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選登】關學文化在鳳翔的傳承研究—李均宏

2021-02-20 陝西省孔子學會

關學文化在鳳翔的傳承研究

李均宏

西安   長安大學圖書館  710064

摘要:本文根據歷代《鳳翔縣誌》和新發現的穆軒李銘誠先生著作《庇蔭軒存稿》等資料,研究關學文化在鳳翔的傳承,認為張載關學文化在其後裔和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明清民國時期到現在仍然在鳳翔世代相傳,不斷發揚光大。

關鍵詞:張載 關學 鳳翔

中圖分類號:B244

北宋時代張載生活在眉縣橫渠鎮,當時眉縣歸鳳翔府管轄。蘇軾與張載同年中進士但比張載小十七歲,蘇軾嘉佑六年(1061)至九年(1064)任職鳳翔府籤書判官時,曾發出這樣的感慨:「今秦人如斯,夫子之功也,」蘇軾曾路過眉縣拜訪張載而不遇,留有《太白山下早行,至橫渠鎮,書崇壽院壁》詩:「馬上續殘夢,不知朝日升。亂山橫翠幛,落月淡孤燈。奔走煩郵吏,安閒愧老僧。再遊應眷眷,聊亦記吾曾。」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鳳翔知府沈自彰因仰慕張載關學思想,向朝廷申請從河北灤州遷移來張載第十四世孫張文運及其子孫,分別安置在鳳翔縣城東大街橫渠張子祠後、齊村和眉縣張載墳墓旁西柿林村等地,第十四代孫張文運及其子孫世代繼承直到第二十四代孫張建邦在明清兩朝為翰林院世襲五經博士,民國時期張建邦被任命為張子祠奉祠官,其中鳳翔支系子孫承襲五經博士八次,眉縣支系子孫承襲五經博士兩次,兩地都曾收藏《張子全書》刊板並多次重印。鳳翔張子祠是專門祭祀北宋著名學者張載的祠堂,是集書院、祠堂、民宅三位一體的明代古建築群,位於鳳翔縣城內東大街中段大關廟巷東側。張載後裔在鳳翔生活了四百多年,鳳翔東大街橫渠張子祠橫渠書院是傳播關學思想文化的重要中心,清代道光年間張載後裔張建科曾說過:「祠宇者,所以妥橫渠之神;全書者,所以載橫渠之道也」[1]。二十世紀中期鳳翔張子祠橫渠書院被縣機關幼兒園佔用,經過幾十年歷史變遷,僅存兩座祭祀大殿,啟賢殿已在2012年被張載鳳翔後裔集資重修,進行家族祭祀。張載祭祀大殿被圈佔在縣機關幼兒園內,雖然也在2016年獲得重修,但是仍被幼兒園當作體育用品倉庫,未能用於張載祭祀和關學文化傳承活動。現鳳翔縣城東大街大關廟巷裡樹有「宋橫渠張子祠舊址」、「橫渠後裔」和道光二十年鳳翔知府豫泰「重修宋橫渠張子祠碑」等,鳳翔齊村還有張載第二十四世孫前清例授修職佐郎候選訓導鄉飲正賓歲貢生肯堂張述銘老夫子德教碑,村民集資修建了亭子保護該通石碑,並對周圍環境進行綠化整治,成為村文化廣場。關學文化在鳳翔的傳承是從明朝萬曆年間到現在四百年來的歷史事實,也引起了許多學者研究和關注。1990年6月,林樂昌先生先後赴眉縣和鳳翔實地調查了張載的歷史遺蹟、家藏文獻和社會影響,編著有《張載理學與文獻探研》由人民出版社於2016年3月出版發行。書中說:「馮從吾、沈自彰等官員如此重視自河北應聘張載後裔歸陝,其中也包含有為張載族裔提升政治地位、享受更高殊榮的用意。」[2]2009年12月他發表《中國哲學史個案研究的實地調查嘗試——以張載哲學思想和歷史影響研究為例》一文,認為「1990年以來對張載哲學思想和歷史影響所做廣義的和狹義的兩類實地調查,可算是將實地調查用於中國哲學史個案研究的一個嘗試。 」[3]劉學智先生2016年8月在《關學(張載)與鳳翔》學術講座中論述了張載及其傳承張載學術思想的明代鳳翔大儒張杰、張舜典和清代大儒鄭士範以及關學清麓派第三代傳人李穆軒在鳳翔宗銘書院講學的事跡。劉學智先生在為政協鳳翔縣委員會整理出版的圖書《史道明遺稿》所作序言中說:「隨著關學研究的不斷深化,關於民國時期的理學餘脈,日漸引起學者們的關注。事實上,在地處西北一隅的鳳翔一帶,仍然活躍著以牛兆濂門下、清麓派第三代傳人李銘誠等為代表的學人,在鳳翔宗銘書院、鳳鳴書院、陵陽書院、靈麓精舍、卷阿書院等地講授關學和程朱理學,四方學者亦聞風而來,以至庠舍幾不能容。這些書院皆「一本清麓成規,先生(李銘誠)隨時蒞止,誘掖獎勸,士風丕變」(《李穆軒先生行狀》),恪守程朱學術宗旨,頗受當地紳民敬仰推崇,一時間鳳邑講學風氣盛行,為西府培養了一批造詣深厚的優秀人才」。[4]寶雞市檔案館收藏有張載後裔捐獻的家族歷史檔案,1991年版《鳳翔縣誌》也收錄了橫渠張子祠和五經博士家歷史資料。由此可見張載關學文化在鳳翔的傳承研究值得進一步挖掘整理和完善。明朝萬曆四十五年(1617)以來,鳳翔張載後裔明清翰林院五經博士家族子孫通過不斷重修張子祠,祭祀祖先,刊刻其祖先著作《張子全書》以及聘請學者在張子祠橫渠書院教學活動等,堅持不懈地弘揚張載關學文化精神,在關中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學術影響力,這種文化精神值得繼續傳承和發揚光大。道光二十年陝西鄉試亞元武澄曾在鳳翔知府豫泰邀請下與鳳翔舉人李正(號靜庵)一同校刊重印《張子全書》,武澄還編撰了《張子年譜》。  清末高賡恩在鄭士範《舊雨集》序言中說:「餘讀《續關學編》,三復《鄭冶亭先生傳》而心儀其為人,則以三原賀清麓所著錄無溢美也。既又從清麓學者張愚生、武敬亭諸君得先生所著《朱子年譜》、《許魯齋年譜》、《朱子約編》、《三禮表》諸編讀之,其紹前賢以迪來學者,厥功甚偉。其傳之久遠也宜哉!揆厥所始,則皆為鳳翔周氏正誼堂所刊。噫!關中傳橫渠之學,而鳳郡州邑尤密邇,其鄉故多學者,闡揚先緒如敬亭,與其賢坦劉蓮甫(源森)皆其人也。餘庚子秋,扈從居長安,久之,武、劉及諸學者多來問業,一日,蓮甫攜一卷示餘曰:『《舊雨集》亦先生所著,周君銘九(鼎)所刊而傳焉者也。』且曰:『先生遺稿,尚有《四書注約編》、《春秋傳注約編》、《盛世人文集》、《詩文集》將次第付剞氏』。餘盛嘆鳳郡之多君子而周君之表彰前哲以其書公之海內者,尤足風焉!蓮浦以周君之意丐餘為序,因樂為書之。至若集中惓懷師友憑弔忠烈,讀者自慨焉!有世道之思而先生生平學行政績其犖犖大者早垂之傳記中,俱毋庸贅述雲。」[5]他說鳳翔周氏及其志同道合之人傳「關中傳橫渠之學」,「其紹前賢以迪來學者,厥功甚偉。其傳之久遠也宜哉!」敬亭就是光緒年間岐山舉人武文炳,武文炳是武澄的侄孫。清末清麓學派創自三原賀瑞麟,但賀瑞麟(復齋)又是鳳翔人鄭士範的私淑弟子,他在為鄭士範編撰的《朱子年譜》序言中說:「光緒己卯,餘遊鳳翔,謁張子祠,遂至府學司訓吾友長安寇允臣所,晤郡人鄭冶亭先生後嗣,餘聞先生為朱子之學久矣,因求著述,乃得《朱子年譜》及《許魯齋年譜》抄本,歸而惓惓,謂何無人鋟以公世,已乃屬寇君轉語郡士周宗釗士甫,士甫慨諾,樂善重道,其志洵可尚已」[6]光緒己卯年是1879年,賀瑞麟遊鳳翔,拜祭了橫渠張子祠,認識了鄭士範的子孫,又囑託其友人鳳翔府學司訓寇守信(允臣)設法刻印,鳳翔儒商周宗釗慨然允諾承辦,時在光緒六年即1880年,這是關於鳳翔周正誼堂刻印儒家及關學文獻的最早記錄。「關學文庫」《賀瑞麟集》「張淵鳳翔侍行記」中記載:「(光緒)癸巳(1893),鳳翔王香亭錫桂捐銀千五百兩,特立書院以崇正學,岐山式敬亭文炳捐房四十間,即書院也,田二百畝。時邑令張侯育生為政愛民,以良吏稱。春三月,肅禮致函敦請先生專司鐸」[7]。賀瑞鱗先生於當年四月初一從三原啟程,初六到達鳳翔,初七日清晨謁橫渠祠,告文云:「昔在己卯,特修展謁。越十五載,復拜廟宮。老學益荒,莫對神明。賢宰義紳,建學仙鄉。禮聘殷勤,潞公遺教。謂闡關學,大振宗風。維某譾陋,敢忝皋比。父母胞與,豈不夙懷?誰能相率,入堯舜域。聊述舊聞,何裨斯道,所冀默牖,使世有知。」初八日,書神牌、對聯,對文云:「書院建鳳翔盛地,學規遵鹿洞遺風」;「舊治仰周京每頌儀型懷敬止,遺風溯眉伯共尋名教讀中庸」。書院顏以「宗銘」,初九日,行釋菜禮,以先賢明公張子、文公朱子配享。初十日講《白鹿洞學規》、《敬齋箴》、《西銘》;十一日,講《大學》序;十二日,講《呂氏鄉約》畢,張公(世英)又就德業、過失、禮俗、患難之易知者,為眾人發明之。十三日,講《論語》、《孟子》序,說《中庸》序等,講學活動一直持續到十九日。二十日鳳翔官紳為賀復齋先生餞行,二十日啟程返回,二十六日回到三原。武文炳的女婿鳳翔人劉源森也捐錢襄辦,武職官員周豐(字耕堂)為鳳翔宗銘書院資助了教學設備,賀瑞鱗的早年學生合陽人王照(字反之,號石城)、興平馬鑑源和楊克齋、雷立夫、謝景山等相繼擔任主講。清末學術影響較大,辛亥革命後因戰亂停辦。1944年,鳳翔縣參議長賈宗誼與士紳舉人竇應昌、拔貢楊寅(號肅堂)、張根正(張載二十五世孫)、劉筱浦(劉源森的兒子)、鄭幼卿(鄭士範重孫)、譚致和(譚文蔚兒子)等捐資在縣城北三裡河龍王廟恢復重建宗銘書院,聘請賀瑞鱗的弟子牛兆濂的傳人李銘誠(號穆軒)先生擔任主講,培養了鳳翔人梁伯載、梁伯載等著名學者,1949年底後,鳳翔宗銘書院停辦。清麓學派第二代傳人牛兆濂先生在藍田芸閣書院傳承關學道統文脈,他囑託其學生李銘誠赴鳳翔傳播關學文化,1946年鳳寶諸生集資排印的《庇蔭軒存稿》第一期就記錄了鳳翔宗銘書院祭祀孔子和張載的活動以及當時的教育狀況。穆軒先生的弟子鳳翔門人樊宏綱在《跋》語中說:「清末,科舉盛行,西學輸入,薛、賀、楊三先生崛起西北,黜異端而閒聖道,明學術以正人心。三原賀子復齋,實集諸儒之大成,而折衷一是者也。厥後,藍川、茂陵繼起,發揚光大,由是清麓文獻,遂為吾國聖學所宗主。後之欲求觀唐虞三代郅治之具與夫孔、顏、曾、孟、周、程、張、朱救時之書,舍此而更何所求哉?吾師穆軒先生,以高明之資,用沉潛之功,陶成於藍川、茂陵之門,已三十餘年。其學純,其德敦,師法清麓而毫不移易其所守。癸未冬,李君復初成立鳳鳴書院,延先生主講其中。次年,敝邑官紳恢復宗銘書院,敦聘先生重開講席,一時學風蔚起,西土人士藉沐清麓化雨,宏綱亦幸愛先生之業於其門矣」[7]。癸未年是1943年,李復初就是王堡村人李源。其《祭橫渠先生告文》曰:「維乙酉歲三月朔辛亥,越祭日戊寅,後學李銘誠奉張果齋先生命,接同學王寶第訊,與耿志介、竇應昌、賈宗誼,賢裔宗正、根正等,謹以清酤、庶羞之儀,敢昭告於明公張子橫渠先生神前。於戲!先生學貫天人,而《西銘》一篇,立天地之心見矣。道備體用而雲巖政治,立生民之命著矣。有宋以前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賴以不墜,先生繼往之力也。有宋以後,紫陽、西山、許、薛、胡、陸之緒賴以常行,先生開來之功也。夫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存,生民之命存,則天地之心因以普濟,往聖之學不絕,太平之治可望。太平之治有望,則歷聖之道統因以不泯。誦先生六有之言,景先生四為之行,則見夫胸際之大,抱負之闊,氣象規模之悠遠而博學,誠孔、孟嫡派,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遺旨也。且《正蒙》之作,大氣磅礴,充塞兩間而有餘,《東銘》之示詞旨驚切流動,充滿而無遺。果有人焉,遵先生之道,守先生之法,前千古而後萬年,雖世變風移而斯道賴以不墜,泰極否而剝極復,雖陽消陰長,而斯道不宜少改。無何歐風東漸,美雨西來,中國變於夷狄,人類及乎禽獸,天地易位,人命草菅,往聖之學不傳,太平之開無望,天下岌岌乎殆哉!所幸先生德澤孔長,關中道氣之盛,甲於天下,藍川、茂陵繼起,光前裕後,故清麓而外,南有芸閣,東有宏仁,西有宗銘。近年以來,宗聖、賢山、岐陽、鳳鳴,迭相成立。然斯時也,聖路蓁蕪,學術龐雜。凡此數處,雖味淡聲稀,無關輕重,要皆擴先生之道,興先生之學者也。先生之功,豈不懿歟?先生之德,豈非源遠而流長也?茲值歲祭,偕攝祀事,謹率宗銘、鳳鳴諸小子,追隨本邑諸官紳,及賢裔諸昆季,濟濟蹌蹌,駿本廟庭,敬薦菲儀,聊表愚誠。謹以臨渠先生配。敢告。」[8]此文中乙酉年是公元1945年,當年三月還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們通過祭祀張載,堅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抗戰精神。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廢止科舉制度,宋明理學失去了政治吸引力,民國時期,教育部廢除尊孔讀經教育,大多數學校不再傳播儒家文化,張載關學思想由於其深邃難懂,也被民主和科學思想所衝擊,但陝西關中西府鳳翔的私立書院仍然有傳播關學思想文化學說的活動。《庇蔭軒存稿》中有鄭冶亭像讚和清麓六先生像讚。《題鄭冶亭先生畫像讚》雲:「盛德之容,表著丹青。巖巖道貌,奕世典型。學宗紫陽,道企孔庭。編訂群書,職任傳經。叔季良吏,梓裡福星。遺愛清貴,萬家心銘。有用道學,無瑕德馨。」《清麓六先生像讚》云:「賀復齋先生像讚:渾金璞玉,景星慶雲。太華氣象,白日胸襟。紫陽依歸,鄒魯傳薪。勘定經傳,力任斯文。開來繼往,一髮千鈞。楊克齋先生像讚:戰戰兢兢,如臨深淵。氣宇清超,風月無邊。恪守家學,以竟餘年。恭默思道,溫潤慄然。馬楊村先生像讚:皓皓氣象,鮮與比倫。清麓高弟,茂陵古人。嘉惠後學,善誘循循。總發守道,季世逸民。張仁齋先生像讚:高懷雅量,彩鳳祥麟。忠信明決,志士仁人。道德之光,聞譽施身。豁達大度,滿腹經綸。牛藍川先生像讚: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學修道立,德厚行敦。和而有節,恭而能溫。乾坤命脈,系此一生。張果齋先生像讚:顒顒昂昂,如圭如璋。山林遺老,氣宇廟堂。德厚學博,履潔行方。教被三輔,四方之綱。」當然還有李銘誠穆軒先生描畫自己的《庇蔭軒土室銘》:「稽皇谷,慕復陶。傍山居,結衡茅。近思孔,遠溯堯。望先壟,念師勞。瞻熊嶺,告兒曹。鼎沸騰,世波濤。藏驅殼,效弓韜。氣漸衰,志不撓。眷茲土,營鵲巢。攀龍角,附鳳毛。樂餘年,履清操。擇安居,為處仁。抱琴書,伴我身。洞白鹿,院清漘。滌思慮,養天真。植桃李,續火薪。闡道義,明五倫。法成湯,日日新。萬物育,四時春。工程竣,餉勞民。奉祠祀,俎豆陳。詠菁莪,燕嘉賓。歌靈臺,思美人。」[8]這些像讚和銘文可以看做關學清麓派對自己學術傳承譜系的排列和認可,鄭冶亭是鄭士範;賀復齋就是賀瑞麟。賀瑞鱗很尊崇鄭士範,清麓學派也把鄭士範列為其學派的宗師先驅。根據孟文強的研究,《清麓六先生像讚》人物簡介如下:賀瑞麟(1824—1893),字角生,號復齋,晚清至民國間關學兩大學派之一的清麓學派之創始人。楊玉清(1842—1919),字溫如,號克齋,陝西朝邑(今陝西大荔朝邑鎮)人,關中三學正之一楊樹椿(另外兩人為賀瑞麟、薛於瑛)的兒子,師從賀瑞麟,與王石城(石城為其號,名字待考)、謝化南、馬鑑源等並稱賀門四先生。馬鑑源,字養之,號楊村,陝西興平人,師從賀瑞麟,賀門四先生之一。張元際(1851—1931),字曉山,號仁齋,陝西興平人,師從賀瑞麟。牛兆濂(1867—1937),字夢周,號藍川,陝西藍田人,賀瑞麟弟子。張元勳(1863—1955),字鴻山,號仁齋,陝西興平人,張元際之弟,師從味經書院劉古愚,後與牛兆濂等清麓學派傳人往來密切,曾講學於正誼書院,可謂是賀瑞麟私淑弟子,故雖未師從,仍然被列為清麓六先生之一。李銘誠又在《祭至聖先師孔子告文》中敘述了清麓學派學術宗旨:「維乙酉歲二月朔壬午,越祭日己亥,後學李銘誠、賈宗誼、張次屏等謹以清酤、庶饈之儀,公祭於至聖先師之神前曰:自吾夫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立萬世道學之基,後世始知道之有統,學之有宗。歷秦、漢以迄明、清,雖百派橫流,異端爭鳴,而大中至正之道,與大中至正之學,不陷於虛無,不流於功利,不矜於博雜僻怪,不炫於文彩詞章,則綱常之所以極天不墜,人類之所以異於禽獸,風俗教化之所以維繫人心者,未始不賴乎此也。故三代以上,折衷於吾夫子。三代而下,學絕道喪,屢失其真。至炎宋而程、朱繼起,再闢崑崙。居敬窮理之說,依然尼山之博文約禮,虞廷之精察一守之傳者也。自此斯道大明,道統之傳、學術之正,顯於元,著於明而推行於清也。元也,明也,清也,制度文為,禮樂刑政,雖不克盡復三代,而學宮之所尚,人道之所重,究不外乎四書、六經之道與學。其國家選賢與能,亦莫不以斯為準則也。乾、嘉而後,文勝乎質,名浮於實。高才特出之士生乎其間而不安於故習,直以時藝為腐文,以道學為無用,因噎廢食,遂謀別樹一幟以自雄。講訓詁,尚考據,擬駕於程、朱之上,勢不得不以程、朱為勁敵。其始也,以傳注之有誤;其繼也,以義理為不精;其終也,唾之罵之,排斥而廢棄之。由是蕩檢踰閒,平等自由之禍機陰伏於此,而勢不可救藥矣。同、光時,復齋賀子崛起三原,輕文藝而尚躬行,崇聖教而黜曲學,守程朱之道,學程朱之學,而又以朱子為依歸,以吾夫子為仰止者也。一時學者靡然向風,而周、程、張、邵、許、薛、胡、陸之道與學,莫不因此發揮而廣大之。復以道統之傳,學術之宗任之,一身而不遺餘力,其刊刻諸群經、諸傳注、諸語錄也,反本窮源,嚴校密勘,折衷一是而後已,誠可與紫陽之著述、尼山之刪定同一微旨矣。宜乎關中道氣倡旺,甲於天下,中邦四千餘年之道統學宗不毀不滅者也,鳳翔宗銘書院之有於是邦也。光緒年間,賀門岐山武文炳承祖父遺志,慨捐邑北街故寓房舍四十八間,為講學地,邑北鄉竹園村田一頃八十畝,作講學資。同時邑侯張公育生,竭誠倡辦,邑紳王錫桂、張建邦、劉源森、邰棟、周豐等,相與助理,以成盛舉。事蕆,延郃陽王石城先生主講其中,推廣復齋先生之教。先生每歲一臨一堅眾信,其鑑為斯舉者之誠,因可見矣。當斯時也,岐、鳳人材之盛,不亞豐鎬。講學之有裨於風教,豈淺顯哉?厥後歐風東漸,美雨西來,不啻清麓之道學不行於世,即吾夫子之道學亦不見齒於人口。宗銘荒涼,已十餘年矣。然天理循環,無往不復。客冬,小子因李源之聘,成立鳳鳴。邑中士紳若賈宗誼、張根正、胥俊卿、張次屏、劉筱浦、侯俊猷、李居安、任道文、魏懋功、譚致和、郭載陽、戴希顏等,慨當時之情況,念舊有之掌故,遂會商各界,恢復宗銘,發揚橫渠、清麓之教,即所以推廣吾夫子之道學,以救今日之時弊。小子主講教事,承命之餘,惶恐萬狀。自以忝列藍川、茂陵之門,為清麓再傳弟子,而學淺德薄,不勝其任。茲值開學伊始,僭隨諸官紳後,願自此以往,恪守清麓之規,其教人以《小學》、《近思》、四書五經,為進修之序,不被異說所轉移,期以免貽羞吾夫子之門牆足矣。至於光大斯道以待後之賢者,小子非其人也。敬陳薄奠,神其鑑之,伏維尚饗。謹以先賢朱子、張子,先儒賀子,邑侯張公,石城王先生、敬亭武先生配享。」[9]這份文獻是1945年鳳翔宗銘書院祭孔大典的珍貴記錄,祭文中闡述了儒學中的理學道統淵源,重點論述了清麓學派的起源和發展,高度評價了賀瑞麟的特殊貢獻,並介紹了鳳翔宗銘書院的學術盛況。2019年7月20日,我與孟文強赴鳳翔登門拜訪了李銘誠的嫡孫李勁民先生,在他家搜集到了一些李銘誠先生及其兒子的著作和一些關學文獻資料,我們對珍貴文獻作了拍照複製保存工作。孟文強與我合作整理了李銘誠穆軒先生的著作,編成《新關學》一書自費出版發行。近年來,鳳翔縣政協高度重視張載關學文化在鳳翔的傳承,先後整理出版了關學文化傳承人梁伯載、張儒生、喬鳳鳴、史道明等人的書畫作品和文稿,出版了《梁伯載遺墨》、《張儒生喬鳳鳴書畫集》、《史道明存稿》等圖書資料。鳳翔縣城的張載後裔張友輔、張仁久、張美芹、張崇謙和齊村張小宗、張超等人在政協文史資料和報刊撰寫發表文章,捐贈家族史料或講學研討開會等各種方式繼承弘揚其先祖創立的關學文化;張浩謙創辦食為天餐飲業誠信經營,通過為關學研討和宗親大會提供贊助資金等方式,弘揚了關學文化中以禮為教的精神內涵。2019年1月26日,宋橫渠張子後裔陝西鳳翔支系經過共同努力及團結協作,在張載後裔二十五世孫齊村張小宗主持下,同族的二十六世孫張玉鎖、張升堂、張曉兵等共同設計建設,樹立了「北宋先賢張載後裔故園」齊村村牌標識。2019年6月12日上午,全國張載後裔關學思想文化學會會長張聲保、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浩、常務副會長齊敏等與學會總顧問張仁久、名譽會長張浩謙,一行專程前往陝西省鳳翔縣田家莊鎮河北村——齊村,舉行了向齊村授予「張載關學傳承教育基地」榮譽稱號的授牌儀式。2019年清明節前夕,張子後裔在眉縣祖墳祭祀祖先後的文化考察活動中,就地舉行了張子文化美麗鄉村討論會,眉縣西柿嶺村領導、鳳翔齊村領導表達了將張子文化融入鄉村、弘揚光大的決心。2019年11月23日至24日,全國張載後裔關學思想文化學會一屆五次會議,在湖北省嘉魚縣嘉晟國際酒店隆重召開。為了紀念張子誕辰1000周年,學會名譽會長鳳翔張浩謙將個人出資重刊、由學會總顧問張仁久先生珍藏的清同治庚午年(1870)版藏鳳翔張子祠內的《張子全書》一套8冊珍本,捐贈給全國學會。張仁久先生還詳細介紹了同治本《張子全書》的出版和重刊經過。通過對關學大儒張載、張杰、張舜典、鄭士範和在鳳翔傳承關學的竇應昌、李銘誠、梁伯載、史道明等人的研究,全面整理張載關學文化在鳳翔的傳承歷史,可以為當代陝西儒家關學研究增加新的學術文獻資源,也為鳳翔歷史文化研究提供詳實的地方歷史資料。本人一直高度重視鳳翔張載後裔和張子祠橫渠書院歷史地位,為保護張子祠祭祀大殿多方呼籲,撰寫發表有多篇文章和詩歌作品,並與張載後裔進行了多年交往和交談,也搜集了大量文獻資料和圖片。本人認為合理解決鳳翔張子祠歷史遺留問題,讓機關幼兒園和張子祠合作共贏和諧共存是提高鳳翔在張載關學文化傳承方面地位和發言權的重要舉措,也能激發張載後裔的愛國熱情和桑梓情懷。

參考資料:

[1][宋]張載/著 林樂昌/編校  張子全書 [M] 西北大學出版社 2015.1第476頁

[2] 林樂昌 張載理學與文獻探研[M] 人民出版社  2016.3 第225-226頁

[3]林樂昌 中國哲學史個案研究的實地調查嘗試——以張載哲學思想和歷史影響研究為例[M]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J] 2009.12 第15頁 摘要

[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鳳翔縣委員會辦公室/編 《史道明遺墨》(注釋)[M]陝西人民出版社2019.11序

[5]鄭士範  舊雨集[M]  清光緒乙未(1895)秋鳳翔周氏正誼堂周鼎(銘九)刻本 序

[6]鄭士範 朱子年譜[M] 清光緒六年(1880) 鳳翔周氏正誼堂周宗釗(士甫)刻本 序

[7][8][9] 李穆軒  庇蔭軒存稿(第一期)丙戌年(1946)孟秋鳳寶諸生排印 第18-23頁

作者簡介:

李均宏,男,陝西鳳翔人,長安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出版有《黨崇雅研究》、《西府儒商家族溯源》等書,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採編  劉珈豪)

相關焦點

  • 挖掘張載關學思想內涵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
    活動由陝西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部、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光明日報社主辦,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西安市人民政府、寶雞市人民政府承辦,包括主旨論壇、主題分論壇、橫渠書院開園、關學研究成果發布等多項內容,20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享張載關學思想文化盛宴。
  • 紀念鳳翔文化戰線的優秀戰士——馮優賢先生
    (馮優賢小家四口合影)馮優賢同志是80年代鳳翔文化戰線的一名普通幹事,為三中全會後黨在農村的群眾文化活動的推廣、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以及黨的鄉鎮基層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鳳翔新莊河馮家是大戶人家,是民國到解放初生意做得最好的人家之一,在西安、寶雞和縣城都開有生意,1955年公司合營的時候,馮家以資產6萬多元為鳳翔工商業之首。他們經營藥材、副食、海貨、菸酒、雜貨,是鳳翔第一個擁有私家汽車的家族,是鳳翔首次與美國美孚石油公司亞細亞火油公司合作做生意的家族。)馬耀堂老先生小時候常常隨著父親去他們家,說他們家庭的教養非常好。
  • 本市3篇論文入選《中國 長城文化學術研究會論文集》
    日前,《中國長城文化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出版,我市有3篇論文收入該文集。2019年10月30日,由中國長城學會、《文明》雜誌社、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政府主辦的中國長城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延慶召開。研討會後,主辦方將參會學者提交的論文和部分代表發言彙編而成《中國長城文化學術研討論文集》,收錄了57篇文章。其中,我市袁建琴的《媒介視角下長城保護與利用研究-以大同李二口長城為例》,李海林的《大同得勝堡邊貿地位》,吳天有的《明代大同鎮大邊的設置與棄守時間探析》3篇文章入選論文集。3位作者均為我市長城文旅協會會員,近年來在推動長城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方面做了許多工作。
  • 2020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課題研究學術研討會
    12月19日上午,在北京大學和中共撫州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由中共撫州市委宣傳部、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撫州)聯合主辦的「2020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課題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撫州汝水森林賓館第一會議室舉行。
  • 桐城派文化的現代傳承
    桐城派文化的現代傳承 2016-03-24 13:06:2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在安慶市作協副主席、桐城市作協名譽主席白夢看來,桐城派文化的現代傳承任重道遠。  桐城派又稱「桐城古文派」,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  桐城派講究「義法」,「義」即言之有物,「法」即言之有序。白夢告訴記者,桐城派與八股文是相對立的,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其實就是一種變革。
  • 《甘肅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研究》驗收結項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近日,由省文化藝術研究所承擔的文化和旅遊智庫項目《甘肅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研究》通過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評審驗收,順利結項。《甘肅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研究》是2017年8月經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立項的文化和旅遊智庫項目,省文化藝術研究所作為項目承擔單位,由周奉真擔任首席專家,苟曉飛、戚曉萍、高莉花、李淑琴、於哲分別擔任《甘肅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研究——以曲子戲為例》《「花兒」在甘肅的品牌建設研究》《甘肅藏族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研究》《甘肅民間手工藝藝人的保護模式與傳承機制研究
  • 鳳翔縣博物館《穿越時空、觸摸鳳翔》《秦雍城史略》出版發行
    「挖掘地方歷史,弘揚傳統文化」。近日,由鳳翔縣博物館編撰的《穿越時空 觸摸鳳翔》和《秦雍城史略》兩本書出版發行,將對鳳翔群眾增強文化自信、建設實力強縣提供精神支撐,也會對寶雞建設周秦文化示範區和歷史文化名城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 全景鳳翔 魅力四射——陝西鳳翔全力推進全域旅遊大發展
    鳳翔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之鄉--泥塑之鄉、木版年畫之鄉,是省政府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鳳翔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有東湖、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2個AAA級景區,2A級靈山景區,秦都雍城、水溝遺址國家級文保單位2處;鳳翔泥塑、木版年畫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雍城湖、五曲灣2個省級水利風景名勝區;六營、大海子、豆腐村3個民俗村;玉燕山蝴蝶谷、聚賢生態莊園、雍城湖風情苑、秀水山莊4個休閒莊園;旅行社分支網點18個,西鳳酒、鳳翔泥塑、木版年畫、馬勺臉譜、罩金漆器
  • 《張載名言千句》新書研討會在西安舉辦助力打造傳統文化復興基地
    原陝西省商務廳副廳長董順,西安光明研究會會長、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艾光明,陝西省委宣傳部原二級巡視員、著名作家王新民,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副院長張敬朝,北京和諧中國網、和諧書院院長李耀君,張載二十七代後裔、西府橫渠書院院長張崇謙,西安樓觀臺道文化研究會會長鄧銀海等致辭,陝西關學書院創始人楊愛宣布創建「傳統文化復興基地」工作正式啟動,國學文化傳承學者及書畫藝術家70餘人參加本次活動。
  • 人文院友 | 馮根勝:樂為金華文化傳承發展添磚加瓦
    2019年8月,馮根勝順利當選為金華小鄒魯文化促進會會長。「要麼不當會長,要當就要當個好會長,為挖掘、研究、傳承、宣傳、交流傳統文化盡心盡職,繼續為促進金華文化事業發展添磚加瓦。」馮根勝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 【明星見面會+點映福利】王雙寶、封柏、羅京民主演《鳳翔1949》特邀:王大治
    《鳳翔1949》榮獲2019年度陝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電影
  • 教學研討|杭四中吳曉航:文化傳承與理解視野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另一方面連結資源,拓展素材,讓學生於參與科研的過程中,從中國知網等平臺上獲得大量的衍生信息,從眾多學者的觀點中篩選出自己認可的觀點,找出有待商榷的觀點,這既是思辨的過程,能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例如可以上文思維導圖中的「從吃食變遷看紅樓夢碎」、 「從名字判詞嘆人物命運」等均可作為課題進行研究。
  • 中國•寶雞鳳翔|講解分析、視聽結合、 知行合一 真正聽得懂的鋼琴音樂會
    吳易穎,旅美鋼琴博士、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特聘專家、湖南省鍵盤音樂學會鋼琴教育研究理事會藝術顧問、上海麥邁文化傳媒籤約鋼琴家鋼琴家吳易穎博士四歲學習鋼琴
  • 陳有順與涼州姓氏文化研究
    他文字功底深厚,時不時的在報章雜誌發表各類作品,經濟論文言之有物、思維超前,文論散文語言流暢、獨有見地。40年後的今天,他一下子又把近40萬字的文稿《敦煌遺書與涼州著姓》交到了我的手裡,我在驚訝的同時,對他的博學多才,以及他對家鄉文化的推崇和熱愛,更加欽佩有加。
  • 《大秦帝國》重歸故裡 落戶寶雞鳳翔
    孫皓暉老師與《大秦帝國》副製片賀川教授來寶雞考察時,寶雞市市政府高度重視該合作項目,寶雞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馬贇、副市長李瑛、寶雞市文物旅遊局局長陳小平、鳳翔縣縣長霍鐵橋、常務副縣長盧劍平、寶雞市文化旅遊產業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劉曉明等一行人先後接見了孫皓暉老師。
  • ...傳承創新 ——古琴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暨東方雅樂音樂會成功...
    2020年11月7日-8日,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由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音樂家協會主辦,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海澱區非遺展示中心(北館)承辦,北京樂器學會古琴學術委員會、天津七弦琴院協辦的"古琴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暨東方雅樂音樂會
  • 延續中華文脈:書法藝術傳遞文化理念的使者張樂蓀先生
    幼年隨父遷入寶雞,在家學(張載關學)的影響下,墨海湧浪,廣涉歷代名帖,廣覽古今書論,廣讀詩賦詞章,造就了老先生的書法藝術情懷,在他看來,只有孜孜不倦的揮毫於紙間,才能傳承傳播家學,才能留下家學的歷史痕跡。世界上,擁有書法藝術的民族屈指可數,其中,唯有中國書法,具有最悠久的歷史,傳播得最為廣泛,同民族文化保持著最密切的關係。
  • 新媒體文化研究(下)
    王秀麗認為,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傳統文化媒介形象的塑造正在向可視化、虛擬化、娛樂化、輕量化轉型,這種轉型能夠在更趨細微的心理層面上感召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和傳承責任,體現媒體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的責任和擔當」[6]。其次,新媒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衝擊與重塑。
  • 論文寫作 | 如何介紹研究方法
    如何介紹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我們用來研究我們的問題並得到研究結果的方式。只有使用專業的研究方法,我們才能解決有價值的問題並獲得有意義的研究結果。如果我們已經完成了研究,那麼我們肯定掌握並成功應用了我們採取的研究方法,剩下的就是在論文中按規範和習慣介紹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