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樅陽整建制劃歸銅陵塵埃落定,桐城派文化傳承遭遇難題

2021-01-07 澎湃新聞

雖然官方尚未正式公布安徽樅陽是否將從安慶劃歸銅陵,但新近出版的安徽省地圖卻已明確標示出了樅陽縣的歸屬。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查詢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的《新編安徽省地圖冊(長江三角洲地區分省地圖冊系列)》注意到,其目錄一欄中,已明確將「樅陽縣」劃歸為「銅陵市」一欄下屬。

該地圖冊內具體的安徽省行政區劃圖也同樣顯示,原屬安慶下轄的樅陽縣已完整劃歸銅陵市管轄。

樅陽縣在新編安徽地圖上已劃入銅陵市。 鳳凰安徽 圖

《新編安徽省地圖冊(長江三角洲地區分省地圖冊系列)》,由山東省地圖出版社出版,北京聯興盛業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印刷,ISBN國際標準書號為978-7-5572-0095-4。

12月21日下午,山東省地圖出版社編輯部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出版社在編輯出版該地圖冊過程中,已拿到國務院今年10月批覆的批文,批文中明確寫明安徽省樅陽縣由安慶市劃歸銅陵市。

上述山東省地圖出版社工作人員強調,地圖出版中涉及行政區劃調整的部分必須嚴格遵照國務院批文,民政部會定期給出版社下發此類文件,下發時間或早於或晚於地方公布批文具體內容的時間。並且,所有地圖編輯完成後都需經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審批,因此不會存在問題。

過去十數年來,樅陽是否劃歸銅陵管轄的區劃之爭一直存在。這一傳言多年來生生不息,並在去年達到高潮。

據澎湃新聞了解,樅陽區劃之爭之所以歷十數年而遲遲不決,其背後除了地理、交通等經濟因素和安慶、銅陵兩地的政治博弈外,歷史人文等文化考量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及至如今區劃之爭落定,劃歸銅陵的樅陽該如何傳承其在中國歷史上曾影響甚廣的桐城派文化,註定又將是一個難解之問。

安慶銅陵此消彼長,區劃調整「順理成章」

2015年12月6日,安徽省銅陵市銅陵站迎來寧安高鐵的正式開通運營。 視覺中國 圖

從根本上說,樅陽的區劃調整還是得歸結到交通、地理、土地、人口等經濟因素方面,也就是銅陵市面積過小、人口太少、發展腹地逐漸耗竭和安慶市面積大、人口多、對下轄縣域經濟帶動能力有限之間的矛盾。

安慶和銅陵同處安徽省南部,兩市在樅陽縣隔江(長江)而望,而市情卻大不相同。

安慶屬傳統城市,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的177年時間裡,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府,為全省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現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在區劃調整之前,安慶轄桐城、樅陽、宿松等11個縣市區,數量上居全省第一,並代管皖河農場。全市總面積1.53萬平方公裡,2013年全市戶籍總人口620萬人。

和安慶相反,銅陵是一個新興城市,其建市史尚不足60年。

1956年建市的銅陵因銅得名、以銅而興,有「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之稱,為建國後新興工業城市。區劃調整之前,銅陵僅轄一縣三區、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1200平方公裡,人口僅74萬。

和當下中國很多區域經濟版圖的分化一樣,安慶和銅陵,安徽南部這兩座城市幾十年來的發展態勢不斷演變,安慶式微、銅陵坐大的格局也漸趨成型。

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蕪湖GDP總量首超安慶,位居安徽全省第二。2006年至2008年三年間,蕪湖GDP年均增幅達到15.9%,而安慶則僅為12.3%,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被蕪湖趕超的這一年,安慶GDP增速更是跌到了谷底,成全省倒數第二。

安徽省城市研究中心課題組2011年底發布的《皖江示範區承接產業轉移競爭力研究》顯示,安慶在9市排名中僅列倒數第二。

與安慶下滑的經濟排名相對應的是,銅陵近年來則發展得頗為順遂。

2013年銅陵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5年來,全市生產總值由2007年的279億元增加到610億元,財政收入由50億元增加到127億元,分別增加1.2倍和1.5倍。

2012年銅陵全市人均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達到83000元和17000元,是2007年的2.1倍和2.5倍。5年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48億元,是2007年之前歷年投資總和的3.2倍。

雖然到2013年銅陵的GDP總量仍不足安慶的一半,但其人均GDP卻已超過安慶的3倍,位列安徽全省第一,甚至與上海的平均水平不相上下。

最近兩年,在新主政者的帶領下,安慶各項經濟指標有了一定程度的回升(2014年財政收入、進出口總額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但大的競爭格局已然形成,安慶想要徹底改變並非易事:2014年安慶地區生產總值增幅仍低於銅陵0.5個百分點。

在安慶和銅陵經濟地位此消彼長的時空背景下,銅陵提出針對樅陽的區劃調整要求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了。

銅陵智庫公開發聲,安慶訂立規劃應對

事實上,對銅陵來說,「跨江發展」和「調整區劃」基本上是一回事:「調整區劃」是銅陵實現「跨江發展」的必要手段,「跨江發展」則是「調整區劃」的直接目的。 視覺中國 圖

對於區劃調整訴求,銅陵的作法是,由具有一定民間與學術身份的政協和智囊組織先行發聲。

樅陽地處安慶東北,與銅陵隔江相望,劃自原桐城縣東、南鄉,1949年2月設縣。全縣現轄22個鄉鎮,面積1800平方公裡,人口96萬。

2012年2月,民革安徽省委員會在該省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關於加快我省行政區劃調整的建議》的大會發言。發言提到,擴大中心城市規模,銅陵、池州合併,設立銅陵市,樅陽縣東部劃入銅陵市,設陳瑤湖區。

2013年11月,《陝西行政學院學報》又發表了一篇題為《銅陵市實施跨江發展戰略思考》的論文。論文作者所在單位,是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共銅陵市委黨校和中共銅陵市委政策研究室。

相較於「調整區劃」,「跨江發展」的說法在字面上要更為和緩。

事實上,對銅陵來說,「跨江發展」和「調整區劃」基本上是一回事:「調整區劃」是銅陵實現「跨江發展」的必要手段,「跨江發展」則是「調整區劃」的直接目的。

比如,在論文中,作者就銅陵跨江發展涉及的行政區劃問題提出了三條具體建議,其中就包括將樅陽縣全部劃入。

不過,面對銅陵的百般「渴望」,安慶似乎並不情願就此「放手」。

2014年12月,由安慶市委市政府主導的「安慶市大宜城發展戰略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安慶別稱「宜城」)出爐,安慶提出了自己的「跨江發展」主張。

規劃將安慶定位為長江中下遊新型中心城市,即長三角和長江中遊互動發展的節點城市、皖鄂贛三省交界區域的中心城市、皖西南的中心城市、領銜安池銅城市組群的核心城市。安慶將攜手蕪馬(蕪湖、馬鞍山)、一體銅池融入區域,並「爭取更大的政策和話語權」。

規劃劃定,大宜城核心區範圍約1820平方公裡,包括安慶市轄三區、皖河農場和樅陽、懷寧兩個縣城所在地鎮。

一方是劃入作為跨江發展腹地,另一方則是規劃為大宜城核心區,樅陽究竟當何去何從?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安慶和銅陵兩市市委書記分別向澎湃新聞解釋了兩地針對樅陽發展方向的不同規劃。

兩地市委書記同時指出,隨著經濟發展,行政區劃調整是有必要的。但作為地方黨委書記,他們要做的工作就是讓百姓受益、經濟發展、民生改善。

安慶市委書記虞愛華表示,「不劃要發展,劃也要發展。大家最關心的,是這個地方怎麼發展。」

銅陵市委書記宋國權也明確表示,區劃的調整,必須遵循生產力布局和有利於改善群眾生活的原則。不管樅陽在安慶還是劃到別的地方,它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文化傳承、環境保護都會得到「高度重視」,「我和虞書記在這件事上的態度是完全一致的。」

區劃調整呼之欲出,文化融合擺上日程

距離全國兩會結束半年多時間後,隨著國務院的一紙批覆,爭議十數年的樅陽區劃之爭也塵埃落定,但宋國權所提及的文化傳承問題卻可能才剛剛開始。

樅陽僅一縣的區劃調整之所以會帶來文化傳承問題,只因這裡曾是有清一代最大的學術流派桐城派的故土。

據《樅陽縣誌(1978—2002)》載,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一個散文流派。它濫觴於明代中晚期,崛起於清代康雍,鼎盛於乾嘉,衰落於民國初年,幾與清王朝相始終,前後延續200餘年,先後湧現出作家千餘人(含皈依或師從桐城文派的非桐城籍人)。

該縣誌稱,桐城文派形成聲勢浩大的文學流派,創建系統完整的散文理論。在長達200多年的中國古典文學長河中,就流派而言,其持續時間之長,作家人數之多,流衍區域之廣,影響規模之大,聲勢渲染之赫,實為中國文學史所罕見。

該縣誌還指出,桐城文派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均是原桐城縣東南鄉人(今屬樅陽縣域),後人把方、劉、姚尊為桐城文派「三祖」。

桐城位於安徽中部腹地,歷史悠久,文風昌盛,為江淮文明的發祥地和集中地。春秋時期稱桐國,唐至德二年(757)正式建縣,1996年撤縣設市(縣級市),隸屬安慶。

明清時的桐城縣境,為今桐城市和樅陽縣之域。今樅陽縣域是古桐城縣的東南鄉,為桐城文派的發源地。

解放後,樅陽縣從原桐城縣分立。樅陽文化界人士認為,歷史上的桐城文派代表人物,絕大多數都是樅陽人。後因區劃調整,桐城、樅陽兩地分立,造成了目前桐城派人物與桐城市地域名不副實的局面。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曾是樅陽文化界人士的一大心結。

數十年來,桐城文派在宣傳上幾乎為桐城所「獨佔」。桐城市政府官網上,「桐城派故裡,黃梅戲之鄉」的宣傳語十分醒目,其還自稱「中國文都」。

樅陽縣史志辦方志室原主任陳松郭認為,「雖說桐城這種宣傳不太符合實際,但畢竟歷史上曾共為一縣,現在也同屬安慶,而大部分桐城派代表人物也確實在那邊待過,所以還是可以接受的。」

而如今樅陽全縣劃歸銅陵,新的文化融合問題就來了。

樅陽縣史志辦原主任胡中付此前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曾指出,「『樅陽出人,桐城出名』雖說不公平,但畢竟還同在安慶境內,還是一家。劃到銅陵後,桐城派文化不就被徹底割裂了嗎?」

胡中付和陳松郭兩人擔憂的是,樅陽與銅陵合併後,兩地的文化融合可能會面臨不少問題,這一觀點在樅陽本地及原籍人士中有相當程度的代表性。

胡中付認為,樅陽和銅陵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地域文化。銅陵是新興的工業城市,屬於工業文化、青銅文化;而樅陽是傳統的農耕文化、桐城派文化,兩地差別巨大。

在樅陽當地的一些主要網絡論壇中,甚至有網友呼籲,樅陽和桐城是桐城派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應該還原「大桐城」,升格桐城為地級市,呼應合肥經濟圈發展。

樅陽之所以如此認同桐城派,很大程度上緣於其明清兩代不可割裂和血淚凝結的根脈傳承。

桐城文士飽受劫難,氣節風骨令人稱嘆

桐城歷史悠久,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明清進入鼎盛期,其中代表「桐城派」更是長期享譽中華文壇。圖為桐城老街。  視覺中國 圖

有清一代,桐城文派「天下高文歸一縣」的殊榮為歷朝所罕見。但在此之前,桐城士大夫所遭受的血淚劫難,卻也堪稱歷代所鮮有。

這些劫難背後的主人公,其才其學,其行其德,其氣節其風骨,今人讀之思之仍不免淚溼衣襟,擊節稱嘆。

在這為數眾多的歷史人物中,左光鬥、方以智和戴名世的事跡,又屬其中最令人動容者。

此三者的共同點是,均因政治原因不為其世所容,並最終被當權者斬殺(方以智逝於押解途中)。

左光鬥(1575—1625),字遺直,一字共之,號浮丘,明安慶桐城(今屬樅陽)人,著名水利專家,東林黨主要成員,累官至左僉都御史,萬曆「六君子」之一。

左光鬥萬曆三十五年(1607)進士,授中書舍人,擢遷御史,奉命辦理屯田事務,在北方大興水利,墾水田,種水稻。天啟三年(1623)擢大理少卿,次年拜左僉都御史。

左光鬥因與楊漣疏劾大宦官魏忠賢二十四大罪,又草奏彈劾其三十二斬罪,於天啟五年被魏忠賢構陷下詔獄,酷刑拷訊致死。

左光鬥秉性爽直,少時好讀節義傳記,後精研程朱之學。他洞悉世態炎涼,為人不易,故名其桐城縣城住宅為「啖椒堂」,被捕時家鄉父老頭頂明鏡,手端清水,擁馬首嚎哭,「緹騎亦為之涕零」。著有《易說》《左光鬥奏疏》《左忠毅公文集》等。

明天啟朝閹宦集團的代表是魏忠賢,士大夫集團的代表是東林黨人。在這兩派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宦官集團佔了上風,最終釀成萬曆「六君子慘案」。

「六君子」為東林黨代表人物,即楊漣、左光鬥、周朝瑞、魏大中、顧大章、袁化中等六人。

左光鬥雖死,但其門生史可法卻在明末抗清戰爭中一柱擎天。雖不足以支撐腐朽不堪的大明江山,但其以身殉國的壯懷之舉,也足以彪炳青史,告慰恩師。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形象描述了史可法潛入東廠監獄,涉險探望左光鬥一事。

「(左光鬥)則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眥,目光如炬,怒日:『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不速去,無俟奸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後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及至崇禎朝(1627—1644),魏忠賢集團覆滅,東林黨一度東山再起,「六君子案」也平反昭雪,左光鬥被追贈太子少保,諡忠毅,建專祠。

逝於明亡前的左光鬥某種程度上是幸運的,他不用親歷明清鼎革之變中山河凋零、生靈塗炭的悲戚慘劇,而這一幕卻恰又成了方以智終其一生也無法逃脫的宿命。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龍眠愚者,法號弘智,字無可,號藥地,桐城(今樅陽)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畫家、哲學家、科學家,「明季四公子」之一。

方以智9歲能文,15歲博覽經、史、子、集,20歲著書數萬言。以文會友,與陳貞慧、侯方域、冒襄等交往密切,議政論文,是為著名的「明季四公子」。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可出入禁廷,盡閱內府文獻典籍,常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討論醫學、天文等科學。

明亡後,方以智出家為僧,法名弘智,發憤著述致力於思想救世的同時,秘密組織反清復明活動。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粵難」被捕,十月,於押解途中逝於江西萬安惶恐灘。

方以智在哲學、文學、書畫、音韻、天文、地理、律學、醫藥、物理等方面都有深入、系統的研究,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把知識分為自然科學(物理)、社會科學(宰學)、哲學(物之至理)三大類。著有《通雅》《正葉》《切韻源流》《物理小識》等50多種、百萬餘言的傳世之作。

方以智是一位深具傳奇和悲壯色彩的桐城歷史人物,其短短60年的人生,卻被他同時演繹出格物學者、秦淮浪子、前朝遺老、隱逸高僧甚至是洪門領袖等重重角色。

學界人士多視方以智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大學問家,其成就不僅體現在文學藝術上,更多的拓荒性貢獻卻是在自然科學方面。科學界的說法是,方以智的分光實驗比牛頓要早30年,他還曾與利瑪竇討論過地日中心距離,糾正過利瑪竇的訛誤。他在《物理小識》中甚至說到了茶樹的扦插技術,被認為是關於茶樹無性繁殖的最早記載;他的《切韻聲源》被推為提倡漢語拼音化的最早著作。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大學問家,桐城當代作家白夢卻用一個「逃」字來概括他的一生。

方以智的第一逃為「流寓南京」,發生在崇禎七年至十二年(1634—1639),其時方以智24至29歲。

因本邑桐城發生農民暴動,時局動蕩,方以智被迫遷家南京。這一時期,他往來於桐城、南京、湖北等地,時而幫助桐城官兵守城,時而奔赴其父在湖北的部隊與張獻忠農民軍作戰,更多的時候則是在南京主盟復社,臧否政治,探求興國之道。而在抱負不能施展之時,他也會「逃到」秦淮河的畫舫上去,求醉於溫柔鄉中,算是暫時紓解一下內心的憋屈和困頓。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方以智作為明朝舊臣被逮下獄,後趁機逃脫,一路南下。南明永曆皇帝屢次三番下詔徵他,甚至拜他為東閣大學士,但已看透朱明王朝頹朽之勢的方以智均堅辭不受,在雲貴湖廣、湘西嶺南一帶到處躲逃。

直至清順治七年(1650)十一月,清兵打到廣西,方以智再度被捕。彼時他已經落髮著了僧袍。為逼他歸順,替新朝效力,清帥馬蛟麟左置冠服,右架刀劍,令其從中擇一。方以智慨然向右,口佔一謁:「百折不回橫一劍,豈畏刀槍重煅煉。獅子尊者肯施頭,仲連焉可錯射箭。」他「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的豪邁意氣讓馬蛟麟為之折服,竟不忍殺之,任他出家為僧,只是相約不仕新朝,但也不得再為舊朝效力。

然而,在其出家為僧20年後,康熙十年(1671),以「粵難作」為由,方以智再度遭到抓捕,並由江西廬陵押往嶺南受審。十月七日夜間,船泊萬安惶恐灘,忽然風雨大作,方以智逝世。

方以智的突然離世一直是學界之謎。目前為止,史學界未能找到「粵難」出處,更遑論考證其真相,方以智的故去也因之被演繹為多個版本。

這些版本中,一個堪稱大膽離奇的推論是:方以智是洪門領袖,反清復明地下組織天地會的創始人。

而一個與洪門有關的巧合則是,方以智生於辛亥,卒於辛亥,洪門最後的革命也成於辛亥(1911)。

在方以智逝世40多年後,他的桐城晚輩戴名世,也因牽涉前朝政治被誅殺。

戴名世(1653—1713),清桐城人,散文家,字田有,號南山、夏庵等,康熙進士,曾任教習、知縣、翰林院編修。

戴名世少年才思敏捷,尤留心明代史事,綱羅放失,訪明季遺老,考求史實。1702年刊行《南山集》,其中多收錄方孝標《滇黔紀聞》所載南明抗清之事。57歲中進士,三年後被參劾,以「大逆」罪被殺,為清初著名文字獄之一。

散文方面,戴名世提出了「精」、「氣」、「神」三主張,認為作文應「率其自然」,「修辭立其誠」,不僅要有變化,還應有「獨知」。後人多推其為桐城派開山祖之一。

戴名世「南山集案」是清朝大興文字獄、嚴控知識分子思想的典型代表。

康熙五十年(1711),左都御史趙申喬上疏,參劾戴名世「妄竊文名,恃才放蕩。前為諸生時私刻文集,肆口遊談,倒置是非,語多狂悖。今身膺恩遇,叼列巍科,猶不追悔前非,焚削書版。似此狂誕之徒,豈容濫廁清華!」

趙申喬上疏引發了當時震驚全國的《南山集》獄案,被誅戮者甚多。康熙帝御批戴名世從寬免凌遲,著即處斬。方登嶧、方雲旅、方世樵俱從寬免死,並同妻、子充發黑龍江。該案應斬絞及為奴流徙人犯俱從寬免罪,著入旗。

客觀而論,戴名世並無反清之意,只是他在《南山集》中提出清朝應從康熙元年算起,觸犯了時忌。

是案發生後,清政府對《南山集》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清剿。第一次是在「南山集案」發生後,第二次是《四庫全書》編撰時期。

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諭旨各省督撫,「將可備採擇之書,開單送館。」這是清政府對學術著作的一次大規模清點,凡是有詆毀清朝之義的書籍被系統收繳銷毀,戴名世的《南山集》自然也不例外。

法國當代漢學家戴廷傑所撰《戴名世年譜》認為,清廷為戴氏定罪下獄,在《南山集》中查出有悖逆之語的主要是六篇文章,分別為:《與餘生書》《贈許亦士序》《送釋鐘山序》《送劉繼莊還洞庭序》《贈劉言潔序》和《朱翁詩序》。

桐城派晚期大家馬其昶的《戴南山先生傳》一文指出,戴名世「學長於史,喜考求明季逸事,時時著文以自抒湮鬱,氣逸發不可控御。餘讀其文,悲其有史才而不自韜晦愛重以成其志也。」

可以說,戴名世的憤世嫉俗、遺民心態,及其籍一人之力為晚明作史鑑的夙願,為其招來殺身之禍。

史學界人士認為,《南山集》案發,在一代史學巨星隕落的同時,清政府高壓濫殺的文字獄政策,也使得大批知識分子如履薄冰、噤若寒蟬。文史學術思想的發展和解放受到極大壓制,其對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的負面影響難以估量。

桐城三祖文壇成派,天下高文歸於一縣

合肥市廬陽區桐城路上的「桐城派歷史人文之光」照壁浮雕牆。該浮雕由國家一級美術師、雕塑家徐曉虹創作,圍繞「桐城四祖」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及曾國藩、吳汝綸等桐城派名人為主要塑造對象。  東方IC 圖

也許是因為物至極則必反,在先賢們付出血淚乃至生命的代價後,桐城文士迎來了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桐城成派,並湧現出方苞、劉大櫆和姚鼐三祖大家。

目前學術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桐城派古文運動濫觴於雍正朝內閣學士、乾隆朝禮部侍郎方苞。

方苞(1668—1749),字鳳九,一字靈皋,號望溪,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學家,桐城派散文創始人。

方苞幼聰穎,六歲即能背誦諸經,24歲至北京入國子監,以文會友,聲譽鵲起,被稱為「江東第一」,大學士李光地稱讚他的文章是「韓歐復出」。32歲舉鄉試第一,39歲中貢士,以母病告歸,未應殿試。

因與同鄉戴名世交往甚密,又曾為《南山集偶鈔》作序,方苞被株連下獄,定為死罪,後經康熙重臣李光地多方營救,方免死出獄。康熙六十一年(1722)充武英殿修書總裁。雍正九年(1731)授左中允,次年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後升內閣學士,充《一統志》總裁。乾隆時授禮部侍郎,先後為《皇清文穎》《三禮義疏》副總裁,「經史館」總裁。75歲告老還鄉。

方苞治學尊崇宋儒程朱之說,治經求其義理於空曲交會之中。他將道統和文統結合起來,首創「義法」說,為桐城派散文理論奠定了基礎。其著作總名《方望溪全集》,其中《左忠毅公逸事》《獄中雜記》《轅馬說》《田間先生墓表》等都是傳世之作。

方苞之後,劉大櫆繼之成為桐城派中堅人物。

劉大櫆(1698—1780),清桐城人。早年抱「明經致用」之志,但屢試不中,遂「退而強學棲遲山隴間」。劉大櫆好工文辭,以才氣著稱。其文學活動主要在乾隆時期,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他的文章既少歌功頌德、妝點「盛世」,也不多指斥時政、揭露現實黑暗,代表著下層正統知識分子的一般思想狀況。

劉大櫆修幹美髯,性格豪放,縱聲讀古詩文,韻調鏗鏘,喜飲酒,好吟詩。雍正四年(1726),劉大櫆初至京師,年富才盛,文動京師。方苞得其文,贊他是韓愈、歐陽修一流人物,一時名噪京城,士大夫多願與其結交。

乾隆六年(1741),劉大櫆由方苞舉薦應博學鴻詞科,卻被大學士張廷玉壓制落選。張後知劉大櫆為同邑,深為惋惜。乾隆十五年,張廷玉舉其參試經學,又未被錄取。60歲後為安徽黟縣教諭,數年後告歸,居樅陽江濱不再出遊,以文學教授生徒,默抑以終。

劉大櫆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詩集》6卷、《論文偶記》1卷、編《古文約選》48卷、《歷朝詩約選》93卷,纂修《歙縣誌》20卷等。代表作有《答吳殿麟書》及《論文偶記》等篇章。

桐城派發展到乾嘉時期,劉大櫆門生姚鼐學冠群賢,學界視其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姚鼐(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三祖」。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安徽省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任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等。40餘歲辭官南歸,先後主講於揚州梅花、江南紫陽、南京鐘山等地書院40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等,曾編選《古文辭類纂》。

姚鼐幼即嗜學,伯父姚範授以經文,又從劉大櫆學習古文。劉大櫆對姚鼐特別器重,稱其「時甫冠帶,已具垂天翼」,「後來居上待子耳」。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授庶吉士。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開四庫全書館,姚鼐被薦入館充纂修官。《四庫全書》成,44歲的姚鼐乞養歸裡,不入仕途。大學士于敏中、梁國治先後動以高官厚祿,均被辭卻。

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後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致力於教育,其弟子門生遍及南方諸省。其中聲名顯赫者如本邑方東樹、劉開、李宗傳、方績、姚瑩,上元梅宗亮、管同,宜興吳德旋,陽湖李兆洛,婁縣姚椿等。這些門生多篤守師說,遵桐城家法,對桐城派的傳播作用甚大。

姚鼐的開館授徒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師劉大櫆的啟示。劉大櫆最終未能在官場爭得一官半職,但卻教授出一大批高足弟子。他的弟子在全國各地為官,也就將其文風文脈播灑至四面八方,桐城派的影響逐漸坐大。劉大櫆80大壽時,各地弟子紛紛來賀,一時間冠蓋雲集,雅士滿座,其情其景堪與戰國時期的鄒魯稷下學宮相媲美。

也是在此次壽筵上,姚鼐所作《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成為宣告桐城成「派」的點睛之筆。

該文聲言:「為文章者,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維盛清治邁逾前古千百,獨士能為佔文者未廣。昔有方侍郎,今有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鼐曰:夫黃、舒之間,天下奇山水也,鬱千餘年,一方無數十人名於史傳者。獨浮屠之俊雄,自梁陳以來,不出二三百裡,肩背交而聲相應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為宗。豈山州奇傑之氣,有蘊而屬之邪?夫釋氏衰歇,則儒士興,今殆其時矣。」

桐城派古文之傳,自方苞以文章稱海內,同鄉劉大櫆繼之益振,傳至姚鼐則集大成,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之說。

有清一代,桐城派雄霸文壇200餘載,擁有作家1200餘人,傳世作品2000餘種,影響力跨越桐城江南,遍及全國,連晚清一代重臣、學界領袖曾國藩也「膺服於」桐城,其餘聲至今仍迴響不絕。

嘉慶十五年(1815)九月十三日(公曆10月15日),85歲的姚鼐卒於南京鐘山書院,後歸葬桐城楊樹灣。

百年根脈當代猶在,區劃變更影響傳承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雖然「天下高文歸一縣」的輝煌於桐城和樅陽而言已成過去,但百年根脈猶在,傳承至現當代的桐城派也並沒有完全沉寂。

事實上,近現代以來,桐城和樅陽依然走出了在各領域有重大影響的代表人物。

培養這些人物的一個重要平臺,就是桐城派晚期大師吳汝綸於1902年創辦的安徽省桐城中學。

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桐城(今屬樅陽縣)人。桐城派後期重要作家,中國近代功不可沒的教育家。嚴復曾撰聯弔唁吳汝綸曰:「平生風義兼師友,天下英雄惟使君」。

吳汝綸為清同治四年(1865)進士,授內閣中書。曾國藩重其才,留佐幕府,為「曾門四大弟子」之一。吳汝綸與李鴻章關係亦密切,先後在曾、李幕府任事,曾、李奏議,多出自他的手筆。在先後出任深州(今河北深縣)、冀州(今河北冀縣)知州後,吳汝綸棄官從教,任保定蓮池書院山長。

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被清廷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後,吳汝綸自請赴日本考察學制,編成《東遊叢錄》一書,為中國最早介紹日本的專著。

吳汝綸大力提倡學習西方科學文化,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並深入探求西方的科學和哲學。他竭力支持嚴復的翻譯工作,並為其翻譯的《天演論》作序。他博學多才,著有《易說》2卷、《校定尚書》1卷、《尚書故》3卷、《夏小正私箋》1卷、《文集》4卷、《詩集》1卷、《尺牘》7卷、《深州風土記》22卷、《東遊叢錄》4卷。

日本考察結束後,吳汝綸返歸原籍,借安徽巡撫衙門南院,籌建桐城學堂,即今桐城中學之前身,自認堂長。其親筆題寫的「勉成國器」和「後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於此;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的楹聯,此後一直是桐城中學的校訓。

桐城中學1958年被確定為安徽省首批重點中學,1999年被命名為安徽省示範高中。學校現有高中教學班58個,在職教職工180人,在校學生4000餘人。

以朱光潛為代表的8位海內外院士校友,是桐城中學傑出人才的典型代表。

建校百年來,桐城中學的傑出校友主要包括:原中顧委常委、文化部原部長黃鎮,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農工民主黨首任主席章伯鈞,北平市首任市長何其鞏,當代美學宗師朱光潛,兩院院士孫德和、慈雲桂、陸大道、程和平、吳曼青、楊善林,哲學家方東美,古文論家馬茂元,著名作家方令孺、葉丁易、舒蕪,中共十七屆中央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原書記儲波,解放軍少將曹新國、張國威、程尚武等。

因區劃調整,上述人士中多人原籍地今屬樅陽,如黃鎮、章伯鈞、朱光潛等。

劃歸銅陵之前,樅陽和桐城就已在名人歸屬方面展開了競爭:桐城中學立有黃鎮紀念碑,而樅陽縣城也建有黃鎮圖書館。

多位樅陽籍人士向澎湃新聞指出,隨著時代發展,行政區劃調整有其必要性,但也不能僅從經濟角度考慮,「區劃調整對文化傳承的負面影響應受到足夠重視。」

而面對此次劃歸銅陵,上述樅陽籍人士卻也已經分不清楚,桐城派文化對他們來說究竟是歷史的財富還是融合的障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爭奪樅陽:區劃調整未明銅陵已替鄰縣做規劃,安慶「不服」
    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委員會在安徽省文化廳官方網站刊發的文章堪稱「大膽」。前後歷經十數年,安徽省「安慶市下轄的樅陽縣整建制劃歸銅陵市管轄」傳言再起波瀾。安徽銅陵官方刊發的信息通稿顯示,其已主動將樅陽縣文化旅遊資源,納入銅陵文化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規劃之中。
  • 【頭條】|傳承薪火,求同存異,開文化融合之門
    其實,在樅陽區劃調整消息塵埃落定之後,我們皖江文化研究會合肥分會就曾打算在合肥召開一個類似主題的會議,但由於各方面瑣事纏身,最終未能如願,因此,我對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    同時,我想對銅陵市文聯、樅陽縣文聯等論壇主辦單位的高瞻遠矚表達一份敬意。在樅陽區劃調整之後這麼快就召開文化融合主題的會議,為兩地文化發展對標定位,確有重大意義。
  • 桐城派文化的現代傳承
    在安慶市作協副主席、桐城市作協名譽主席白夢看來,桐城派文化的現代傳承任重道遠。  桐城派又稱「桐城古文派」,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  桐城派講究「義法」,「義」即言之有物,「法」即言之有序。白夢告訴記者,桐城派與八股文是相對立的,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其實就是一種變革。
  • 文化安慶——桐城派的興與衰
    桐城派的興起和衰落經歷了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早期的桐城四祖雖均為桐城人,但是並未以桐城派自居,更沒有自稱天下文章出桐城。不過伴隨著桐城籍文人的影響力不斷上升,桐城派這一概念逐漸被接受。清軍入關之後,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一方面對抵抗力量採取了殘酷的鎮壓,一方面為了籠絡士子之心,也採取了一些「懷柔」的政策,例如重新尊崇儒家文化,恢復科舉考試。
  • 銅陵這些項目「搶眼了」!
    市委書記丁純,市委副書記、市長胡啟生等市領導與市直有關部門、開發園區和縣區主要負責人等,深入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一縣三區,現場觀摩泰富節能減排產業升級環保提升技改項目、瑞華年產10萬噸硬脂酸鹽項目、旋力年產100萬噸電梯導軌特種型鋼項目、富樂德年產240萬枚晶圓再生項目、銅藝產業園項目、潔雅產業園項目、郊區經開區企業孵化器和正弦半導體集成電路項目、樅陽經開區電子信息產業園(孵化器)和超凡智能高端金屬精密製造項目建設等情況
  • 安徽樅陽開展長江「十年禁漁」:拆除更換含江鮮等詞店招
    安徽樅陽開展長江「十年禁漁」:拆除更換含江鮮等詞店招 「我公司企業名稱已變更、新的店招馬上就會安裝上。」
  • [安徽] 銅陵兒歌吟誦會:傳承經典美 暢想中國夢
    [安徽] 銅陵兒歌吟誦會:傳承經典美 暢想中國夢 發表時間:2013-03-25   來源:銅陵市文明辦   圖為:活動升旗儀式  3月25日上午9時許,伴隨著激昂的運動員進行曲,銅陵市金口嶺小學第十屆校園文化藝術節暨慶祝世界兒歌日童謠吟誦會隆重開幕。
  • 銅陵:蕪湖「虎視眈眈」,池州我倆「合併」吧
    皖江城市發展帶是安徽經濟核心所在,也是安徽崛起的助推器!這裡有安徽最發達的城市群,包括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等5市,其中蕪湖、馬鞍山、銅陵順利實現了跨江發展。但另一方面,相對於蕪湖、馬鞍山來說,銅陵市常住人口只有164.1萬人,區域面積3008平方公裡,2019年實現GDP960.2億元,人均GDP5.9萬元,無論是經濟總量、城市人口、還是區域面積在安徽都算比較小的,特別是最近幾年,樅陽縣劃入銅陵之後,經濟出現了嚴重下滑。其實,出現這樣狀況,銅陵人也是比較著急,銅陵怎麼了?銅陵出路在哪裡?銅陵未來該如何走?
  • 昨夜,2021銅陵新年音樂會震撼上演!
    昨夜,2021銅陵新年音樂會震撼上演!市黨政軍領導丁純、張夢生、昌紅梅、朱巍、潘榮華、金中華、汪宜武、姚尚友、鄭曉豔,我市道德模範、「銅陵好人」、「勞動模範和「抗疫英雄」代表與全市人民共賞音樂文化盛宴。本場音樂會由江蘇交響樂團擔綱演出。
  • 2020銅陵優秀青年學子家鄉行活動圓滿舉行
    品家鄉美景,思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活動首站來到樅陽浮山,銅陵籍優秀青年學子在此感受銅陵的綠水青山,考察如何進一步發掘銅陵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思考如何讓銅陵綠水青山成為家鄉的金山銀山。中國文化,我為你驕傲;綠色銅都,我為你自豪!」山東大學王媛同學看到浮山美景後,更覺家鄉可愛。吉林大學許攀同學也由衷感慨:「浮山是一部永恆的經典,作為『中國第一文山』,厚重的歷史文化薰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樅陽人,塑造著我們的精神家園。」
  • 【銅陵頭條0716】央視報導!銅陵:暴雨中的生死救援!| 電影院開放時間定了!
    樅陽縣管制路段:①樅陽江堤(郊區段)湖東閘至北埂閘路段禁止大型貨車通行;② 長江路鹽業公司至樅川廣場段禁止通行;③ 樅陽江堤樅陽縣段(幕旗山至湖東閘段,樁號0+000至43+755)禁止通行;④ 樅陽城區正大街禁止通行;⑤ 二大街等路段(老供電公司至老武裝部)禁止通行。
  • 樅陽中學省級課題推廣活動及銅陵一中英語組專業書籍讀書分享會
    根據學校教研會議精神和英語教研活動安排,2020年12月10日下午, 銅陵一中英語教研組2020-2021學年度第三次教研會議在校行政樓階梯教室舉行。王屹宇校長、汪小平副校長出席會議,會議由王詠莉老師和李時友老師共同主持。本次教研活動以樅陽中學吳昭和老師代表其團隊向大家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信息技術環境下高中英語詞彙學習策略培養模式」為開篇。
  • 厄瓜多米拉多銅礦首批銅精礦運抵安徽銅陵
    厄瓜多米拉多銅礦首批銅精礦運抵安徽銅陵 儲著傳 攝中新網合肥2月29日電 (趙強 劉少君 儲著傳)滿載著2萬多噸銅精礦的「諾普上海號」和「諾普777號」駁船29日停靠位於安徽省銅陵市的安徽港口物流有限公司金園港埠分公司五、六號泊位。
  • 安徽行政區劃調整遐想,與江蘇整合、做大合肥,能否跨越發展?
    安徽行政區劃調整遐想安徽、江蘇整合後重新分省新思路方案一:建議皖北、蘇北、豫東、魯南部分縣市成一省,省會設在徐州,以徐州、新沂、連雲港陸上交通線為軸線發展方案二:蘇南除南京外劃給上海,成立江南省,把江北的安慶、揚州、皖南南京弄成江寧省,剩下的安徽部分和蘇北成立兩淮省。
  • 【銅陵頭條0103】2018電視劇收視排名出爐,銅陵這兩部劇位居前十!
    據介紹,去年河流水方面,長江銅陵段三水廠、觀興、陳家墩監測斷面水質年均值符合Ⅱ類水質標準,水質優;市水廠監測斷面水質年均值符合Ⅲ類水質標準,水質良好;順安河入江口、樅陽大閘監測斷面水質年均值符合Ⅲ類水質標準,水質良好。
  • 銅陵本土題材電影《銅草花》8月26日央視六套重播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銅陵電影《銅草花》由市委宣傳部、樅陽縣委宣傳部、銅陵大通影視傳媒文化產業園會同浙江天光地影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共同出品主要講述了抗戰期間,日本人掠奪銅陵銅官山銅礦,以此造槍炮侵略中國和亞洲地區,銅陵東鄉武術傳人周智在新四軍的領導下,團結礦上工人抗擊日軍,譜寫出保家衛國的壯美篇章。
  • 桐城派:以教育維繫文化傳承
    桐城派:以教育維繫文化傳承 ——訪安徽大學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江小角 2019年05月24日 12:3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楠 字號 內容摘要:近日,本報記者圍繞「桐城派與書院教育」這一主題
  • 總投資達10億元 恩微電子銅陵晶片微電園項目籤約落地安徽銅陵
    集微網消息,據恩微電子官方消息顯示,12月7日下午,在安徽市委常委、銅陵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黃化鋒,以及項目引薦方銅陵耐科科技董事長黃明玖、總經理鄭天勤等見證下,總投資10億元的恩微電子銅陵晶片微電園項目正式籤約落地銅陵經開區。
  • 「美麗安徽行 品質在我心」2020年安徽旅遊服務質量江淮行走進銅陵
    央廣網合肥12月22日消息(記者 張宣劍) 「美麗安徽行,品質在我心」,近日,由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安徽省文明辦、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主辦的2020年安徽旅遊服務質量江淮行來到第二站銅陵站。「安徽旅遊服務質量江淮行」活動自2017年首創至今已連續開展四年,累計遴選出旅遊服務質量標杆單位38家,培育單位13家,已組織標杆單位走進9個市開展質量宣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