,避免劇烈運動。同時儘量減少頸部的按摩、刮痧等操作,若有需要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進行評估或治療,以防引發頸動脈夾層。若按摩、刮痧等操作後有腦卒中徵兆,一定要及時就醫,頸動脈夾層需要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 日常運動中要注意運動強度,避免劇烈運動
「中風120」快速識別中風
■ 「1」代表「看到1張不對稱的臉」;
■ 「2」代表「查兩隻手臂是否有單側無力」;
■ 「0」代表「聆(零)聽講話是否清晰」。
如果通過這三步觀察懷疑患者是中風,應立刻撥打急救電話120。
嚴重撕裂造成頸動脈管腔重度狹窄,可行血管內介入支架治療
《中國卒中雜誌》刊文指出,在4.5h溶栓時間窗內對頸部動脈夾層進行rt-PA靜脈溶栓是安全的。頸動脈夾層所致的缺血性卒中復發事件較低,不推薦常規行血管內治療,但在頸動脈夾層導致血管嚴重狹窄甚至閉塞引起缺血性卒中時可行血管成形術。
指南不推薦對發病6h內的急性前循環缺血性卒中患者進行灌注篩查,但對存在目標缺血不匹配的患者進行血管內治療可增加患者良好預後的比例。
80%腦卒中是可以預防的
哪怕最完美的救治,都不如腦卒中從未發生過。
張琪博士指出,除了腦血管畸型、腦血管瘤、家族聚集性遺傳等先天性因素,高達80%的腦中風是可以預防的。
首先,控制好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臟病等高危因素。降低血壓,控制血脂、血糖,保持健康體重,可降低腦卒中風險;房顫是引發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病因,建議房顫患者遵醫囑採用抗凝治療。
其次,保證健康生活方式,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
日常生活行為應注意:
1.注重合理膳食,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g,減少攝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限量食用烹調油,每天飲水要充足。
2.酌情量力運動,以大肌肉群參與的有氧耐力運動為主,如健走、慢跑、遊泳、太極拳等運動,活動量一般應達到中等強度。防止過度勞累、用力過猛。
3.克服不良嗜好(吸菸、過量飲酒、久坐,長時間低頭看手機等)。
4.注意氣候變化、保持情緒平穩。
5.老年人應防止過快改變體位,避免便秘。
6.定期進行體檢,發現問題早診早治。
▲ 預防卒中要控制好高血壓、高血糖、心臟病等因素
▲ 莫做低頭族
張琪博士特別提醒,很多人體檢不重視腦血管,建議到了50歲,都做一個腦血管檢查「留底」,如果家族有過腦血管瘤患者,40歲及以上體檢就要考慮體檢做CTA或MRA篩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