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工資的背景:
績效工資在坊間被稱為譏笑工資,足以看出有些老師對績效工資的不滿情緒。
據了解,績效工資的設立還是國家出於對教育的重視和關心,通過績效工資確保教師的平均工資不低於公務員的平均工資。
績效工資是從2019年開始實施的,最早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實際上不屬於義務教育的高中學校也同步實施了。
績效工資實施後,教師工資由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兩大部分構成。
其中績效工資又分成兩大塊——
基礎績效70%按月發放;
30%作為獎勵性績效由學校考核分配。
我們這個地方老師的績效工資發放情況:
每名教師每月從工資中扣除400元,每學期集中發放一次;
剛開始所有教師的績效工資要分成三檔:一檔、二檔、三檔,比例是1:2:1;
一檔3600元,二檔2600元,三檔1600元。換句話說,就是三檔的老師把自己的績效工資補給了一檔的老師。
績效工資是根據什麼發放的呢?
主要包括兩大塊:工作量和教學成績,有些學校還要考慮考勤。
為了績效工資,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制定了績效考核辦法,幾乎所有學校的績效考核辦法都會受到有些老師的吐槽,為什麼?沒有一個絕對合理的辦法,一人難稱百人心,只要自己的績效工資少了,那一定有意見的。
績效工資最開始的那幾年,老師們吐槽很厲害,主要的槽點就是:拿自己的工資獎勵自己。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讓老師們窩裡鬥,自然引發了老師們的強烈不滿。時間是淡化痛苦的鎮靜劑,績效工資已經實施10多年了,老師們的內心仿佛已經麻木了,對績效工資習慣了,適應了。
績效工資真的是自己獎勵自己嗎?
在網上看到消息,山東省率先推行績效工資增量機制,意思是地方財政還要另外撥付一塊資金用於績效工資。我就是山東省的,我們這裡並沒有見到增量的績效工資。
問題出在哪裡呢?
可能與地方財政有關係。地方經濟發達的,增量績效工資自然就到位了,對一些地方財力緊張、吃力的區縣,這塊增量績效工資自然就被無視了。
績效工資到底好不好呢?
如果在企業實行計件工資的話,績效工資可能很好,但是教育不是企業,老師的工作成效除了工作量、教學成績以外,還有很多隱性的方面,如何去考核量化?
反正,我們看到績效工資、職稱成了坊間吐槽最嚴重的的兩個方面。
你認為績效工資怎麼樣呢?歡迎留言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