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文化的現代傳承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桐城派文化的現代傳承
2016-03-24 13:06:2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合肥3月24日電 (張俊)「桐城派是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反映出的變革精神和人文情懷對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啟示意義。」在安慶市作協副主席、桐城市作協名譽主席白夢看來,桐城派文化的現代傳承任重道遠。

  桐城派又稱「桐城古文派」,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

  桐城派講究「義法」,「義」即言之有物,「法」即言之有序。白夢告訴記者,桐城派與八股文是相對立的,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其實就是一種變革。桐城派提倡文章要「雅潔」,摒棄固定形式,同時要求文章要經世致用,這與儒家提倡的知識分子要關心時政、關注國事、針砭時弊、甚至救國於危難之中的使命是一脈相承的。

  桐城派強調「文以載道」,這是桐城派給現代的啟示。安徽大學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江小角表示,文學創作必須站在更高的層面,把時代變革、人的情懷和崇高追求客觀地反映出來,體現時代精神和脈搏,這樣才能顯示出文學的生命力。

  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壇200餘年,其影響延及近代。白夢告訴記者,桐城派作家們奉行「兼善天下」積極入世的精神,接觸民眾,關心民間疾苦,且持之以恆,行之有素,對當時的貪官汙吏和清廷的嚴刑峻法予以斥責和揭露,這對現代文風亦有借鑑意義。

  桐城派的現代傳承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和「因時而變」的精神。從桐城這樣的小縣城發源的散文流派為何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歸根結底還是其創新的精神。白夢說,桐城派既不數典忘祖,也不因循守舊,他們的文論思想始終強調一個「變」字,正是這種從文風到思想的「因時而變」造就了「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讚譽。

  近年來,得益於桐城派文化研究者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努力,桐城派文化的許多古籍和作品得以點校出版,總計1000萬字的國家清史工程文獻整理項目《桐城派名家文集》歷經10年時間正式出版,該書為桐城派和清代政治史、文化史、社會史和教育史等研究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此外,《桐城派大辭典》和《方苞全集》的編纂和點校工作有序推進,預計2017年出版發行。

  安徽大學和桐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先後成立了桐城派研究中心,舉辦了一系列桐城派學術論壇和交流活動。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組織桐城派研究者發表眾多研究論文,獲得海內外學術界的好評。

  許多桐城派研究者也呼籲儘快修復保護桐城派代表人物故居和歷史遺蹟,包括桐城派文化交流的重要源頭桐川會館,桐城派代表人物姚氏書房,桐城派晚清代表人物馬其昶故居等。

  此前,安徽區劃調整,樅陽縣正式劃歸銅陵市,引發社會對「桐城派」文化保護的關注。據桐城派研究專家介紹,在清代時,桐城和樅陽並不是現在的縣域分界。安徽省文化廳副廳長李修松表示,桐城派的保護,應該打破區劃界限,兩地應該合力傳承桐城派文化。(完)

相關焦點

  • 桐城派:以教育維繫文化傳承
    桐城派:以教育維繫文化傳承 ——訪安徽大學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江小角 2019年05月24日 12:3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楠 字號 內容摘要:近日,本報記者圍繞「桐城派與書院教育」這一主題
  • 中國桐城文學小鎮策劃方案——繼承「桐城派」文化傳統,打造「中國...
    他在擔任帝王之師的過程中傳播了桐城文學思想,使其從翰林院、朝廷擴展到全國,推動了桐城派的發展與壯大。桐城派的文學寫作,總體而言是人類價值觀中正能量的寫作,是中華文明主流的寫作。我們今天研究和繼承桐城派,是要截取其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寫作理念與經驗,深度挖掘其寫作主題、寫作形式、寫作風格(氣韻)等,把桐城派文章特點繼承下來,並與現代寫作相結合,從而鼓蕩桐城文章新風。
  • 紀錄片《桐城派》籤約儀式在桐城舉行
    12月15日上午,紀錄片《桐城派》籤約儀式在桐城隆重舉行。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海外中心)主任周學明,桐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洪長久,副市長張文芳,市政協副主席汪艾東、江山太等出席。他對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海外中心)、桐城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和有關企業對紀錄片拍攝給予的大力支持和資金資助表示感謝。他指出,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桐城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發展,不斷推進資源整合和機制創新。他要求,製作方和創作團隊要樹立精品意識,注重創作質量,拍出一部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紀錄片,確保作品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 《桐城派》紀錄片籤約儀式在桐城舉行
    周學明洪長久張文芳汪艾東江山太等出席籤約儀式圖為籤約儀式現場為全面展示桐城派歷史發展軌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12月15日上午,我市舉行《桐城派》紀錄片拍攝籤約儀式。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洪長久在講話中對安徽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桐城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和7家企業在《桐城派》紀錄片前期籌備中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謝。他要求,製作團隊要樹立精品意識,注重創作質量,拍出一部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精品力作,確保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圖為籤約儀式現場周學明對《桐城派》紀錄片的如期籤約表示祝賀。
  • 桐城市舉行《桐城派》紀錄片籤約儀式
    為全面展示「桐城派」歷史發展軌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12月15日上午,桐城市舉行《桐城派》紀錄片拍攝籤約儀式。 「桐城派」文化歷史悠久、傳播廣泛、影響深遠,不僅是桐城寶貴的文脈資源和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品牌,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 《桐城派大辭典》在合肥首發
    據悉,《桐城派大辭典》由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於2011年立項並組織撰寫,耗時八年完成,總字數為2482千字,2019年5月經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發行。該書既注重桐城派文化本體及其源流衍變,也兼及其淵源背景和對它的研究批評,全書設立《淵源背景編》《作家編》《著作編》《文論編》《研究評論編》和《文化遺存編》6個單元,廣泛收錄桐城派歷史文化知識及其研究成果。
  • 桐城派研究再出發
    ,安徽大學桐城派研究中心與安徽大學歷史系聯合主辦的「首屆桐城派文化論壇」在安徽合肥成功舉辦。陝西師範大學李寧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視野下,討論桐城歌謠的開發與利用,既需要政府-民間的攜手重視與保護,也需要將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創造出更多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 "桐城四祖"將現桐城派文化牆
    老城區,桐城路,將出現一段翰墨飄香的桐城派文化百米石雕照壁,記者最新獲悉,該項設計方案已於近日通過了市政府相關會議研究審議,目前進入深入創作和實施階段。記者就此採訪了負責該項目設計創作的國家一級美術師、安徽省城市雕塑院院長徐曉虹。
  • 探訪安徽桐城文廟 尋找「桐城派」文風遺韻
    安徽桐城文廟正是在這一使命下,催生哺育了「桐城派」,而桐城也因「桐城派」三百年的悠久歷史吸引著中國讀書人問禮朝聖。桐城派師承關係圖 劉浩 攝  近日,記者來到桐城文廟,探尋「桐城派」的文風遺韻。  身臨文廟,映入眼帘的是面闊五間的大成殿。殿中央供奉著中國讀書人敬仰的至聖先賢——孔子。大殿上方拓印著康熙手書的「萬世師表」。
  • 桐城派研究諸問題新釋
    桐城派是出色的學術流派《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您看來,桐城派是文學流派,還是學術流派?王達敏:桐城派既是文學流派,也是學術流派。王達敏:把方苞、劉大櫆、姚鼐稱為桐城三祖,或者把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稱為桐城四祖,把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等新文化派的嚴厲批判視為桐城派終結的標誌,是學界沿襲已久的說法。
  • 桐城派:清代書院教育的典範
    【專家論壇】  作者:江小角(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桐城派與清代書院研究」負責人、安徽大學教授)  書院是我國古代獨特的文化、教育組織。清初為了防止漢族士人利用書院進行反清活動,限制書院發展。
  • 合肥網第e時間:80餘桐城派名人浮雕「現身」合肥桐城路
    合肥網第e時間:80餘桐城派名人浮雕「現身」合肥桐城路 資訊標籤: 桐城派名人 合肥桐城路浮雕
  • 狀元龍啟瑞與廣西桐城派
    龍啟瑞書法文章義法,俱守歸有光、方苞、姚鼐一脈。及鄭小谷,亦以桐城門戶自守,鄭遍長各地書院,門生眾多,影響所及,致整個廣西文風無不以桐城派為依歸。及其死後,桂林尚於孔廟左側建鄭公亭以作紀念,抗戰時始毀於劫火。
  • 桐城派古文的山水靈境
    清代散文多宗桐城,寫景之作描摹山川景象,兼記登覽懷想,文辭清雅,別有意趣。近三百年間,桐城山水之文依次呈現出了以下三重境界:一、即景悟道的澄明之境。桐城文章肇興之初,方以智、戴名世紀遊之篇,往往以山水遣興,感慨流於筆端。至於桐城「三祖」遊觀之作,徜徉於山水之間,情寄於山水之外,心中之境多由此生發。
  • 安慶師範大學:浸潤在「桐城派」的墨香裡成長起來的大學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一所浸潤在「桐城派」的墨香裡成長起來的大學——安慶師範大學。安慶師範大學,簡稱安慶師大。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安慶市,是直屬於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在了解這所大學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安慶這座古老的城市。安慶位於安徽省西南部,位於長江中下遊北岸,依山傍水,地勢較平坦。
  • 安徽樅陽整建制劃歸銅陵塵埃落定,桐城派文化傳承遭遇難題
    據澎湃新聞了解,樅陽區劃之爭之所以歷十數年而遲遲不決,其背後除了地理、交通等經濟因素和安慶、銅陵兩地的政治博弈外,歷史人文等文化考量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及至如今區劃之爭落定,劃歸銅陵的樅陽該如何傳承其在中國歷史上曾影響甚廣的桐城派文化,註定又將是一個難解之問。
  • 鄉土桐城 桐城年味:黃梅老調
    桐城,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黃梅戲的發源地,「歡歡喜喜唱大戲,紅紅火火過大年」是這片土地上綿延了數百年的文化形態。而對於農村裡的農民而言,每年若是少了這幾場大戲,這年味兒至少得減一半了。而這唱戲的主角,既有專業的黃梅戲演員,也有剛放下鋤頭的老百姓,幾乎人人張嘴便都能唱上一兩首知名的黃梅戲片段。
  • 【頭條】|傳承薪火,求同存異,開文化融合之門
    在此,我講幾點粗淺的認識和思考:      一是文化要注重傳承。文化本來就是薪火傳承之事,文脈不能斷裂。行政區劃調整不能,也不會割裂樅陽的文脈。樅陽和銅陵的文化如何融合?我想,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正本清源。只有釐清了各自文化傳承的脈絡,才能找到各自文化發展的未來。現在一講到樅陽文化就是桐城派,我覺得,這種認識可能有些偏狹。
  • 《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文都桐城以歌聲唱響六尺巷禮讓精神
    《六尺巷》融傳統元素,唱響桐城精神桐城是黃梅戲之鄉,也是清代最重要學術流派「桐城派」的故地,享有「文化之都」和「院士之鄉」的盛譽,城市文化氣息濃厚。《六尺巷》的作曲和原唱張正揚深刻感受到了來自家鄉桐城地域文化的巨大魅力,從而創作了這首歌曲。歌曲取材歷史典故,融合了黃梅小調、京劇及現代流行音樂等元素。輕快悠揚的曲風朗朗上口,一時間傳唱至祖國的大江南北。
  • 新文體取代桐城派的地位,使桐城古文無葬身之地,最後桐城派衰敗
    以上文獻材料表明清初「列聖」們諄諄告誠和倡導的時文,並推向及於一切文章的衡文標準和文章規則是「清真雅正」,而方苞則「稟皇極之彝訓」,以其為核心,建立桐城文派的古文理論體系。因此,可以認為桐城派是清廷文化政策的必然產物。乾隆中,經學家程晉芳,周書昌說姚鼐「昔有方侍郎,今有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