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戴罪文人到內閣學士,清代桐城派領袖方苞

2021-01-07 薩培喇談藝錄

方苞出生於康熙七年,病逝於乾隆十四年,享年82歲。方苞是桐城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時的著名文人。方苞22歲考取秀才,進入國子監深造。他擅寫文章,世人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是韓愈轉世,妙筆生花。方苞39歲中進士,正當他打算在仕途上大展身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將他打落塵埃。

文字獄是封建統治者迫害文人的獄事,清代的文字獄尤為恐怖。當時有一個叫戴名世的著名文人,他文集叫《南山集》。有人在《南山集》中發現了大量明末清初的史實,這些史實對清朝統治者在戰爭中的濫殺無辜行為沒有任何美化,康熙皇帝看了之後無比震怒,下令銷毀《南山集》徹查與此事有關的文人。方苞給《南山集》寫了一篇序文,他也受了牽連被判死刑。將他從江南押解到京城,關入大獄之中等候問斬。

方苞的諸多好友聽到這個消息,開始了一系列的營救工作,最後找到了重臣李光地。李光地平定三藩之亂有功,深受康熙的信任。他把這個情況上奏給康熙,親自求情,懇請皇帝法外施恩。康熙讀過方苞的文章,知道他是個才子,於是給了李光地面子,下旨為方苞脫罪。方苞出獄之後,就被康熙召入南書房,成為皇帝的私人顧問,也算因禍得福、一步登天。

此後方苞在官場之中青雲直上,歷經康雍乾三朝,仕宦30餘年。先後擔任文學侍從、武英殿修書總裁、翰林院侍講、內閣學士等職務。直到他75歲才因年老體衰奏請告老還鄉。方苞身在官場,也沒忘經學研究,留下多種著作,共計上百卷文章。

方苞的另一個身份是桐城派創始人兼桐城派領袖,桐城派是清代重要的散文流派。在創作中講究「言有物,言有序」,這個創作訣竅被現代人總結為「有物有序」。通俗地講,就是在文學創作中強調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並重。方苞也總結了一些創作中的細則,比如文章要綱領明確,文章的謀篇布局都要精簡巧妙,遣詞造句文雅準確。這些寫作理論上的見解,讓清代很多文人受益匪淺。

從戴罪文人到內閣學士,方苞的機遇讓很多文人感到豔羨。在這種情況方苞也沒有飄飄然忘記根本,他在為官期間注重民生,敢於為民請願。在他的奏章之中,常常為百姓發聲,做到了文人眼中的剛直不阿。

後人評價方苞「宋以後無此清深峻潔文心」,其實更應該評價他在仕途上的操守。做人能夠像方苞這樣仕途、文章兩得意,也算是一代奇才了。

拓展閱讀

開創開元盛世、釀成安史之亂的皇帝都是他

兼顧形式上的美好與高雅意趣,錢松喦繪《山高水長》

統治西漢54年,一代霸主漢武帝

古文全集《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網友:真有這套書嗎

相關焦點

  • 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清代文學流派——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的一個文學流派,清朝200餘年的歷史中有很多文人都出身於桐城派。當時有一種說法,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桐城派的創始人是方苞,派中主要文人有劉大櫆和姚鼐,他們三人並稱為「桐城三祖」。桐城派的命定來自於方苞等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古人喜歡用地名命名派別名稱,這樣的命名方法通俗易懂。
  • 從桐城派的古文,談姚鼐其人,和他對桐城派的影響
    提起姚鼐,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會聯想到古文的桐城派。對桐城派的體價,是個複雜問題,學術界目前還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意見。但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在清代的文學發展史上,桐城派的確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它是代表清代散文正統的一個重要流派。而在這個流派裡,姚鼐又是其中最為耀眼的那位代表作家。
  • 安徽樅陽整建制劃歸銅陵塵埃落定,桐城派文化傳承遭遇難題
    樅陽僅一縣的區劃調整之所以會帶來文化傳承問題,只因這裡曾是有清一代最大的學術流派桐城派的故土。據《樅陽縣誌(1978—2002)》載,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一個散文流派。它濫觴於明代中晚期,崛起於清代康雍,鼎盛於乾嘉,衰落於民國初年,幾與清王朝相始終,前後延續200餘年,先後湧現出作家千餘人(含皈依或師從桐城文派的非桐城籍人)。
  • 「義法、考證、辭章」,散文之集大成者,桐城派何以名聲不顯?
    但就是這樣一個著名的文學流派,自清代消亡以後,逐漸的偃旗息鼓,以至於不為人所知,讓人頗感遺憾,究竟桐城派的發展歷經了怎樣的變遷? 桐城派起源和明清時期社會環境 古代散文發展也歷經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先秦時期誕生,到兩漢時期,散文的創作形式逐漸增多,到唐宋時期,散文的發展真正達到了一個巔峰。
  • 清代有哪幾個廣西人曾引領中國文壇風騷
    經世致用 嶺西五家 乾隆三年(1738年),剛剛編纂完八旗子弟教本《古文約選》的漢人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方苞接到聖旨,繼續編選《四書文選》作為官方的古文教材。
  • 文化安慶——桐城派的興與衰
    但是說到安慶的文化, 久負盛名的還是形成於清代的桐城文派。桐城文派興起於清朝初期(康乾前期),鼎盛於清朝中期(乾隆時代),衰落於清朝後期。影響和統治了中國文壇200多年時間,在國內外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一度有「天下文章出桐城」的說法。桐城派的興起和衰落經歷了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早期的桐城四祖雖均為桐城人,但是並未以桐城派自居,更沒有自稱天下文章出桐城。
  • 方苞逸事
    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獄,定為死刑。方苞在獄中一共待了兩年。在監獄裡,他仍然堅持讀書寫作。一日,同獄者奪其書擲於地,說:「你馬上就要死了,還看什麼書呢!」方苞從容答道:「朝聞道,夕可死也。」方苞在獄中寫成《禮記析疑》和《喪禮或問》兩書。他的散文名篇《獄中雜記》,就是根據他在獄中的耳聞目睹而創作的。
  • 清代桐城古文派鼻祖方苞:四歲能對詩 七歲讀史記
    桐城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達200年之久,皆為中國文學史上罕見。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於方苞,經劉大魁、姚鼐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方、劉、姚被稱為「桐城派三祖」。  記者 蘇勇  方苞自幼就能對詩  方苞1668年生於南京六合,祖籍安慶桐城。
  • 桐城派:清代書院教育的典範
    各地書院興盛,讓桐城派作家有了安身立命的最佳場所,也為桐城派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保障,桐城派逐漸成為清代書院教育的引領者。  桐城派作家濃厚的書院講學情懷  與歷史上其他文學流派不同,桐城派作家迫於時勢,與官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他們的主要活動和人生志趣,與教育尤其是書院教育割捨不開。桐城派先驅者戴名世年輕時就靠授徒謀生。
  • 新文體取代桐城派的地位,使桐城古文無葬身之地,最後桐城派衰敗
    但當時以桐城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古文宗派已經形成,到道光中葉以後,桐城諸子更是堂而皇之地張大其幟,「各詡師承」。方苞,為桐城派「始祖」,自許為「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介韓歐之間。」為學恪守宋儒,稱「孔孟以後,舍程朱而誰與?若毀其道,是謂戕天地之心」。
  • 韋力︱尋墓「桐城三祖」:姚鼐、方苞、劉大櫆
    編者按:本文為藏書家韋力對中國古代文人遺蹟的實地尋訪筆記「覓文記」系列最後一篇,照片由作者提供。姚鼐桐城三祖分別指的是方苞、劉大櫆和姚鼐。桐城派的成立,其實是到了姚鼐這裡才最終形成,而他創立桐城派的主要動機之一,竟然是為了跟以戴震為首的古人經學派一較高下。姚鼐故居位於安徽桐城市公園路10號桐城中學內,到今天桐城仍然是以文章名天下,而這裡的名人故居也確實是太多。桐城中學太有名了,今天依然是安徽的名校,據說其升學率始終排在全國前列。
  • 以桐城派姚鼐的山水散文為例,剖析古代文人如何在山水中照見自己
    文|墨萱薦書序言我們在中學學習古詩詞的時候,總會說到一個詞,「寄情山水」。當時,你是抱著要答對題目的心情說出來的,並沒有理解到這個四個字真正的力量。依我看,「寄情山水」作為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它是由千古文人接力式的情緒傳遞,最終,締造出來的,是非常值得現代人玩味地一種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