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宋明時期理學文化的傳教士

2020-12-22 李好說歷史

導語

宋明時期非常特殊,在這一時間段中理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從這一時期開始,理學出現了許許多多的體系,也出現了不同的價值秩序。同時,在這一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一直都在引領當時社會發展的人,一直都在剖析當時的文化心理的人,他們代表了先人思想發展的最高水平,張載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個真正的大家,在他的經歷裡面,他對宇宙,對人生,對價值都有見解,從中堅持去尋找,不斷發現所探求的奧秘。

在張載的做學經歷裡面,他提出了多種獨特的思想,其中就包括儒家學者的使命與人生理想,他的思想代表了這些新儒家學者的對宇宙和世界的終極關切與志向。他的弟子對張載有這樣的評價,那就是通過自己的才華來去研究在這個世界上所存在的那些理論並有所發揮,通過自己的學識去揭示一些道理去感召更多的人教育更多的人,讓天地與個人都有所發展,都有所融合。在他的一生裡,新學常思,他的德行與他的智慧,時刻都有著新的光彩。那麼張載對理學的發展有著什麼樣子的貢獻呢?我們可以從他自身著手,從張載嘔心瀝血,窮神知化的哲學窮思中去思考他對北宋理學發展的貢獻。

張載像

㈠遇到知音,棄軍從文

遇到知音,棄軍從文使張載確定了自己的哲學體系,也為開創宋明理學提供了一個方向。

張載所生活的北宋有著很多的戰亂,生長在西北地區的他從小就希望能夠成為一名軍人,經常與朋友一起討論怎麼用兵,想要追隨範仲淹。在他21歲時,也就是公元1041年,張載見到了範仲淹,渴望能上陣,然而範仲淹在面對這位青年的時候,覺得張載更適合去研讀儒學,勸說他重新研讀四書,鼓勵他棄軍從文,用另外一種方式去讓天下的百姓生活得更好,也讓他們能夠實現原來立下的那個目標。

因為遇到了一個懂自己的知音,因為遇到了一個非常合適的機會,張載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從此之後在推動儒學發展的路上一直前進,除了對儒家的四書和六經大有造詣之外,又對佛老的學問進行了很深的研究,將二者糅合,感受到了主帥的深意。從1041年開始,他開始了思考,確定了他對佛老的批判,並重寫了獨有的學術篇章,而這樣的哲學,也讓當時的文化有了新的分支。

張載石像

㈡張載對於「太虛」的分析,奠定了其自身學問基礎

張氏對太虛的存在加以分析,讓其哲學成為了當時那些大家裡非常深刻的學說,也為他龐大的學問體系提供了一個本體基礎。

在張載這裡,太虛有關的三種實體成為了空間不斷變化的三個階段。他說明了宇宙運動的過程是不斷變化的,而在這些變化之外,是有一個實體存在的,那就是氣。氣的聚散代表了宇宙的運動過程,也說明了這個世界是有一個秩序存在的,而在張載的思想裡面,這個實體也不管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是永恆的。與之前的那些儒家學者對佛老的思想避之不談的態度不一樣的是張載對於這兩個學派的思想是有很深的研究的,並且從中不斷反思,不斷提出利於儒學發展的主張。

《張子書》

橫渠反擊了道教的不死,反擊了佛教的虛空,使儒家的學說更加完善,邏輯更加縝密,更加的無懈可擊。在他建構理學體系的時候,對存在的解釋,對運動的思索,成為了他思想的一個中心。氣學是當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即使後來的那些人對張子的思想並不認同,但是他們都不否認氣一元論是相當完備的,也為學問的研究找到了一個方向。

㈢張載的人性論的提出代表了宋明理學始終高揚的精神傳統

古代的那些文人,他們在思考一些問題的時候,並不是脫離當時的世界的,也並不是完全與當時的民眾隔離的。他們對百姓是有著一種非常特別的感受的,也是有著非常強烈的責任感的。張載也是這樣,當他描繪自己的理學體系的時候,並沒有脫離那些民眾的存在,相反,他闡明了人性,讓宇宙和人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引領了古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建立。在張載那裡,太虛代表了最高的本體的存在,氣化的過程被稱之為道,二者融合起來就有了性,這個性不僅是世界之性,而且是人性,因為宇宙和人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是融為一體的。

當人性和人的直覺結合起來,就構成了人心,這個心在經過進一步的發展,就能成為宇宙的大心。總結起來說那就是人的本性與太虛的本性是一體的,這樣的思想傾向是很多的,那些大家所堅持的是,他們提出的無數人性論,都是對世界的思考,都是對本原的認知。

橫渠四句

在張載努力說明的觀點裡面,通過解讀他的一些書,可以了解到他的人性,不僅包括太虛之氣的本性,也就是最高的道德要求,而且包括「攻取之性」,也就是人的各種想法和不一樣的性格。後來周敦頤也繼承了張載所提出的人性論,可是他對氣質之性的理解沒有張載這般明確。張子通過自己的解說使自己的人性論變得非常的完善,他認為天地之性是人與世間上的萬物都有的本性,而人與物的差別就在於氣質的「通蔽開塞」。人性之間之所以會有差別,那就是因為他們的性與知覺組合起來的心是不一樣的,而這個心是能夠主宰人的性情的。這些觀念的提出,也為張載的知識論的發展與人性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使之成為宋明理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後來的許多理學家,他們在談及人性的時候,都繞不開張載。

㈣張載的「盡心知性,民胞物與」的思想成為宋明理學所讚揚的一個人生維度。

因為人的先天氣質是不一樣的,因為人的本性也是有著不同的,所以在每個人降生的時候都帶有著自己先天的本性,這一部分是我們無力改變的,也是必定要順應自然去發展的。然而,當人的氣質之性徹底形成的時候,當人逐漸去認識周圍的世界的時候,張載強調,我們是可以窮理以盡性的,是可以通過變化氣質來使人的思想境界有進一步的提升的。在之前的理論建構中,張載就曾經說過,人的本性是有著先天的一致性的,只是因為本性被遮蔽了,所以才會呈現出人性的差別,我們能做的就是幫助人很好地認清自己,恢復原有擁有的本性。這也向我們闡明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窮理讓人恢復清明的本性。

在窮理盡心的過程中,人的思維有了飛速的發展,對這個世界也有了更多的認識,得到了很多的知識,這個知識又被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我們先天的理性自然而然得到的知識,而另一方面是通過學習得到的知識。先天的德性與後的經驗,使人們的認知變得越來越完善,對宇宙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宇宙與個體聯繫得更加的緊密。而這種思想也是張載的理論變得更加的成熟,變得更加的獨特,也是他超出尋常人的所在之處。

張載思想

張載通過盡心所得到的知識是一種非常高遠的境界,在這種人生境界中,萬物是一體的,天人是合一的,個體成為了宇宙的一個必要部分,而宇宙與個體又是息息相關的。通過對宇宙窮神知化的邏輯思考與體天下之物的直覺體會,張載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與宋明理學家的精神傳統,那就是民胞物與的精神,這一精神代表了宋明理學家們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啟發了世人如何從個人的角度去看待宇宙,又如何運用對宇宙的這種認同來對待自己的生活與社會。

在這種萬物合一的境界中,每個人都樹立了高度的道德自覺,也對自己擁有著道德義務,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對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判斷。張載提出這種思想的目的就是幫助世人樹立一種新的價值觀,幫助人們去了解個體在宇宙中的地位,也起是士大夫和那些知識分子行動起來,通過改變自己,通過拯救自己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在提升世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去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當個體被賦予了更高的責任與價值之後,他的一切所做的都是有意的,都不是單純的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整個宇宙,為了所有的生命。

結語

張載對宋明理學的發展是有著很高的貢獻,這種貢獻體現在他的宇宙論上,體現在他的知識論上,體現在他的人生價值觀上。從剛開始做出的棄軍從文的選擇,從整個哲學體系的建立,又到民胞物與的思想認知,使理學變得更加的高尚,變得更加的重要,也讓生命變得更加的有意義,讓個體的責任感變得更加的鮮明。在這樣的思想引領下,道德責任不再是一個抽象的存在,而是與每個人都切實相關的。宋明的理學為世人書寫了一曲正氣歌,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文人,對世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有了更多的熱愛。

參考文獻:

張載《張載集》

張載《西銘》

陳來《宋明理學》

呂大臨《橫渠先生行狀》

相關焦點

  • 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先要自覺地對張載關學自身的思想文化淵源來歷、形成過程及其突出特點和發展走向等能有一個最基本了解和認識,並進一步作出認真研究和反省,達到「自知之明」,才有可能做到對張載關學思想傳統的文化自信。首先要解決張載關學的道學定位問題。我所說的道學是專指宋代而言,統稱「宋明理學」,即現代世界通行的「新儒學」「新儒家」。
  • 道接千載:張載與宋儒的思想世界——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活動...
    論壇由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喻靜召集,中國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谷卿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辛亞民評議。此次論壇採取線上形式,觀眾參與積極、互動頻繁。  2020年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張載(1020—1077)誕辰一千周年,其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被歷代學者士人傳頌不絕,奉為共同的文化綱領。
  • 張載:上承孔孟之志,下救來茲之失
    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學者稱橫渠先生,是北宋理學創立者之一,也是關學宗師,世人稱之為「橫渠先生」。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評價張載之學在中國儒學史上的地位,稱其「上承孔孟之志,下救來茲之失,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聖人復起,未有能易焉者也」。張載為後世留下的思想文化遺產相當豐富,史學界對張載的思想及歷史地位也有著不同認識。
  • 宋明兩朝都產生了「新儒學」,為何宋朝壓制人性,明朝卻解放人性
    再加上宋代是建立於長期的社會分崩時期的,階級矛盾、民族鬥爭都十分的尖銳,這很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於是一些儒家學者才從儒家的經典中來找尋解決之法,宋代的理學就是這樣開始發展的,比如周敦頤提出:"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意思很簡單,號召大家要遵守儒家聖賢提出的法則。
  • 張載: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張載雕塑張載《西銘》中有雲「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我們常說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就由此演化而來,意為包括貧窮、低賤、憂傷、災難等種種艱苦難挨的外部條件,往往可以像打磨玉石一樣磨礪人的意志,使之終有所成。
  • 挖掘張載關學思想內涵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
    連結關學研究成果發布歷史上,張載所開創的關學是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張載對於理學形成起了奠基性作用。陝西對於關學的研究在改革開放後蓬勃發展。人民出版社出版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先生主編的《宋明理學史》上、下卷,其中對張載思想的主要特徵、關學與洛學的關係都進行了詳細梳理,進一步豐富了侯外廬先生《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關於張載思想的判斷。陳俊民先生撰寫了《關學序說》《張載關學主題論》《張載哲學邏輯範疇體系論》以及《關學源流辨析》等文章,將關學作為一個完整而有系統傳承性的學派加以研究。
  • 傳承「張載四為」精神做新時代文化自信的中國人
    不但彰顯出「張載四為」在中國歷史上引領價值共識的重要地位,而且賦子了新時代的價值內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價值導向作用。2020年,是我們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宋明理學的重要奠基者、關學學派的開創者張載誕辰一千周年。
  • 「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 紀念張載誕辰一千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陝西...
    北宋思想家張載提出的「橫渠四句」,成為後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志向和傳統。  12月12日,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陝西西安舉行。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張旭、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翔、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李春林在開幕式上分别致辭。陝西省副省長、寶雞市委書記徐啟方主持開幕式。陝西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王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橫渠四句再解讀
    趙孟楷書《西銘》殘本(局部) 資料【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張載(1020—1077)是北宋理學的創建者之一,也是關學宗師。橫渠四句代表了北宋理學的根本精神,近千年來傳誦不絕。由於前兩句比較費解,學者的解讀一直存在分歧,因而有必要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筆者的專題舊文,重新思考,進行再解讀。在逐句解讀之前,先對橫渠四句的版本和宗旨略加澄清。關於橫渠四句的版本。橫渠四句常見的版本有兩個系統。
  • 《張載名言千句》新書研討會在西安舉辦助力打造傳統文化復興基地
    12月27日,由陝西關學書院和全國國學機構聯盟主辦的紀念張載誕辰千年《張載名言千句》新書出版研討暨陝西關學書院創建「傳統文化復興基地」啟動儀式在西安舉行,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貢獻力量。
  • 【蓮城文苑】張載的「四為句」
    我們常說,某某是「有心人」,指的並不是這個人物質形態的「肉心」。這裡的「有心」,是指這個人肯於思考問題,認真嚴密細緻。因此,「為天地立心」的「心」,不是說給天地找一個客觀存在的物質之心,也和「有心」、「用心」的心有異曲同工之妙,是象徵意義上的,就是為人間社會確立道德標準,形成確定的價值觀。人「有心」,做事就有規矩,有板有眼,有方向,有目標。天地「有心」,人間社會就會有秩序。
  •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論南宋理宗時期的理學與詞
    自即位起,為鞏固統治、收買人心,理宗就推行了一系列崇獎理學的政策,他一方面追封朱熹等前代理學名家,另一方面又以「端平更化」為契機,安撫和籠絡了大批理學名士參與朝政。有學者統計,理宗朝官至宰執大臣的理學之士有11人之多,出任經筵官的基本也都是理學之士,尤其是專職的經筵官更是清一色的理學名士。
  • 楊立華: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真正奠基者
    導語宋明道學或者宋明理學有濂、洛、關、閩四大主要流派,濂就是指周濂溪,洛是指二程,關是指張載,閩是指朱子。濂、洛、關、閩之學,一般被公認為道學正宗,或者理學正宗。
  • 經過兩宋的發展,理學成為影響後世王朝的重要思想
    文化方面,兩宋時期在該方面的成就,可以說對中國古代封建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力。這裡不得不提一個文化概念,那便是新儒學的誕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學思想。理學的誕生,有著其特有的時代背景,儒釋道三教並存,使得儒家思想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這使得兩宋士大夫們,開始以復興儒學為己任,甚至是自己一生的遠大抱負,由此在兩宋時期出現了復興儒學的熱潮,並在此基礎上奠定了新儒學產生的思想和社會基礎。
  • 民胞物與和合天下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民胞物與和合天下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在下午的分論壇上,與會的專家學者分別圍繞「張載思想及關學文獻的解讀與詮釋」「關學與宋明理學及其學派」「關學精神-『民胞物與』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從鄉約守則到社區建設-關學與社會治理
  • 【論文選登】關學文化在鳳翔的傳承研究—李均宏
    西安   長安大學圖書館  710064摘要:本文根據歷代《鳳翔縣誌》和新發現的穆軒李銘誠先生著作《庇蔭軒存稿》等資料,研究關學文化在鳳翔的傳承,認為張載關學文化在其後裔和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明清民國時期到現在仍然在鳳翔世代相傳,不斷發揚光大。
  • 芻議「實事求是」、湖湘文化與嶽麓書院
    歷史大轉折時期,魏源、曾國藩、譚嗣同都有認識論新實踐、新思想、新貢獻,創造了「湖湘經世理學」。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的《實踐論》和「實事求是」的思想,使中國認識論達到了新的高峰。毫不誇張地講,湖湘文化和湘學在認識論上有特色、有優勢,是中國傳統哲學和思想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