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紙鶴祭親人 昨日,北新橋板橋社區的近百名居民在一千隻千紙鶴上寫下寄語,追思已故親人,並以此倡導清明節文明祭掃。本報記者 張偉峰 王貴彬 攝影報導
昨日,在廣渠門家樂福,貨架上的桃罐頭已所剩不多。本報記者 朱開雲 攝
本報訊 (記者朱開雲)紅布衝喜,「桃」離晦氣,由於諧音,在清明節到來前夕,紅布和桃罐頭開始熱銷。近日,多位老家東北的年輕人接到家鄉親人的電話,被告知今年三月三與清明撞在一起,不吉利,老家盛傳吃桃罐頭、枕紅布可避邪。專家認為,該傳言帶有迷信色彩,是對節氣和民俗的誤解,市民勿信謠言。
桃罐頭紅布近期銷量增加
今年「三月三」恰逢清明節。在東北一些城市流傳「枕紅布吃桃罐頭可避邪」。
昨日,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劉女士接到老家的電話,姥姥告訴她一定要買桃罐頭,還要在枕頭下放紅布避邪。劉女士說:「只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老人是一番好意。」
昨日,在兩廣路家樂福,多種罐頭貨品充足,但桃罐頭較少。一名店員稱,桃罐頭雖然沒有搶購現象,但銷量比前一段時間多。
昨日傍晚,官園批發市場許多攤位已收攤。一位攤主說,紅布最近賣得比以前好,許多商戶增加進貨量。
東北人稱家鄉頻出此傳言
昨晚,多名網友發微博稱被家人要求買桃罐頭。
老家遼寧鞍山的李先生說,由於最近老家盛傳吃桃罐頭,前幾天舅舅來北京時特意帶來兩瓶桃罐頭給他。
李先生說,在他老家,每隔一兩年就出現類似的民間流言,進而使某種商品成為「吉祥之物」,一時間十分搶手。「有一年流傳姐姐給弟弟買紅背心,有一年流傳望兒山倒了,母親必須給兒子買桃罐頭保平安」。
市民擔心商家借流言牟利
昨晚,家住延慶的王先生致電本報熱線稱,最近親友中流行起家長給孩子買紅背心、紅褲衩及吃桃罐頭。昨日,他去縣城的超市,買這些的人很多,但超市貨源充足。王先生擔心有不法商家在擴大謠言傳播,從中牟利。
家住天橋的張先生回憶,上世紀九十年代,老百姓中也出現過買桃罐頭、扯紅布「圖個吉利」的傳言。「那時流行一次買7瓶桃罐頭。當時食品店的桃罐頭被一搶而空。」張先生及多位市民表示,這種行為帶有迷信色彩,也不排除某些商家借著謠言推銷商品。
獻上菊花、折千紙鶴、唱歌、朗頌……在清明節即將來臨之際,北京多個社區根據自身特點,發起各種文明祭奠活動,居民們共同祭奠已故親友,表達思念之情。
專家觀點
迷信觀念引發流言傳播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認為,出現這種現象與一些封建迷信觀念有關。這種傳言往往容易被一些文化水平較低的中老年相信,並繼續傳播。
夏學鑾說,在現代社會,信息渠道高度發達,這種民間傳言很容易藉助手機簡訊等方式快速傳播,市民如果沒有獨立判斷的能力,就很容易跟風。媒體應該通過各種信息渠道闢謠,讓市民保持信息的通暢,引導百姓不至於跟風。
清明節與三月三不相關
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副會長張雙林說,清明節與三月三沒有任何關係。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雖有折柳、踏青的習俗,但因清明要祭掃先人,所以這個節氣也顯得比較突出。他說,在老北京傳統節日中,三月三要舉行蟠桃宮廟會,傳說當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人們便去往東便門的蟠桃宮趕廟會。
張雙林認為,把吃桃罐頭與傳統節氣聯繫在一起是對傳統民俗的誤解。
本報記者 姚瑤
作者:朱開雲
(責任編輯:UN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