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桐城 | 吳汝綸對《天演論》的理解

2021-02-07 最桐城

  提示:點擊上方"最桐城"↑關注


晚清士人對《天演論》的理解

來源|古籍搜狐公眾平臺


  1898年6月《天演論》正式由湖北慎始基齋出版後,即在全國引起轟動,一時間蔚為風潮。嚴復翻譯《天演論》一書固然有其理想和企圖,然而在第一時間閱讀的晚清士人對《天演論》所披露的近代科學知識又作何理解,是否會與本身熟悉的自然知識傳統產生衝突?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筆者擬從吳汝綸與孫寶瑄這兩位晚清士人對《天演論》的理解與批評,來尋求進一步的了解。


  吳汝綸的理解

  吳汝綸,字摯甫,安徽桐城人,為桐城派後期宿儒,曾師事曾國藩,為「曾門四弟子」之一。由於吳汝綸繼曾國藩之後為桐城名家,在文壇上頗具影響力,因此嚴復在歸國第二年(1880),慕名投拜於吳汝綸門下,學習桐城文體以應付科舉,磨鍊文章。同時吳汝綸本身也留心西學及洋務,對嚴復不加排斥,故吳汝綸雖為嚴復老師,實與嚴復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在慎始基齋本《天演論》的《譯例言》文末,嚴復即指出吳汝綸早先已閱覽過《天演論》初稿,並且在《天演論》翻譯的過程中貢獻良多:「是編之譯,本以理學西書,翻轉不易,固取此書,日與同學諸子相課。迨書成,吳丈摯甫見而好之,斧落徵引,匡益實多。」⑩比對吳汝綸與嚴復的通信,吳汝綸應該是在1896年7月18日之前就已看過《天演論》初稿(《全集》第4冊,第118—119頁)。1897年2月7日,吳汝綸在書信中表示對嚴復贈書的感謝,並且說明自己的欽傾之意,甚至刻意手錄副本,藏在枕頭內不欲輕易示人。

  呂臨城來,得惠書並大著《天演論》,雖劉先生之得荊州,不足為喻,比經手錄副本,秘之枕中。蓋自中土翻譯西書以來,無此閎制,匪直天演之學,在中國為初鑿鴻蒙,亦緣自來譯手,無似此高文雄筆也,欽佩何極!……若以譯赫氏之書為名,則篇中所引古書古事,皆以元書所稱西方為當,似不必改用中國人語……此在大著雖為小節,又已見之例言,然究不若純用元書之為尤關。區區繆見,敢貢所妄測者以質高明,其它則皆傾心悅服,毫無間然也。(11)

  上述引文除了顯示吳汝綸對《天演論》的佩服之意,更有一點值得注意,即吳汝綸僅就舉例應當引用西方原書原事向嚴復提出建議,其於細節則是完全贊同。從這一點來看,吳汝綸似乎未能發覺在萬物變異的規律上,進化論(Evolution)和原子機械論(Mechanism)與傳統學術的理氣論有顯著的差別。就筆者所知,不論是達爾文主義(Darwinism)或是拉馬克主義(Lamarckism),在基礎與本質上都與中國傳統自然知識有相當大的差異。故吳汝綸沒有對《天演論》的內容提出質疑,甚至表示全然認同嚴復的理解,似乎說明他認為上述兩種思想與自身的既有自然知識體系,非但不相衝突,而且可能還有互補關係。為了釐清吳汝綸的想法,筆者試圖對《吳京卿汝綸節本天演論》進行分析。


  1.事物的構成基礎

  吳汝綸對事物構成基礎的看法,似乎因閱讀《天演論》而與傳統學術有所區別。譬如,他贊成嚴復的說法:

  號物之數萬,人居一焉。人,動物之靈者也,與不靈之獸禽、蟲魚為偶。動物者,生類之有知覺運動者也,與無知覺運動之植物為偶。生類者,物之具肢體官理者也,與無肢體官理之金石水土為偶。此皆有質者也,合之無質之聲熱光電動力——凡空宇之所謂氣者,而萬物之品備矣。要其大歸,氣、質而已耳。(《全集》第4冊,第583—584頁)

  氣與質,以現在的說法是能量與質量。筆者認為此處的陳述顯示吳汝綸開始具備事物是由質量與能量構成的現代知識,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吳汝綸與傳統的氣化論分道揚鑣,因為氣化論的事物構成基礎是捉摸不到的「氣」。值得注意的是,吳汝綸在此說「有質者……合之無質之聲熱光電動力——凡空宇之所謂氣者,而萬物之品備矣」,他將傳統的氣理解為無質的能量,與有質的形體合為世界萬物,則非常特別,因為在傳統的氣化論中,無論是形成物體的「質」,抑或浮遊於天地的「氣」,都不是一個無質的存在。(12)


  2.對生物的認識

  吳汝綸對生物的認識似乎是新舊雜陳的。譬如他說:「人、蟲一也。然則無以異乎?曰:有!鳥、獸、蟲之生也,其受形而生,能專專焉趨為一職,而不知其餘,其知一知也,其欲一欲也,何則?形定故也。人則不然,其受形雖一也,其賦性之愚、智、巧,萬相懸焉。」(《全集》第4冊,第591頁)這裡他所使用的「受形而生」的概念,是一個很傳統的氣化論的概念。氣化論的概念是氣分清濁,清者上升而濁者下沉,因此化生為世間萬殊之物。蟲魚鳥獸受不同層次的氣質所形塑,故只能一心趨向各自的本能,人類則不同,為至清之氣所形成,所以身形雖一致,但是個體與天賦差異甚大。(13)他同樣接受一個近乎完全衝突的新穎進化思想,他隨後提到:

  夫然人之生遠矣,其始亦禽獸耳,不知更幾百萬年,而為山都木客,又更幾百萬年,而為毛人猺獠,由毛人搖獠又更幾百萬年,而後有聖人者出焉,化之治之,而後為今世之所謂人。自禽獸以至為人,此「天演」之事也。(《全集》第4冊,第592頁)

  人自禽獸而進化為猿人,再進化成原始人,最後其中出現聖人教化群眾,而演變成現代的人類。雖然吳汝綸在此仍然透過聖人的概念試圖說明,人類經過治化薰陶而具備傳統禮制,但是他對人類演進的過程仍然屬於進化論的描述。表面上,此前的「受形而生」氣化論概念與此處的進化概念,在人是否可自禽獸進化而來這個問題上幾乎論點完全顛倒,然而吳汝綸似乎是這麼認識的:人類最早之時與禽獸無異,屬於動物的一種,但是因受形即與禽獸不同,故人群之中愚巧不同,經過時間的演化而慢慢開化,直到其中出現聖人治化群眾,於是形成現代人類;(13)其他動物因受形所限,故無法如人類般進化。這樣的解釋方式,在解釋「動物生成」與「人類由來」這兩個問題上漂亮地使「受形而生」的氣化論和進化思想相結合,足見吳汝綸認為新穎的概念與傳統思想不相違背。但是他的作法是為人類在進化論中開出個特例,這就使他沒有機會察覺到氣化論與進化論在其他物種是否能同樣演進的問題上發生根本性的衝突。

  此外,吳汝綸似乎同樣贊成《天演論》對植物生滅的描述:

  一本之植也,析其體則為分官,合其官則為具體,根幹以吸土膏也,枝葉以收炭氣也,翕受通力,凡以遂是生物之生而已……蔚然茂者,浸假而雕矣;熒然暉者,浸假而瘁矣,夷傷黃落,蕩然無存,獨存前日所收之實,復函未來之生機,茲所謂神化不測乎?(《全集》第4冊,第599頁)

  這段引文把植物視為各獨立器官的結合,將其看作一個有機體。同時一併提及植物生長的原理、過程以及種子的功能,認為其中並無神化不測之處。此類敘述的特別之處是跳脫傳統氣化論的解釋方式,不以氣質化生而為木對植物進行解釋,而是接受若干植物學的概念,以此來理解植物自身的生滅過程及原理。他又進一步說明:

  嚴又陵曰:生學家以為:凡有生氣之物,人、禽、蟲、介、草、木,謂之有官之物,而金、石、水、土,則為無官。無官者不死,以其未嘗有生也。有官者,一體之中,有死有不死。如一草木,其荄、花、實,可死者也,其離母而附子,綿綿延延,代興遞嬗者,不死者也。是故一人之身,常有物焉,乃祖父之所有,而嬗於其身,而衍於子姓,未嘗死也。(《全集》第4冊,第599頁)

  與金石等無官之物相對應,植物等有官之物,或稱有機物,自身都兼具會消失與不會消失的部分。不會消失的部分會寄附在子體之中,代代傳遞。因此他依此推論人體內亦有來自於遠祖且代代相傳,未嘗消失的部分。吳汝綸在此處是完全贊同嚴復對遺傳物質的描述。但是有趣的是,這個描述與中國傳統自然知識中的「祖孫同氣說」有些類似,(15)吳汝綸究竟是依循進化論的遺傳物質概念,抑或祖孫同氣論的理解方式來理解生物繁衍的現象,值得深究。譬如說,吳汝綸說:

  理有發自古初,而歷久彌明者,其種姓之說乎?先民有言:子孫者,祖父之分形也。人之聲容體態,或本諸父,或稟諸母,性情亦然。其發之則為德行,或兇或吉,或正或邪,皆由祖考以至子孫,遞嬗流轉,而代為授受。孩提之初,所為性情德行隱而未施,所謂「儲能」也,浸假而著為「效實」焉,明愚柔強,見之言行矣。過是而又有牝牡之合。苟有一德,又有他德匯而深淺醲醨之,雜揉其所有以轉而致諸其胤,此種姓之說也。(《全集》第4冊,第606頁)

  道理自古已有,隨時間越來越清晰的,不是遺傳學說嗎?吳汝綸首先就如此自問。隨後,他明確地提到祖孫同氣論的概念,認為子孫是祖父們的分形,身形與性格皆是如此,代代相傳。但是這個傳統的概念被吳汝綸很巧妙地與進化論嫁接起來,轉變為儲能和效實的概念,來更細緻地論述孩童由幼到長的身心變化。同時,他又以「一德與他德」形容遺傳物質必須經過有性生殖的方式重新結合而形成後代。從這段論述來看,吳汝綸顯然認為進化論中的遺傳學說是傳統祖孫同氣論的細緻補充,兩者基本相同,只是精粗有別。

  然而有趣的是,人的身形性格是完全被父祖輩所決定的嗎?在這個問題上,吳汝綸考慮使佛教修行自度的概念與進化論相結合,以解釋人的後天修習對身形性格同樣具有影響。譬如他說:

  蓋羯磨世以微殊,不獨因受於父母者不同而已,己之所為,亦可使之進退;此彼學所以有燻修之事也。燻修證果之說,乃釋氏所最重而標為法門者也。而其理乃近代天演家所聚訟;夫以受生之不同,與修習之得失,其人性之關惡,將因而有擴充消長之功,此成無可疑之論也;顧雲是必足以變化氣質,則未必然。(《全集》第4冊,第607頁)「羯磨」又稱種業,是佛教教義中導致人永在輪迴之中感受苦趣的東西(《全集》第4冊,第606—607頁)。一般來說,羯磨不是指涉遺傳自父祖輩的遺傳物質,而是個人在輪迴的前世所累積的善惡總和。然而在此處,吳汝綸試圖賦予羯磨新意,成為受「受於父母者」與「修習之得失」兩種方法影響而導致人類進化的東西,就是相當特別的結合了。值得注意的是,「受於父母者」屬於達爾文主義中的遺傳學說,但是「修習之得失」這個理論,則是來自於拉馬克主義,意思是生物體能透過自身的努力鍛鍊而使自體的相關部位得到進化。吳汝綸說佛教的燻修證果一事,其道理被近代的進化論者所討論闡明,正是說明他認為傳統佛教對燻修的解釋,與拉馬克主義的觀念不相矛盾,反而相當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3.事物異變的規律

  那麼,吳汝綸所認識事物異變的規律是否也有新舊交雜的色彩呢?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譬如他認同嚴復的觀點說:「自遞嬗之變遷,而得當境之遭遇,此之謂世變,古人皆知之。但古以謂天運循環,周而復始,自今觀之,甚不然矣。物變所趨,皆由簡漸繁,由微之著。」(《全集》第4冊,第582—583頁)吳汝綸意識到,古人熟知的世變與遭遇是建立在天道循環運行的前提下,周而復始。但是若以進化論的角度去看,事物因為演化而會趨異,由簡變繁。因此有其方向性,而非如古人認識的如圓圈般周而復始。他接著說:

  天演者,以變動遷流為事者也。使與生相待之資,如寒、燠、燥、溼等類,一無所左右,橘柚可生於朔方,狐貉亦居於南海,則天擇之事,亦將泯焉;使奉生之物,恆給生者之求,則物競亦無所施。是故無異、無擇、無爭,非吾徒今日所居之世界。(《全集》第4冊,第584頁)

  人類今日身處的確是一個以進化為原則的世界,環境的差異與資源的不足使得事物變動不已,因此南方長不出溫帶水果,北方動物也不會在南邊居住,異於自然的事情不會沒道理發生。上述兩段文字都顯示吳汝綸認同嚴復所介紹的進化思想,以及其前提假設。但是如果再看寫於他處的兩段陳述,吳汝綸似乎又沒有了解透徹,以至於他無法仔細地將進化論與傳統自然思想區分開:「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謂相反而同原,所以生其變化者也。是故人治之有功,即在與天行相反。」(《全集》第4冊,第586頁)

  天行人治,或稱自然選擇與群體秩序兩者相抗衡,本來即是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強調的重心而為嚴復所翻譯至《天演論》中。然而此處,吳汝綸將這兩者理解為道的陰陽兩面互相牽動而導致變化,則是一個相當明顯的例證,說明他是從中國傳統的易學和理學的基礎上,理解自然選擇與人類社會兩者相抗衡的問題。他另外寫道:

  天行之從虛而息,由息而盈,從盈而消,由消反虛,猶此線矣。故天演如網如箑,始以一本,散而萬殊;又如江流,始濫觴於崑崙,卒汪洋而歸海,興雲致雨,復還本宗。始之簡易,變化之機伏焉,是謂儲能,後漸繁殊,變化之致極焉,是為效實。儲能也,效實也,合而言之天演也。(《全集》第4冊,第599頁)

  在此處他重新強調,天道運行像圓圈般循環規律,由虛無漸變至充滿,再回歸虛無。後來的再解釋更為細緻,生物是由同一本源漸漸趨異,而透過體內變化的浮顯與潛伏來使變化更加豐富,但是與此同時,他又將進化思想導回「興雲致雨,復還本宗」、「變化之機伏焉」、「變化之致極焉」等概念,其間充滿著傳統易學思想的味道,且與宋明理學的「理一分疏」和「萬物各具一理,理皆同出一原」的概念非常接近。(16)


注釋:

  ①參見雷中行:《明清的西學中源論爭議》,臺北:蘭臺出版社,2009年,第157—228頁。

  ②參見雷中行:《明清的西學中源論爭議》,第201—226頁。另外,自然知識是指時人對自然界現象與背後原理的認識。參見徐光臺:《「自然知識儒學化」:通過自然知識在「格物窮理」中的地位來看朱熹與利瑪竇的歷史關連》,見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第165—166頁。

  ③參見鄭永福、田海林:《關於〈天演論〉的幾個問題》,《史學月刊》1989年第2期,第49—55頁。他們指出吳汝綸另節有一本《吳京卿汝綸節本天演論》傳世,兩書在字句以及思想上確有不少差異之處,對於研究《天演論》的思想傳播有一定的價值。另參見俞政:《從孫寶瑄日記看其對〈天演論〉的解讀》,《福建論壇》2001年第3期,第76—80頁。

  ④吳汝綸撰,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嚴幼陵觀察所譯天演論》,見《吳汝綸全集》第4冊,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第581—624頁(以下引用此書只在文中夾注,簡稱《全集》)。一般稱此本為《吳京卿汝綸節本天演論》,1903年6月初版。參見皮後鋒:《嚴復大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8—189頁。

  ⑤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以下引用此書只在文中夾注,簡稱《日記》。

  ⑥參見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年,第313—319頁。

  ⑦吳展良說:「嚴復用這些極傳統的語言來說明天演的道理,更可見他是在《易經》的宇宙觀之基礎上,融合併理解西方的天演學說。所以他認為天演的道理,如同『易道周流,耗息迭用』。其重點在於說明萬物如何遷變不已,生生不息。」見氏著:《嚴復〈天演論〉作意與內涵新詮》,《臺大歷史學報》1999年第24期,第159頁。

  ⑧張錫勤:《嚴復對近代哲學變革的複雜影響》,《孔子研究》1994年第1期,第82、83頁。

  ⑨參見彭世文、章啟輝:《論嚴復「氣」範疇及其近代意義》,《湖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第16頁。

  ⑩嚴復:《天演論》(富文本),見王慶成主編:《嚴複合集·天演論彙刊三種》,臺北:財團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會,1998年,第178頁。以下引用此書,文中夾注為《天演論》。

  (11)《全集》第4冊,第144—145頁。他還說「前讀《天演論》……愛不忍釋,老懶不復甄錄文字,獨此書則親書細字,錄副襲藏,足以知鄙人之於此文,傾倒至之」。《全集》第4冊,第624頁。

  (12)參見雷中行:《明清的西學中源論爭議》,第75、78頁;劉長林:《說「氣」》,見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第119、127—130頁。

  (13)關於傳統氣化論的這個觀念,參見金永植:《朱熹的自然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8—43、197—202、236—239頁。宋明理學中以朱熹對自然界的詮釋最具權威與豐富性,這種說法直至晚清仍有其影響力。參見史革新:《晚清理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206—207頁;雷中行:《明清的西學中源論爭議》,第94頁。

  (14)「自元始以來,繇禽獸以至為人,更數十百輩之聖人化之治之,而根柢治今存者也。」《全集》第4冊,第592頁。

  (15)參見金永植:《朱熹的自然哲學》,第108—109頁;史革新:《晚清理學研究》,第120—121頁。

  (16)參見徐光臺:《藉格物窮理之名:明末清初西學的傳入》,見哈佛燕京學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主編:《理性主義及其限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第168頁。



更多文章:

桐城的文化遺產:六尺巷

鄉土桐城:誰不說咱家鄉好!

為桐城增光添彩的人文之最

桐城人:活躍在大江南北的桐城驕子

看點 | 「當代煉丹人」方根友的「非遺」夢

看桐城 | 龍眠育嘉木 「小花」正芬芳

【本文經微桐城編輯節選】

如有任何版權問題

請及時聯繫tcts3869@163.com

最桐城

「深度關注桐城 分享桐城魅力」

人文桐城丨看點丨鄉土桐城丨看 桐 城

訂閱號:wei—tongcheng

投稿:tcts3869@163.com

相關焦點

  • 時代的巨擘——嚴復(12)▏嚴復與《天演論》
    圖:《時務報》到了夏天,嚴復受中日甲午戰敗的刺激,開始致力於翻譯西方作品以警世,也開始翻譯《天演論》。只幾個月就已經將初稿翻譯完成,而吳汝綸是最先讀到《天演論》譯稿的人。吳汝綸是晚清文學家、教育家,曾先後任曾國藩、李鴻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長期主講蓮池書院,晚年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並創辦桐城學堂。
  • 人文桐城 天地會創始人方以智的傳奇人生
     提示:點擊上方"微桐城"↑免費訂閱來源
  • 一條北大街,一部桐城文化史
    桐城市古稱「桐國」,別稱「文都」,為江淮文化圈的發祥地和集中地,是「桐城派」的起源地,主盟文壇200多年,作家遍及全國,影響達於海外。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質的資源,桐城文廟,六尺巷等作為桐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載體而聞名於世。
  • 桐城派:清代書院教育的典範
    鹹豐、同治時期,曾國藩廣納時賢英才,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黎庶昌等「四大弟子」享譽文壇,其中張裕釗、吳汝綸情系書院,致力於培養新式人才。桐城派在河北的擴展,與張、吳二人主講蓮池書院息息相關。在他們的影響下,賀濤、馬其昶等一批弟子對書院講學一往情深,活躍於各大書院。
  • 探訪安徽桐城文廟 尋找「桐城派」文風遺韻
    安徽桐城文廟正是在這一使命下,催生哺育了「桐城派」,而桐城也因「桐城派」三百年的悠久歷史吸引著中國讀書人問禮朝聖。桐城派師承關係圖 劉浩 攝  近日,記者來到桐城文廟,探尋「桐城派」的文風遺韻。  身臨文廟,映入眼帘的是面闊五間的大成殿。殿中央供奉著中國讀書人敬仰的至聖先賢——孔子。大殿上方拓印著康熙手書的「萬世師表」。
  • "桐城四祖"將現桐城派文化牆
    老城區,桐城路,將出現一段翰墨飄香的桐城派文化百米石雕照壁,記者最新獲悉,該項設計方案已於近日通過了市政府相關會議研究審議,目前進入深入創作和實施階段。記者就此採訪了負責該項目設計創作的國家一級美術師、安徽省城市雕塑院院長徐曉虹。
  • 合肥網第e時間:80餘桐城派名人浮雕「現身」合肥桐城路
    合肥網第e時間:80餘桐城派名人浮雕「現身」合肥桐城路 資訊標籤: 桐城派名人 合肥桐城路浮雕
  • 當曾國藩的門徒,又當李鴻章的心腹,吳汝綸為何惹得日本人大笑?
    「沉埋」於曾幕的吳汝綸,除了在文才、學識方面備受曾國藩賞識外,也奠定了其日後於仕途、學界間主要的人脈基礎。他不僅借職務之便正式認識了李鴻章,也受到曾國藩「以經世之學濟義理之窮」精神的感染,將桐城派借參與政事、刊刻書籍與書院講學等途徑壯大文派的精神發揮到極致。清代幕賓當時,吳汝綸與張裕釗、黎庶昌、薛福成,四人並稱「曾門四弟子」。
  • 想起當年那本名叫《天演論》的暢銷書
    民國著名作家曹聚仁,曾在《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中記錄《天演論》的巨大影響:「近二十年中,我讀過的回憶錄,總在五百種以上,他們很少不受赫胥黎《天演論》的影響」,「如胡適那樣皖南山谷中的孩子,他為什麼以『適』為名,即從《天演論》的『適者生存』而來。孫中山手下大將陳炯明,名『陳競存』,即從《天演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語而來。
  • 桐城派研究諸問題新釋
    桐城派是出色的學術流派《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您看來,桐城派是文學流派,還是學術流派?王達敏:桐城派既是文學流派,也是學術流派。王達敏:把方苞、劉大櫆、姚鼐稱為桐城三祖,或者把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稱為桐城四祖,把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等新文化派的嚴厲批判視為桐城派終結的標誌,是學界沿襲已久的說法。
  • 人文桐城 | 方以智死於何因?
    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卷六《方以智傳》同此說。二、《桐城縣誌》卷四《理學。方以智傳》記:「旅病萬安,臨終猶與弟子講業論道,不及世事」。三、方中通《陪詩》卷四《惶恐集。哀述》詩注有云:「辛亥十月七日舟次萬安,夜分波濤忽作,老父即逝,而風浪息」。四、方中履《硯鄰偶存序》說「辛亥先公及於難,履守喪萬安,祥而後返葬」;方中履《宗老梅先生七十序》道:「既而惶恐灘頭,先公完名全節以終」。
  • 原來「進化論」是日語 「天演論」才是漢語(一)
    1896年,嚴複決定翻譯赫胥黎的《Evolution and Ethics》,標題直譯應為「進化與倫理」,嚴復將它翻譯為「天演論」。據日本學者研究,嚴復在翻譯過程中,顯然迴避了日本新漢語「進化論」,將「進化論」翻譯成「天演論」。
  • 桐城派:以教育維繫文化傳承
    ,採訪了該中心主任江小角,他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桐城派與清代書院研究」。書院教育特色鮮明《中國社會科學報》:桐城派重視書院教育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這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江小角:就桐城派文人主講的書院而言,其書院教育具有以下特點。重視書院建設精心培養人才《中國社會科學報》:桐城派文人或為官、或從教、或遊幕,都心系書院與教育。曾國藩、吳汝綸等積極參與書院辦學,在宏觀上大力指導,在實踐中注重督查,力求將書院辦出特色和成效,促進了清代書院發展。
  • 桐城派研究再出發
    北京師範大學程園討論曾國藩「舍義法而宗奇倔」的文氣論,認為曾氏的古文不囿於桐城傳統,兼採漢宋文章脈絡,試圖打通字學訓詁和文章義法,在文章中突出訓詁通經與文氣貫道兩相結合的重要意義,這不僅體現他對傳統文章結構邏輯的理解,也體現他對清代理學思想史的深刻思考。
  •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北大街上的文藝星光
    更多文章:故鄉 |  龍眠  |  古城 |  桐城驕子 桐城美 | 文化之光 | 科技名流彈丸小城,桐城何以一枝獨秀?人文桐城:天下高文歸一縣為桐城增光添彩的人文之最最桐城「深度關注桐城 分享桐城魅力」
  • 新文體取代桐城派的地位,使桐城古文無葬身之地,最後桐城派衰敗
    以上文獻材料表明清初「列聖」們諄諄告誠和倡導的時文,並推向及於一切文章的衡文標準和文章規則是「清真雅正」,而方苞則「稟皇極之彝訓」,以其為核心,建立桐城文派的古文理論體系。因此,可以認為桐城派是清廷文化政策的必然產物。乾隆中,經學家程晉芳,周書昌說姚鼐「昔有方侍郎,今有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
  • 韋力︱尋墓「桐城三祖」:姚鼐、方苞、劉大櫆
    姚鼐故居位於安徽桐城市公園路10號桐城中學內,到今天桐城仍然是以文章名天下,而這裡的名人故居也確實是太多。桐城中學太有名了,今天依然是安徽的名校,據說其升學率始終排在全國前列。以我個人的建議經驗來說,能夠進入學校是個不容易的事情,而姚鼐的舊居也就是那著名的惜抱軒,恰恰就包裹在了桐城中學校園內,其實這個關係應該反過來講:桐城中學就是在姚鼐故居的遺址之上擴建而成者,我不知道自己的這種說法,桐城中學的人怎麼看,但我的此趟尋訪卻對這個學校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院士之鄉續輝煌
    歷任漢朝、隋唐,終於在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桐城之名正式載入史冊。 根據清代《桐城續修縣誌》記載,明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知縣陳於階籌銀兩萬一千二百兩,改桐城土城為磚城。城圍六華裡,高三丈六尺,設六座城門。城牆之高大、城池之堅固堪稱江淮之首。
  • 人文桐城 藝人已往 懿德流芳
    桐城不演《烏金記》黃梅戲《烏金記》,寫的是發生在桐城北鄉的一起謀財害命案。清乾隆年間,北鄉王家院有個富戶王子旺,生有一女叫王桂英,王家視為掌上明珠。距王家二十餘裡的周莊,有個秀才叫周明月,妻程氏,夫妻感情甚好。周被王家聘為家庭教師。書生李儀春與王家小姐結為伉儷,王家小姐出嫁時,其父以四塊烏金作為陪嫁。
  • 人文桐城 梅香正濃:左光鬥與史可法的傳奇故事
     提示:點擊上方"最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