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桐城12月28日電 (劉浩 餘皓)文廟作為紀念和祭祀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重要場所,同時肩負著弘揚讀書、教化育人的使命。安徽桐城文廟正是在這一使命下,催生哺育了「桐城派」,而桐城也因「桐城派」三百年的悠久歷史吸引著中國讀書人問禮朝聖。
桐城派師承關係圖 劉浩 攝
近日,記者來到桐城文廟,探尋「桐城派」的文風遺韻。
身臨文廟,映入眼帘的是面闊五間的大成殿。殿中央供奉著中國讀書人敬仰的至聖先賢——孔子。大殿上方拓印著康熙手書的「萬世師表」。
桐城派文物展覽館 劉浩 攝
文廟內設有桐城市博物館。據該館館長呂昭文介紹,文廟佔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始建於元朝延祐初年,元末毀於戰火,明朝洪武初年移建於今址,後屢遭戰亂兵火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興廢,而今還其原貌,依舊莊嚴典雅。」呂昭文如是說。
博物館分「桐城文物館」「桐城派文物陳列館」「孔子、四配十二哲享殿」等展館。「桐城派文物陳列館」收藏著方苞、劉大魁、姚鼐等「桐城派」主要代表的文章、書畫及發展歷史。
桐城市博物館原館長、清朝「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後人張澤國說,「桐城派」崛起於明,鼎盛於清,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劉大魁和姚鼐。清乾隆年間天下讀書人對桐城文章飽以讚譽曰:「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桐城文廟內的大成殿 劉浩 攝
「桐城派」在做學問上的發展一脈相承。張澤國說,一祖方苞首創源於《易經》的「義法」說,強調「言有物」「言有序」,注重散文「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二祖劉大魁提出「神氣」「音節」「字句」說,補充拓展了「義法」說;三祖姚鼐提出「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兼長相濟說與「陽剛」「陰柔」並濟的行文風格。至此「桐城派」散文理論臻於完備。
張澤國介紹,「桐城派」的文章特點是「文從字順、精嚴簡潔」。後來晚清以曾國藩、姚瑩、薛福成、吳汝綸為代表的後輩,又提出文章要「經世致用」「立誠求真」等觀點,大大豐富了「桐城派」散文藝術理論。
「桐城派」弘文重教的精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臨近文廟的桐城中學,至今高懸著晚清「桐城派」宗師吳汝綸撰寫的一副對聯,上聯:後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於此;下聯: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橫匾的「勉成國器」也從此成為桐中校訓。
據《桐城縣誌》記載:吳汝綸於1902年回鄉創辦桐城學堂,寄希望於桑梓教育。百年興衰,弦歌不輟。該校正如當年吳汝綸所期望,培養出一批國器人才。如美學大師朱光潛、兩院院士陸大道、文學家舒蕪等。
「振興桐城文化,是提升桐城文都形象的重要途徑,」桐城市委書記劉中漢表示,為此,桐城正加快建設包括桐城文廟在內的核心文化設施,構築振興桐城文化新局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