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討論《裝臺》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數據詞雲圖顯示,討論《裝臺》時,我們既不是在討論一本書,也不是在討論一部劇,而是在「各說各話」:小說、演員、劇情、片子、美食、城中村、鄉愁、懷舊、人性、小人物……
就像湯底濃鬱的火鍋,每個參與者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東西,有人吃葷的,有人吃素的,有人吃辣的,有人吃酸的,有人吃涮肉,有人涮海鮮……各取了所需,圍坐一起,品著說著,說的未必是金玉良言,也不見得都有共識,但就是高興、樂呵!
02
現在的城市營銷,是「神呼應」出來的
《裝臺》帶動了一波城市營銷,但也告訴我們,現在的城市營銷,常常不是閉著門策劃出來的,而是「神呼應」出來的;營銷內容不見得是美輪美奐的不夜城,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只要能喚起網絡的共情共振、共鳴共享,都可能生發出一種力量。城中村的煙火氣,貼近生活;刁順子這樣的小人物,貼近群眾。
白鹿原裡一碗油潑麵,十二時辰裡的火晶柿子,都能催生一波行情。我們要做的是默默寫好陝西故事,儘量捕捉這個城市最生動的所在,並在影視作品中呈現出來。
攜程旅遊數據顯示:12月前兩周搜索量,陝西環比增幅達11%;西安環比增幅達12%;元旦搜索量,陝西環比增加120%,西安環比增加160%。攜程朋友堅信,這裡邊有《裝臺》的貢獻。
03
城市與場景,常常構成影視劇的底味
當一部劇以一座城市做舞臺,所呈現的就不僅僅是故事本身,很多熟悉的場景,看起來很美的吃喝,會在不經意間打動觀眾的心,以繚繞不盡的鄉土氣息讓影視作品豐滿起來,賦予影視劇新的口碑與流量。尤其是抖音短視頻時代,跟風、跟潮,建築、美食、打卡地、話題流量……越熟悉,越有力。
同樣《大秦賦》火了,但與《裝臺》的火不一樣,因為與現實生活隔著上千年的風塵,它火的只能是一段歷史敘事與歷史故事,也許能讓秦人的威名得以傳播,但火不了今日的鹹陽城。
(關注《裝臺》的人群地域分布)
上圖數據顯示,關注討論《裝臺》最多的,是黃河與長江流域周邊的省份,東北與南方,關注不多,這可能跟地域特點、文化特點等有很強的相關性。而看劇時彈幕裡出現狂歡,西安與陝西不同地域的人「報到」打卡,也體現出影視劇以城市作為舞臺背景時候的親近感。
04
影視劇+媒介傳播,帶火城市營銷
影視劇+媒介傳播,讓城市營銷的第二落面成為可能。所有的本地媒體(包括中央媒體)都做了裝臺的文章,但幾乎沒有哪兩家是一樣的。有人專訪了作家,有人採訪了原型,有人梳理了美食,有人懷念了城中村,有人討論了影視的成功,有人討論了文學陝軍、影視陝軍的能量、有人討論了《裝臺》當中到底有多少陝西人……
當一部劇成為一個IP,圍繞它的是立體呈現。這是一個三維立體時代,我們已經無法用二維平面的大腦去理解它。
05
打動人心的人性,這是最有共鳴的東西
很多家庭劇、都市劇,喚不起共鳴,不只因為裡面沒有美食、美景,而是因為裡面缺少打動人心的人性。有人說,《裝臺》不亞於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很多小人物就是這麼隱忍、勤勞、樸素,又不得不充滿樂觀地向前走。
「生活虐我千遍萬遍,我待它如同初戀,高高地揚起我的臉,不懂就問問蒼天!」——這是最有共鳴的東西。
一個人明明是個順子,偏偏姓了個刁!《平凡的世界》刻畫了農民出身的人性;《裝臺》則是在普遍都市化、城市化背景裡,刻畫了這樣的底層人物形象,共鳴感更強。所以,裝臺的大火還告訴我們,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才是影視劇的靈魂,城市營銷只有在講好人性故事的基礎上,才具有可能。
(關注《裝臺》的人群群體情緒識別)
(關注《裝臺》的人群群體情緒變化)
群體的情緒變化,體現出了劇本對小說的一個再生產與升級。當初我看小說的時候,覺得太苦情了,太悲劇了;因為張嘉益閆妮等的主演,讓苦情略有解脫,稍有些喜劇的橋段。最終結果,絕大多數比例的人,以中性的心態看這部劇,感覺是將人性與故事,得到了現實主義的面對。從小說,到編劇,到演員,到導演,綜合平衡的特別好。
06
一個人一部劇,就是一部城市宣傳片
網絡加持的熱,是爆紅節奏的;網際網路的加熱功效,讓一部劇一旦熱起來,會一天內升溫,加熱,馬上熱的發紫,產生幾何級當量。
梁冠華或許會羨慕張嘉益,《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如果有抖音和快手的短視頻時代,一定會讓北京城也火起來。從不倒翁小姐姐,到《長安十二時辰》,一個人一部劇,可以成為一部城市的「宣傳片」,形成交響協奏曲,我們需要理解網絡熱點的邏輯與意義。
(關注《裝臺》的人群關注的話題類型)
(關注《裝臺》的人群關注的話題類型佔比)
(關注《裝臺》的人群關注的話題)
(關注《裝臺》的人群性別比)
這組數據顯示出,討論影視劇的時候,關註明星的比例依然非常高,畢竟是影視劇,社會化的議題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高;而討論《裝臺》的性別比,男性佔了大比重,女性並沒有超過半邊天。這也側面說明,我們陝西演員演技紮實有感染力,此外,也值得思考,年輕的能帶來更多流量的年輕明星,並沒有進入劇組,成為附加能量的一部分。
07
未來的城市營銷,是個生態營銷
未來的城市營銷,是個生態營銷。各種力量,是相互賦能的。有外地人羨慕,說西安有文化底蘊,有旅遊資源,有曲江,有西影,有作家、演員、編劇一條龍,有網紅特質、有央視加持、有媒體生態延伸……互相加持,互相賦能,互相神呼應……策動這樣一波行情,天時地利人和+網絡。
(《裝臺》小說作者,陳彥)
(《裝臺》信息傳播走勢)
(《裝臺》用戶關注時段分布)
微博上13200個大V互動了裝臺話題,誰撬動了誰?我們需要掌握什麼時間、在哪些地方、通過哪些人,可以開始這場狂歡。
數據告訴我們,裝臺在12月7、8日關注力達到高峰,而12月4日出現了低谷;每天網絡上熱烈討論時間,是在晚上八九點,說明確實很多人是盯著電視機看劇的。我們需要更好地理解,並用好這些規律。
08
是「破圈」熱,還是陝西人的自熱?
叫好之餘,我們要冷靜思考的是:
這部劇確實熱播了,但熱得夠不夠?還能不能更熱一些?
這種熱,陝西熱,還是華人圈熱?
是真正「破圈」的熱,還是陝西人的自熱?
我們還可以如何擴大熱的外延與內涵?
(《裝臺》的編劇馬曉勇,扮演了劇中角色「黑總」)
這兩張圖表顯示,在某些網絡平臺上,以及以抖音為代表的的小視頻帶節奏上,《裝臺》的排名,並不是最靠前的,小視頻傳播的數量,也不足夠多,還有很多可以營運的空間。
09
IP印記,如何發揮長尾效應?
網絡時代,紅的效應,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IP印記,如何發揮長尾效應。一部電視劇成了一個城市的"宣傳片",但它怎麼持續地保持熱度,眼球效應如何落地轉化,這是一個系統工程。第二落點、第三落點怎麼進入持續火熱的軌道;哪些區域哪些地域人更關心可以做宣傳文章;哪些時段哪些平臺可以發揮效用……
持續的時間越長,它的價值越大。
10
陝西與西安最核心的競爭力究竟是什麼?
我一直認為,陝西與西安最核心的競爭力,不是科技,不是教育,甚至也不是文物,而是歷史的文明力——是一種精神力。從周秦對中華文明的建章立制,到漢唐的眼光向外、開放雄風,從張騫、玄奘無懼生死對外求索的使命,到孫少平、白嘉軒、刁順子身上平凡人的人性;從到明代城牆的厚重、陝歷博的深沉,到兵馬俑的雄偉,到西安花樣麵食的口味誘惑……
從文學與影視角度,這裡有太多的文明力可以挖掘:
大秦帝國就在這裡,城中村生活就在這裡,十三朝帝王就在這裡,刁順子這樣的底層人物就在這裡,當影視劇把這些表達了出來,形成了共鳴共振,觸摸到了這種厚重的文明力,這片厚重且肥沃的土地,正是文藝精品與影視振興,最大的「後臺」。
《裝臺》成為一部現象劇,充分體現了網際網路時代現象劇的立體成因,對影視劇的創作,尤其是互動性、共情共振的營銷,以及傳播過程中的運營,拓寬了思路。面向未來,如果說承載文明力的西部影視劇是一部大戲,那麼,我們周邊領域的,都是「裝臺人」,也都需要更多三維立體的網絡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