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桐城 藝人已往 懿德流芳

2021-02-24 最桐城


楊隆壽京城創科班

清末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劇作家、戲曲教育家楊隆壽(1845——1900),名金,號顯亭,出身於桐城梨園世家。他幼年隨父進京,後入班學戲,搭班演戲,藝術上博採眾長,自成一家。他不僅注重舞臺藝術實踐,自身精於演技,唱念做打樣樣精通,成為清朝「內廷供養」,而且致力於戲曲人才的培養,為後來發展成為國劇的京劇藝術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1880年,他首先創辦了「小榮椿」科班,培養了「榮」、「椿」兩科演員,繼而創辦「小天仙」戲館,言傳身教,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演員。人稱「小楊猴子」楊小樓、程長庚之子程繼仙以及狄春生等,都是他的高足;著名老生蔡榮貴、譚小培、徐春明,名醜郭春山和富連城科班創始人葉春平及茹萊卿、張增明、唐春明、張長保等,都出自他的門下;同為雙奎子弟的譚鑫培、李壽山等人,均待他以師禮。

楊隆壽高徒滿門,京劇表演藝術代有傳人。子楊長喜、孫楊盛春、曾孫楊少春頗有家傳,均工武生行當;諸婿如梅竹芬、黃小山、朱玉龍、徐芸源等皆為梨園名流。外孫梅蘭芳更是受其家傳薰陶,而成為京劇表演藝術的一代大師。

桐城不演《烏金記》

黃梅戲《烏金記》,寫的是發生在桐城北鄉的一起謀財害命案。

清乾隆年間,北鄉王家院有個富戶王子旺,生有一女叫王桂英,王家視為掌上明珠。距王家二十餘裡的周莊,有個秀才叫周明月,妻程氏,夫妻感情甚好。周被王家聘為家庭教師。書生李儀春與王家小姐結為伉儷,王家小姐出嫁時,其父以四塊烏金作為陪嫁。新婚之夜,歹徒倪龍潛入洞房,殺死新郎,盜走烏金。案發後,縣官主觀臆斷,認為是王桂英勾結姦夫周明月害死李儀春。刑訊逼供後將王、周打入死牢。而真兇則逃之夭夭,逍遙法外。後經周妻程氏捨身救夫,大律師吳天壽挺身救友,迫使南京總督張伯齡責令桐城縣令重新查處此案。縣官裝扮商人明查暗訪,幾盡周折,終於在江西瑞昌縣將真兇倪龍捕獲歸案。

道光年間,民間藝人將這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命案,編成戲劇到處演唱,至光緒年間形成黃梅戲劇目《烏金記》。但這一劇本因鞭撻了桐城縣官的胡亂斷案、草菅人命之事,在桐城受到忌諱,因而禁演,直至解放後才開禁。故舊時有「桐城不演《烏金記》」之說。

阮麗珍草創《燕子箋》

描寫唐代安史之亂時,書生霍都梁與歌妓華行雲、尚書之女酈飛雲三人之間愛情瓜葛的傳奇劇本《燕子箋》,曾被譽為「才調無雙」的傑作。這部受到人們普遍讚賞的劇本,其原作者傳說並非阮大鋮,而是阮氏之女阮麗珍,是由阮麗珍草創在前,阮大鋮精心潤飾於後,父女共同創作的成果。

阮麗珍,生年不詳,卒於清順治十年(1653)。她不僅姿容美麗,且聰慧異常,自幼受多才的父親薰陶,八九歲就能作對吟詩。又因父親精通音律,她稍長亦即學會了作曲和創作傳奇劇本,被譽為「江南才女」。明天啟初年至崇禎十年,阮大鋮因宦途不得意,蟄居安慶十餘載,阮麗珍隨父左右。其時,近在咫尺的家鄉桐城,發生了震撼遠近的黃文鼎、汪國華「民變」,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亦兵鋒直抵安慶城下。作為從多方面攝取明季社會情態為背景而創作的劇本《燕子箋》,所描述的「安史之亂」中人民流離失所的苦難生活,正是阮麗珍所耳聞目睹的明末動亂景象的折射。對於《燕子箋》作者的傳說,程紹頤先生在《阮麗珍與〈燕子箋〉》一文中,以較為肯定的筆調寫道:阮麗珍以對動亂社會的生活感受,結合自己作為處於動亂社會中一個女孩兒家對愛情所能承受的波折,寫成了《燕子箋》初稿。但在那個時代,一個官宦人家的小姐,不便也無需以傳奇作者身分見知於世,而由其父精心潤飾後以自己名義公諸於世,似乃情理之中。相傳,阮麗珍除草創《燕子箋》外,還創作有《夢虎緣》、《鶯帕血》等劇本,惜今皆不傳。

柳法坤打煙燈

三十年代初,桐城民間藝人柳法坤、梁寶善等表演的小戲曲《打煙燈》,很受觀眾歡迎。《打煙燈》是真人真事通過藝術加工搬上舞臺的:富家子弟穆大壽因吸鴉片蕩盡家產,正當癮發難熬之時,煙館老闆邢運道又來討帳,糾纏不休。穆妻錢惠英說好話、賠笑臉才解了圍。她藉此數說煙害,言辭懇切,情意感人。恰巧穆的好友司賢禮也來規勸,並告知東門大河灣裡槍斃了吸毒犯,街上到處都貼了禁菸布告。在妻子之情、朋友之義、官府之威的感召和規戒下,穆大壽悔恨交加,一拳打掉煙燈,決心戒鴉片。柳法坤自己也吸過鴉片,對煙害有親身感受。他飾穆大壽,形象逼真,表演深刻。一次擊打煙燈,他手背碰得皮破血流,增強了藝術感染力,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孫炳如首創手指畫

指畫,是中國畫的一種特殊畫法,屬於水墨寫意畫的範疇,故又稱墨指。關於指畫的創始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根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載,謂指畫創自張澡雖為一說,然無確據。有人根據清高秉《指頭畫說》,認為高其佩是指畫的始祖。近年桐城旅臺學者盛蘊藏考證,孫炳如乃是指畫的創始人。

孫炳如,字湛遠,明末清初桐城人,國子監生,擅長書畫,常用手指、指甲、手掌蘸墨和顏料作畫,其作品造型誇張,面目怪異,尤工花鳥、魚蟲。因所用甲、指、掌比毛筆堅硬,又不易含水,接觸宣紙後,常出現一些特殊意外的藝術效果,易得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趣。

抗日戰爭前,其作品曾被鄉人收藏,後散佚。孫炳如以指作畫,比高其佩早五十多年,算是中國指畫第一人,亦可為一說。


桐城黃梅戲第一班

黃梅戲「彭小佬班」是桐城黃梅戲歷史上組班最早、演出時間最長、影響較大的黃梅戲班,自清光緒二十年(1894)創班至1938年解散,歷時四十多年,一直在桐城、懷寧、潛山等地演出,倍受群眾歡迎。

「彭小佬班」班主彭鴻華,字善慶,綽號彭小佬,青草塥(今青草鎮三星村)人。他原來是個瓦匠,給人家做房子會說吉利話,喜歡玩燈唱歌。後來又學會了踩地盤。他表演踩地盤,常常男扮女裝,唱腔甜潤、明快,舞步輕盈多姿,吸引了不少痴男少女。後來他把踩地盤搬上舞臺,發展為「三打七唱」黃梅戲。光緒二十年,彭小佬正式邀人組班,與魏老三、高成章等結夥在桐城、懷寧、潛山等地演出。據此,人們認為,彭小佬是桐城黃梅戲表演第一人,他所組織的戲班,是桐城黃梅戲第一班。

彭鴻華病逝後,由其長子彭正身繼承父業而掌班,班名依舊。彭正身「行行不擋,六場通透」,尤精小花臉。他還延聘了一些名角高手,使演出更盛,每年僅春、秋兩忙之際稍作休整,其餘時間到處演出。主要演員有花旦蔣根福、正旦李大發、小生汪少明、花臉彭正身等。可謂是:父子掌班四十年,風靡四鄉久不衰。

「雙喜班」首闖上海灘

1936年初,桐城縣黃梅戲「雙喜班」首闖上海灘,以其傳統的劇目、名流的演員、優美的唱腔和精湛的技藝,大獲成功,盛況空前,贊聲不絕。

黃梅戲雙喜班,由桐城民間藝人汪文秉(箱主)、琚光華(挑梁花旦)於1919年冬合夥組建,幾經磨鍊,到20年代中期,已聲震桐、懷、潛、舒及江南諸縣。1933年,雙喜班應丁永泉、潘孝慈之邀,由桐城到省城安慶的新舞臺獻演。此間,班主琚光華對黃梅戲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嘗試。如請來京劇名優劉玉義傳藝、琴師汪元量以京胡託腔;移植京劇劇目《玉堂春》、《烏龍院》、《雙槐樹》、《蓮花庵》等為黃梅戲;利用彩帶、長水袖等技法;取消鑼鼓過門,代之樂器伴奏;突出演員個人演唱風格,減少後臺幫腔等。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使農村黃梅戲逐步適應了城市觀眾的欣賞需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為了雙喜班的生存和發展,琚光華決定帶班闖入上海灘。他進一步延攬名流精粹,並實行以藝汁酬制,讓技藝精湛的演員得到最高的報酬,使一大批黃梅精英聚集在雙喜班門下,如丁永泉、潘孝慈、李正清、張精明、琚詩云、楊志友、李介謀、柯硯秋、查文豔、王劍峰等,生、旦、淨、末、醜俱全,前後臺呼應。1936年春節在上海正式上演,大獲成功,錦旗、掛匾布滿舞臺上下,終使黃梅小戲震動了大上海,名震一時。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雙喜班回到桐城。

嚴鳳英學藝不輟

桐城東南岱賽湖畔、小龍山麓的羅家嶺,是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的故鄉。這裡鄉民勞動時多以山歌、小調助興,演唱黃梅戲更是人人皆能。嚴鳳英,幼名鴻六,自幼父母離異,便與村中小夥伴一道牧牛、採茶。她唱歌天賦極好,常演唱牧牛歌、採茶曲,其歌聲清亮圓潤,被譽為「金嗓子」,遠近聞名,老藝人嚴雲高有心收她為徒,傳授黃梅戲。其時,唱戲被社會視為下九流之末藝,女子學戲更是有辱門庭。嚴鳳英迫於壓力,只得暗中從師,偷偷學戲。在師父悉心指點下,嚴鳳英藝業漸進,不久便成功地扮演了《何氏勸姑》、《打豬草》、《小放牛》等劇中的人物形象。未幾,嚴氏祠堂聞訊,揚言要以堂規將嚴鳳英處死。嚴鳳英只得連夜出逃,她手持嚴雲高書信,投奔練潭藝人程積善門下。歷盡磨難,嚴鳳英學戲更加矢志不移,她悟性極好,不久領銜主演《小辭店》、《西樓會》等戲。其中扮演《小辭店》女主角柳鳳英尤為成功,此劇上演,場場爆滿。她亦因演柳鳳英紅極一時,故改鴻六為鳳英。解放後,嚴鳳英在藝術上的追求從未停止,她向戲苑同行請教表演經驗,參加省、地各級藝人訓練班學習表演藝術,拜電影、戲劇界名家為師,汲取藝術營養,其表演藝術日益精湛。她主演過多部電影、戲劇,社會效果極佳,尤其是《天仙配》、《女駙馬》等電影中的女主角形象,更使她飲譽國內外,從而成為我國當代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

李公麟畫馬

李公麟(1049一1106),北宋舒州桐城人,字伯時,自號龍眠居士,熙寧年間進士,累官中書省刪定宮,御史檢討,著名畫家。他擅長詩、書、畫,尤以繪畫著稱於世,其中畫鞍馬最精。公麟畫馬,以唐代著名畫師韓幹為宗,但有損增和創新。時朝廷驥驥院有西域于闐所貢的赤頭青白色御馬,公麟如獲至寶,潛入馬廄,察其態,觀其性,聞其聲,終日不離,幾與俱化。飼馬者唯恐他畫馬,攝去馬魂,奪去馬魄,遂婉言懇請他止繪。公麟觀馬得真諦,終成《五馬圖》一幅。畫面上五匹玉花驄駿馬,骨力追風,神採俊逸,顧盼驚人。畫作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天馬雄姿,觀者云:「公麟畫馬逾韓幹。」幅稀世珍寶後流落至日本。

李公麟畫馬多用澄心堂紙,運筆猶行雲流水,多不設色,人稱「白描」始祖。但其臨摹古畫,多以絹素,曾臨摹《韋偃牧放圖》,畫面上:百名馬夫驅策駿馬千匹,浩浩蕩蕩,行進於沙磧山坡之間迴轉流動,場面之恢宏,畫面之逼真,令人嘆為觀止。蘇東坡曰:「龍眠胸中有千駟,不唯畫肉兼畫骨。」此畫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棋壇名宿劉棣懷

劉棣懷(1897一1979),號昌華,桐城人,中國圍棋界一代名宿。他幼年喪母,隨祖父客住南京。13歲入南京北營小學讀書時,常至夫子廟觀看圍棋對局,興趣漸濃。後從僧人釋可慧學棋,很快便精於中國古典棋法,棋路獨特。16歲時,南京城內鮮有對手。1916年,隨父遷居北京,常出入段祺瑞府邸與之對弈,名氣漸大,有「大將」之稱。20年代中期,他的棋藝已達國內一流水平。1929年,劉棣懷南遷上海,曾與日本棋手多次對壘,勝率遙遙領先。是年底,他與當時被譽為「中國南方棋界第一人」的王子晏對局,略佔優勢。後王子晏退出棋壇,劉棣懷遂被推為南方棋界盟主,與北方圍棋高手顧水如並稱「南劉北顧」。1942年,日本棋院承認中國最高水平棋手6人為「四段」,劉棣懷位居第一。

新中國成立後,當時上海市市長陳毅親自推薦劉棣懷為上海市政府參事室參事,要他為中國圍棋事業多作貢獻。自此,劉棣懷在棋壇上奮力拼搏,不斷攀登。1958年榮獲全國圍棋賽第一名,1959年榮獲第一屆全運會圍棋賽第一名。1960年,在首屆中日圍棋賽中,戰勝日本七段棋手瀨川良雄,顯示了中國圍棋已具有跨入世界第一流水平的實力。1970年,劉棣懷因年邁體弱退出圍棋第一線,但晚年仍好弈不輟。

張英題畫勵後生

清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年老休政後回到故鄉桐城,徜徉山水,吟詠自娛,以頤養天年。

一日,英自龍眠山的雙溪山莊回城,來到紫來茶館小憩。此時茶館裡幾個年輕書生正在邊品茶邊欣賞一幅丹青。書生們爭著為這幅畫題詩,可吟來吟去,誰的詩都不能概括這幅畫的全部內容和含意。張英也湊了過去把畫看了看,但見畫面上小河從沐浴朝陽的山莊前流過,橋上走著一個飄然若仙的老道,橋頭泊著小船,船頭站立一隻神氣十足揚脖欲啼的大公雞。畫面布局得當,情景交融。張英看過畫,自言自語地說:「難乎哉,不難也!」睨了這個衣著平常的老叟一眼,不無輕蔑地說:「什麼難不難,題詩你能行?!」點頭含笑。另一書生拿過筆硯說:「真行就請吧!」是激將,還是嘲弄。張英從容答道:「那就遵命了。」筆在畫的左上方疾書:「日出扶桑萬戶低,大船攏落小橋西。道人非是尋常客,囑咐金雞莫亂啼。」題詩.四座皆驚,都覺得不僅概括了畫面上的內容,而且詩意含蓄,融自喻與警人於一爐,耐人尋味。同時筆力遒勁,入木三分。書生們一改前態,恭敬地央求張英落款留名。張英無奈,只得提筆署名「桐城樂圃」(張英號樂圃),然後勉勵書生們虛心學習,奮發上進。書生們驚喜感激,領教而去。


相關焦點

  • 人文桐城 | 方以智死於何因?
    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卷六《方以智傳》同此說。二、《桐城縣誌》卷四《理學。方以智傳》記:「旅病萬安,臨終猶與弟子講業論道,不及世事」。三、方中通《陪詩》卷四《惶恐集。哀述》詩注有云:「辛亥十月七日舟次萬安,夜分波濤忽作,老父即逝,而風浪息」。四、方中履《硯鄰偶存序》說「辛亥先公及於難,履守喪萬安,祥而後返葬」;方中履《宗老梅先生七十序》道:「既而惶恐灘頭,先公完名全節以終」。
  • 人文桐城 天地會創始人方以智的傳奇人生
     提示:點擊上方"微桐城"↑免費訂閱來源
  •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北大街上的文藝星光
    更多文章:故鄉 |  龍眠  |  古城 |  桐城驕子 桐城美 | 文化之光 | 科技名流彈丸小城,桐城何以一枝獨秀?人文桐城:天下高文歸一縣為桐城增光添彩的人文之最最桐城「深度關注桐城 分享桐城魅力」
  • 人文桐城 | 吳汝綸對《天演論》的理解
     提示:點擊上方"最桐城
  • 鄉土桐城 桐城年味:黃梅老調
    專業的戲班子,民間藝人輪番登場,將威風鑼鼓、川劇變臉、跳財神等節目穿插於其中,贏得臺下陣陣掌聲。每年類似的大戲都能從小年夜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 《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龍女》等一部部耳熟能詳地大戲輪番上演,唱腔淳樸流暢,表演質樸細緻,很快就帶著觀眾入戲。每當聽戲時,村民們都會泡上一杯濃茶,閉目遐想,輕輕敲打節拍,微微搖晃著身體,跟著哼一曲兒。
  • 人文桐城 梅香正濃:左光鬥與史可法的傳奇故事
     提示:點擊上方"最桐城
  • "桐城四祖"將現桐城派文化牆
    老城區,桐城路,將出現一段翰墨飄香的桐城派文化百米石雕照壁,記者最新獲悉,該項設計方案已於近日通過了市政府相關會議研究審議,目前進入深入創作和實施階段。記者就此採訪了負責該項目設計創作的國家一級美術師、安徽省城市雕塑院院長徐曉虹。
  • 人文桐城 | 懷念啖椒堂裡與祖母在一起的日子
    又在祖母和母親的牽掛和努力下,我轉學來到桐城初中。白天我在校上學,夜晚在煤油燈下,常常是祖母的陪伴,讓我專心攻讀,深夜不眠,完成作業。每到冬季,祖母都要讓趙奶奶把上心的木火桶裝上滿滿的一盆炭火,一邊烘乾白天的溼鞋、溼衣,一邊讓我坐在火桶上取暖。大院裡的鄰居們都知道,左奶奶家的火桶是專給孫子烘鞋的。再溼的鞋也要烘的象鍋巴一樣!
  • 中國桐城文學小鎮策劃方案——繼承「桐城派」文化傳統,打造「中國...
    遊西湖,就是看千年人文。也就是說,西湖是中國人文的名片。那麼,桐城應該是一張什麼名片呢?人們為什麼要選擇來桐城一遊呢?這是我們在打造、推廣桐城文旅之前,必須要完成的歷史命題。桐城,最核心的價值,就是它的文化——桐城派。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通稱「桐城派」。
  • 一條北大街,一部桐城文化史
    桐城市古稱「桐國」,別稱「文都」,為江淮文化圈的發祥地和集中地,是「桐城派」的起源地,主盟文壇200多年,作家遍及全國,影響達於海外。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質的資源,桐城文廟,六尺巷等作為桐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載體而聞名於世。
  • 合肥網第e時間:80餘桐城派名人浮雕「現身」合肥桐城路
    合肥網第e時間:80餘桐城派名人浮雕「現身」合肥桐城路 資訊標籤: 桐城派名人 合肥桐城路浮雕
  • 桐城派文化的現代傳承
    中新網合肥3月24日電 (張俊)「桐城派是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反映出的變革精神和人文情懷對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啟示意義。」  桐城派又稱「桐城古文派」,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  桐城派講究「義法」,「義」即言之有物,「法」即言之有序。白夢告訴記者,桐城派與八股文是相對立的,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其實就是一種變革。
  • 桐城派:清代書院教育的典範
    各地書院興盛,讓桐城派作家有了安身立命的最佳場所,也為桐城派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保障,桐城派逐漸成為清代書院教育的引領者。  桐城派作家濃厚的書院講學情懷  與歷史上其他文學流派不同,桐城派作家迫於時勢,與官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他們的主要活動和人生志趣,與教育尤其是書院教育割捨不開。桐城派先驅者戴名世年輕時就靠授徒謀生。
  • 總記得已往的得勝,就永遠不會進步
    雖然艾城是很小的,雖然大的耶利哥城已經被你打下了,可是你用已往的經歷來打小小的艾城還是不行的。這就是說,你不能拿已往的得勝來對付今天屬靈的難處。 已往已經成為歷史了,現在必須以新的能力來對付新的屬靈的難處。神給你新的難處,就是叫你有一個新的需要。
  • 紀錄片《桐城派》籤約儀式在桐城舉行
    12月15日上午,紀錄片《桐城派》籤約儀式在桐城隆重舉行。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海外中心)主任周學明,桐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洪長久,副市長張文芳,市政協副主席汪艾東、江山太等出席。他對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海外中心)、桐城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和有關企業對紀錄片拍攝給予的大力支持和資金資助表示感謝。他指出,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桐城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發展,不斷推進資源整合和機制創新。他要求,製作方和創作團隊要樹立精品意識,注重創作質量,拍出一部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紀錄片,確保作品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 《桐城派》紀錄片籤約儀式在桐城舉行
    周學明洪長久張文芳汪艾東江山太等出席籤約儀式圖為籤約儀式現場為全面展示桐城派歷史發展軌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12月15日上午,我市舉行《桐城派》紀錄片拍攝籤約儀式。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洪長久在講話中對安徽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桐城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和7家企業在《桐城派》紀錄片前期籌備中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謝。他要求,製作團隊要樹立精品意識,注重創作質量,拍出一部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精品力作,確保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圖為籤約儀式現場周學明對《桐城派》紀錄片的如期籤約表示祝賀。
  • 桐城張氏 「三世得諡」的秘密
    作者|胡堡冬 李雲勝 來源|合肥晚報 明清之際,桐城人文勃然興起,張、姚、馬、左、方諸姓,遂成為桐城的門望之族。 張氏家族創造了「父子大學士」、「三世得諡」、「四世江蘇學政」、「六代翰林」等輝煌的家族奇蹟,而這些得益於張英的言傳身教,就連晚清重臣曾國藩都說:「張文端(英)《聰訓齋語》作於承平之世,所以教家者極精。」這對桐城文化發展,乃至「科第」也產了不可估量的推動與示範作用。張氏家族的榮耀,以張英博大的胸襟和美德修煉而來,懂得了這些,也就懂得了人生。
  • 探訪安徽桐城文廟 尋找「桐城派」文風遺韻
    安徽桐城文廟正是在這一使命下,催生哺育了「桐城派」,而桐城也因「桐城派」三百年的悠久歷史吸引著中國讀書人問禮朝聖。桐城派師承關係圖 劉浩 攝  近日,記者來到桐城文廟,探尋「桐城派」的文風遺韻。  身臨文廟,映入眼帘的是面闊五間的大成殿。殿中央供奉著中國讀書人敬仰的至聖先賢——孔子。大殿上方拓印著康熙手書的「萬世師表」。
  • 桐城特產有哪些?安徽桐城特產何其多,不愧為安慶經濟第一!
    活海歡樂水世界桐城特產有哪些?桐城有什麼特產?這兒是嶽西佬,通過百度大數據,整理出桐城小花、桐城水芹、桐城豐糕、青草香大米、桐城老酒、桐城大米、桐城茶葉、桐城麥魚、青草香菜、麻豐糕、方記水餃、彩釉龍缸、龍眠春翠、桐城絲棗、蒿子耙、米粑、豆耙、龍眠山茶油、大關水碗、琥珀糕、朝笏、炆蛋、孔城米餃、孔城排面、切面、糯米山粉圓子、小毛魚、紅薯粉絲、粉蒸肉、農家鹹菜、翹嘴魚乾、陽荷、名丹秋石等安徽桐城特產大全,您了解嗎?
  • 安慶師範大學:浸潤在「桐城派」的墨香裡成長起來的大學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一所浸潤在「桐城派」的墨香裡成長起來的大學——安慶師範大學。安慶師範大學,簡稱安慶師大。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安慶市,是直屬於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在了解這所大學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安慶這座古老的城市。安慶位於安徽省西南部,位於長江中下遊北岸,依山傍水,地勢較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