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荼羅經》裡稱四大菩薩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
1文殊菩薩
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常隨侍釋尊左右,幫助師尊弘揚佛法,「文殊」是妙的意思,「師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稱之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文殊菩薩司理智慧,與普賢菩薩相對。文殊的圖像一般為騎獅像,頂結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智慧劍(金剛劍)。此外造像還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有不同。
文殊菩薩右手高舉智慧劍,智慧劍前端燃燒著熊熊的智慧火焰,示意智慧劍既能斬斷眾生的無明,又能燒盡眾生的貪嗔痴。梵林的智慧劍,保留了佛教法器威嚴的同時更適合個人佩戴,集時尚與信仰於一身。劍身採用18k黃金與墨玉鍛造而成,並且輔以南紅寶石,原本單調的色彩瞬間有了氣色的神採,大氣雍容。
劍身兩側被黃金鍛造成祥雲造型,古人云,凡祥雲所現之處,必有吉祥好事發生,所以在歷代的服飾、器物上都有祥雲的造型。文殊菩薩所有智慧劍亦是如此,將美好佩戴在身,將智慧懸於胸前,一舉一動,已將乾坤納入囊中,夢遊仙窟高崖,與浮光日月同飲。
2普賢菩薩
是行、願弘深的典範。梵語的普賢稱「三曼多拔陀羅」,密宗亦稱普賢為善攝金剛、真如金剛、如意金剛。在雕像上,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駕獅子侍佛之左。據說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薩則掌管諸佛的智德與證德。一般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
普賢菩薩手中常拿的是如意棒,表示行為如意,事事通達,像象一樣為人背負一切重擔,替人類做最勞累的工作,大行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佛法中代表行願,學佛容易行願難,悟了道以後要修正自己的行為從內在到外在來改變自己。
金剛杵也是普賢菩薩使用較多的法器,金剛杵在密宗中代表堅利的智慧之物,能夠斷人煩惱,降伏噁心魔,擁有金剛杵的人是有一個菩提之心的。手握金剛,朝夕聞道,終有所悟。
一杵開三葉,結果自然成,大道至簡,萬物平衡,是宗教法器與珠寶飾物之間的一次久違邂逅,亦是設計工匠對製作修行的參悟,把一切極端之事和爭執束縛在一個簡單的現實之中,學會平衡生活中的加減法。
3觀世音菩薩
玄奘三藏又譯作觀自在菩薩。唐宋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罥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準提觀音。另外加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觀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體變化的觀音中,特別受歡迎、喜愛的是白衣觀音。
觀世音菩薩多數形象是右手拿楊柳枝,左手拿淨瓶。楊柳枝給人消災除難,治病送健康,淨瓶裡的淨水能消除人煩惱,給人間灑滿幸福。
4地藏菩薩
因發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願,密宗又稱之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或金剛幢,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為地藏。在釋迦佛入滅以後,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肩負著救度六道眾生的重大使命。地藏菩薩現出家菩薩像,其雕像為僧侶打扮,左手擎寶珠,右手持錫杖。
地藏菩薩手持錫杖,振開地獄之門,意喻振開眾生執著的意思。幽囚、關閉是痛苦的,一旦地獄之門振開,大家就得解脫、得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