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提出了什麼文學主張?他們的散文有什麼特色?

2021-01-07 無心繪墨依羽

桐城派提出了什麼文學主張?他們的散文有什麼特色?

桐城派是清代的一個散文流派。首創者是方苞,繼承發展的是劉大槌、姚翻等。因為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程晉芳、周永年便對姚鼐開玩笑說:「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姚鼐《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從此,人們便稱這一派的古文為桐城派。

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發展提高,成為一個體系。方苞首倡「義法」之說,並具體解釋說:「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望溪先生文集·又書貨殖傳後》)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義」是指文章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法」是指文章謀篇布局以及修辭遺句的方法。方苞研究探討自周秦以來古文的作法,總結出歷代古文家在結構謀篇遣詞造句等方面的一些經驗和方法,對於提高寫作古文的能力是有一定作用的。但他所講的「言有物」,不外是要有維護封建統治的程朱理學,封建道統思想。

方苞的門弟子劉大櫆,在方苞「義法」說的基礎上進一步探求散文的藝術問題。他認為「義理」固然是文章的根本,而藝術形式也很重要。他發展了方苞關於法的理論,認為「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則死法而已」(《論文偶記》)。在他看來,只強調「法」,寫出的文章將比較死板,不夠活。因此,他提出「神氣音節」以補充其說。他說:「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若「專以理為主,則未盡其妙」,因此,他特別強調「神氣音節」,是文人之能事(《論文偶記》)。姚肅則又在《述庵文鈔序》一文裡說:「嘗論學問之事有三端焉,曰:義理也;考證也;文章也。」強調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合一,發展了方、劉以義為主的文學主張,又提出「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古文辭類集序》)的主張,對劉大櫆的「神氣說」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和發展。

桐城派的文學主張,固然是要使古文更有效的為封建統治服務,但他們提倡考據要與雅潔的古文統一起來,反對繁瑣考證的學風,以及從歷代古文創作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和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桐城派的古文,封建道統思想的腐氣雖然比較濃厚,但個別篇章,對現實生活也有所反映。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選取素材,運用語言,只求達意,不重羅列材料,堆砌文字,使文章簡潔淡雅,頗有特色。如方苞的《獄中雜記》以簡潔的文筆,描寫自己在獄中的見聞,揭露了獄中的醜惡現象,不僅現實性強,而且記述得如此明晰有序,真不簡單。又如他的《左忠毅公逸事》描寫左光鬥的剛直公忠,栩栩如生,相當動人。姚鼐的《登泰山記》,寫登泰山之難,觀日出之奇,狀泰山之真,文字洗鍊、流暢,記敘清晰、通達,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相關焦點

  • 高考語文文學常識:桐城派特點及代表人物
    桐城派   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 ,世通稱「桐城派」。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為桐城派創始人;方苞、劉大櫆、姚鼐被尊為「桐城三祖」。曾國藩,他在《歐陽生文集序》中,稱道方、劉、姚善為古文辭後,說:「姚先生治其術益精。歷城周永年書昌為之語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 從桐城派的古文,談姚鼐其人,和他對桐城派的影響
    提起姚鼐,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會聯想到古文的桐城派。對桐城派的體價,是個複雜問題,學術界目前還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意見。但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在清代的文學發展史上,桐城派的確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它是代表清代散文正統的一個重要流派。而在這個流派裡,姚鼐又是其中最為耀眼的那位代表作家。
  • 中國桐城文學小鎮策劃方案——繼承「桐城派」文化傳統,打造「中國...
    那麼,桐城應該是一張什麼名片呢?人們為什麼要選擇來桐城一遊呢?這是我們在打造、推廣桐城文旅之前,必須要完成的歷史命題。桐城,最核心的價值,就是它的文化——桐城派。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通稱「桐城派」。
  • 桐城派:以教育維繫文化傳承
    書院教育特色鮮明《中國社會科學報》:桐城派重視書院教育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這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江小角:就桐城派文人主講的書院而言,其書院教育具有以下特點。重視書院建設精心培養人才《中國社會科學報》:桐城派文人或為官、或從教、或遊幕,都心系書院與教育。曾國藩、吳汝綸等積極參與書院辦學,在宏觀上大力指導,在實踐中注重督查,力求將書院辦出特色和成效,促進了清代書院發展。
  • 「義法、考證、辭章」,散文之集大成者,桐城派何以名聲不顯?
    桐城學派也於此時誕生,其代表人物,有方以智(四公子之一)、錢澄之,主張古文復興。而追求古文復興,並非是一味的追求古人思維心境,而是要恢復文章的精氣神,簡而言之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物的特點,貫穿了整個桐城派文學的發展,成為其最主要的思想情感。
  • 桐城派:清代書院教育的典範
    各地書院興盛,讓桐城派作家有了安身立命的最佳場所,也為桐城派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保障,桐城派逐漸成為清代書院教育的引領者。  桐城派作家濃厚的書院講學情懷  與歷史上其他文學流派不同,桐城派作家迫於時勢,與官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他們的主要活動和人生志趣,與教育尤其是書院教育割捨不開。桐城派先驅者戴名世年輕時就靠授徒謀生。
  • 桐城派研究再出發
    吳懷東提出,桐城派作為清代文史研究的重要領域,對其進行研究既要做到「入乎其中」,又要做到「出乎其外」,打開思路,將桐城派置於政治、歷史、制度的背景下展開研究,同時他對今後拓展桐城派研究表達殷切期盼。  開幕式後,中國近代文學會會長、河南大學教授關愛和圍繞《吳敏樹與桐城湘鄉派》進行主題發言,關愛和從吳敏樹古文主張與創作入手,還原吳敏樹與曾國藩在戰爭背景下的心有靈犀以及曾、吳文訟的歷史真實,解讀出桐城湘鄉派鹹同之際形成的樞機奧妙。
  • 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清代文學流派——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的一個文學流派,清朝200餘年的歷史中有很多文人都出身於桐城派。當時有一種說法,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桐城派的創始人是方苞,派中主要文人有劉大櫆和姚鼐,他們三人並稱為「桐城三祖」。桐城派的命定來自於方苞等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古人喜歡用地名命名派別名稱,這樣的命名方法通俗易懂。
  • 《桐城派大辭典》在合肥首發
    在隨後的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從不同方面就《桐城派大辭典》發表個人感悟,在肯定該辭典的出版發行具有深刻意義的同時,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安徽大學周中明教授認為,「《桐城派大辭典》具有設計合理、內容豐富、收錄詳實和評價基本公正四大優點。其對研究者而言,具有引領作用,對各學派、文派、書畫派具有示範作用。」
  • 桐城派文化的現代傳承
    中新網合肥3月24日電 (張俊)「桐城派是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反映出的變革精神和人文情懷對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啟示意義。」桐城派提倡文章要「雅潔」,摒棄固定形式,同時要求文章要經世致用,這與儒家提倡的知識分子要關心時政、關注國事、針砭時弊、甚至救國於危難之中的使命是一脈相承的。  桐城派強調「文以載道」,這是桐城派給現代的啟示。安徽大學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江小角表示,文學創作必須站在更高的層面,把時代變革、人的情懷和崇高追求客觀地反映出來,體現時代精神和脈搏,這樣才能顯示出文學的生命力。
  • 探訪安徽桐城文廟 尋找「桐城派」文風遺韻
    安徽桐城文廟正是在這一使命下,催生哺育了「桐城派」,而桐城也因「桐城派」三百年的悠久歷史吸引著中國讀書人問禮朝聖。桐城派師承關係圖 劉浩 攝  近日,記者來到桐城文廟,探尋「桐城派」的文風遺韻。  身臨文廟,映入眼帘的是面闊五間的大成殿。殿中央供奉著中國讀書人敬仰的至聖先賢——孔子。大殿上方拓印著康熙手書的「萬世師表」。
  • 以桐城派姚鼐的山水散文為例,剖析古代文人如何在山水中照見自己
    讀中國人的這類文章,先要一把抓住文章的情緒基調,再用知人論世的方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生平,你就能發現,古代散文家的遣詞造句到底講究在什麼地方。那麼姚鼐寫泰山,又是要寄託什麼情感呢?粗一看它的《登泰山記》,你就能感覺出來,這篇文章情緒高昂,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特別正能量。要說這種情緒的能量來源,得先從作者寫文章的前後說起。
  • 新文體取代桐城派的地位,使桐城古文無葬身之地,最後桐城派衰敗
    從劉大櫆學為文之法,是桐城派古文理論集大成者和著名散文家。乾嘉時期,惠棟、戴震等樸學家各重一時,「家誦許鄭,而群薄程朱」,姚鼐自稱「吾不敢背宋儒,亦未嘗薄漢儒」,論學主張「祛末土一偏之弊,為群才大成之宗」,而兼收漢學之長。論文倡義理、考據、文章相濟之說,講求「文章之美」。稱「學問之事,有三端焉。日義理也,考證也,文章也」。(《述庵文鈔序》)。
  • 清代桐城古文派鼻祖方苞:四歲能對詩 七歲讀史記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這是清朝乾隆年間世人對桐城文章的讚譽。桐城派,又稱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達200年之久,皆為中國文學史上罕見。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於方苞,經劉大魁、姚鼐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方、劉、姚被稱為「桐城派三祖」。
  • 清代桐城派古文的歷史價值
    清代桐城派方苞繼承歸有光的「唐宋派」古文傳統,提出「義法」主張:「義」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說文章要有內容;言有序,說文章要有條理跟形式技巧。他對於文章,要求的是「雅潔」。「言有物」即「經世致用」。其《中都城記》,狀寫鳳陽城廢棄的明中都,挖掘朱元璋在故鄉建都又廢都的背後成因。「言有序」強調謀篇布局條理,組織運用材料,剪裁架構文章。
  • 桐城派研究諸問題新釋
    桐城派研究諸問題新釋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王達敏 2019年05月24日 12: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楠 字號 內容摘要:桐城派是文學流派,還是學術流派?
  • "桐城三祖"劉大櫆一生仕途科舉不得意 以授徒為業
    (kuí)兼重古文的神韻,博採古文大家的眾長,在總結和發展了桐城派散文的基礎上,強調神氣、音節、字句的統一,重視散文的藝術表觀形式,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他的文學活動,主要在乾隆時期,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他論文強調「義事、書卷、經濟」,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字句」,是繼方苞之後桐城派的領軍人物。清代《國史·文苑傳》說:「大櫆雖遊學方苞之門,所為文學造詣各有千秋。方苞蓋取義理於經,昕得於文者義法;大櫆並古人神氣音節得之,兼及莊、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其氣肆,其才雄,其波瀾壯闊。」
  • 桐城派古文的山水靈境
    清代散文多宗桐城,寫景之作描摹山川景象,兼記登覽懷想,文辭清雅,別有意趣。近三百年間,桐城山水之文依次呈現出了以下三重境界:一、即景悟道的澄明之境。桐城文章肇興之初,方以智、戴名世紀遊之篇,往往以山水遣興,感慨流於筆端。至於桐城「三祖」遊觀之作,徜徉於山水之間,情寄於山水之外,心中之境多由此生發。
  • 古文運動與韓愈的理論主張、散文創作之間的關係
    他們否定了文學從經學中出來是一種進步,過分地強調文章的社會功能,不僅忽視了文章抒情言志的作用,也忽視了藝術技巧對文章的積極作用。柳宗元、韓愈的詩歌創作與散文創作也受到過新樂府運動的影響。韓愈的文學主張韓愈有一套系統完整的文學主張,這些主張影響了他的創作。首先,在文道關係上,韓愈認為文以明道。就是說文章其實是說明仁義道德內涵的工具與載體。他也倡導古文,更多的是倡導古道。
  • 武道房:論陽湖派的文學思想丨【斯文選刊】
    [2]由是可知,陽湖派淵源於桐城,實為桐城別派,但其文學思想與桐城諸家亦有較大不同。惲敬(1757-1817),字子居,號簡堂。幼從舅父鄭環學,好學深思,持論能獨出己見。乾隆四十八年舉人,五十二年任鹹安宮官學教習,期滿以知縣用,先後任浙江江山,山東平陰、江西新喻、瑞金知縣。在瑞金做知縣時,「有富民進千金求脫罪,峻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