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唱出濃濃年味
來源|網絡
正趕上春運高峰,火車整整晚點了8個小時才到家,當周圍都充滿著「做麼事」、「搞麼個」這樣熟悉的方言時,我知道我回到了我的家鄉——安徽桐城。
桐城,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黃梅戲的發源地,「歡歡喜喜唱大戲,紅紅火火過大年」是這片土地上綿延了數百年的文化形態。而對於農村裡的農民而言,每年若是少了這幾場大戲,這年味兒至少得減一半了。而這唱戲的主角,既有專業的黃梅戲演員,也有剛放下鋤頭的老百姓,幾乎人人張嘴便都能唱上一兩首知名的黃梅戲片段。
通常,剛吃完晚飯,一陣急促的鑼聲就在村口敲響,似乎聽到集合令一般,村民們馬上放下手上的活兒,趕往村口平日裡曬糧食的空地,等待著精彩好戲上演。短短幾分鐘,就集聚了上千號人,還有不少是從外村趕來看戲的。
「每年過年,村裡在外闖蕩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大夥覺得一年忙到頭,回趟家不容易,就決定湊錢請戲班子,給父母們祝壽,也讓全村人看場大戲。」村口一家洪姓人家告訴記者。雖然通常年輕人看完武打場面就回家了,但一點不影響老人孩子擠在臺下感受鑼鼓喧天的喜慶勁兒。專業的戲班子,民間藝人輪番登場,將威風鑼鼓、川劇變臉、跳財神等節目穿插於其中,贏得臺下陣陣掌聲。每年類似的大戲都能從小年夜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
《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龍女》等一部部耳熟能詳地大戲輪番上演,唱腔淳樸流暢,表演質樸細緻,很快就帶著觀眾入戲。每當聽戲時,村民們都會泡上一杯濃茶,閉目遐想,輕輕敲打節拍,微微搖晃著身體,跟著哼一曲兒。
「咱老百姓過年就圖個樂兒,能和家人在一起辭舊迎新。」隨著新年的腳步日益臨近,村裡頭家家戶戶都掛起了臘肉臘魚。聽著遠處的唱戲聲、掌聲,我感覺到空氣裡的年味兒越來越濃了。
桐城與黃梅戲
來源|梅報安平的博客
桐城位於安徽省中部偏西南, 地處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境內西為崇山峻岭,中部丘陵婉延,東部湖泊連江,風景毓秀,地傑人靈。桐城戲曲文化源遠流長,自唐朝起民歌《桐城歌》盛行於世,明清之際,文風愈加鼎盛,《桐城歌》被刊印成集,流傳到長江中下遊廣為傳唱,使得此一地域的文化具有一種整體風範,具有最大可能的相通與兼容。明代阮大鋮是戲劇高手,擅長自編自導自演,作品主要有《燕子箋》、《春燈謎》傳奇等。左光鬥侄孫左潢的劇作《蘭桂仙傳奇》二十折,現藏於安徽省圖書館;在「桐城派」文風影響下,名家輩出,清代胡業宏的劇作《珊瑚鞭》二卷42出被《中國戲曲曲藝辭典》選介;京劇表演藝術家楊隆壽更是盛極一時,父楊福源曾為昇平署戲師,一家四代均工武生,外孫梅蘭芳為一代京劇大師。而《風塵女畫家》、《風雨麗人行》、《六尺巷》、《遊春》、《烏金記》等膾炙人口的戲曲故事就發生在桐城這塊土地上。桐城豐厚的戲曲文化底蘊,為黃梅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發展空間。
清朝末年,地方戲興起,當時一個叫彭小佬的瓦匠,廣泛結交戲劇界朋友,於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正式組班演出,世稱「彭小佬班」。彭小佬病逝後,其子彭正身繼讀堅持下去。父子掌班四十年,從「圍子戲」到「門板臺」, 從「踩地盤」到「三打七唱」,為黃梅戲的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琚光華創建「雙喜班」,他邀請著名演員劉玉義等來研討交流,移植京劇劇目,拓寬了黃梅戲的題材和表現形式,並請來琴師江雲甫以胡琴託唱腔,首開黃梅戲樂器伴奏之先河;利用彩帶和長水袖等手法,增強了演出效果;減少後臺幫腔,突出演員個人演唱風格等,具有開宗立派的意義。該班於民國二十二年登上省城安慶「新舞臺」,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首闖上海灘,這些演出都獲得了成功,為黃梅戲的舞臺化作出了開拓性貢獻,同時也使黃梅戲從農村走到城市。建國後,桐城縣黃梅劇團不少演員都出自該班,嚴鳳英也曾參加該班演出。
嚴鳳英是我國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從小性格活潑開郎,音色超群,被練潭黃梅戲藝人嚴雲高破格收為女徒,後隨戲班在沿江各地演出,歷盡磨難。解放後回到安慶「群樂」等劇場演出,一九五三年調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嚴鳳英唱腔悠揚甜潤,舞臺形象光彩照人,所主演的《天仙配》、《女駙馬》等黃梅戲電影享譽海內外。黃梅戲造就了嚴鳳英,嚴鳳英唱紅了黃梅戲,將黃梅戲藝術推向了巔峰。
現代桐城,城區沿河已建成嚴鳳英主題公園。嚴鳳英、琚光華、嚴雲高、彭小佬、江雲甫等桐城的黃梅戲先驅人物塑象安放在龍眠河西岸邊,靜靜地敘說著往日的輝煌。而廊橋兩邊,從早到晚琴笛悠揚,每天數以百計的黃梅戲愛好者在這裡吟唱。華燈初上,東作門成了戲迷的樂園,「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除農村外,城區現有十來個黃梅戲迷俱樂部正在爭奇鬥豔,每逄節假日猶如打擂臺一般。比較有實力的有群藝劇社、沿河社區戲迷俱樂部、濱河新區戲迷俱樂部、添點樂戲迷俱樂部、俏夕陽劇社、夕陽紅俱樂部、廊橋西戲迷俱樂部、文化館戲迷教室,他們一般都有十個小時的節目,廊橋西戲迷俱樂部巳公演了名劇《女駙馬》,群藝劇社正在排《蕎麥記》。最近,市文化館開辦戲迷培訓班,提高戲迷們的藝術修養,同時又在組織他們下基層去學校演出,激發青少年對黃梅戲的興趣,培養小戲迷。
黃梅戲巳深深紮根在桐城的土壤裡,紮根在桐城人民的心中,今天的桐城人誰不會哼幾段黃梅戲。黃梅戲象從龍眠山飄出的山野情韻順著龍眠河悠悠的永遠飄蕩在桐城這片美麗的土地上。
更多文章:
鄉土桐城 | 桐城年味:臘貨飄香
鄉土桐城 | 桐城年味:殺年豬
鄉土桐城 | 桐城年味:打塘魚
鄉土桐城 | 往年酒:抹不去的年味與鄉愁
看桐城 | 羅湖大橋及接線工程設計出「初稿」
桐城年俗:溫暖的鄉味記憶
桐城人胡一虎:形象在風骨 價值在良知
桐城人斯 蘭:深情演繹新民歌《六尺巷》
桐城人何桐鋒:明星笑容背後的藝術家
桐城人王章豹:披荊斬棘科研路上的攀山者
桐城人朱 環:五維經營成就低碳棲巢
桐城人汪宏坤:從桐城到京城75元起步的農民企業家
桐城人徐 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奔跑
桐城人方 勇:在小洋樓裡堅守中國畫魂
桐城人知與智:三個湖北佬,頂不上一個桐城佬
桐城人李 鼎:龍眠風物寫華章
桐城人李華年:80後復轉軍人的追夢之路
【本文經微桐城編輯節選】
如有任何版權問題
請及時聯繫tcts3869@163.com
微桐城
「深度關注桐城 分享桐城魅力」
人文桐城丨鄉土桐城丨一周看點丨看 桐 城
訂閱號:wei—tongcheng
投稿:tcts3869@163.com
關注「微桐城」請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