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桐城派大辭典》新書首發式暨研討會在安徽省合肥天鵝湖大酒店召開。這部辭典是首部以一個文學流派為內容的文史工具書,填補了中國文學史和中國辭書史兩個領域的空白。
據悉,《桐城派大辭典》由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於2011年立項並組織撰寫,耗時八年完成,總字數為2482千字,2019年5月經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發行。該書既注重桐城派文化本體及其源流衍變,也兼及其淵源背景和對它的研究批評,全書設立《淵源背景編》《作家編》《著作編》《文論編》《研究評論編》和《文化遺存編》6個單元,廣泛收錄桐城派歷史文化知識及其研究成果。
「桐城派影響廣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座豐碑,不僅是安徽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也是安徽重要的文化品牌。」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安徽省新聞出版局局長洪永平表示,《桐城派大辭典》作為中國文學史上首個以文學流派為研究對象的文史工具書,秉承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努力做到宏觀架構與微觀釋義相結合,學術性與工具性相統一,歷史性與現代性相兼顧。洪永平認為,《桐城派大辭典》的出版發行對於進一步研究和宣傳桐城派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弘揚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安徽地域文化帶來積極作用。
在隨後的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從不同方面就《桐城派大辭典》發表個人感悟,在肯定該辭典的出版發行具有深刻意義的同時,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安徽大學周中明教授認為,「《桐城派大辭典》具有設計合理、內容豐富、收錄詳實和評價基本公正四大優點。其對研究者而言,具有引領作用,對各學派、文派、書畫派具有示範作用。」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左東嶺表示,《桐城派大辭典》的編篡出版標誌著優秀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重視。該辭典具有知識性、客觀性、準確性和學術性等特徵,為各學者進一步研究桐城派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近代文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王達敏認為,《桐城派大辭典》全景式地呈現了桐城派的發展歷程,是桐城派研究中的集大成者。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胡中文介紹了對《桐城派大辭典》進行編輯、校對、出版過程中的艱辛。
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世通稱「桐城派」,其創始於清初,興盛於乾隆、嘉慶年間,直至五四新文化運動後走向消亡,主盟清代文壇200多年。桐城派以其文統的源遠流長、文論的博大精深、著述的豐厚清正而聞名,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被尊為桐城派「四祖」,師事、私淑或膺服他們的作家,遍及全國19個省(市)計1211人,傳世作品2000餘種,主盟清代文壇200餘年,其影響延及近代。戴名世是桐城先驅;方苞為桐城奠基人;方苞、劉大櫆、姚鼐被尊為「桐城三祖」。據考證,正式打出「桐城派」旗號的是道鹹年間的曾國藩,他在《歐陽生文集序》中,稱道方、劉、姚善為古文辭後,說:「姚先生治其術益精。歷城周永年書昌為之語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學者多歸向桐城,號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應運而生。
桐城市委書記劉中漢在首發式上表示,「《桐城派大辭典》的問世,意味著桐城派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擁有『專派辭典』的文學流派,這將為傳播新時期桐城派文化而助力。」
據悉,改革開放以來,桐城派研究逐漸從冷門變為顯學,受到國際領導人、專家學者、社會各界普遍重視。《桐城派大辭典》的出版是社會組合緊盯社會熱點、服務安徽發展的創新舉措,不僅有利於推動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更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收穫。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常河 通訊員高夢楠)
[ 責編:孔繁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