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合肥3月24日電 (張俊)「桐城派是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反映出的變革精神和人文情懷對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啟示意義。」在安慶市作協副主席、桐城市作協名譽主席白夢看來,桐城派文化的現代傳承任重道遠。
桐城派又稱「桐城古文派」,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
桐城派講究「義法」,「義」即言之有物,「法」即言之有序。白夢告訴記者,桐城派與八股文是相對立的,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其實就是一種變革。桐城派提倡文章要「雅潔」,摒棄固定形式,同時要求文章要經世致用,這與儒家提倡的知識分子要關心時政、關注國事、針砭時弊、甚至救國於危難之中的使命是一脈相承的。
桐城派強調「文以載道」,這是桐城派給現代的啟示。安徽大學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江小角表示,文學創作必須站在更高的層面,把時代變革、人的情懷和崇高追求客觀地反映出來,體現時代精神和脈搏,這樣才能顯示出文學的生命力。
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壇200餘年,其影響延及近代。白夢告訴記者,桐城派作家們奉行「兼善天下」積極入世的精神,接觸民眾,關心民間疾苦,且持之以恆,行之有素,對當時的貪官汙吏和清廷的嚴刑峻法予以斥責和揭露,這對現代文風亦有借鑑意義。
桐城派的現代傳承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和「因時而變」的精神。從桐城這樣的小縣城發源的散文流派為何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歸根結底還是其創新的精神。白夢說,桐城派既不數典忘祖,也不因循守舊,他們的文論思想始終強調一個「變」字,正是這種從文風到思想的「因時而變」造就了「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讚譽。
近年來,得益於桐城派文化研究者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努力,桐城派文化的許多古籍和作品得以點校出版,總計1000萬字的國家清史工程文獻整理項目《桐城派名家文集》歷經10年時間正式出版,該書為桐城派和清代政治史、文化史、社會史和教育史等研究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此外,《桐城派大辭典》和《方苞全集》的編纂和點校工作有序推進,預計2017年出版發行。
安徽大學和桐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先後成立了桐城派研究中心,舉辦了一系列桐城派學術論壇和交流活動。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組織桐城派研究者發表眾多研究論文,獲得海內外學術界的好評。
許多桐城派研究者也呼籲儘快修復保護桐城派代表人物故居和歷史遺蹟,包括桐城派文化交流的重要源頭桐川會館,桐城派代表人物姚氏書房,桐城派晚清代表人物馬其昶故居等。
此前,安徽區劃調整,樅陽縣正式劃歸銅陵市,引發社會對「桐城派」文化保護的關注。據桐城派研究專家介紹,在清代時,桐城和樅陽並不是現在的縣域分界。安徽省文化廳副廳長李修松表示,桐城派的保護,應該打破區劃界限,兩地應該合力傳承桐城派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