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一條新聞上了微博熱搜,西南民族大學的幾十位教授和老師卻聚集在學校門口,公開向學校領導討薪。高喊「學校不公 還我績效」,要求學校做出回應。你能想像那些社會地位崇高的大學教授不顧臉面,在寒風裡討薪嗎?事情是這樣的:12月29日中午11:30左右,數十位西南民族大學老師拉著「西南民族大學績效不公,還我績效」字樣的橫幅,在西南民族大學航空港校區齊聲高喊「學校不公 還我績效。」
#教師績效工資#
西南民族大學有一位教授表示自己最後到手的績效只有8元。有一些年輕的教師更是非常的可憐,竟然不夠扣除的,還要自己倒貼。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能讓幾十位高校老師和教授在寒風中公開卻聚集在校門口高喊「學校不公,還我績效」,公開討薪,西南民族大學教師績效工資的發放問題一定不小。

一直以來,教師的績效工資發放一直備受社會關注。
現在的績效工資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已經按月打到教師工資卡上,還有一部分是獎勵性績效工資,說白了這部分工資不屬於你的,是要看績效結果才能得到的。那績效工資的評發要怎樣才能做到合理呢?
首先是考核一個教師本著多勞多得,有效多得的態度,以通過考核提高廣大教師的積極性的原則來制定考核細則。但全省大部分學校都是把考核簡單化了、功利化了。
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學校的領導在制定績效工資的發放規則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有的學校領導為了所謂的威嚴而不顧教師的利益,一味地把加大懲罰力度作為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唯一手段。
第二、多數領導不以身作則,自己工作的好壞與績效考核無關,評優評先時還佔據了很大部分名額,不能服眾。
第三、有的領導在制定考核細則方面有私心,有意識地照顧了部分人的利益,不客觀公正。
第四、有的領導只注重結果進行績效考核,沒有充分考慮一些可以預見的實際情況。就同一鄉鎮而言,由於各學校學生差異較大,教師的工作量不平衡,有些學校的老師付出了更多的心血而成績不好,而有些學校的老師恰好相反,從而使績效工資普遍向鄉鎮中心點聚集,犧牲了大部分老師的利益。更有甚者平時不好好工作,只在考試那幾天做點小動作就把成績搞上去了,寒了很多踏踏實實、本本分分工作的老師的心。
第五、有的領導還把教師僅有的這點績效工資另為他用,什麼班主任津貼、領導值班、教師值班、考試比賽成績等等得都要從裡面提留,就算是「加油扶貧計劃」的考核也要莫名其妙地從裡面抽取等等,這些其實應有專門的經費的。
現在的教師工資比以前有所提高,績效考核部分的工資也相應提高了一點。大部分教師都比較關心績效工資的考核發放,一方面是對自己一年來努力付出的肯定,另一方面還是希望一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如何做到合理分配績效工資呢?
績效工資應以「德、能、勤、績」四個方面作為考核依據。在以往的考核中,前三點不太好量化,都是走走過場,誰也不能說誰的道德品質不行,除非這個教師違反師德師風相關規定;能力的高低更不好評價,都是正規學校畢業的;至於勤,是由下面負責人報,滿勤居多,所以大部分考核依據就歸到最後的「績」上了。
希望學校領導重視起來,多聽聽最基層老師的意見和呼聲,把績效工資考核工作做實做細。首先充分考慮類別差異,把考核分類區進行考核評比,體現相對公平;其次是加大監管力度,重視過程管理,體現「德、能、勤」在考核中的真正意義,促使教師不斷學習,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勤於工作;成績考核當然要佔很大比例,但作為考核依據的「成績」應該真實,這樣才有說服力。
總之,只有合理合法分配績效工資,才能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才能夠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