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人們紛紛來到剛開園的橫渠書院參觀。本報記者 戴吉坤攝
記者 王姿頤
12月12日至13日,「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舉行。活動由陝西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部、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光明日報社主辦,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西安市人民政府、寶雞市人民政府承辦,包括主旨論壇、主題分論壇、橫渠書院開園、關學研究成果發布等多項內容,20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享張載關學思想文化盛宴。
「橫渠四句」傳頌不衰,由張載奠基、歷代關學學人不斷傳承弘揚的躬行禮教、篤行踐履、經世致用、崇尚氣節的關學品格,對於當代文明社會構建,當代青年正確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樹立意義重大。張載作為儒學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標誌性人物,是一位超邁前賢的思想家,一位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實幹家,一位胸懷天下、卓有建樹的教育家。張載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風貌,啟發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且傳播到中國以外的許多地方,對東亞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張載關學思想的時代價值和世界文化價值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張豈之在主旨論壇上表示,20年來學者們對關學的研究一直在進行,不斷拓展研究廣度和深度。回憶、研究關學開創者的貢獻,是一項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的工作。
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陳來表示,關學研究以繼承、弘揚、創新中華文化為宗旨,以文獻整理的系統性、學術研究的創新性為特點,對於完整呈現關學的歷史面貌、發展脈絡和鮮明特色,彰顯關學精神、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學精神——「民胞物與」及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分論壇主持人、陝西師範大學關學研究院教授許寧說:「在今天,我們要推進關學的研究發展,要根據時代,把它新的亮點、新的魅力和價值揭示出來。我們國家現在做的脫貧工作,讓小康路上每個人都不掉隊,這就是民胞物與思想的一種升華。」
《正蒙》是體現張載哲學思想精華和體系的重要著作。「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張載的精神遺產中,這四句名言被廣為傳誦,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今天研究張載、研究儒學,不僅要保持探求真知、啟迪洞見的熱情與執著,更應當懷有對天地生民的敬畏、對萬世太平的嚮往、對人類命運的關切,弘揚其經世致用的政治主張,文以化人、崇禮貴德的道德理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
延續關學文脈 講好時代故事
為延續張載千年「關學」文脈,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3日,位於寶雞眉縣的橫渠書院揭牌開園,張載像揭幕。開園儀式上,青年學生身著漢服,誦讀《東銘》《西銘》,飽含熱情的聲音迴響在橫渠書院,為張載「關學」的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橫渠書院是張載的講學之地,其前身為崇壽院,張載年少時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後,在此設館講學,創辦了「橫渠學堂」(後改為橫渠書院)。
歷史上橫渠書院曾多次修復,祠院以宋式風格為主兼顧明清特色,主要建築有大殿、講學堂、山門、後殿、碑廊等,現存有北宋以來文人墨客、帝王將相、歷史名流留下的石碑50餘塊、字畫200餘幅。此次維修改造於2019年11月19日正式動工建設,項目佔地面積188畝,主要規劃建設「一核四區」,包含張載關學思想展陳館、關學論壇永久會址、正蒙之路、文化講堂等主要建築。
橫渠書院是講好中國故事和陝西故事的重要載體,以此為起點,繼續挖掘張載關學思想蘊含的哲學智慧和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好張載思想當代價值的創新性闡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和尊重生命、崇尚群體的傳統,有「致太平」「天下太平」的胸懷,張載提出的「民胞物與」「萬世太平」思想,正是體現了中華文化這種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榮辱合一、天下為公的大愛境界和高遠追求。我們要堅持張載民胞物與、萬世太平的崇高抱負,努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弘揚關學精神 建設文化強省
本報評論員
今年是張載誕辰1000周年。12月12日到13日,專家學者齊聚陝西,舉行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這是陝西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行動,也是陝西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提升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與傳承地。張載創立的關學正是誕生在陝西這塊熱土上。關學在中國思想史、哲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陝西文化的一張重要名片。我們要弘揚關學精神,加快建設文化強省,不斷推動陝西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彩。
弘揚關學精神,建設文化強省要深刻認識張載關學思想的地位和意義。張載是儒學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標誌性人物,他以強烈的家國情懷,為文化傳承使命與治世理想的緊密融合開闢了新境界。關學所蘊含的重使命、崇道德、求實用、尚氣節、貴兼容的優秀精神,以及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大使命意識,對於陝西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人格精神,乃至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弘揚關學精神,建設文化強省要深入挖掘張載關學思想的時代價值。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個百年」的交匯點上。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仍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國人民都是極為嚴峻的考驗。此時此刻,張載思想的當代價值更加凸顯。張載的「橫渠四句」是對中華文化深厚底蘊、創新品格和博大氣象的高度概括,是對中華文化所滋養的志士仁人的稟賦與使命的精闢總結。張載提出的「民胞物與」「萬世太平」思想,正是體現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榮辱合一、天下為公的大愛境界和高遠追求。其哲學智慧和人文精神,是我們推進文明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社會和平與繁榮的寶貴財富和資源。
弘揚關學精神,建設文化強省要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我們要聯繫實際,緊接地氣,讓儒學文化、中華文化的精華真正走出象牙塔、走出書齋,走向社會、走向民眾,真正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深化對張載關學的研究,把歷史和現實相結合,做到古為今用,讓關學文化煥發時代光彩;進一步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智慧的挖掘,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我省正在奮力譜寫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切實擔負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推動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譜寫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連結
關學研究成果發布
歷史上,張載所開創的關學是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張載對於理學形成起了奠基性作用。陝西對於關學的研究在改革開放後蓬勃發展。人民出版社出版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先生主編的《宋明理學史》上、下卷,其中對張載思想的主要特徵、關學與洛學的關係都進行了詳細梳理,進一步豐富了侯外廬先生《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關於張載思想的判斷。陳俊民先生撰寫了《關學序說》《張載關學主題論》《張載哲學邏輯範疇體系論》以及《關學源流辨析》等文章,將關學作為一個完整而有系統傳承性的學派加以研究。此後,陳先生又撰寫了《張載關學導論》《張載哲學思想及關學學派》《呂大臨易學發微》等著作,尤其是《關學編(附續編)》的出版,開啟了關學經典的校點整理工作,大大拓展了關學研究的視野。
進入20世紀90年代,老一輩學者趙吉惠、陳俊民、趙馥潔、龔傑以及新一代學者程宜山、劉學智、林樂昌、丁為祥等共同致力於關學研究,先後問世的有《張載評傳》《張載哲學的系統分析》以及作為經典整理與研究的《關中三李年譜》《二曲集》《氣化之道——張載哲學新論》《張載關學與實學》《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等著作,使關學研究逐步走上了多元並舉的格局。
21世紀以來,陝西的關學研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張豈之、陳俊民、趙馥潔、劉學智、林樂昌、丁為祥、方光華等學者的帶動下,陝西關學研究的隊伍不斷壯大,學術水準不斷提升。在陝西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陝西師範大學劉學智教授、西北大學方光華教授與幾十位專家一起,在張豈之、趙馥潔等先生指導下,費時八年完成了《關學文庫》的編纂工作,由西北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關學文庫》收入歷代關學學人的著作及關學史文獻20多種,關學研究著作10餘種,對關學文獻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整理。作為當代關學研究開創者的陳俊民先生,經過約20年的搜集整理,又完成了《關學經典集成》的校點、整理與出版,其中收入張載及其弟子呂大均、呂大臨,明代的呂柟、韓邦奇、馮從吾,清代的李二曲所撰經典,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為今後的關學研究拓展了新的方向。這兩套大型叢書的問世,不僅為陝西的關學研究提供了文獻的依據,也為今後的關學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同時,林樂昌教授《正蒙合校集釋》的出版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張載學術文獻集成與理學研究」的完成,也極大推進了張載學術思想的研究。伴隨著改革開放與社科研究大發展的步伐,陝西的各種關學研究機構、社會團體紛紛成立,著作豐碩。一是機構健全。西北大學於2016年成立關學研究院,陝西師範大學則在「關學研究室」「關學研究中心」的基礎上升格成立關學研究院,代表著國內高校關學研究最重要的力量;西安交通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先後成立了關學研究中心,寶雞地區也成立了「關學促進會」。二是出版界大力支持。近年來,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在中華書局、西北大學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出版機構的支持下,又先後推出劉學智教授主編的《關學文叢》、魏冬教授主持的「中華關學系列叢書」,目前已出版《關學文粹品讀》《新訂關學編》《關中道脈四種書》《張載及其關學——「橫渠四為句」視域下的現代闡釋》《關學名言精粹》等十餘本關學研究專著和普及讀物;而《大儒張載》《大儒牛兆濂》《聖賢二曲》等以關學為主題的文藝作品,也如雨後春筍般在關中大地出現,秦腔歷史劇《橫渠先生》正是眾多文藝作品中的一部。三是國家社科基金有力支撐。由丁為祥教授主持的「宋明道學核心價值研究」、林樂昌教授主持的「宋明清關學思想通論(七卷本)」、劉學智教授主持的「鄉約文獻輯考及鄉約文化與當代鄉村治理體系建構研究」三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正在深化關學思想研究及其社會作用的歷史梳理,進一步推進關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經過學界數十年的培養與積累,陝西一大批關學研究的後起之秀正在茁壯成長,而其對關學的研究也展開了更為廣闊的學術視野。可以預期,陝西的關學研究將與海內外同仁一道,共同推動中國傳統思想的深入發掘,更好地實踐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治學理想。
(王姿頤整理)
在張載千年誕辰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張豈之
我在西北大學工作幾十年,值得回憶的事不少,其中有一件就是從2008年開始,參加編撰《關學文庫》。
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製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包括關學。
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關於研究關學及關學學者在思想理論方面的貢獻,從歷史到現實都可以做而且必須做深入研究。此時我們回憶、研究關學開創者的歷史貢獻,是一項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的工作!
張載思想對日本陽明學創始人中江藤樹的影響
海村惟一
張載的思想對江戶時代學者、志士的影響極大。尤其是「太虛」的本體觀,即《正蒙》太和篇的「知太虛即氣、則無無」,對日本陽明學創始人中江藤樹的影響極其深遠。
從中江藤樹在31歲時撰寫的《原人》著作裡,可以看到他明顯地受到了張載思想的影響。中江藤樹在其所書的「大虛(即太虛)惟厥國家」一句之旁有一個自註:「西銘自天地上說來」。在他以後的著作或書信裡,「太虛」逐漸成為了他本體性的關鍵詞。
中江藤樹37歲以後所著的《古本大學全解》則以「良知」「明德」和「太虛」作為思想的「本體」,並以此創建了以「孝」為本、以「內省」為宗的「藤樹學」,即「日本陽明學」。
中江藤樹的教育思想可謂「五正」:「貌、言、視、聽、思」,即「以和氣的面容來接人待物、以尊重的語言來對人說話、以清澈的眼光來注視人事、以側耳傾聽來理解對方、以真心實意來思量對方」的「全人教育」方針來「有教無類」地精心培育弟子,形成了不分階層的「藤樹學統」,創立了日本陽明學。這裡可以明確地看到中江藤樹受張載教育思想的影響。
張載在日本以及漢字文化圈裡的影響還會繼續下去。他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和中江藤樹的「致良知」還會繼續在日本的義務教育裡影響下去。
張載關學思想傳統的哲學詮釋及現代意義
陳俊民
張載關學不僅在宋元明清世代相傳,不斷被激活、被闡釋、被繼承、被創新,而且在近現代東西方國家以英語、德語和日文相繼被翻譯、被介紹、被研究,既指具有嚴格系統的「天人合一」的「道德性命」之學,也包括散播在民間「以躬行禮教為本」的「鄉約鄉儀」社會規範。只有對它進行哲學詮釋,才能彰顯出它的現代意義。
當今之世,我覺得最需要深刻反思的是,張載關學思想傳統對人類未來發展及我們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能否作出積極的貢獻?作為學術研究,可以預設: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從我自己的研究實踐出發,我認為必須思考和解決以下四個問題:一是對張載思想傳統如何做到文化自覺、自信,二是如何詮釋張載之後關學「百年不聞學統」,三是如何重構張載關學在宋代儒學正統(新道統)中的地位,四是如何對張載關學的經典詮釋進行現代轉化。
先要自覺地對張載關學自身的思想文化淵源來歷、形成過程及其突出特點和發展走向等能有一個最基本了解和認識,並進一步作出認真研究和反省,達到「自知之明」,才有可能做到對張載關學思想傳統的文化自信。首先要解決張載關學的道學定位問題。我所說的道學是專指宋代而言,統稱「宋明理學」,即現代世界通行的「新儒學」「新儒家」。這不單是指張載關學在宋代「新儒學」正統中的歷史定位,更重要的是關乎當代張載關學研究的學科定位。因為,現代學術中的任何一項研究,如果沒有符合其學術特性的現代學科定位,就難獲從入之途。對張載關學來說,就無法正確認識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就不能揭示出它真實的歷史世界和思想世界,就難以獲得對人類未來發展有價值的文化資源。
張載的哲學與關學精神
陳來
「關學」指「關中之學」,一般特指宋明儒學在今陝西關中地區的發展。關學也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如宋代道學主流的「濂、洛、關、閩」,其中的關學就是專指北宋時期的關學。一般認為,北宋中期的張載及其思想是關學的代表形態。張載講學時便常常談及「關中學者」,他與河南的二程論學,多介紹關中學者的看法。二程自視甚高,但對關中學者很為推重,他們說「自是關中人物剛勁敢為!」二程盛讚張載的《西銘》,說「須得子厚(張載字)如此筆力,他人無緣作得!」意思也是說關中學者的剛健力量才能作出《西銘》這樣的大作品。
半個世紀以來,對關學的了解,往往從「以氣為本,以禮為教」去突出其特點。這種理解突出躬行實踐,但忽略了價值和境界。其實,我認為更重要的可能還是從「橫渠四句」和橫渠《西銘》去了解張載和關學的精神及其貢獻。換句話說,對張載或關學的認識決不能離開我們對宋代儒學主流,對宋代道學總體的認識和評價。照二程說,《西銘》是北宋道學最重要的文獻,代表了道學最高的精神追求。而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開顯了儒家的廣闊胸懷,即為世界確立文化價值、為人民確保生活幸福、傳承文明創造的成果、開闢永久和平的社會願景。《西銘》是哲學的、倫理的,四句更是社會的、價值的,二者有不同側重。四句突出了道學的價值理想,《西銘》指引出道學的宇宙意識,而張載的思想整體是把高天和厚土結合一起,頂天立地、天人合一,故橫渠四句和橫渠《西銘》是關學對宋明儒學主流精神與核心價值的主要貢獻。四句的意義在宋代還不甚突出,但在明代以後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其影響直至當代中國,塑造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志向和心胸。在這個意義上說,橫渠四句和橫渠《西銘》構成了關學對中國文化發展的突出貢獻。
張載思想的歷史意義
楊國榮
從哲學的層面看,張載的思想首先關乎天道,並具體展開於氣與物關係的考察。在張載看來,萬物雖千差萬別,但又有統一的本源。僅僅肯定氣為萬物之本,往往難以說明世界的多樣性;單純停留於存在的多樣形態,則無法把握世界的統一本源。張載把握了萬物存在的統一性,所謂「雖無數,其實一而已」;通過肯定氣的聚散,張載又對存在的多樣性作了說明,所謂「陰陽之氣,散則萬殊」。
就氣本身而言,張載提出了「太虛即氣」的命題。這裡的重要之點在於將「虛」與氣溝通起來,它表明:「虛」並不是不存在,而是氣的一種更原初的形態。這一看法肯定世界中各種事物的變化,無非是氣的聚和散:氣聚而為物,物散而為氣;萬物來自於氣,最後又復歸於氣。從太虛即氣的觀念看,氣只有如何存在(聚或散)的問題,而無是否存在(有或無、實或空)的問題。氣之聚構成了物,物之散則是氣回到太虛的形態,而不是走向無。對存在方式(如何在)的關注,在此取代了對存在本身的質疑(是否在)。通過提問方式的這種改變,世界本身的實在性也得到了某種本源上的肯定。
張載氣學評議
鄭宗義
張載為理學的奠基者之一,比起周敦頤,張載的思想更突出「氣」的概念,亦奠定了「氣」在理學中的關鍵地位。我們將檢視迄今為止最具代表性的唯物主義的唯氣論、理氣論等。檢視的重點將在梳理它們之間的爭議,衡量它們詮釋文本的恰當妥帖與闡述義理的理論效力,以求能作一評議,而評議的目的是希望對張載氣學研究的未來發展有所啟示。
「氣」的概念在先秦早已出現,如《論語》有「血氣」,又如《孟子》進一步將其抽象化為構成吾人生命且可被轉化者,再如《荀子》將其抽象化為構成一切存在物的基質,但此中「氣」都非儒學的核心概念。
唯物主義的唯氣論能為文本提供一個貌似融貫的解釋,那為什麼會招來反對意見?特別是招來理氣論的反對意見。事實上,要強調氣的永恆、不息,強調道德的建立,正是《正蒙》最主要的關懷。要「固有」、要「必然」、要「中道」,就是要講「氣」的必然性,要建立道德價值。(王姿頤整理)
編輯: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