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清代文學流派——桐城派

2021-01-07 薩培喇談藝錄

桐城派是清代的一個文學流派,清朝200餘年的歷史中有很多文人都出身於桐城派。當時有一種說法,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桐城派的創始人是方苞,派中主要文人有劉大櫆和姚鼐,他們三人並稱為「桐城三祖」。桐城派的命定來自於方苞等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古人喜歡用地名命名派別名稱,這樣的命名方法通俗易懂。

桐城派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散文方面,古人習慣把散文稱為文章。唐宋八家之後,散文創作就乏善可陳了。而後出現的臺閣體文章更把散文創作逼進了死胡同。到了明朝末期,甚至有人大聲疾呼「秦漢以後無文章」。在這樣情況下,文壇出現了「秦漢派」和「唐宋派」。秦漢派倡導尊古,在形式上模仿秦漢時期的文章,代表人物有李夢陽。唐宋派尊崇唐宋八家,追求樸素真摯的文風,代表人物是歸有光。

歸有光去世之後,文壇領袖王世貞對他讚譽極高,說他是繼韓愈、歐陽修之後的文壇宗師,由此歸有光的唐宋派文風席捲整個文壇。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四海平定,皇帝一方面要震懾四方鞏固政權,另一方面要收服人心讓民心所向。恩威並施的手段,正好說明雷霆雨露皆是皇恩。從康熙年間開始,為了表明皇權統治不容詆毀,有了文字獄,專門打壓殺戮有不滿情緒的文人。桐城派的始祖方苞也曾深陷文字獄,他運氣比較好,僥倖脫身得以活命。

方苞出身於書香門第,他青年時參加科舉考試。當時有一位叫戴名世的文人寫了一本書叫《南山集》,書中紀年出現了問題,清兵已經入關定都北京、立朝稱帝,戴名世還沿用明代編年。方苞給《南山集》寫過序,因此受到了牽連。方苞運氣很好,當時平定三藩的大功臣李光地給他求情。康熙看了方苞的文章覺得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召入朝中為他所用。方苞歷經生死,從階下囚變成了康熙寵臣,徹底地臣服於帝王麾下。

桐城派倡導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有物是指文章要內容紮實,有序是指文章要講究表現形式。後人將桐城派的文學理論概括為「有物有序」,這樣的作文方法一直影響到現代。內容和形式之間既有主次又有關聯,方苞認為內容決定形式,內容為主,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自此桐城派文章的核心奧義就此產生。

此外,方苞還提出了文章風格上的很多細緻要求,比如好的文章貴在雅潔,就像放出光華的明珠,要澄清至極。雅正嚴謹,沒有空洞的華麗辭藻才是真正好文章。劉大櫆和姚鼐補充了方苞的理論思想,讓桐城派成為清代文壇第一流派。

拓展閱讀

溫潤儒雅,具有濃濃書卷氣的一幅古畫,奚岡繪《圭山訪道》

歷史中有據可考的第一位女將軍,她還是王的女人

萬法具備,氣韻自生,黃賓虹繪《山居圖》

《全唐詩》開篇第一首竟然是他的作品,李世民還是個詩人

相關焦點

  • 天下之文章,其在這裡乎?
    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它以其文統的源遠流長,文論的博大精深,著述的豐厚清正,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豐碑,桐城也因此被譽為「文都」。
  • 高考語文文學常識:桐城派特點及代表人物
    ,本系列為高考語文文學常識——各文學流派特點及代表詩人,這是可能在高考語文考題中出現的內容,同時,準確理解各個文學流派的內涵特點,也能有助於通過時間段、流派來進行古詩文分析,答好語文答題。   桐城派   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 ,世通稱「桐城派」。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為桐城派創始人;方苞、劉大櫆、姚鼐被尊為「桐城三祖」。曾國藩,他在《歐陽生文集序》中,稱道方、劉、姚善為古文辭後,說:「姚先生治其術益精。歷城周永年書昌為之語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 桐城派文化的現代傳承
    中新網合肥3月24日電 (張俊)「桐城派是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反映出的變革精神和人文情懷對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啟示意義。」桐城派提倡文章要「雅潔」,摒棄固定形式,同時要求文章要經世致用,這與儒家提倡的知識分子要關心時政、關注國事、針砭時弊、甚至救國於危難之中的使命是一脈相承的。  桐城派強調「文以載道」,這是桐城派給現代的啟示。安徽大學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江小角表示,文學創作必須站在更高的層面,把時代變革、人的情懷和崇高追求客觀地反映出來,體現時代精神和脈搏,這樣才能顯示出文學的生命力。
  • 《桐城派大辭典》在合肥首發
    7月14日,《桐城派大辭典》新書首發式暨研討會在安徽省合肥天鵝湖大酒店召開。這部辭典是首部以一個文學流派為內容的文史工具書,填補了中國文學史和中國辭書史兩個領域的空白。
  • 桐城派提出了什麼文學主張?他們的散文有什麼特色?
    桐城派提出了什麼文學主張?他們的散文有什麼特色?桐城派是清代的一個散文流派。首創者是方苞,繼承發展的是劉大槌、姚翻等。因為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程晉芳、周永年便對姚鼐開玩笑說:「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姚鼐《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從此,人們便稱這一派的古文為桐城派。
  • 從桐城派的古文,談姚鼐其人,和他對桐城派的影響
    提起姚鼐,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會聯想到古文的桐城派。對桐城派的體價,是個複雜問題,學術界目前還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意見。但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在清代的文學發展史上,桐城派的確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它是代表清代散文正統的一個重要流派。而在這個流派裡,姚鼐又是其中最為耀眼的那位代表作家。
  • 桐城派:清代書院教育的典範
    各地書院興盛,讓桐城派作家有了安身立命的最佳場所,也為桐城派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保障,桐城派逐漸成為清代書院教育的引領者。  桐城派作家濃厚的書院講學情懷  與歷史上其他文學流派不同,桐城派作家迫於時勢,與官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他們的主要活動和人生志趣,與教育尤其是書院教育割捨不開。桐城派先驅者戴名世年輕時就靠授徒謀生。
  • 桐城派研究再出發
    吳懷東提出,桐城派作為清代文史研究的重要領域,對其進行研究既要做到「入乎其中」,又要做到「出乎其外」,打開思路,將桐城派置於政治、歷史、制度的背景下展開研究,同時他對今後拓展桐城派研究表達殷切期盼。  桐城派的文學理論研究  南京大學劉文龍通過分析馬其昶《定本庄子故》一書的編纂過程,分析桐城派學術品質生成的基本樣貌,進而揭示桐城派所追慕「文章義趣」的內涵。
  • 中國桐城文學小鎮策劃方案——繼承「桐城派」文化傳統,打造「中國...
    那麼,桐城應該是一張什麼名片呢?人們為什麼要選擇來桐城一遊呢?這是我們在打造、推廣桐城文旅之前,必須要完成的歷史命題。桐城,最核心的價值,就是它的文化——桐城派。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通稱「桐城派」。
  •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院士之鄉續輝煌
    根據清代《桐城續修縣誌》記載,明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知縣陳於階籌銀兩萬一千二百兩,改桐城土城為磚城。城圍六華裡,高三丈六尺,設六座城門。城牆之高大、城池之堅固堪稱江淮之首。
  • 桐城派研究諸問題新釋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本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王達敏。桐城派是出色的學術流派《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您看來,桐城派是文學流派,還是學術流派?王達敏:桐城派既是文學流派,也是學術流派。王達敏:把方苞、劉大櫆、姚鼐稱為桐城三祖,或者把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稱為桐城四祖,把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等新文化派的嚴厲批判視為桐城派終結的標誌,是學界沿襲已久的說法。
  • 從戴罪文人到內閣學士,清代桐城派領袖方苞
    方苞是桐城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時的著名文人。方苞22歲考取秀才,進入國子監深造。他擅寫文章,世人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是韓愈轉世,妙筆生花。方苞39歲中進士,正當他打算在仕途上大展身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將他打落塵埃。文字獄是封建統治者迫害文人的獄事,清代的文字獄尤為恐怖。當時有一個叫戴名世的著名文人,他文集叫《南山集》。
  • 「義法、考證、辭章」,散文之集大成者,桐城派何以名聲不顯?
    ,後來大部分的流傳於世間的文章並非完全是桐城人,但因其文章具有顯著的特點,因此也被歸類為桐城派的一部分。但就是這樣一個著名的文學流派,自清代消亡以後,逐漸的偃旗息鼓,以至於不為人所知,讓人頗感遺憾,究竟桐城派的發展歷經了怎樣的變遷? 桐城派起源和明清時期社會環境 古代散文發展也歷經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先秦時期誕生,到兩漢時期,散文的創作形式逐漸增多,到唐宋時期,散文的發展真正達到了一個巔峰。
  • 文化安慶——桐城派的興與衰
    但是說到安慶的文化, 久負盛名的還是形成於清代的桐城文派。桐城文派興起於清朝初期(康乾前期),鼎盛於清朝中期(乾隆時代),衰落於清朝後期。影響和統治了中國文壇200多年時間,在國內外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一度有「天下文章出桐城」的說法。桐城派的興起和衰落經歷了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早期的桐城四祖雖均為桐城人,但是並未以桐城派自居,更沒有自稱天下文章出桐城。
  • 新文體取代桐城派的地位,使桐城古文無葬身之地,最後桐城派衰敗
    因此,可以認為桐城派是清廷文化政策的必然產物。乾隆中,經學家程晉芳,周書昌說姚鼐「昔有方侍郎,今有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這雖為「一時興到之言」,卻已拈出「桐城」名義,而在乾嘉時,還沒有人敢於尊奉這樣的觀點,只要略一舉口,就會遭到群起而攻之。但當時以桐城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古文宗派已經形成,到道光中葉以後,桐城諸子更是堂而皇之地張大其幟,「各詡師承」。
  • 安徽樅陽整建制劃歸銅陵塵埃落定,桐城派文化傳承遭遇難題
    樅陽僅一縣的區劃調整之所以會帶來文化傳承問題,只因這裡曾是有清一代最大的學術流派桐城派的故土。據《樅陽縣誌(1978—2002)》載,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一個散文流派。它濫觴於明代中晚期,崛起於清代康雍,鼎盛於乾嘉,衰落於民國初年,幾與清王朝相始終,前後延續200餘年,先後湧現出作家千餘人(含皈依或師從桐城文派的非桐城籍人)。
  • 桐城派:以教育維繫文化傳承
    由此可見,桐城派文人主講書院,不僅提高了清代書院的辦學質量,而且擴大了書院教育的影響,也使得桐城派人才輩出。 關鍵詞:桐城派;書院教育;古文 作者簡介:   桐城派之所以綿延數百年而不絕,除有一套基本一致的文學主張和寫作技巧外,興學從教是其維繫學派生命的紐帶。
  • 以桐城派姚鼐的山水散文為例,剖析古代文人如何在山水中照見自己
    (二)人生際遇與所見山水的完美契合姚鼐是安徽桐城人。你也許聽說過桐城派古文,這個文學流派歷時兩百多年,幾乎和清朝共始終。因為師徒傳授和聯姻,桐城在清代有許多家學淵源的文化家族,出了大量的古文家。現代人統計過,桐城派文人有1200多人。桐城派的三大祖師是方苞、劉大櫆和姚鼐,以姚鼐的文章最好。姚鼐33歲入翰林院,41歲辭官。
  • 桐城派古文的山水靈境
    清代散文多宗桐城,寫景之作描摹山川景象,兼記登覽懷想,文辭清雅,別有意趣。近三百年間,桐城山水之文依次呈現出了以下三重境界:一、即景悟道的澄明之境。桐城文章肇興之初,方以智、戴名世紀遊之篇,往往以山水遣興,感慨流於筆端。至於桐城「三祖」遊觀之作,徜徉於山水之間,情寄於山水之外,心中之境多由此生發。
  • 清代桐城古文派鼻祖方苞:四歲能對詩 七歲讀史記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這是清朝乾隆年間世人對桐城文章的讚譽。桐城派,又稱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達200年之久,皆為中國文學史上罕見。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於方苞,經劉大魁、姚鼐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方、劉、姚被稱為「桐城派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