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桐城 桐城年味:黃梅老調

2021-02-24 最桐城


黃梅戲唱出濃濃年味

來源|網絡

 

正趕上春運高峰,火車整整晚點了8個小時才到家,當周圍都充滿著「做麼事」、「搞麼個」這樣熟悉的方言時,我知道我回到了我的家鄉——安徽桐城。

 

桐城,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黃梅戲的發源地,「歡歡喜喜唱大戲,紅紅火火過大年」是這片土地上綿延了數百年的文化形態。而對於農村裡的農民而言,每年若是少了這幾場大戲,這年味兒至少得減一半了。而這唱戲的主角,既有專業的黃梅戲演員,也有剛放下鋤頭的老百姓,幾乎人人張嘴便都能唱上一兩首知名的黃梅戲片段。

 

通常,剛吃完晚飯,一陣急促的鑼聲就在村口敲響,似乎聽到集合令一般,村民們馬上放下手上的活兒,趕往村口平日裡曬糧食的空地,等待著精彩好戲上演。短短幾分鐘,就集聚了上千號人,還有不少是從外村趕來看戲的。

 

「每年過年,村裡在外闖蕩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大夥覺得一年忙到頭,回趟家不容易,就決定湊錢請戲班子,給父母們祝壽,也讓全村人看場大戲。」村口一家洪姓人家告訴記者。雖然通常年輕人看完武打場面就回家了,但一點不影響老人孩子擠在臺下感受鑼鼓喧天的喜慶勁兒。專業的戲班子,民間藝人輪番登場,將威風鑼鼓、川劇變臉、跳財神等節目穿插於其中,贏得臺下陣陣掌聲。每年類似的大戲都能從小年夜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

 

《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龍女》等一部部耳熟能詳地大戲輪番上演,唱腔淳樸流暢,表演質樸細緻,很快就帶著觀眾入戲。每當聽戲時,村民們都會泡上一杯濃茶,閉目遐想,輕輕敲打節拍,微微搖晃著身體,跟著哼一曲兒。

 

「咱老百姓過年就圖個樂兒,能和家人在一起辭舊迎新。」隨著新年的腳步日益臨近,村裡頭家家戶戶都掛起了臘肉臘魚。聽著遠處的唱戲聲、掌聲,我感覺到空氣裡的年味兒越來越濃了。

 

桐城與黃梅戲

來源|梅報安平的博客

 

桐城位於安徽省中部偏西南,  地處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境內西為崇山峻岭,中部丘陵婉延,東部湖泊連江,風景毓秀,地傑人靈。桐城戲曲文化源遠流長,自唐朝起民歌《桐城歌》盛行於世,明清之際,文風愈加鼎盛,《桐城歌》被刊印成集,流傳到長江中下遊廣為傳唱,使得此一地域的文化具有一種整體風範,具有最大可能的相通與兼容。明代阮大鋮是戲劇高手,擅長自編自導自演,作品主要有《燕子箋》、《春燈謎》傳奇等。左光鬥侄孫左潢的劇作《蘭桂仙傳奇》二十折,現藏於安徽省圖書館;在「桐城派」文風影響下,名家輩出,清代胡業宏的劇作《珊瑚鞭》二卷42出被《中國戲曲曲藝辭典》選介;京劇表演藝術家楊隆壽更是盛極一時,父楊福源曾為昇平署戲師,一家四代均工武生,外孫梅蘭芳為一代京劇大師。而《風塵女畫家》、《風雨麗人行》、《六尺巷》、《遊春》、《烏金記》等膾炙人口的戲曲故事就發生在桐城這塊土地上。桐城豐厚的戲曲文化底蘊,為黃梅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發展空間。

 

清朝末年,地方戲興起,當時一個叫彭小佬的瓦匠,廣泛結交戲劇界朋友,於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正式組班演出,世稱「彭小佬班」。彭小佬病逝後,其子彭正身繼讀堅持下去。父子掌班四十年,從「圍子戲」到「門板臺」, 從「踩地盤」到「三打七唱」,為黃梅戲的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琚光華創建「雙喜班」,他邀請著名演員劉玉義等來研討交流,移植京劇劇目,拓寬了黃梅戲的題材和表現形式,並請來琴師江雲甫以胡琴託唱腔,首開黃梅戲樂器伴奏之先河;利用彩帶和長水袖等手法,增強了演出效果;減少後臺幫腔,突出演員個人演唱風格等,具有開宗立派的意義。該班於民國二十二年登上省城安慶「新舞臺」,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首闖上海灘,這些演出都獲得了成功,為黃梅戲的舞臺化作出了開拓性貢獻,同時也使黃梅戲從農村走到城市。建國後,桐城縣黃梅劇團不少演員都出自該班,嚴鳳英也曾參加該班演出。

 

嚴鳳英是我國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從小性格活潑開郎,音色超群,被練潭黃梅戲藝人嚴雲高破格收為女徒,後隨戲班在沿江各地演出,歷盡磨難。解放後回到安慶「群樂」等劇場演出,一九五三年調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嚴鳳英唱腔悠揚甜潤,舞臺形象光彩照人,所主演的《天仙配》、《女駙馬》等黃梅戲電影享譽海內外。黃梅戲造就了嚴鳳英,嚴鳳英唱紅了黃梅戲,將黃梅戲藝術推向了巔峰。

 

現代桐城,城區沿河已建成嚴鳳英主題公園。嚴鳳英、琚光華、嚴雲高、彭小佬、江雲甫等桐城的黃梅戲先驅人物塑象安放在龍眠河西岸邊,靜靜地敘說著往日的輝煌。而廊橋兩邊,從早到晚琴笛悠揚,每天數以百計的黃梅戲愛好者在這裡吟唱。華燈初上,東作門成了戲迷的樂園,「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除農村外,城區現有十來個黃梅戲迷俱樂部正在爭奇鬥豔,每逄節假日猶如打擂臺一般。比較有實力的有群藝劇社、沿河社區戲迷俱樂部、濱河新區戲迷俱樂部、添點樂戲迷俱樂部、俏夕陽劇社、夕陽紅俱樂部、廊橋西戲迷俱樂部、文化館戲迷教室,他們一般都有十個小時的節目,廊橋西戲迷俱樂部巳公演了名劇《女駙馬》,群藝劇社正在排《蕎麥記》。最近,市文化館開辦戲迷培訓班,提高戲迷們的藝術修養,同時又在組織他們下基層去學校演出,激發青少年對黃梅戲的興趣,培養小戲迷。

 

黃梅戲巳深深紮根在桐城的土壤裡,紮根在桐城人民的心中,今天的桐城人誰不會哼幾段黃梅戲。黃梅戲象從龍眠山飄出的山野情韻順著龍眠河悠悠的永遠飄蕩在桐城這片美麗的土地上。

 

更多文章:

鄉土桐城 | 桐城年味:臘貨飄香

鄉土桐城 | 桐城年味:殺年豬

鄉土桐城 | 桐城年味:打塘魚

鄉土桐城 | 往年酒:抹不去的年味與鄉愁

看桐城 | 羅湖大橋及接線工程設計出「初稿」

桐城年俗:溫暖的鄉味記憶

桐城人胡一虎:形象在風骨  價值在良知

桐城人斯    蘭:深情演繹新民歌《六尺巷》

桐城人何桐鋒:明星笑容背後的藝術家

桐城人王章豹:披荊斬棘科研路上的攀山者

桐城人朱    環:五維經營成就低碳棲巢

桐城人汪宏坤:從桐城到京城75元起步的農民企業家

桐城人徐    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奔跑

桐城人方    勇:在小洋樓裡堅守中國畫魂

桐城人知與智:三個湖北佬,頂不上一個桐城佬

桐城人李    鼎:龍眠風物寫華章

桐城人李華年:80後復轉軍人的追夢之路

【本文經微桐城編輯節選】

如有任何版權問題

請及時聯繫tcts3869@163.com


微桐城

「深度關注桐城  分享桐城魅力」

人文桐城丨鄉土桐城丨一周看點丨看 桐 城

訂閱號:wei—tongcheng

投稿:tcts3869@163.com

關注「微桐城」請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桐城特產有哪些?安徽桐城特產何其多,不愧為安慶經濟第一!
    桐城市,古稱桐國,因其地適宜種植油桐而得名,隸屬於安徽安慶市,位於安徽省中部,擁有嬉子湖、活海歡樂水世界、黃梅酒業文博園、桐城文廟等景區,是歷史名城、黃梅戲之鄉,享有文都」盛譽!這兒是嶽西佬,通過百度大數據,整理出桐城小花、桐城水芹、桐城豐糕、青草香大米、桐城老酒、桐城大米、桐城茶葉、桐城麥魚、青草香菜、麻豐糕、方記水餃、彩釉龍缸、龍眠春翠、桐城絲棗、蒿子耙、米粑、豆耙、龍眠山茶油、大關水碗、琥珀糕、朝笏、炆蛋、孔城米餃、孔城排面、切面、糯米山粉圓子、小毛魚、紅薯粉絲、粉蒸肉、農家鹹菜、翹嘴魚乾、陽荷、名丹秋石等安徽桐城特產大全,您了解嗎?
  •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北大街上的文藝星光
    常有鬧花燈、吳三寶遊春、打豬草、葛麻這些黃梅小調,也有梁山伯與祝英臺、御河橋、遊龜山、金釵記、珍珠塔這些黃梅大戲。每逢演大戲,劇團裡人山人海,劇團外賣吃的、賣玩的,叫賣聲、孩子們的嘻笑打鬧聲,熱鬧半條街,時常鑼鼓一響,我便從家裡溜出來,鑽進歡樂的人群中。印象中,演出是不定期的,常常要看劇團門口懸掛的告示牌。是否賣過票,我已記不清了。
  • 紀錄片《桐城派》籤約儀式在桐城舉行
    12月15日上午,紀錄片《桐城派》籤約儀式在桐城隆重舉行。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海外中心)主任周學明,桐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洪長久,副市長張文芳,市政協副主席汪艾東、江山太等出席。周學明介紹了紀錄片《桐城派》拍攝意義和近些年來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創作取得的成就,他指出:作為製作方將本著出精品、創佳績的原則,加大創新力度,力爭為廣大電視觀眾和網友獻上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視覺大餐!
  • 人文桐城 藝人已往 懿德流芳
    阮麗珍,生年不詳,卒於清順治十年(1653)。她不僅姿容美麗,且聰慧異常,自幼受多才的父親薰陶,八九歲就能作對吟詩。又因父親精通音律,她稍長亦即學會了作曲和創作傳奇劇本,被譽為「江南才女」。明天啟初年至崇禎十年,阮大鋮因宦途不得意,蟄居安慶十餘載,阮麗珍隨父左右。其時,近在咫尺的家鄉桐城,發生了震撼遠近的黃文鼎、汪國華「民變」,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亦兵鋒直抵安慶城下。
  • 探訪安徽桐城文廟 尋找「桐城派」文風遺韻
    安徽桐城文廟正是在這一使命下,催生哺育了「桐城派」,而桐城也因「桐城派」三百年的悠久歷史吸引著中國讀書人問禮朝聖。桐城派師承關係圖 劉浩 攝  近日,記者來到桐城文廟,探尋「桐城派」的文風遺韻。  身臨文廟,映入眼帘的是面闊五間的大成殿。殿中央供奉著中國讀書人敬仰的至聖先賢——孔子。大殿上方拓印著康熙手書的「萬世師表」。
  • 《桐城派》紀錄片籤約儀式在桐城舉行
    周學明洪長久張文芳汪艾東江山太等出席籤約儀式圖為籤約儀式現場為全面展示桐城派歷史發展軌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12月15日上午,我市舉行《桐城派》紀錄片拍攝籤約儀式。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洪長久在講話中對安徽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桐城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和7家企業在《桐城派》紀錄片前期籌備中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謝。他要求,製作團隊要樹立精品意識,注重創作質量,拍出一部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精品力作,確保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圖為籤約儀式現場周學明對《桐城派》紀錄片的如期籤約表示祝賀。
  • 人文桐城 | 方以智死於何因?
    文|蔣國保  方以智(1611—1671年)之死見於史料記載的,主要有以下不同說法:一、《清史稿》卷五○五本傳記載:「康熙十年赴吉安,拜文信國墓,道卒。」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卷六《方以智傳》同此說。二、《桐城縣誌》卷四《理學。方以智傳》記:「旅病萬安,臨終猶與弟子講業論道,不及世事」。三、方中通《陪詩》卷四《惶恐集。
  • 一條北大街,一部桐城文化史
    桐城市古稱「桐國」,別稱「文都」,為江淮文化圈的發祥地和集中地,是「桐城派」的起源地,主盟文壇200多年,作家遍及全國,影響達於海外。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質的資源,桐城文廟,六尺巷等作為桐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載體而聞名於世。
  • "桐城四祖"將現桐城派文化牆
    老城區,桐城路,將出現一段翰墨飄香的桐城派文化百米石雕照壁,記者最新獲悉,該項設計方案已於近日通過了市政府相關會議研究審議,目前進入深入創作和實施階段。記者就此採訪了負責該項目設計創作的國家一級美術師、安徽省城市雕塑院院長徐曉虹。
  • 在舌尖,遇見久別的桐城
    或許,只需遇見桐城,將它含在嘴裡,可抵百日積鬱...... 1 見桐城,首遇是老酒 對於喝酒,我向來是沒有多大見地的。雖說酒量這東西三分靠打拼,七分靠天生,但對於大多數來說,微醺的狀態,向來是最美。
  • 人文桐城 天地會創始人方以智的傳奇人生
    最近,一次偶然的機緣,我們無意中發現:最早的天地會確曾有一位「總舵主」,他並非是金大俠武俠著作《鹿鼎記》中所稱的陳近南,而是另有其人……1671年10月初七,一個陰晦之夜,在清兵靠殺戮徵服中原近30年的時候,曾作為清王朝政治對手,但已避世出家20年的方以智,在父子雙雙由江西押解廣東對質的途中,於贛江波濤洶湧的惶恐灘頭從容自盡。
  • 中國桐城文學小鎮策劃方案——繼承「桐城派」文化傳統,打造「中國...
    那麼,桐城應該是一張什麼名片呢?人們為什麼要選擇來桐城一遊呢?這是我們在打造、推廣桐城文旅之前,必須要完成的歷史命題。桐城,最核心的價值,就是它的文化——桐城派。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通稱「桐城派」。
  • 桐城派文化的現代傳承
    桐城派又稱「桐城古文派」,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  桐城派講究「義法」,「義」即言之有物,「法」即言之有序。白夢告訴記者,桐城派與八股文是相對立的,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其實就是一種變革。
  • 桐城張氏 「三世得諡」的秘密
    此時的張英,歷經宦海沉浮,心容萬物,處變不驚,已是達到了他人生的最高境界。康熙對張英的才華、智慧、人品,都是極為賞識和器重的,每巡行四方都昭令其侍從。 張英身居相位,在官場幾十年,可謂一二人之下,萬人之上,在各種複雜的政治局面中,都能遊刃有餘,表現出非凡的應變能力和超凡脫俗的政治智慧。
  • 《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文都桐城以歌聲唱響六尺巷禮讓精神
    「我家兩堵牆,前後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2016年春晚,這首《六尺巷》一經亮相便獲得了諸多網友的好評,歌聲背後敘述的歷史故事也溫暖人心。安徽桐城選送的作品《六尺巷》,以古老的「六尺巷典故」為背景,不僅完美詮釋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謙和禮讓精神,還展現了新時代桐城人的精神追求和使命擔當。安徽海豚新媒體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翟應斌說:「歌曲《六尺巷》中所包含的深刻內涵與桐城的發展密切相連。選擇《六尺巷》這首歌、選擇桐城這座城,就是想把謙和禮讓精神放大,讓更多的觀眾感受到這種精神內涵。」
  • 桐城派研究再出發
    ,安徽大學桐城派研究中心與安徽大學歷史系聯合主辦的「首屆桐城派文化論壇」在安徽合肥成功舉辦。河北大學於廣傑考察桐城派古文在畿輔地區的傳播,認為這與蓮池書院的講學密切相關。早期方苞與顏李學派諸子密切交往,使桐城派古文在此地文士中紮根發芽,後方觀承擔任直隸總督,在他主持下的蓮池書院諸名儒多與桐城派關係密切,不僅影響了乾隆時期直隸的學風和文風,也開啟桐城派古文在直隸傳播的風氣,為晚清桐城派諸子「據蓮池,守桐城」的北傳格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人文桐城 | 吳汝綸對《天演論》的理解
    吳汝綸的理解  吳汝綸,字摯甫,安徽桐城人,為桐城派後期宿儒,曾師事曾國藩,為「曾門四弟子」之一。由於吳汝綸繼曾國藩之後為桐城名家,在文壇上頗具影響力,因此嚴復在歸國第二年(1880),慕名投拜於吳汝綸門下,學習桐城文體以應付科舉,磨鍊文章。
  • 《桐城派大辭典》在合肥首發
    據悉,《桐城派大辭典》由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於2011年立項並組織撰寫,耗時八年完成,總字數為2482千字,2019年5月經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發行。該書既注重桐城派文化本體及其源流衍變,也兼及其淵源背景和對它的研究批評,全書設立《淵源背景編》《作家編》《著作編》《文論編》《研究評論編》和《文化遺存編》6個單元,廣泛收錄桐城派歷史文化知識及其研究成果。
  • 《老有所依》為何花落桐城?
    該劇剛一播出,立即使「桐城」這個江北城市名聲不斷擴大,第一輪熱播之中,市委宣傳部即接到很多外地和本地人員電話,詢問為什麼這部電視劇能在桐城取景,且劇中多次反覆地提到「桐城」?該劇與桐城到底有什麼關係?是否有些背後的秘密?  誠然,作為一部社會情感大戲,將桐城與北京相互對應,成為劇中兩個主要的故事發生地,這對於桐城來說,是難得的,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宣傳和推廣機會。
  • 桐城鄉賢餘霖:溫熱病學大家
    苦讀二十餘年,卻屢躓科場。自思難成國器,何必皓首窮經地去追求一介童子師?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他斷然放棄舉業,專務歧黃。刻苦學習醫學經典著作,諸如張仲景的《傷寒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特別是《黃帝內經》中《靈樞》、《素問》二書,掌握生理、病理、解剖、診斷、衛生等方面理論知識。儒醫相通,餘霖厚實的儒學功底,為自己研學醫古文,詮釋古驗方,提供了牢固的知識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