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張載關學思想內涵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

2020-12-20 西部網

12月13日,人們紛紛來到剛開園的橫渠書院參觀。本報記者 戴吉坤攝

記者 王姿頤

12月12日至13日,「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舉行。活動由陝西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部、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光明日報社主辦,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西安市人民政府、寶雞市人民政府承辦,包括主旨論壇、主題分論壇、橫渠書院開園、關學研究成果發布等多項內容,20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享張載關學思想文化盛宴。

「橫渠四句」傳頌不衰,由張載奠基、歷代關學學人不斷傳承弘揚的躬行禮教、篤行踐履、經世致用、崇尚氣節的關學品格,對於當代文明社會構建,當代青年正確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樹立意義重大。張載作為儒學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標誌性人物,是一位超邁前賢的思想家,一位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實幹家,一位胸懷天下、卓有建樹的教育家。張載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風貌,啟發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且傳播到中國以外的許多地方,對東亞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張載關學思想的時代價值和世界文化價值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張豈之在主旨論壇上表示,20年來學者們對關學的研究一直在進行,不斷拓展研究廣度和深度。回憶、研究關學開創者的貢獻,是一項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的工作。

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陳來表示,關學研究以繼承、弘揚、創新中華文化為宗旨,以文獻整理的系統性、學術研究的創新性為特點,對於完整呈現關學的歷史面貌、發展脈絡和鮮明特色,彰顯關學精神、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學精神——「民胞物與」及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分論壇主持人、陝西師範大學關學研究院教授許寧說:「在今天,我們要推進關學的研究發展,要根據時代,把它新的亮點、新的魅力和價值揭示出來。我們國家現在做的脫貧工作,讓小康路上每個人都不掉隊,這就是民胞物與思想的一種升華。」

《正蒙》是體現張載哲學思想精華和體系的重要著作。「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張載的精神遺產中,這四句名言被廣為傳誦,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今天研究張載、研究儒學,不僅要保持探求真知、啟迪洞見的熱情與執著,更應當懷有對天地生民的敬畏、對萬世太平的嚮往、對人類命運的關切,弘揚其經世致用的政治主張,文以化人、崇禮貴德的道德理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

延續關學文脈 講好時代故事

為延續張載千年「關學」文脈,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3日,位於寶雞眉縣的橫渠書院揭牌開園,張載像揭幕。開園儀式上,青年學生身著漢服,誦讀《東銘》《西銘》,飽含熱情的聲音迴響在橫渠書院,為張載「關學」的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橫渠書院是張載的講學之地,其前身為崇壽院,張載年少時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後,在此設館講學,創辦了「橫渠學堂」(後改為橫渠書院)。

歷史上橫渠書院曾多次修復,祠院以宋式風格為主兼顧明清特色,主要建築有大殿、講學堂、山門、後殿、碑廊等,現存有北宋以來文人墨客、帝王將相、歷史名流留下的石碑50餘塊、字畫200餘幅。此次維修改造於2019年11月19日正式動工建設,項目佔地面積188畝,主要規劃建設「一核四區」,包含張載關學思想展陳館、關學論壇永久會址、正蒙之路、文化講堂等主要建築。

橫渠書院是講好中國故事和陝西故事的重要載體,以此為起點,繼續挖掘張載關學思想蘊含的哲學智慧和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好張載思想當代價值的創新性闡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和尊重生命、崇尚群體的傳統,有「致太平」「天下太平」的胸懷,張載提出的「民胞物與」「萬世太平」思想,正是體現了中華文化這種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榮辱合一、天下為公的大愛境界和高遠追求。我們要堅持張載民胞物與、萬世太平的崇高抱負,努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弘揚關學精神 建設文化強省

本報評論員

今年是張載誕辰1000周年。12月12日到13日,專家學者齊聚陝西,舉行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這是陝西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行動,也是陝西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提升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與傳承地。張載創立的關學正是誕生在陝西這塊熱土上。關學在中國思想史、哲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陝西文化的一張重要名片。我們要弘揚關學精神,加快建設文化強省,不斷推動陝西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彩。

弘揚關學精神,建設文化強省要深刻認識張載關學思想的地位和意義。張載是儒學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標誌性人物,他以強烈的家國情懷,為文化傳承使命與治世理想的緊密融合開闢了新境界。關學所蘊含的重使命、崇道德、求實用、尚氣節、貴兼容的優秀精神,以及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大使命意識,對於陝西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人格精神,乃至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弘揚關學精神,建設文化強省要深入挖掘張載關學思想的時代價值。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個百年」的交匯點上。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仍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國人民都是極為嚴峻的考驗。此時此刻,張載思想的當代價值更加凸顯。張載的「橫渠四句」是對中華文化深厚底蘊、創新品格和博大氣象的高度概括,是對中華文化所滋養的志士仁人的稟賦與使命的精闢總結。張載提出的「民胞物與」「萬世太平」思想,正是體現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榮辱合一、天下為公的大愛境界和高遠追求。其哲學智慧和人文精神,是我們推進文明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社會和平與繁榮的寶貴財富和資源。

弘揚關學精神,建設文化強省要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我們要聯繫實際,緊接地氣,讓儒學文化、中華文化的精華真正走出象牙塔、走出書齋,走向社會、走向民眾,真正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深化對張載關學的研究,把歷史和現實相結合,做到古為今用,讓關學文化煥發時代光彩;進一步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智慧的挖掘,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我省正在奮力譜寫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切實擔負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推動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譜寫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連結

關學研究成果發布

歷史上,張載所開創的關學是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張載對於理學形成起了奠基性作用。陝西對於關學的研究在改革開放後蓬勃發展。人民出版社出版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先生主編的《宋明理學史》上、下卷,其中對張載思想的主要特徵、關學與洛學的關係都進行了詳細梳理,進一步豐富了侯外廬先生《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關於張載思想的判斷。陳俊民先生撰寫了《關學序說》《張載關學主題論》《張載哲學邏輯範疇體系論》以及《關學源流辨析》等文章,將關學作為一個完整而有系統傳承性的學派加以研究。此後,陳先生又撰寫了《張載關學導論》《張載哲學思想及關學學派》《呂大臨易學發微》等著作,尤其是《關學編(附續編)》的出版,開啟了關學經典的校點整理工作,大大拓展了關學研究的視野。

進入20世紀90年代,老一輩學者趙吉惠、陳俊民、趙馥潔、龔傑以及新一代學者程宜山、劉學智、林樂昌、丁為祥等共同致力於關學研究,先後問世的有《張載評傳》《張載哲學的系統分析》以及作為經典整理與研究的《關中三李年譜》《二曲集》《氣化之道——張載哲學新論》《張載關學與實學》《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等著作,使關學研究逐步走上了多元並舉的格局。

21世紀以來,陝西的關學研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張豈之、陳俊民、趙馥潔、劉學智、林樂昌、丁為祥、方光華等學者的帶動下,陝西關學研究的隊伍不斷壯大,學術水準不斷提升。在陝西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陝西師範大學劉學智教授、西北大學方光華教授與幾十位專家一起,在張豈之、趙馥潔等先生指導下,費時八年完成了《關學文庫》的編纂工作,由西北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關學文庫》收入歷代關學學人的著作及關學史文獻20多種,關學研究著作10餘種,對關學文獻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整理。作為當代關學研究開創者的陳俊民先生,經過約20年的搜集整理,又完成了《關學經典集成》的校點、整理與出版,其中收入張載及其弟子呂大均、呂大臨,明代的呂柟、韓邦奇、馮從吾,清代的李二曲所撰經典,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為今後的關學研究拓展了新的方向。這兩套大型叢書的問世,不僅為陝西的關學研究提供了文獻的依據,也為今後的關學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同時,林樂昌教授《正蒙合校集釋》的出版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張載學術文獻集成與理學研究」的完成,也極大推進了張載學術思想的研究。伴隨著改革開放與社科研究大發展的步伐,陝西的各種關學研究機構、社會團體紛紛成立,著作豐碩。一是機構健全。西北大學於2016年成立關學研究院,陝西師範大學則在「關學研究室」「關學研究中心」的基礎上升格成立關學研究院,代表著國內高校關學研究最重要的力量;西安交通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先後成立了關學研究中心,寶雞地區也成立了「關學促進會」。二是出版界大力支持。近年來,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在中華書局、西北大學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出版機構的支持下,又先後推出劉學智教授主編的《關學文叢》、魏冬教授主持的「中華關學系列叢書」,目前已出版《關學文粹品讀》《新訂關學編》《關中道脈四種書》《張載及其關學——「橫渠四為句」視域下的現代闡釋》《關學名言精粹》等十餘本關學研究專著和普及讀物;而《大儒張載》《大儒牛兆濂》《聖賢二曲》等以關學為主題的文藝作品,也如雨後春筍般在關中大地出現,秦腔歷史劇《橫渠先生》正是眾多文藝作品中的一部。三是國家社科基金有力支撐。由丁為祥教授主持的「宋明道學核心價值研究」、林樂昌教授主持的「宋明清關學思想通論(七卷本)」、劉學智教授主持的「鄉約文獻輯考及鄉約文化與當代鄉村治理體系建構研究」三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正在深化關學思想研究及其社會作用的歷史梳理,進一步推進關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經過學界數十年的培養與積累,陝西一大批關學研究的後起之秀正在茁壯成長,而其對關學的研究也展開了更為廣闊的學術視野。可以預期,陝西的關學研究將與海內外同仁一道,共同推動中國傳統思想的深入發掘,更好地實踐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治學理想。

(王姿頤整理)

在張載千年誕辰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張豈之

我在西北大學工作幾十年,值得回憶的事不少,其中有一件就是從2008年開始,參加編撰《關學文庫》。

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製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包括關學。

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關於研究關學及關學學者在思想理論方面的貢獻,從歷史到現實都可以做而且必須做深入研究。此時我們回憶、研究關學開創者的歷史貢獻,是一項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的工作!

張載思想對日本陽明學創始人中江藤樹的影響

海村惟一

張載的思想對江戶時代學者、志士的影響極大。尤其是「太虛」的本體觀,即《正蒙》太和篇的「知太虛即氣、則無無」,對日本陽明學創始人中江藤樹的影響極其深遠。

從中江藤樹在31歲時撰寫的《原人》著作裡,可以看到他明顯地受到了張載思想的影響。中江藤樹在其所書的「大虛(即太虛)惟厥國家」一句之旁有一個自註:「西銘自天地上說來」。在他以後的著作或書信裡,「太虛」逐漸成為了他本體性的關鍵詞。

中江藤樹37歲以後所著的《古本大學全解》則以「良知」「明德」和「太虛」作為思想的「本體」,並以此創建了以「孝」為本、以「內省」為宗的「藤樹學」,即「日本陽明學」。

中江藤樹的教育思想可謂「五正」:「貌、言、視、聽、思」,即「以和氣的面容來接人待物、以尊重的語言來對人說話、以清澈的眼光來注視人事、以側耳傾聽來理解對方、以真心實意來思量對方」的「全人教育」方針來「有教無類」地精心培育弟子,形成了不分階層的「藤樹學統」,創立了日本陽明學。這裡可以明確地看到中江藤樹受張載教育思想的影響。

張載在日本以及漢字文化圈裡的影響還會繼續下去。他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和中江藤樹的「致良知」還會繼續在日本的義務教育裡影響下去。

張載關學思想傳統的哲學詮釋及現代意義

陳俊民

張載關學不僅在宋元明清世代相傳,不斷被激活、被闡釋、被繼承、被創新,而且在近現代東西方國家以英語、德語和日文相繼被翻譯、被介紹、被研究,既指具有嚴格系統的「天人合一」的「道德性命」之學,也包括散播在民間「以躬行禮教為本」的「鄉約鄉儀」社會規範。只有對它進行哲學詮釋,才能彰顯出它的現代意義。

當今之世,我覺得最需要深刻反思的是,張載關學思想傳統對人類未來發展及我們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能否作出積極的貢獻?作為學術研究,可以預設: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從我自己的研究實踐出發,我認為必須思考和解決以下四個問題:一是對張載思想傳統如何做到文化自覺、自信,二是如何詮釋張載之後關學「百年不聞學統」,三是如何重構張載關學在宋代儒學正統(新道統)中的地位,四是如何對張載關學的經典詮釋進行現代轉化。

先要自覺地對張載關學自身的思想文化淵源來歷、形成過程及其突出特點和發展走向等能有一個最基本了解和認識,並進一步作出認真研究和反省,達到「自知之明」,才有可能做到對張載關學思想傳統的文化自信。首先要解決張載關學的道學定位問題。我所說的道學是專指宋代而言,統稱「宋明理學」,即現代世界通行的「新儒學」「新儒家」。這不單是指張載關學在宋代「新儒學」正統中的歷史定位,更重要的是關乎當代張載關學研究的學科定位。因為,現代學術中的任何一項研究,如果沒有符合其學術特性的現代學科定位,就難獲從入之途。對張載關學來說,就無法正確認識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就不能揭示出它真實的歷史世界和思想世界,就難以獲得對人類未來發展有價值的文化資源。

張載的哲學與關學精神

陳來

「關學」指「關中之學」,一般特指宋明儒學在今陝西關中地區的發展。關學也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如宋代道學主流的「濂、洛、關、閩」,其中的關學就是專指北宋時期的關學。一般認為,北宋中期的張載及其思想是關學的代表形態。張載講學時便常常談及「關中學者」,他與河南的二程論學,多介紹關中學者的看法。二程自視甚高,但對關中學者很為推重,他們說「自是關中人物剛勁敢為!」二程盛讚張載的《西銘》,說「須得子厚(張載字)如此筆力,他人無緣作得!」意思也是說關中學者的剛健力量才能作出《西銘》這樣的大作品。

半個世紀以來,對關學的了解,往往從「以氣為本,以禮為教」去突出其特點。這種理解突出躬行實踐,但忽略了價值和境界。其實,我認為更重要的可能還是從「橫渠四句」和橫渠《西銘》去了解張載和關學的精神及其貢獻。換句話說,對張載或關學的認識決不能離開我們對宋代儒學主流,對宋代道學總體的認識和評價。照二程說,《西銘》是北宋道學最重要的文獻,代表了道學最高的精神追求。而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開顯了儒家的廣闊胸懷,即為世界確立文化價值、為人民確保生活幸福、傳承文明創造的成果、開闢永久和平的社會願景。《西銘》是哲學的、倫理的,四句更是社會的、價值的,二者有不同側重。四句突出了道學的價值理想,《西銘》指引出道學的宇宙意識,而張載的思想整體是把高天和厚土結合一起,頂天立地、天人合一,故橫渠四句和橫渠《西銘》是關學對宋明儒學主流精神與核心價值的主要貢獻。四句的意義在宋代還不甚突出,但在明代以後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其影響直至當代中國,塑造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志向和心胸。在這個意義上說,橫渠四句和橫渠《西銘》構成了關學對中國文化發展的突出貢獻。

張載思想的歷史意義

楊國榮

從哲學的層面看,張載的思想首先關乎天道,並具體展開於氣與物關係的考察。在張載看來,萬物雖千差萬別,但又有統一的本源。僅僅肯定氣為萬物之本,往往難以說明世界的多樣性;單純停留於存在的多樣形態,則無法把握世界的統一本源。張載把握了萬物存在的統一性,所謂「雖無數,其實一而已」;通過肯定氣的聚散,張載又對存在的多樣性作了說明,所謂「陰陽之氣,散則萬殊」。

就氣本身而言,張載提出了「太虛即氣」的命題。這裡的重要之點在於將「虛」與氣溝通起來,它表明:「虛」並不是不存在,而是氣的一種更原初的形態。這一看法肯定世界中各種事物的變化,無非是氣的聚和散:氣聚而為物,物散而為氣;萬物來自於氣,最後又復歸於氣。從太虛即氣的觀念看,氣只有如何存在(聚或散)的問題,而無是否存在(有或無、實或空)的問題。氣之聚構成了物,物之散則是氣回到太虛的形態,而不是走向無。對存在方式(如何在)的關注,在此取代了對存在本身的質疑(是否在)。通過提問方式的這種改變,世界本身的實在性也得到了某種本源上的肯定。

張載氣學評議

鄭宗義

張載為理學的奠基者之一,比起周敦頤,張載的思想更突出「氣」的概念,亦奠定了「氣」在理學中的關鍵地位。我們將檢視迄今為止最具代表性的唯物主義的唯氣論、理氣論等。檢視的重點將在梳理它們之間的爭議,衡量它們詮釋文本的恰當妥帖與闡述義理的理論效力,以求能作一評議,而評議的目的是希望對張載氣學研究的未來發展有所啟示。

「氣」的概念在先秦早已出現,如《論語》有「血氣」,又如《孟子》進一步將其抽象化為構成吾人生命且可被轉化者,再如《荀子》將其抽象化為構成一切存在物的基質,但此中「氣」都非儒學的核心概念。

唯物主義的唯氣論能為文本提供一個貌似融貫的解釋,那為什麼會招來反對意見?特別是招來理氣論的反對意見。事實上,要強調氣的永恆、不息,強調道德的建立,正是《正蒙》最主要的關懷。要「固有」、要「必然」、要「中道」,就是要講「氣」的必然性,要建立道德價值。(王姿頤整理)

編輯:王瑜

相關焦點

  • 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記者 戴吉坤攝挖掘張載關學思想內涵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活動綜述12月12日至13日,「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舉行。
  • 傳承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深刻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
    11月16日至1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以前所未有的規格,針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新部署,首次提出並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內涵和時代意義。習近平法治思想文化底蘊的形成和發展,與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密不可分。
  • 王傑:「仁民愛物、民胞物與」的生態智慧(上)
    「仁民愛物、民胞物與」表達的是每個人對待他人、對待自然的一種基本態度。「仁民愛物」是孟子提出來的,「民胞物與」由張載提出。西方哲學主張天人二分,因而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主流上就主張戡天役物、人定勝天,這是一種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觀點。而中國哲學則認為,人類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也不是萬物存在的尺度,人只是大自然中的組成部分。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加快首善之區建設
    從2013年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曲阜發表重要講話以來,短短兩年時間,我們報社4次與山東省濟寧市合作探討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挖掘問題。今天由濟寧市委、中宣部《黨建》雜誌社和《光明日報》編輯部共同舉辦這次會議,主題宏大,又有現實指向性。會議圍繞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研討新形勢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措施辦法,從而更加紮實有效地推進首善之區建設。
  • 仁民愛物 民胞物與
    「民胞物與」,是「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縮寫,出自北宋思想家張載的《西銘》。意思是說,天地間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宇宙萬物,所有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都是我的朋友。仁民愛物、民胞物與,所表明的是每一個人對待他人、對待自然的基本態度。  在中國傳統哲學看來,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體與我們人類一樣,都是秉天地之氣而生的,同樣有自身存在的權利、價值和尊嚴。
  • 王傑 || 仁民愛物 民胞物與
    「仁民愛物」,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縮寫。這句話是孟子提出來的。意思是說,由親愛親人推及到仁愛百姓,由仁愛百姓推及到愛惜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民胞物與」,是「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縮寫,出自北宋思想家張載的《西銘》。意思是說,天地間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宇宙萬物,所有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都是我的朋友。
  • 「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 紀念張載誕辰一千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陝西...
    北宋思想家張載提出的「橫渠四句」,成為後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志向和傳統。  12月12日,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陝西西安舉行。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張旭、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翔、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李春林在開幕式上分别致辭。陝西省副省長、寶雞市委書記徐啟方主持開幕式。陝西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王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深耕傳統文化傳承洞察多元文化需求 物喜堂獲《國家寶藏》第三季...
    2020年12月,北京物喜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物喜堂)憑藉在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領域的持續深耕,以及對於Z世代多元文化需求的深刻洞察力,獲得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獨家IP運營權。共性聚合 IP賦能穿破圈層時空局限面對《國家寶藏》這樣一個涵蓋今古,縱橫八荒的歷史文化類IP,物喜堂以海量資源為背書,基於內容滲透,挖掘不同文化產品之間的關聯和共性,通過品牌跨界促進文化與消費合流,全面發揮內容共創優勢,為文化品牌塑造更多的商業可能性。
  • 優秀傳統文化價值體系時代性轉化的目標、原則與路徑
    利益分化帶來人們思想和訴求表達的多元化、多樣化,多元思想與思潮特別是西方意識形態滲透衝擊著馬克思主義主流價值觀念,加大了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難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不能忘卻歷史、割斷文脈,而是需要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體系,根據時代與實踐發展的新要求推動轉化與發展。
  • 北京向陽花開文化傳媒深度挖掘傳統文化
    從人物形象到影片立意,都注重從傳統題材中汲取養分,極大地拓展了影片的內涵和外延。我們欣喜地看到,《三國演義》少兒版製作得更加精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扭轉了陳塘關百姓對他的偏見;《阿唐奇遇》描繪南方茶葉店中陶瓷茶寵,其主角阿唐的造型脫胎於京劇的武生。等等。
  • 走進鄉村教育︱傳承「和合」文化、共建成長樂園,為新沂市馬陵山...
    走進鄉村教育︱傳承「和合」文化、共建成長樂園,為新沂市馬陵山中學點讚 2020-06-18 02: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苑論衡:中國歷史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優秀傳統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寶庫。
  • 山東淄博:挖掘齊文化IP 展現文旅新活力
    歷經西周和春秋、戰國等800餘載,齊國創造了當時世界上最為繁榮的經濟、強大的軍事、發達的科技、先進的思想,形成了主張變革、開放、包容、務實的鮮明文化特質。齊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塊瑰寶,它同魯文化一樣,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讓文化自信之光指引青年幹部成長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文學到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求大同等思想,無數文化瑰寶熠熠生輝,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一是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我認同。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上,中國共產黨不僅是清醒的認知者,而且是卓越的踐行者。
  • 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等學校應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方向,緊密圍繞國家教育戰略工作部署要求,通過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特點的契合點,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隱性薰陶和引導,使文化育人成為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徑,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武裝人才培養工作。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是中華民族所具有獨特價值體系、民族特性的基因。中國共產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內蘊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早在西周時期,當時的統治者就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尚書·五字歌》記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指明了人民是邦國的基礎,只有人民安居樂業,邦國才能穩固。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民本思想進一步發展。儒家把君民關係比作魚水關係。《孔子集注·易者》記載,子曰:「商汝知君之為君乎?」
  • 【論文選登】關學文化在鳳翔的傳承研究—李均宏
    張載祭祀大殿被圈佔在縣機關幼兒園內,雖然也在2016年獲得重修,但是仍被幼兒園當作體育用品倉庫,未能用於張載祭祀和關學文化傳承活動。這些書院皆「一本清麓成規,先生(李銘誠)隨時蒞止,誘掖獎勸,士風丕變」(《李穆軒先生行狀》),恪守程朱學術宗旨,頗受當地紳民敬仰推崇,一時間鳳邑講學風氣盛行,為西府培養了一批造詣深厚的優秀人才」。[4]寶雞市檔案館收藏有張載後裔捐獻的家族歷史檔案,1991年版《鳳翔縣誌》也收錄了橫渠張子祠和五經博士家歷史資料。由此可見張載關學文化在鳳翔的傳承研究值得進一步挖掘整理和完善。
  • 光明日報:從中國傳統文化看醫者仁心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關於人與自然、個人與群體、個人的身與心辯證統一關係的思想資源。儒家強調的是人的生命不僅與天地相參,而且頂天立地,追求「同天人」「合內外」,即殊相與共相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在這種「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種最高的理智的幸福。道家順應自然,崇尚自然清靜無為,敬畏天地,尊重民眾,珍惜生命。《道德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做讓大眾實用的學術:知行合一視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論壇...
    近日由天津社科院哲學所國學與跨文化研究中心、天津市傳統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知行合一視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論壇」,在天津社科院召開。《光明日報》專門闡釋習總書記用典的「光明論壇·溫故」欄目發表拙文《知而能之 知行合一》,闡釋了習總書記重要講話中反覆強調的「知行合一」問題,就習總書記引用中國傳統哲學的「知行合一」典故與「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關係,做出時代意義闡釋,為學界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這對學人更好地把握習總書記用典和講話精神提供了便利,有助於推動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
  • 米克拉依·依布拉音:保護、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今年,她最關注的是如何保護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最近,米克拉依·依布拉音走訪了烏魯木齊市京劇團、烏魯木齊市秦劇團等文化單位,了解人才培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狀等情況,進一步完善自己準備在今年全國兩會提交的建議。米克拉依·依布拉音說:「通過這些也是不斷地提高自己履職能力的這麼一個過程,了解了方方面面工作之後你才能代表人民發聲,能做一個橋梁的作用,才能提出一些更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