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是清代的一個文學流派,清朝200餘年的歷史中有很多文人都出身於桐城派。當時有一種說法,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桐城派的創始人是方苞,派中主要文人有劉大櫆和姚鼐,他們三人並稱為「桐城三祖」。桐城派的命定來自於方苞等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古人喜歡用地名命名派別名稱,這樣的命名方法通俗易懂。
桐城派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散文方面,古人習慣把散文稱為文章。唐宋八家之後,散文創作就乏善可陳了。而後出現的臺閣體文章更把散文創作逼進了死胡同。到了明朝末期,甚至有人大聲疾呼「秦漢以後無文章」。在這樣情況下,文壇出現了「秦漢派」和「唐宋派」。秦漢派倡導尊古,在形式上模仿秦漢時期的文章,代表人物有李夢陽。唐宋派尊崇唐宋八家,追求樸素真摯的文風,代表人物是歸有光。
歸有光去世之後,文壇領袖王世貞對他讚譽極高,說他是繼韓愈、歐陽修之後的文壇宗師,由此歸有光的唐宋派文風席捲整個文壇。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四海平定,皇帝一方面要震懾四方鞏固政權,另一方面要收服人心讓民心所向。恩威並施的手段,正好說明雷霆雨露皆是皇恩。從康熙年間開始,為了表明皇權統治不容詆毀,有了文字獄,專門打壓殺戮有不滿情緒的文人。桐城派的始祖方苞也曾深陷文字獄,他運氣比較好,僥倖脫身得以活命。
方苞出身於書香門第,他青年時參加科舉考試。當時有一位叫戴名世的文人寫了一本書叫《南山集》,書中紀年出現了問題,清兵已經入關定都北京、立朝稱帝,戴名世還沿用明代編年。方苞給《南山集》寫過序,因此受到了牽連。方苞運氣很好,當時平定三藩的大功臣李光地給他求情。康熙看了方苞的文章覺得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召入朝中為他所用。方苞歷經生死,從階下囚變成了康熙寵臣,徹底地臣服於帝王麾下。
桐城派倡導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有物是指文章要內容紮實,有序是指文章要講究表現形式。後人將桐城派的文學理論概括為「有物有序」,這樣的作文方法一直影響到現代。內容和形式之間既有主次又有關聯,方苞認為內容決定形式,內容為主,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自此桐城派文章的核心奧義就此產生。
此外,方苞還提出了文章風格上的很多細緻要求,比如好的文章貴在雅潔,就像放出光華的明珠,要澄清至極。雅正嚴謹,沒有空洞的華麗辭藻才是真正好文章。劉大櫆和姚鼐補充了方苞的理論思想,讓桐城派成為清代文壇第一流派。
拓展閱讀
溫潤儒雅,具有濃濃書卷氣的一幅古畫,奚岡繪《圭山訪道》
歷史中有據可考的第一位女將軍,她還是王的女人
萬法具備,氣韻自生,黃賓虹繪《山居圖》
《全唐詩》開篇第一首竟然是他的作品,李世民還是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