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桐城 | 懷念啖椒堂裡與祖母在一起的日子

2021-02-17 最桐城

懷念與祖母在一起的日子

文|左克勤

 

過了端午節不久,大雨不斷,常無晴日。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到了祖母的生日要到了!民間說法,農曆五月十八大潮,祖母是五月十七生日。記得小時候,我常見到這樣的場景,外面大雨傾盆,電閃雷鳴,啖椒堂前的天井院子裡水已齊沿,幾乎要滿上臺階。老祖母從容地打開啖椒堂的格子門,整理好罩衫,兩手捋了捋花白的頭髮,一臉嚴肅,雙手合一,面對天空,十分虔誠的拜了三拜,口中念念有詞:「老菩薩有靈,求菩薩救苦救難,求觀音老母救苦救難,雨不能再下了!」就這樣反覆祈求,差不多有十多分鐘之久!那時候,老祖母的眼睛由於嚴重白內障,已經看不見了。有時候,或許真是老祖母的心誠,感天動地,時過不久,大雨就小了許多,年幼的我不解原委,一直在旁呆呆地望著老祖母的一舉一動。直到儀式完畢,老祖母才把一直守候在一旁的大孫子牽回房裡!

老祖母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篤信佛教。記得祖母平時吃花齋。每月的初一、十五,還有觀音菩薩生日。家裡每有什麼大事祖母都要焚香問卜的。和我的外祖母一樣還會掐課,或遇有算命先生來,一定為家人都要算命的!

我們現在的生活過得這般美好,也不知道祖母那時可為我們算到過!

據家譜記載,祖母左金氏生於1886 年5月17日,是龍眠河畔知名商埠金家小店人,其父金迋章是光緒年間侯選巡檢,祖母稱上官宦人家閨秀。

祖父年輕漂亮,曾就讀於徐錫麟創辦的安慶警官學校。我曾見過祖父親親筆題寫的「恩師徐錫麟先生」的照片。聽祖母說過,祖父常與光明甫、房秩伍等社會名流交往,參與社會進步活動。

作為生活在安徽省政府安慶的祖父、祖母,時值激烈動蕩的大革命浪潮中,無時不感受新時代、新文化的洗禮和影響!家庭主婦的祖母,雖不能和祖父一般有所參與和作為,也稱得上是左氏家族的中流砥柱!

記得五四年初夏,我們家因桐城中學擴建,而從祖居的老宅啖椒堂搬出,至北后街的方家老屋對面的一個大院子裡。當時所在的那條巷子裡有過去大地主江澄佰家的老房子和大片的竹園,還有朱家很大的老宅。不久我們就與老宅裡的孩子們成了鐵哥!

我們被安置的那個大院子聽說是名士潘贊化家的產業,難怪非同一般!記得我們家住的房子很寬敞,座北向南,一排五大間。從東向西,最東邊一間我姨娘暫借住一間,然後就中間一間堂屋,兩邊各有一間大臥室。祖母帶我住一間,二奶奶帶弟弟住一間。最西邊是稍窄一點的廚房。堂屋後面是個小院落,花臺上還有花草盛開!我們隔壁住著王姓的織布師傅,平日整天織布機譁譁響!

我們住的房子前面是個有幾百平方很大的院子。南面的院牆外住著鄰居張啟祥家,他們家的房子十分規模氣派!對著巷子一個高大的大門頭,進門就是近二十多米寬的條石鋪的道路,直至內院,內院花草繁茂!靠北有一排很考究的平房,花格的窗欞十分秀氣、醒目!記得去他們家玩的機會不多。房主人話不多,氣質不凡!

我們家大院子的東邊是稍高的一個土墩。上面種有幾棵品質很好的石榴。土墩的南邊還有一口水井。

在院子的南邊是一片整理得很好的莊稼地,據說是那時街道讀報組種的玉米。緊挨著的是我們家的菜地。因為祖母看不見,這些菜地基本都是二奶奶經營,我也常助一臂之力。那是五五年前後,社會基本穩定!國家正處在經濟建設高潮時期,我和弟弟跟祖母、二奶奶在一起過著安逸的生活。父母都在機關單位過集體生活,回家不多!因為菜地不少,種了各色的青菜、豆類、西紅柿,所以,每到夏天的傍晚,祖母、二奶奶和我還要去水井邊取水澆菜。總是祖母從井裡提水,我和二奶奶用糞桶抬水。奶奶總是招呼二奶奶,孫子小,你多擔點,別把孩子壓壞了!事實上二奶奶也總是把糞桶放在她懷裡了,我只不過象徵性的搭一下!每天都要澆十多桶水!現在想想,那時祖母也是近七十歲的人了,每天要提那麼多桶水,實為不易!堪稱勤勞持家的典範!

菜地裡的收穫,基本上滿足了家裡的正常生活,鮮紅的西紅柿還是我們隨時摘吃的水果。只是二奶奶間或一段時間上街買很少點肉回來點綴一下生活!

那時我在小學上學,家裡有點剩飯總是祖母為我做燙飯的早餐。雖然眼睛看不見,還是熟練的摸著清洗好鍋碗,在灶臺一拐的小瓦爐子上吹著一點乾柴,為我和弟弟點火燒一小碗燙飯!此情此景,畄在我腦海裡至今不能淡忘!若頭天晚餐沒有剩飯,祖母早早就把我和弟弟叫到她跟前,從懷裡摸出以手絹包裹數道的分票,那是祖母每月讓父親換好的一分、二分的鈔票,每人可得到四分或五分錢,去巷口孫爹爹家買上學早點。然而,這樣幸福寧靜的日子並沒有過多久!

五五年底縣水利局就搬來佔據了我家的住房和後面孫家大片的樓房和平房,說是面臨龍眠河便於觀察河水走勢。也可能出於五四年大水的教訓!這樣,我們家在五六年的春夏又一次搬至北大街口的郭家大院子居住。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眼瞎的祖母又面臨一次新的挑戰!其實,給祖母帶來更大的衝擊是在這之後不久,我的伯父因在國民黨政府任偽職而為人民政府押回桐城收監。年屆古稀的祖母受不了如此沉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終日悲號不已,艱難度日,卻還時時不忘守護著兩個孫子,和二奶奶一起維持著艱難多事的家!不想,風雲突變,時至五七年春夏,父親受兄長的牽連,加上學生時代集體加入國民黨,在暴風驟雨的反右運動中,父親被右派了!沒日沒了的批判鬥爭,檢查交待,父親不能回家了!禍不單行,就在這反右運動前夕,和祖母一起並肩努力的二奶奶突然倒下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祖母幾乎絕望了!二奶奶突然離世,二個兒子均有不測,祖母為此日夜呼喚、悲泣,不能正常料理生活!母親忍受沉重的政治壓力,終日為大躍進的工作所重壓,幾乎絲毫不能過問家事,唯有祖母堅強的挺住了!包攬下了家庭重擔!有兩個孫子偎依在身邊,祖母依靠鄉下請來的趙奶奶一起艱難度日。過著常人無法想像的拮据生活!

五八年,我小學畢業。因為父親右派,我失去了上中學的機遇。祖母為此時時沉黙寡言。為了窮不丟書,聞到有不少孩子去樅陽義津去讀民辦中學,祖母顧不上我人小體弱,還是極力支持我即是異地他鄉,也要把書讀下去!想辦法教我各種獨立生活技能。囑母親為我準備行裝。就這樣,我開始了一年多的樅陽浮山中學的求學之路!又在祖母和母親的牽掛和努力下,我轉學來到桐城初中。白天我在校上學,夜晚在煤油燈下,常常是祖母的陪伴,讓我專心攻讀,深夜不眠,完成作業。每到冬季,祖母都要讓趙奶奶把上心的木火桶裝上滿滿的一盆炭火,一邊烘乾白天的溼鞋、溼衣,一邊讓我坐在火桶上取暖。大院裡的鄰居們都知道,左奶奶家的火桶是專給孫子烘鞋的。再溼的鞋也要烘的象鍋巴一樣!

至今我還清楚記得,室外冰天雪地,而我穩坐於火桶上溫暖如春,安心做我的功課作業。而祖母總是陪伴左右,噓寒問暖,關懷備至!後來母親上班,就由母親每天上班前為我們安排好一盆棉籽殼火,而且這一盆火可以維持取暖近二十個小時。

祖母的關愛是無微不至。哪怕是孫子遇到的蚊叮蟲咬,都要親自關切、過問的!記得老祖母常備一支那時候知名的藥膏「消治龍」放在床頭,睡覺時發現孫子抓癢或那裡覺得不適,必追問其源!有紅腫破皮或蚊叮蟲咬,必緊急處治「消治龍」塗抹,直至安然無事!

艱難的生活,我們祖孫三代就這樣咬緊牙關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六零年前後,我在桐城初中上學,父親這時已被轉入農場勞教近兩年。老祖母的心境巳為兩個兒子而心力交瘁。生活也是餐不能飽食,艱難之至。記得那時母親還常通過些老關係搞些蘿蔔青菜回家醃食充飢。老祖母常為有此特別待遇而高興,逢人便誇媳婦賢慧、能幹!母親那時候在糧食部門工作還有些常為別人眼紅的待遇,比如能買到些米皮糠,用來炒熟充飢。祖母常常為能吃到糠粉而感到生活比別人幸福不少!尤其是金家小店那些娘家人,常為此慷慨解囊相助!我們有時以糠粉帶到學校作早點,也讓不少同學投以羨慕的目光!

我們知道,在當時大饑荒的背景下,這點來之不易的糠粉是何等的寶貴!而老祖母還總是退讓孫子優先!

就是在這於國於家都十分艱難的關頭,七十三歲的老祖母身心憔悴,實在撐不下去了!於六一年九月丟下時時牽掛的孫子,遺憾的走完了人生的歷程!記得祖母去世的那天,我在學校與同學一起在蔣山支農。我趕回家的時候,祖母巳不省人事。看著已不能說話的祖母,我驚呆了,嚇儍了!難道祖母真的要走了嗎?只有眼淚奪眶而出!從此,我失去了祖母的呵護,沒有祖母關心、照顧的生活開始了!

艱苦的初中生活,更又少了祖母呵護鍛鍊了我,我長大了,大人們都說我明白事理了,學習也自知勤奮努力了!

六三年暑期,我有幸考入一機部蚌埠機校中專!遠離家鄉,去我久已嚮往的城市求學,讓我興奮不已!初次離家,縱然有諸多同學在一起的歡樂集體生活,我還是日夜思念家人,頻頻寫信,時常懷念我的祖母。穿越六十年代的暴風驟雨和波瀾曲折,到七十年代祖母曾寄予厚望的孫子終於成家立業了,又有了我的下一代。我想,祖母要是能親眼見到,那該多好!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的時候,我們家族又迎來了新的重生,父親右派的不實之詞徹底平反了,而且享受了離休幹部待遇!伯父也成為了國企職工。我想,地下有知的老祖母一定含笑於九泉!兒孫都能為國家出力,為家族增光!老祖母一輩子含辛茹苦,養育子孫。待我恩重如山,孫子無以回報,只能象祖母生前常跟我說的,日後多在墳頭燒張紙了,還要多叩幾個響頭!每年的清明或冬至,這些孫子都做到了!

今年祖母生辰之際,我想到祖母不愧為啖椒堂裡走出來的女性!歷盡艱辛,帶我走過的苦難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成就了我人生的起始!艱難的歷程,有許多難忘的點滴,記述以上文字,以表達我對老祖母深切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2019.7.8

更多文章:

故鄉桐城 |  龍眠  |  古城 |  桐城驕子

桐城美 | 文化之光 | 科技精英

專輯:千年文都 揚帆起航

引江濟淮給安徽帶來什麼?

 桐城史上最大央企投資項目

彈丸小城,桐城何以一枝獨秀?

桐城文化:和融清濟 天地一心

最桐城

新媒體矩陣

「深度關注桐城 分享桐城魅力」

   

      

【長按二維碼識別】

人文桐城丨看 點丨鄉土桐城丨看桐城

訂閱號:wei—tongcheng

投稿:tcts3869@163.com

相關焦點

  • 【桐城老照片】 我與啖椒堂的情緣
    我在啖椒堂裡出生,也在那裡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我見證了啖椒堂的衰落和最後的時光。 前不久,有幸與張澤國先生討論過關於啖椒堂的布局及當年整體建築的風貌細節。說實在的,離開啖椒堂的時候,我才不到九歲。天天廝混在那棟大屋裡,竟熟視無睹。其實,一個正當玩性的孩子,對大屋並沒有多大的興趣。時時都還想著找機會走出大屋,到巷外的北大街找小夥伴玩,奈何在祖母的嚴密監護之下,這種機會太少!
  • 難忘先忠毅公啖椒堂
    正是這份深深的眷戀,讓我常回想起兒時在啖椒堂裡享受的無拘無束的童年歡樂!那裡承載著我許許多多童年的記憶啊!啖椒堂被拆除,迄今已半個多世紀了!可是它的樣子,還時時浮現在我的腦海裡,讓我難以忘懷,思念著,回味著。前不久,看到市文化旅遊發展投資公司發布「關於左忠毅公祠布展施工招標」的公告,不禁又想起桐城先賢左光鬥故居啖椒堂。
  • 人文桐城 | 方以智死於何因?
    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卷六《方以智傳》同此說。二、《桐城縣誌》卷四《理學。方以智傳》記:「旅病萬安,臨終猶與弟子講業論道,不及世事」。三、方中通《陪詩》卷四《惶恐集。哀述》詩注有云:「辛亥十月七日舟次萬安,夜分波濤忽作,老父即逝,而風浪息」。四、方中履《硯鄰偶存序》說「辛亥先公及於難,履守喪萬安,祥而後返葬」;方中履《宗老梅先生七十序》道:「既而惶恐灘頭,先公完名全節以終」。
  • 人文桐城 天地會創始人方以智的傳奇人生
     提示:點擊上方"微桐城"↑免費訂閱來源
  •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北大街上的文藝星光
    在北大街風雲變幻的歷史長河裡,北街劇團或許微不足道,但它卻給我的童年生活帶來了無限歡樂和憧憬。它就是我那時心中一朵開心的祥雲。北街劇團雖然只存在三年多的時間,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百花齊放的春風裡,不愧為百姓喜聞樂見的芳香小花,不愧為北大街上一束璀璨的文藝星光。2018年元月20日
  • 人文桐城 | 吳汝綸對《天演論》的理解
    吳汝綸的理解  吳汝綸,字摯甫,安徽桐城人,為桐城派後期宿儒,曾師事曾國藩,為「曾門四弟子」之一。由於吳汝綸繼曾國藩之後為桐城名家,在文壇上頗具影響力,因此嚴復在歸國第二年(1880),慕名投拜於吳汝綸門下,學習桐城文體以應付科舉,磨鍊文章。
  • 人文桐城 藝人已往 懿德流芳
    桐城不演《烏金記》黃梅戲《烏金記》,寫的是發生在桐城北鄉的一起謀財害命案。清乾隆年間,北鄉王家院有個富戶王子旺,生有一女叫王桂英,王家視為掌上明珠。距王家二十餘裡的周莊,有個秀才叫周明月,妻程氏,夫妻感情甚好。周被王家聘為家庭教師。書生李儀春與王家小姐結為伉儷,王家小姐出嫁時,其父以四塊烏金作為陪嫁。
  • 人文桐城 梅香正濃:左光鬥與史可法的傳奇故事
    我出生在河南省信陽市,就是京劇裡的宋士傑住的那個信陽州,他的小旅店開在西門之外,我家住天西門之內。1939年,苦難中原已經被日本侵略軍佔領了一年。一個深秋的傍晚,一小隊日本憲兵牽著一個渾身血汙的年輕抗日誌士,押往西門外的亂屍崗,那裡是歷朝歷代行刑殺人的屠場。一群無知的頑童(其中也有成人)呼嘯著尾隨在這些劊子手的背後去看熱鬧,我被這股愚味、無聊和癲狂的衝動所吸引,被卷進他們的行列。
  • "桐城四祖"將現桐城派文化牆
    老城區,桐城路,將出現一段翰墨飄香的桐城派文化百米石雕照壁,記者最新獲悉,該項設計方案已於近日通過了市政府相關會議研究審議,目前進入深入創作和實施階段。記者就此採訪了負責該項目設計創作的國家一級美術師、安徽省城市雕塑院院長徐曉虹。
  • 鄉土桐城 桐城年味:黃梅老調
    桐城,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黃梅戲的發源地,「歡歡喜喜唱大戲,紅紅火火過大年」是這片土地上綿延了數百年的文化形態。而對於農村裡的農民而言,每年若是少了這幾場大戲,這年味兒至少得減一半了。而這唱戲的主角,既有專業的黃梅戲演員,也有剛放下鋤頭的老百姓,幾乎人人張嘴便都能唱上一兩首知名的黃梅戲片段。
  • 中國桐城文學小鎮策劃方案——繼承「桐城派」文化傳統,打造「中國...
    遊客在決定去某個目的地之前,一定會先在大腦裡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去這個地方?這個「為什麼」,就是某個目的地對於遊客的核心價值。例如:賞黃山,就是看天下山之美豔。也就是說,黃山是中國山景的名片。朝九華,善男信女在此追尋信仰,祈福消災。也就是說,九華山是中國佛教文化的名片。登長城,就是看中華蒼遠文明。
  • 安慶師範大學:浸潤在「桐城派」的墨香裡成長起來的大學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一所浸潤在「桐城派」的墨香裡成長起來的大學——安慶師範大學。安慶師範大學,簡稱安慶師大。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安慶市,是直屬於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在了解這所大學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安慶這座古老的城市。安慶位於安徽省西南部,位於長江中下遊北岸,依山傍水,地勢較平坦。
  • 一條北大街,一部桐城文化史
    桐城市古稱「桐國」,別稱「文都」,為江淮文化圈的發祥地和集中地,是「桐城派」的起源地,主盟文壇200多年,作家遍及全國,影響達於海外。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質的資源,桐城文廟,六尺巷等作為桐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載體而聞名於世。
  • 合肥網第e時間:80餘桐城派名人浮雕「現身」合肥桐城路
    合肥網第e時間:80餘桐城派名人浮雕「現身」合肥桐城路 資訊標籤: 桐城派名人 合肥桐城路浮雕
  • 桐城派文化的現代傳承
    中新網合肥3月24日電 (張俊)「桐城派是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反映出的變革精神和人文情懷對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啟示意義。」  桐城派又稱「桐城古文派」,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  桐城派講究「義法」,「義」即言之有物,「法」即言之有序。白夢告訴記者,桐城派與八股文是相對立的,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其實就是一種變革。
  • 【舌尖上的桐城】家鄉的水芹菜
    這盆菜正月裡要吃好幾天,每天一碗冷喜菜熱一下拿上桌,三下五去除二,一下子就吃光了,因為這菜爽口又下飯,大人孩子都歡喜吃。其實我最歡喜的是母親把芹菜芽切成很小的一段段,放點豆腐乾絲和肉末,加點芡粉用來做春卷餡,這是只有年夜飯中的一道菜,每當母親炸春卷時,我總是守候在鍋灶旁,看著那春卷放進到油鍋裡去,刺啦一聲,然後順看母親手上筷子在油鍋裡翻滾,由白色慢慢變成金黃色
  • 桐城派:清代書院教育的典範
    各地書院興盛,讓桐城派作家有了安身立命的最佳場所,也為桐城派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保障,桐城派逐漸成為清代書院教育的引領者。  桐城派作家濃厚的書院講學情懷  與歷史上其他文學流派不同,桐城派作家迫於時勢,與官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他們的主要活動和人生志趣,與教育尤其是書院教育割捨不開。桐城派先驅者戴名世年輕時就靠授徒謀生。
  • 不尋常裡育英才——桐城八中舉辦首屆班主任文化節有感
    近日,從有關媒體上欣然看到了桐城八中舉辦了第一屆班主任文化節,一直以來,我特別關注市內許多學校舉辦的各種校園節活動,比如校園文化節、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科普節,科技創新節等等,但遺憾的是一直未看到市內有學校專門的舉辦班主任文化節,我所任職的學校因為辦學條件的限制,我對此項工作只能是有想法但沒有做法,現在桐城八中開創了我市班主任文化節舉辦之先河,這令桐城八中全體班主任們很有成就感、
  • 桐城張氏 「三世得諡」的秘密
    因此,他告誡子女,「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毋貪多,毋貪名,但讀一篇,必求可背誦。」張英提倡活學活用,反對食古不化,要求子女們全面把握書中要詣,而反對斷章取義。正是這種正確的思想,在讀懂書,讀好書理念的推動下,桐城第一旺族張英、張廷玉憑藉其智慧和才華躋身相位,此外,張氏家族中獲得科舉功名,入仕為官者之眾,也「世所少見」。清同治年間有人評論張英家族說:「自祖至曾、玄十二人先後列侍從,躋鼎貴。
  • 懷念 和母親一起收番麥的日子
    用文字記錄生活 懷念和母親一起收番麥的日子 文丨張 溢【陝西】 白露一般在九月初,那個時候我們都在上學,母親只能一個人去地裡勞作,兼顧著按時按點給上學的我和教學的父親做飯。只有在星期天放假的日子,父親才能和我和母親一起去地裡收割莊稼。 其實,秋收最先是從暑假就開始的,那些套種在番麥地裡的四季豆(在一些地方被叫作打豆子)最先成熟,早早就被拔了背回來剝開晾曬歸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