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劇作家、戲曲教育家楊隆壽(1845——1900),名金,號顯亭,出身於桐城梨園世家。他幼年隨父進京,後入班學戲,搭班演戲,藝術上博採眾長,自成一家。他不僅注重舞臺藝術實踐,自身精於演技,唱念做打樣樣精通,成為清朝「內廷供養」,而且致力於戲曲人才的培養,為後來發展成為國劇的京劇藝術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1880年,他首先創辦了「小榮椿」科班,培養了「榮」、「椿」兩科演員,繼而創辦「小天仙」戲館,言傳身教,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演員。人稱「小楊猴子」楊小樓、程長庚之子程繼仙以及狄春生等,都是他的高足;著名老生蔡榮貴、譚小培、徐春明,名醜郭春山和富連城科班創始人葉春平及茹萊卿、張增明、唐春明、張長保等,都出自他的門下;同為雙奎子弟的譚鑫培、李壽山等人,均待他以師禮。
楊隆壽高徒滿門,京劇表演藝術代有傳人。子楊長喜、孫楊盛春、曾孫楊少春頗有家傳,均工武生行當;諸婿如梅竹芬、黃小山、朱玉龍、徐芸源等皆為梨園名流。外孫梅蘭芳更是受其家傳薰陶,而成為京劇表演藝術的一代大師。
桐城不演《烏金記》黃梅戲《烏金記》,寫的是發生在桐城北鄉的一起謀財害命案。
清乾隆年間,北鄉王家院有個富戶王子旺,生有一女叫王桂英,王家視為掌上明珠。距王家二十餘裡的周莊,有個秀才叫周明月,妻程氏,夫妻感情甚好。周被王家聘為家庭教師。書生李儀春與王家小姐結為伉儷,王家小姐出嫁時,其父以四塊烏金作為陪嫁。新婚之夜,歹徒倪龍潛入洞房,殺死新郎,盜走烏金。案發後,縣官主觀臆斷,認為是王桂英勾結姦夫周明月害死李儀春。刑訊逼供後將王、周打入死牢。而真兇則逃之夭夭,逍遙法外。後經周妻程氏捨身救夫,大律師吳天壽挺身救友,迫使南京總督張伯齡責令桐城縣令重新查處此案。縣官裝扮商人明查暗訪,幾盡周折,終於在江西瑞昌縣將真兇倪龍捕獲歸案。
道光年間,民間藝人將這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命案,編成戲劇到處演唱,至光緒年間形成黃梅戲劇目《烏金記》。但這一劇本因鞭撻了桐城縣官的胡亂斷案、草菅人命之事,在桐城受到忌諱,因而禁演,直至解放後才開禁。故舊時有「桐城不演《烏金記》」之說。
阮麗珍草創《燕子箋》描寫唐代安史之亂時,書生霍都梁與歌妓華行雲、尚書之女酈飛雲三人之間愛情瓜葛的傳奇劇本《燕子箋》,曾被譽為「才調無雙」的傑作。這部受到人們普遍讚賞的劇本,其原作者傳說並非阮大鋮,而是阮氏之女阮麗珍,是由阮麗珍草創在前,阮大鋮精心潤飾於後,父女共同創作的成果。
阮麗珍,生年不詳,卒於清順治十年(1653)。她不僅姿容美麗,且聰慧異常,自幼受多才的父親薰陶,八九歲就能作對吟詩。又因父親精通音律,她稍長亦即學會了作曲和創作傳奇劇本,被譽為「江南才女」。明天啟初年至崇禎十年,阮大鋮因宦途不得意,蟄居安慶十餘載,阮麗珍隨父左右。其時,近在咫尺的家鄉桐城,發生了震撼遠近的黃文鼎、汪國華「民變」,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亦兵鋒直抵安慶城下。作為從多方面攝取明季社會情態為背景而創作的劇本《燕子箋》,所描述的「安史之亂」中人民流離失所的苦難生活,正是阮麗珍所耳聞目睹的明末動亂景象的折射。對於《燕子箋》作者的傳說,程紹頤先生在《阮麗珍與〈燕子箋〉》一文中,以較為肯定的筆調寫道:阮麗珍以對動亂社會的生活感受,結合自己作為處於動亂社會中一個女孩兒家對愛情所能承受的波折,寫成了《燕子箋》初稿。但在那個時代,一個官宦人家的小姐,不便也無需以傳奇作者身分見知於世,而由其父精心潤飾後以自己名義公諸於世,似乃情理之中。相傳,阮麗珍除草創《燕子箋》外,還創作有《夢虎緣》、《鶯帕血》等劇本,惜今皆不傳。
柳法坤打煙燈三十年代初,桐城民間藝人柳法坤、梁寶善等表演的小戲曲《打煙燈》,很受觀眾歡迎。《打煙燈》是真人真事通過藝術加工搬上舞臺的:富家子弟穆大壽因吸鴉片蕩盡家產,正當癮發難熬之時,煙館老闆邢運道又來討帳,糾纏不休。穆妻錢惠英說好話、賠笑臉才解了圍。她藉此數說煙害,言辭懇切,情意感人。恰巧穆的好友司賢禮也來規勸,並告知東門大河灣裡槍斃了吸毒犯,街上到處都貼了禁菸布告。在妻子之情、朋友之義、官府之威的感召和規戒下,穆大壽悔恨交加,一拳打掉煙燈,決心戒鴉片。柳法坤自己也吸過鴉片,對煙害有親身感受。他飾穆大壽,形象逼真,表演深刻。一次擊打煙燈,他手背碰得皮破血流,增強了藝術感染力,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孫炳如首創手指畫指畫,是中國畫的一種特殊畫法,屬於水墨寫意畫的範疇,故又稱墨指。關於指畫的創始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根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載,謂指畫創自張澡雖為一說,然無確據。有人根據清高秉《指頭畫說》,認為高其佩是指畫的始祖。近年桐城旅臺學者盛蘊藏考證,孫炳如乃是指畫的創始人。
孫炳如,字湛遠,明末清初桐城人,國子監生,擅長書畫,常用手指、指甲、手掌蘸墨和顏料作畫,其作品造型誇張,面目怪異,尤工花鳥、魚蟲。因所用甲、指、掌比毛筆堅硬,又不易含水,接觸宣紙後,常出現一些特殊意外的藝術效果,易得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趣。
抗日戰爭前,其作品曾被鄉人收藏,後散佚。孫炳如以指作畫,比高其佩早五十多年,算是中國指畫第一人,亦可為一說。
桐城黃梅戲第一班
黃梅戲「彭小佬班」是桐城黃梅戲歷史上組班最早、演出時間最長、影響較大的黃梅戲班,自清光緒二十年(1894)創班至1938年解散,歷時四十多年,一直在桐城、懷寧、潛山等地演出,倍受群眾歡迎。
「彭小佬班」班主彭鴻華,字善慶,綽號彭小佬,青草塥(今青草鎮三星村)人。他原來是個瓦匠,給人家做房子會說吉利話,喜歡玩燈唱歌。後來又學會了踩地盤。他表演踩地盤,常常男扮女裝,唱腔甜潤、明快,舞步輕盈多姿,吸引了不少痴男少女。後來他把踩地盤搬上舞臺,發展為「三打七唱」黃梅戲。光緒二十年,彭小佬正式邀人組班,與魏老三、高成章等結夥在桐城、懷寧、潛山等地演出。據此,人們認為,彭小佬是桐城黃梅戲表演第一人,他所組織的戲班,是桐城黃梅戲第一班。
彭鴻華病逝後,由其長子彭正身繼承父業而掌班,班名依舊。彭正身「行行不擋,六場通透」,尤精小花臉。他還延聘了一些名角高手,使演出更盛,每年僅春、秋兩忙之際稍作休整,其餘時間到處演出。主要演員有花旦蔣根福、正旦李大發、小生汪少明、花臉彭正身等。可謂是:父子掌班四十年,風靡四鄉久不衰。
「雙喜班」首闖上海灘1936年初,桐城縣黃梅戲「雙喜班」首闖上海灘,以其傳統的劇目、名流的演員、優美的唱腔和精湛的技藝,大獲成功,盛況空前,贊聲不絕。
黃梅戲雙喜班,由桐城民間藝人汪文秉(箱主)、琚光華(挑梁花旦)於1919年冬合夥組建,幾經磨鍊,到20年代中期,已聲震桐、懷、潛、舒及江南諸縣。1933年,雙喜班應丁永泉、潘孝慈之邀,由桐城到省城安慶的新舞臺獻演。此間,班主琚光華對黃梅戲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嘗試。如請來京劇名優劉玉義傳藝、琴師汪元量以京胡託腔;移植京劇劇目《玉堂春》、《烏龍院》、《雙槐樹》、《蓮花庵》等為黃梅戲;利用彩帶、長水袖等技法;取消鑼鼓過門,代之樂器伴奏;突出演員個人演唱風格,減少後臺幫腔等。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使農村黃梅戲逐步適應了城市觀眾的欣賞需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為了雙喜班的生存和發展,琚光華決定帶班闖入上海灘。他進一步延攬名流精粹,並實行以藝汁酬制,讓技藝精湛的演員得到最高的報酬,使一大批黃梅精英聚集在雙喜班門下,如丁永泉、潘孝慈、李正清、張精明、琚詩云、楊志友、李介謀、柯硯秋、查文豔、王劍峰等,生、旦、淨、末、醜俱全,前後臺呼應。1936年春節在上海正式上演,大獲成功,錦旗、掛匾布滿舞臺上下,終使黃梅小戲震動了大上海,名震一時。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雙喜班回到桐城。
嚴鳳英學藝不輟桐城東南岱賽湖畔、小龍山麓的羅家嶺,是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的故鄉。這裡鄉民勞動時多以山歌、小調助興,演唱黃梅戲更是人人皆能。嚴鳳英,幼名鴻六,自幼父母離異,便與村中小夥伴一道牧牛、採茶。她唱歌天賦極好,常演唱牧牛歌、採茶曲,其歌聲清亮圓潤,被譽為「金嗓子」,遠近聞名,老藝人嚴雲高有心收她為徒,傳授黃梅戲。其時,唱戲被社會視為下九流之末藝,女子學戲更是有辱門庭。嚴鳳英迫於壓力,只得暗中從師,偷偷學戲。在師父悉心指點下,嚴鳳英藝業漸進,不久便成功地扮演了《何氏勸姑》、《打豬草》、《小放牛》等劇中的人物形象。未幾,嚴氏祠堂聞訊,揚言要以堂規將嚴鳳英處死。嚴鳳英只得連夜出逃,她手持嚴雲高書信,投奔練潭藝人程積善門下。歷盡磨難,嚴鳳英學戲更加矢志不移,她悟性極好,不久領銜主演《小辭店》、《西樓會》等戲。其中扮演《小辭店》女主角柳鳳英尤為成功,此劇上演,場場爆滿。她亦因演柳鳳英紅極一時,故改鴻六為鳳英。解放後,嚴鳳英在藝術上的追求從未停止,她向戲苑同行請教表演經驗,參加省、地各級藝人訓練班學習表演藝術,拜電影、戲劇界名家為師,汲取藝術營養,其表演藝術日益精湛。她主演過多部電影、戲劇,社會效果極佳,尤其是《天仙配》、《女駙馬》等電影中的女主角形象,更使她飲譽國內外,從而成為我國當代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
李公麟畫馬李公麟(1049一1106),北宋舒州桐城人,字伯時,自號龍眠居士,熙寧年間進士,累官中書省刪定宮,御史檢討,著名畫家。他擅長詩、書、畫,尤以繪畫著稱於世,其中畫鞍馬最精。公麟畫馬,以唐代著名畫師韓幹為宗,但有損增和創新。時朝廷驥驥院有西域于闐所貢的赤頭青白色御馬,公麟如獲至寶,潛入馬廄,察其態,觀其性,聞其聲,終日不離,幾與俱化。飼馬者唯恐他畫馬,攝去馬魂,奪去馬魄,遂婉言懇請他止繪。公麟觀馬得真諦,終成《五馬圖》一幅。畫面上五匹玉花驄駿馬,骨力追風,神採俊逸,顧盼驚人。畫作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天馬雄姿,觀者云:「公麟畫馬逾韓幹。」幅稀世珍寶後流落至日本。
李公麟畫馬多用澄心堂紙,運筆猶行雲流水,多不設色,人稱「白描」始祖。但其臨摹古畫,多以絹素,曾臨摹《韋偃牧放圖》,畫面上:百名馬夫驅策駿馬千匹,浩浩蕩蕩,行進於沙磧山坡之間迴轉流動,場面之恢宏,畫面之逼真,令人嘆為觀止。蘇東坡曰:「龍眠胸中有千駟,不唯畫肉兼畫骨。」此畫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棋壇名宿劉棣懷劉棣懷(1897一1979),號昌華,桐城人,中國圍棋界一代名宿。他幼年喪母,隨祖父客住南京。13歲入南京北營小學讀書時,常至夫子廟觀看圍棋對局,興趣漸濃。後從僧人釋可慧學棋,很快便精於中國古典棋法,棋路獨特。16歲時,南京城內鮮有對手。1916年,隨父遷居北京,常出入段祺瑞府邸與之對弈,名氣漸大,有「大將」之稱。20年代中期,他的棋藝已達國內一流水平。1929年,劉棣懷南遷上海,曾與日本棋手多次對壘,勝率遙遙領先。是年底,他與當時被譽為「中國南方棋界第一人」的王子晏對局,略佔優勢。後王子晏退出棋壇,劉棣懷遂被推為南方棋界盟主,與北方圍棋高手顧水如並稱「南劉北顧」。1942年,日本棋院承認中國最高水平棋手6人為「四段」,劉棣懷位居第一。
新中國成立後,當時上海市市長陳毅親自推薦劉棣懷為上海市政府參事室參事,要他為中國圍棋事業多作貢獻。自此,劉棣懷在棋壇上奮力拼搏,不斷攀登。1958年榮獲全國圍棋賽第一名,1959年榮獲第一屆全運會圍棋賽第一名。1960年,在首屆中日圍棋賽中,戰勝日本七段棋手瀨川良雄,顯示了中國圍棋已具有跨入世界第一流水平的實力。1970年,劉棣懷因年邁體弱退出圍棋第一線,但晚年仍好弈不輟。
張英題畫勵後生清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年老休政後回到故鄉桐城,徜徉山水,吟詠自娛,以頤養天年。
一日,英自龍眠山的雙溪山莊回城,來到紫來茶館小憩。此時茶館裡幾個年輕書生正在邊品茶邊欣賞一幅丹青。書生們爭著為這幅畫題詩,可吟來吟去,誰的詩都不能概括這幅畫的全部內容和含意。張英也湊了過去把畫看了看,但見畫面上小河從沐浴朝陽的山莊前流過,橋上走著一個飄然若仙的老道,橋頭泊著小船,船頭站立一隻神氣十足揚脖欲啼的大公雞。畫面布局得當,情景交融。張英看過畫,自言自語地說:「難乎哉,不難也!」睨了這個衣著平常的老叟一眼,不無輕蔑地說:「什麼難不難,題詩你能行?!」點頭含笑。另一書生拿過筆硯說:「真行就請吧!」是激將,還是嘲弄。張英從容答道:「那就遵命了。」筆在畫的左上方疾書:「日出扶桑萬戶低,大船攏落小橋西。道人非是尋常客,囑咐金雞莫亂啼。」題詩.四座皆驚,都覺得不僅概括了畫面上的內容,而且詩意含蓄,融自喻與警人於一爐,耐人尋味。同時筆力遒勁,入木三分。書生們一改前態,恭敬地央求張英落款留名。張英無奈,只得提筆署名「桐城樂圃」(張英號樂圃),然後勉勵書生們虛心學習,奮發上進。書生們驚喜感激,領教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