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巨擘——嚴復(12)▏嚴復與《天演論》

2021-02-15 城市記憶故事

昨天我們說完了甲午海戰中的嚴復。當時犧牲的很多將領都是嚴復的好友、同學和學生,嚴復的悲憤之情可以想像,於是他對李鴻章的指責非常激烈。1895年嚴復連續在天津《直報》上,公開發表五篇政論性文章,矛頭直指封建王朝及李鴻章等大臣,這會不會捅了馬蜂窩了呢?

嚴復的擔心確實成了事實。同僚洪翰香總在李鴻章面前打小報告,處處對嚴復進行掣肘。最初扶持嚴復的沈葆楨、郭嵩燾都屬於晚晴朝臣中所謂的「清流」,而李鴻章是「濁流」中堅。

嚴復在1896年給他的四弟嚴觀瀾的信中談到自己的長子嚴璩時說:

嚴璩己經22歲,而且還成了家,但還沒有正式工作,雖然他天資不錯,但「天性浮動,難以用功」,不能和嚴復一樣刻苦攻讀,所以嚴復想花二三千金,給嚴璩捐一個候補主事,讓他儘早進入世途,「自謀進身」。嚴復認為如果捐了一個候補主事,要去北京同文館謀一個職位,應該是不難的,但苦的是沒地方去籌措這筆錢。

嚴復當時在水師學堂的薪水應該是不錯的,但自1890年升任總辦後,經濟就十分窘迫,常靠典當度日。1892年,他的元配王夫人病逝「喪事只能從儉」。元配夫人病逝後,嚴復又納汪鶯娘為妾,搬到當時天津東門外天后宮北面的宮北大街大獅子胡同一號「嚴公館」居住。當時家裡的主人只有嚴復、汪鶯娘和嚴璩夫婦四人,但丫鬟僕役達到了十一人,公館排場慣了,想往回收縮卻很難。其實嚴復這樣擺排場,也完全為了張揚門面。如果沒有足夠的排場,怕更叫人看不起,實際上到了需要的時候,連二三千金也湊不出來。

嚴復在信中還談到:甲午海戰失利後,老百姓把失利怪到海軍身上,提到海軍沒人有好話,而且由於海軍中福建人多,所以一提福建人,就更加的詬病。正因為這樣,家鄉的親戚千萬不要因為他在北洋水師學堂擔任總辦就想來天津投靠他,實在是沒有什麼特權可言。

這一年的4月,梁啓超應汪康年之聘離開北京前往上海,成為了《時務報》的主筆。關於梁啓超,我們都已經非常熟悉了,他與嚴復都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他的飲冰室,至今還留存在天津義大利風情區。

汪康年——是大腕又是商人。浙江杭州人,進士出身。曾應張之洞之邀,擔任兩湖書院教習、自強書院編輯,同時還是晚晴另一位洋務派,但卻屬於「清流」的兩江總督張之洞的幕僚,也是張之洞孫兒的老師。

圖:汪康年

在維新變法時期,由梁啓超擔任主筆的《時務報》與嚴復創辦的《國聞報》南北呼應,作為同業,他們二人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保持著政治上的一致。但隨著時局的發展,他們之間也出現了分歧。不過在嚴復創辦《國聞報》之前,他的很多文章和翻譯作品都是首先在《時務報》上發表的。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恰好在梁啓超到上海工作時,嚴復也去上海辦事,經人介紹和梁啓超相識。當時梁啓超只有23歲,嚴復42歲。梁啓超非常崇敬嚴復的學問以及為人,嚴復也稱讚梁啓超是個才華橫溢的蓋世之才。雖然倆人相差19歲,卻一見如故,成為忘年之交。嚴復對《時務報》也大加讚揚,充分肯定報紙倡導維新變法,具有振聵發聾、新人耳目的作用,並匯寄一百元銀票資助,表示對《時務報》的支持。

圖:《時務報》

到了夏天,嚴復受中日甲午戰敗的刺激,開始致力於翻譯西方作品以警世,也開始翻譯《天演論》。只幾個月就已經將初稿翻譯完成,而吳汝綸是最先讀到《天演論》譯稿的人。吳汝綸是晚清文學家、教育家,曾先後任曾國藩、李鴻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長期主講蓮池書院,晚年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並創辦桐城學堂。

圖:吳汝綸

《天演論》原名《進化與倫理》,是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著,最初發表於1893年,是一篇演講詞。1894年,作者又加了一篇《導論》。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就是以赫胥黎這個演講詞以及導論為底本而成的。嚴復翻譯這本書時,根據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及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結合當時的中國國情,採取意譯的辦法,加以改寫,而且加進不少按語,按語約佔全書的三分之一,有的按語比譯文還要長。《天演論》初稿經過不斷修訂、增刪,直到1898年6月才由慎始基齋正式雕版刊行。《天演論》的翻譯,第一次系統地向中國人民介紹了西方進化論思想。

1896年7月間,由俄國駐華領事館葛拉司建議,嚴復奉命開始在天津籌辦俄文館。8月19號,時任直隸總督王文韶正式奏請在天津水師學堂添加學生專門學習俄文,不久又正式委任嚴復為俄文館總辦。當時,這個俄文館設在北洋水師學堂裡,嚴復親自擬訂課程,聘請教師及管理一切教務。

這是晚清最早成立的一個官辦俄文學校。天津俄文館的設立主要為了培養俄語外交人材,這與當時的國際形勢,中俄、中日關係有著內在的聯繫,因為當時沙皇俄國與日本都企圖爭奪中國的東北地區。這個時候,以李鴻章為首的大官員鼓吹「聯俄制日」的幻想,提出「結俄為援,以保中國」的主張。於是在1896年5月,借祝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之機,慈禧太后派李鴻章率團第一次訪問俄國。6月,李鴻章與沙俄籤訂了《中俄密約》,其中一條就是允許俄國在我國東北修建鐵路。就是在這一親俄形勢下,新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命嚴復創辦天津俄文館。

1896年10月8號,梁啓超致信嚴復索要嚴復的《原強》和《天演論》,想要在《時務報》上刊登。嚴復在為《天演論》譯文初稿寫好自序裡,給自序起名為「赫胥黎治功天演論序」,託自己的親家呂秋樵將譯稿帶給吳汝綸,請他指教。

圖:嚴複寫給梁啓超的信件

圖:嚴復《赫胥黎治功天演論序》手筆

嚴復是個追求完美、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的人。他給自己的譯著提出了「信、雅、達」的要求。為求譯文的「信、雅、達」,嚴復在翻譯《天演論》的過程中,經常請教呂秋樵,請他給稿本提修改意見。1897年冬季,為便於商榷和修改《天演論》譯本,嚴復乾脆請呂秋樵住到了自己的家中來。二人日夜相守,早晚切磋,不亦樂乎。

在《天演論》正式出版前的1897年,呂秋樵受嚴復之託,將《天演論》的譯稿抄本傳播給吳汝綸、梁啓超等眾多知識分子精英,使《天演論》成為1898年戊戌變法的重要思想武器。

1900年4月,呂秋樵轉往保定任職,不料這個時候義和團運動風起雲湧,呂秋樵整日奔波往來於淶水、定興、安肅、京師、保定之間。折騰到初冬時,呂秋樵奉命到開州任知州。當時開州義和團事件還沒有平息。呂秋樵日夜操勞,周旋於其間。1901年5月,在處理一宗民事案件時,不幸被刺身亡。

嚴復對於呂秋樵的亡故,久久不能釋懷。嚴復視他的兒女如己出,主動安排呂家年幼的孩子讀書學習和生活。其中,特別安排當時未滿8歲的呂彥直跟隨自己的兒子嚴璩到巴黎讀書。

6年後,呂彥直跟嚴璩一起回國後,又得到嚴復的關懷和鼓勵,先是到北京五城學堂師從大翻譯家林紓讀書。後又報考剛剛開辦的清華學堂,也就是日後的清華大學。在清華畢業後又考到美國深造。呂彥直沒有辜負嚴復的期望和栽培,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終於成長為中國近代優秀的建築師,為中華民族設計和建造了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

圖:呂彥直

有關嚴復的故事,我們明天再接著講。

相關焦點

  • 時代的巨擘——嚴復(1)▏嚴復和他的早年時代
    2019年1月8號,是嚴復誕辰165周年的日子。說起嚴復,我們最先想到的是他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告訴國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除此之外,他還有哪些故事,似乎讓人印象模糊了。而後人在評講嚴復時,也極少把他與天津聯繫起來,而這位「三十年老天津」之所以成為時代的巨擘,和近代史上這座特殊的城市天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今天開始,「城市記憶故事」將連載為您講述《時代的巨擘—嚴復》,追憶他與天津的故事,歡迎您的關注。
  • 嚴復:《天演論》:《察變》
    投稿\留言信箱: yanfu2221@sina.com;466419855@qq.com鄭重1996在《從天演論譯著初版看嚴復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文中首先提出「天演驚雷」>說:「1895年陝西味經售書處重刊本《天演論》是石破天驚似的問世的第一聲驚雷」習近平2001在《科學與愛國•序》中說:「嚴復的這些譯著和評論,
  • 《天演論》的背後,是嚴校長的拐彎人生 | 尋找嚴復
    《天演論》中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正中時人痛處,它所代表的啟蒙思想,正是時代所需要的。 當時有個叫做胡洪騂的年輕人,他讀了《天演論》後覺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四個字是極好的,於是就改名適之,後乾脆直接叫「胡適」了。對,就是那個帥帥的胡適。
  • 福建人嚴復翻譯《天演論》聲名鵲起,他為何被稱為「中國西學第一人」?
    》」,一度讓魯迅先生痴迷的《天演論》,便是福建人嚴復翻譯的。1897年10月,嚴復和友人夏曾佑在天津創辦《國聞報》,他親自撰寫大部分社論。不久,嚴復在《國聞報》上連載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天演論》對原著者的觀點,嚴復並不完全贊同。
  • 嚴復的「八大名譯」
    這就是嚴復翻譯的《天演論》。魯迅在南京求學,「買來了白紙石印的一厚本《天演論》」,「一口氣讀下去」,而且還「一有空閒,就照例地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魯迅《朝花夕拾·瑣記》)。《天演論》與食品、禦寒而食的辣椒都成了須臾不可離的東西。及風而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從那一代人的姓名字號中,也可發現其影響之深刻。
  • 嚴復 :一個有價值的普通人
    雖然這位老先生只教了嚴復兩年就去世了,但他這種治學態度和方法卻對嚴復的一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我們看到黃少巖(嚴復的塾師——作者)為他12歲的學生規定了學習宋、元、明三代傑出思想家的處世態度和思想傾向的任務。
  • 嚴復:我不止是個思想啟蒙家
    遺憾的是,歷史無法假設,這位康有為眼中的「精通西學第一人」,最終止步於「天演論」和以英國哲學思想為主的翻譯工作。然縱使如此,嚴復的啟蒙,對於晚清國民根深蒂固的思想頑疾,尤是精神利刃;其所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對於今人而言,也依舊是當頭棒喝。
  • 啟蒙思想家嚴復的人生,為何最終會拐個彎?
    他叫嚴復,我們知道他,是因為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他翻譯了《天演論》。但其實,他值得我們了解更多。嚴復2嚴復其實應該成為一名海軍軍官的。他是作為中國海軍選拔出的12名最出類拔萃的人員,公費派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航海術的。
  • 【人物】民國大家之嚴復:著名翻譯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在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任教期間,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海軍人才,並翻譯了《天演論》、創辦了《國聞報》,系統地介紹西方民主和科學,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出版有《嚴復全集》。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與世長辭,終年69歲。嚴復所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後世的翻譯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 著名啟蒙家嚴復行書欣賞:清和遒麗、蕭散灑脫!堪比當代書法名家
    嚴復許多人喜歡練書法,猶如喜歡讀文章一樣,讀書賞心,書法悅目。古人常說「字乃文章之衣冠」,由此可見,能夠寫得一手好字,對文章的好壞也是比較重要的。眾所周知,嚴復先生曾任北大的校長,他的譯作《天演論》更是對時人有著巨大之影響。他的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確實嚴復先生的書法,從他的字裡行間欣賞其人格魅力和精神學養。其實,除了教育及思想啟蒙,嚴復的書法也是非常了得,尤其是他的行書。
  • 原來「進化論」是日語 「天演論」才是漢語(一)
    1896年,嚴複決定翻譯赫胥黎的《Evolution and Ethics》,標題直譯應為「進化與倫理」,嚴復將它翻譯為「天演論」。據日本學者研究,嚴復在翻譯過程中,顯然迴避了日本新漢語「進化論」,將「進化論」翻譯成「天演論」。
  • 人文桐城 | 吳汝綸對《天演論》的理解
    嚴復翻譯《天演論》一書固然有其理想和企圖,然而在第一時間閱讀的晚清士人對《天演論》所披露的近代科學知識又作何理解,是否會與本身熟悉的自然知識傳統產生衝突?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筆者擬從吳汝綸與孫寶瑄這兩位晚清士人對《天演論》的理解與批評,來尋求進一步的了解。
  • 嚴復創作清朝國歌《鞏金甌》
    嚴復  不久,由時任海軍部參謀官嚴復填詞創作,通曉詞章音律的禁衛軍軍官、皇室成員溥侗編譜的《鞏金甌》,因其樂曲典範雅致,歌詞文採斐然,得到朝廷上下的一致認同。  《鞏金甌》的詞作者嚴復(1854-1921年),出生於福建福州,是清末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早年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先後擔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辦、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北京大學首任校長等職。  嚴復奉旨創作「國樂」歌詞時,苦心孤詣,用心良苦。
  • 想起當年那本名叫《天演論》的暢銷書
    民國著名作家曹聚仁,曾在《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中記錄《天演論》的巨大影響:「近二十年中,我讀過的回憶錄,總在五百種以上,他們很少不受赫胥黎《天演論》的影響」,「如胡適那樣皖南山谷中的孩子,他為什麼以『適』為名,即從《天演論》的『適者生存』而來。孫中山手下大將陳炯明,名『陳競存』,即從《天演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語而來。
  • 第三屆譯想論壇亮相福州 探討翻譯的時代使命
    福州新聞網10月16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第三屆譯想論壇今日開始在文儒坊內的無用空間人文書店舉行,來自全國學術界、翻譯界和出版界的名家將聚集榕城,用3天時間在這裡舉辦5場以「翻譯」為話題的名家對話,共同探討翻譯的時代使命,體味獨特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