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古文的山水靈境

2020-12-28 光明日報

山水之作由來久遠。《詩經·斯幹》詠南澗之貌,《莊子·秋水》摹川流之狀,二謝紀遊之作、王孟幽賞之篇,皆各盡其妙。柳宗元《永州八記》則於古文中別開生面,意境清幽。宋元以來遊記也時入畫境。清代散文多宗桐城,寫景之作描摹山川景象,兼記登覽懷想,文辭清雅,別有意趣。近三百年間,桐城山水之文依次呈現出了以下三重境界:

一、即景悟道的澄明之境。桐城文章肇興之初,方以智、戴名世紀遊之篇,往往以山水遣興,感慨流於筆端。至於桐城「三祖」遊觀之作,徜徉於山水之間,情寄於山水之外,心中之境多由此生發。

明清之際,方以智述黃山、白嶽、龍眠、天柱之勝,登眾山以舒嘯,了悟澄澈之境;戴名世「登覽乎高山之巔,舉目千裡,雲煙在下,蒼然茫然,與天無窮。頃者遊於渤海之濱,見夫天水渾淪,波濤洶湧」(戴名世《與劉言潔書》,《南山集》卷一),法天地自然之文,涵泳性情。方苞學宗程朱,文效韓歐,超邁自然之論,標舉雅潔之風,山水諸作或借景述懷,或因景說理。《遊雁蕩記》見「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頓生「嚴恭靜正之心」;《記尋大龍湫瀑布》感慨「先王之道榛蕪久矣」,述探幽之路而及先王之道,以明理為歸。龍眠山水、江南詩音會於心,儒道玄理、順康世風正其意,清新秀美的山水之作由此成為感悟道德旨歸的桐城文章之別體。方苞弟子劉大櫆不得意於科場,悠遊暇日遂多,於山水之文中隱含透徹之悟。其《遊黃山記》描摹飛瀑懸流、奇峰深谷、石門一隙,峰迴路轉,讀之如拾級而上。「登頂而望,日月之所出沒,霞虹之所照耀,匡廬、九子、天目以及金陵報恩之浮圖,瞭然可指數焉。」時弟子姚鼐初雋進士,一行人登上光明頂,見遠山可數、雲海湧動、日光下照,渺極天際。文中所記幽泉異石、奇峰秀色較方苞遊山諸作多了一些靈動之美。姚鼐山水之作傳承師法,往往借遊跡抒寫懷抱。《遊媚筆泉記》剛勁如長風出谷,嫻靜如幽林曲澗。《登泰山記》則敘作者在大風揚積雪、無鳥獸音跡的除日登臨極頂,「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紅日噴薄而出,回看眾山如僂。文章有柳宗元山水遊記之至味,得方苞清真雅潔之風,承劉大櫆高遠含蓄之意,兼有峻潔之筆、澄明之境。

從方苞至姚鼐,桐城派早期山水文章皆恪守程朱理學之入世精神,涵融天地正氣,簡淡的寫景文筆展現出登覽者的頓悟與靈性,雅潔的感慨之辭寄寓著作者的淑世情懷。

二、醉心林泉的空靈之境。「姚門四弟子」梅、管、方、姚與劉開都有山水之作。梅曾亮為一時文壇魁首,其山水篇章別有逸趣,嶺西山水之文多源於梅曾亮。而吳德旋授呂璜作文秘訣,謂「方望溪直接震川矣,謹嚴而少妙遠之趣」(呂璜《初月樓古文緒論》),於前人之得失所論尤深,故「嶺西五家」之文多清新妙遠意趣。

劉開為姚門高足,山水之文清新自然近於畫圖,自乾嘉以來罕有,寫怪石亂泉,狀碧波煙雲,往往能得山水之神。梅曾亮為文麗藻彬彬,有峻潔高遠之風,於閒逸之趣中深悟自然之理。《缽山餘霞閣記》於登覽中頓悟「文之在天地,如雲霞煙景焉。」弟子龍啟瑞、朱琦、王拯等為文不廢駢儷之語、藻麗之辭,寫景狀物別有逸趣,形成一幅幅秀美的山水畫圖。「嶺西五家」中,呂璜曾承吳德旋謦欬,記敘之文多圖序,或摹寫畫境,或即景議論,時有清新淡遠之趣,不乏遣懷之意,為嶺西諸家山水文章之先導。龍啟瑞之文敘事與描摹結合,意在文外;虛實相生,穆若清風。彭昱堯或寫方塘瀠漾之狀,或說深步水涓流入海,寫景與理趣相融。朱琦殊少山水之作,文章中仍可見清奇之風。王拯山水之篇文筆細膩,情在其中。看山之文述天下奇觀,而山之形態各異;觀水之文寫湖水清泉,而水之麗景不同。《遊天湖山記》記天湖勝境:「坐澗側磐石上,觀泉水從足下過,蓋油油然。澗絕崖起,泉復怒。」「湛然深碧,凝流若不動者。」文章描摹的景物澗石、絕崖、瀑布、流泉清新明麗,真切可感。嶺西寫景文清新秀美,尋常景物「一入曲思,便幻出如許靈境」(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五)。作家以誠摯之心描摹山水,筆下風物沁人心脾,便生出別樣靈境。嶺西古文繪聲繪色的文辭、自然真摯的情感已經突破了桐城派早期文章的清真雅潔之格調,開啟了清代山水之文新風尚。

梅曾亮及嶺西作家的寫景之文漸離學人義理之辯,超邁前人,將麗藻融入桐城古文「義法」,借山水抒懷,文境空靈,如別有逸趣的山水圖畫。

三、新奇瑰麗的荒遠之境。近代後期的遊記與此前的山水之文不同,多記述異域山水之神奇瑰麗,往往不僅描摹山水,也記風土人情。此類文章綺麗自然中又融入神秘筆調,形成了獨特的奇幻之境。曾國藩弟子之文則時見奇思,黎庶昌東遊、遊歐諸篇尤有瑰麗之致。

自清初至光緒間,桐城派文人寫景之文往往取境於寓所見聞、名山秀水,少有記述荒遠幽境者。巴陵吳敏樹文風別具一格,寫景記事不離洞庭湖山而境界自遠。至郭嵩燾及曾門弟子之遊記則多述域外見聞,令人耳目一新。黎庶昌所記日本及歐洲山水勝境尤為詳盡,多寫域外奇特瑰麗景致。《西洋遊記》諸篇之景致如《山海經》中山川之邈遠。其《卜來敦記》述濱海勝境卜來敦處處新奇怪異:「四洲之物,奇奇怪怪,無不畢致。」「淺草平沙,綠窗華屋,與水光掩映,迤邐一碧而已。」文中所記之滄海石岸、玻璃魚池、海中長橋、淺草沙岸,令讀者仿佛置身海市蜃樓之中,感受到英倫光怪陸離的海濱奇景。而薛福成歐遊所記自然新奇,述異之作寫古墓之神秘,記枯松之新芽,說旋風揚沙,也往往奇幻悠遠。張裕釗《遊狼山記》嘆「天地四時變移,眇若墜葉與飄風」。《遊虞山記》見「雲海豁開,杳若天外」。雖在東南煙柳繁華之地,也覺有遺世獨立之邈遠。至馬其昶與妻弟姚永樸、姚永概之文,同記西山精舍,而各饒情韻,異於桐城古文前期清真之風,點染山水如在目前,取境幽潔似黎、薛,然不復為荒遠之境。現代散文如詩如畫的空靈境界裡往往有這樣的氣息。方令孺《山陰道上》「靜靜的黃昏」、張漱寒《心靈的燈塔》「如流水在汩汩低唱」就流淌著桐城後期古文幽雅的情韻。

可見桐城派山水之文同樣不乏清雅之辭。桐城「三祖」之文往往簡淡峻潔,情理相洽;嶺西文章醉心林泉,是別有逸趣的山水圖畫;至於曾國藩弟子以奇瑰之辭述荒遠之境,又已近白話美文清新妙遠之意趣。這些摹寫山水的記敘之文往往以山水遊記為體式,以煙雲泉石為景象,以詩筆畫意為精神,營構出清新雋雅的山水靈境,開闢了中國散文新境界。

(作者:蕭曉陽,系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新文體取代桐城派的地位,使桐城古文無葬身之地,最後桐城派衰敗
    但方苞為求清真古雅之境,「義法」或流於過苛過細,到了姚鼐門人吳德旋更是提出「忌小說,忌語錄,忌詩話,忌時文,忌尺牘」的古文「五忌」,從而使古文陷於枯瘠,生氣蕩然,難於擺落「道學家」高頭講章的窠臼。劉大櫆,康熙末年以文謁於方苞,經其輸揚,而知名於京師,後上承望溪,下啟惜抱,成為桐城「三祖」之一。劉大論文「以品藻音節為宗」重「法」而講求文人「能事」。稱「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文人者,大匠也。
  • 從桐城派的古文,談姚鼐其人,和他對桐城派的影響
    提起姚鼐,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會聯想到古文的桐城派。對桐城派的體價,是個複雜問題,學術界目前還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意見。但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在清代的文學發展史上,桐城派的確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它是代表清代散文正統的一個重要流派。而在這個流派裡,姚鼐又是其中最為耀眼的那位代表作家。
  • 清代桐城派古文的歷史價值
    清代桐城派方苞繼承歸有光的「唐宋派」古文傳統,提出「義法」主張:「義」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說文章要有內容;言有序,說文章要有條理跟形式技巧。他對於文章,要求的是「雅潔」。「言有物」即「經世致用」。其《中都城記》,狀寫鳳陽城廢棄的明中都,挖掘朱元璋在故鄉建都又廢都的背後成因。「言有序」強調謀篇布局條理,組織運用材料,剪裁架構文章。
  • 清代桐城古文派鼻祖方苞:四歲能對詩 七歲讀史記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這是清朝乾隆年間世人對桐城文章的讚譽。桐城派,又稱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達200年之久,皆為中國文學史上罕見。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於方苞,經劉大魁、姚鼐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方、劉、姚被稱為「桐城派三祖」。
  • 桐城派研究再出發
    開幕式後,中國近代文學會會長、河南大學教授關愛和圍繞《吳敏樹與桐城湘鄉派》進行主題發言,關愛和從吳敏樹古文主張與創作入手,還原吳敏樹與曾國藩在戰爭背景下的心有靈犀以及曾、吳文訟的歷史真實,解讀出桐城湘鄉派鹹同之際形成的樞機奧妙。
  • 桐城派:以教育維繫文化傳承
    ,採訪了該中心主任江小角,他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桐城派與清代書院研究」。由此可見,桐城派文人主講書院,不僅提高了清代書院的辦學質量,而且擴大了書院教育的影響,也使得桐城派人才輩出。 關鍵詞:桐城派;書院教育;古文 作者簡介:   桐城派之所以綿延數百年而不絕,除有一套基本一致的文學主張和寫作技巧外,興學從教是其維繫學派生命的紐帶。
  • 桐城派:清代書院教育的典範
    各地書院興盛,讓桐城派作家有了安身立命的最佳場所,也為桐城派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保障,桐城派逐漸成為清代書院教育的引領者。  桐城派作家濃厚的書院講學情懷  與歷史上其他文學流派不同,桐城派作家迫於時勢,與官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他們的主要活動和人生志趣,與教育尤其是書院教育割捨不開。桐城派先驅者戴名世年輕時就靠授徒謀生。
  • 狀元龍啟瑞與廣西桐城派
    龍啟瑞書法文章義法,俱守歸有光、方苞、姚鼐一脈。及鄭小谷,亦以桐城門戶自守,鄭遍長各地書院,門生眾多,影響所及,致整個廣西文風無不以桐城派為依歸。及其死後,桂林尚於孔廟左側建鄭公亭以作紀念,抗戰時始毀於劫火。
  • 高考語文文學常識:桐城派特點及代表人物
    高考語文文學常識:桐城派特點及代表人物 2012-10-08 16:35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桐城派大辭典》在合肥首發
    據悉,《桐城派大辭典》由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於2011年立項並組織撰寫,耗時八年完成,總字數為2482千字,2019年5月經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發行。該書既注重桐城派文化本體及其源流衍變,也兼及其淵源背景和對它的研究批評,全書設立《淵源背景編》《作家編》《著作編》《文論編》《研究評論編》和《文化遺存編》6個單元,廣泛收錄桐城派歷史文化知識及其研究成果。
  • 桐城派提出了什麼文學主張?他們的散文有什麼特色?
    桐城派提出了什麼文學主張?他們的散文有什麼特色?桐城派是清代的一個散文流派。首創者是方苞,繼承發展的是劉大槌、姚翻等。因為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程晉芳、周永年便對姚鼐開玩笑說:「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姚鼐《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從此,人們便稱這一派的古文為桐城派。
  • "桐城三祖"劉大櫆一生仕途科舉不得意 以授徒為業
    參與互動()   桐城派代表劉大櫆(kuí)兼重古文的神韻,博採古文大家的眾長,在總結和發展了桐城派散文的基礎上,強調神氣、音節、字句的統一,重視散文的藝術表觀形式,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 《桐城派》紀錄片籤約儀式在桐城舉行
    周學明洪長久張文芳汪艾東江山太等出席籤約儀式圖為籤約儀式現場為全面展示桐城派歷史發展軌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12月15日上午,我市舉行《桐城派》紀錄片拍攝籤約儀式。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洪長久在講話中對安徽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桐城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和7家企業在《桐城派》紀錄片前期籌備中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謝。他要求,製作團隊要樹立精品意識,注重創作質量,拍出一部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精品力作,確保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圖為籤約儀式現場周學明對《桐城派》紀錄片的如期籤約表示祝賀。
  • 紀錄片《桐城派》籤約儀式在桐城舉行
    12月15日上午,紀錄片《桐城派》籤約儀式在桐城隆重舉行。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海外中心)主任周學明,桐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洪長久,副市長張文芳,市政協副主席汪艾東、江山太等出席。周學明介紹了紀錄片《桐城派》拍攝意義和近些年來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創作取得的成就,他指出:作為製作方將本著出精品、創佳績的原則,加大創新力度,力爭為廣大電視觀眾和網友獻上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視覺大餐!
  • "桐城四祖"將現桐城派文化牆
    老城區,桐城路,將出現一段翰墨飄香的桐城派文化百米石雕照壁,記者最新獲悉,該項設計方案已於近日通過了市政府相關會議研究審議,目前進入深入創作和實施階段。記者就此採訪了負責該項目設計創作的國家一級美術師、安徽省城市雕塑院院長徐曉虹。
  • 探訪安徽桐城文廟 尋找「桐城派」文風遺韻
    安徽桐城文廟正是在這一使命下,催生哺育了「桐城派」,而桐城也因「桐城派」三百年的悠久歷史吸引著中國讀書人問禮朝聖。桐城派師承關係圖 劉浩 攝  近日,記者來到桐城文廟,探尋「桐城派」的文風遺韻。  身臨文廟,映入眼帘的是面闊五間的大成殿。殿中央供奉著中國讀書人敬仰的至聖先賢——孔子。大殿上方拓印著康熙手書的「萬世師表」。
  • 桐城派文化的現代傳承
    桐城派又稱「桐城古文派」,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  桐城派講究「義法」,「義」即言之有物,「法」即言之有序。白夢告訴記者,桐城派與八股文是相對立的,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其實就是一種變革。
  • 葉揚談古詩文教育的「桐城家法」
    編者按:葉揚先生出身詩書世家,葉家是桐城「七大家」(張、姚、方、馬、左、吳、葉)之一,他的祖父葉玉麟是桐城派古文大家,外祖父鄭孝胥為晚清詩壇「同光體」領袖、書法大家;父親葉蔥奇精研唐詩,著有《李商隱詩集註疏》《李賀詩集註疏》,母親鄭文淵系大家閨秀,雅擅英文。
  • 桐城派研究諸問題新釋
    桐城派研究諸問題新釋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王達敏 2019年05月24日 12: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楠 字號 內容摘要:桐城派是文學流派,還是學術流派?
  • 桐城市舉行《桐城派》紀錄片籤約儀式
    為全面展示「桐城派」歷史發展軌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12月15日上午,桐城市舉行《桐城派》紀錄片拍攝籤約儀式。 「桐城派」文化歷史悠久、傳播廣泛、影響深遠,不僅是桐城寶貴的文脈資源和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品牌,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