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臺》熱播,揭秘鄭州「裝臺人」的故事:走南闖北、日夜顛倒是常事

2020-12-19 瀟湘晨報

河南商報見習記者 徐冉 孟浩傑/文 受訪者供圖

三百六十行,但「裝臺人」卻是根須的末端,從不為大眾所熟知。直到近期影視劇《裝臺》熱播,這批隱匿於舞臺背面的人,才最終走到熒幕前。

他們既是在舞臺上搭建布景、燈光的「藝術家」,為荒涼的舞臺帶去聲色;也是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的「小人物」,交出體力、血汗、睡眠,分得最微薄的一份養分。

李寶雲團隊布景後的婚禮舞臺

獨立裝臺人幹的什麼活兒?演出、婚慶能接就接

所謂裝臺,對於行業外的人是需要解釋的。自然舞臺空空曠曠,可以行車走馬,但一旦有演出,就要在這個舞臺上布置出一個故事的典型環境,裝臺人也就發揮了他的作用。

鄭州裝臺人李寶雲做的就是這份活兒,2015年時,他從貨車司機轉行做起了裝臺。5年的摸爬滾打,讓他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初學者,成長為可以承接各種舞臺活動的專業裝臺人。

談起裝臺,李寶雲滔滔不絕。裝臺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布景、燈光和音響。布景又有硬景和軟景,也就是平布畫的景和可以行走運動的平臺、山巒巨石等。

而層層疊疊的光斑和起起落落的音樂是舞臺的靈魂,起到為舞臺增加氛圍感的作用,「每一個燈和音響的位置都要經過燈光設計師的精細布置。」

舞臺形狀、廳內回音,都是裝臺人員需要考慮的因素,「面光太強太弱不行,出現盲音也不行,出現這種情況就要及時調整燈光角度,在盲音區加設備,只有臺裝好了,才能襯託出演員的魅力。」李寶雲說。

李寶雲團隊布景後的婚禮舞臺

技術專業了,「討活兒」成了難事。在內陸城市,逢一場高質量的演出不容易,好活兒可遇不可求。李寶雲十分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接活不分類型也不管天南地北,婚禮、演出,陝西、山東......只要是好一點的活兒他都接。

10月份時,他就又帶著自己的裝臺隊伍去往江蘇,為當地演出「搭臺子」去了。一個團隊,十幾個人,這一去就是兩個月。

風餐露宿、天南地北,是每個裝臺人的常態。用李寶雲的話來說,「裝臺人幹的是體力活兒,賺的是辛苦錢。」

既做演員又做裝臺人,也是常見的事

與李寶雲團隊不一樣,對河南豫劇院的演員來說,演出和裝臺是不分家的,這是戲曲行業裡的一個傳統。豫劇曲類繁多,如果不是專門學習,很難掌握到舞台風格精髓,因此豫劇演員們在表演之餘,還要挑起裝臺的大梁。

過去的戲曲演出,在原有的亭子或用於演出的露天場地裡臨時搭建起來,都是一些重體力活,演員最多就是搭把手遞個幕布木板,觀眾看的也是演員。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專門演出的劇院,豫劇舞臺愈發精美,觀眾看的不僅僅是演員,更注重沉浸式的體驗,也給演員的裝臺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

李寶雲布景後的活動舞臺

河南豫劇院一團國家一級演員袁國營表示,「以前幾個小時就能裝完的舞臺,現在都要一兩天了,有些特殊場景的搭建還必須得有演員親自來完成。」

比如一部戲裡需要兩個場景,在原有的舞臺基礎上再搭建一個小舞臺,小舞臺的搭建要符合演員演出的習慣。

演員配合著音樂,幾步能走到小舞臺上都有它的講究,不同道具的擺放位置也需要演員親自完成裝臺。演出繁多的豫劇團為何不能多找點裝臺人來「搭臺子」呢?

如果每場都請裝臺人來「搭臺子」勢必要付出額外的資金,「大一點的劇團有自己的裝臺部門,但人手還是不足,小一點的劇團基本都由演員來完成,這也是沒有辦法,因為現在戲曲行業收入並不多,只能靠演員。」袁國營說。

舞臺上,裝臺也是一門藝術

演員臺前表演,新人臺上相擁,舞臺無論大小,都講求一個創新和震撼,普通活動舞臺和豫劇表演舞臺設計雖各有千秋,但都離不開「藝術」二字。

走南闖北的李寶雲在設計舞臺布景時,都會考慮當地的文化習俗。回憶起山東登瀛的一次演出,他很是驕傲,「山東登瀛是生產石油的地方,我們就把舞臺造景做成了油田、鑽機等等,效果非常好。」地方不一樣,造出的景自然也不一樣。

河南豫劇院一團的燈光師張海寬也同樣認為裝臺是一門藝術,從初出茅廬的退伍兵到戲曲行業的燈光師,從傳統的燈光照明到現在的系列化數位化的燈光器材,張海寬一直在學習的路上。

退休前的張海寬是河南豫劇院一團的燈光師,從初出茅廬的退伍兵到戲曲行業的燈光師,從傳統的燈光照明到現在的系列化數位化的燈光器材,張海寬一直在學習的路上。

在張海寬看來,燈光和音樂是裝臺中最重要的部分,燈光設計根據戲曲劇本的要求、導演的計劃和布景設計一道對舞臺形象進行共同處理,通過布光來實現,在經過演出才能完成全部創作。

「裝臺其實是一門以技術為基礎的藝術,就拿燈光來說,雖然我們不參與表演,但我們要和演員一樣熟讀劇本,吃透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這樣才能為戲曲服務,為演員塑造的角色服務。」

張海寬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剛開始的時候除了學習燈光的知識,還要研究劇本,跟老師和導演反覆的交流,到現在也一直在研讀和學習,因為戲曲是在不斷地變化。」

舞臺後,裝臺人也有各自的辛酸苦辣

舞臺上,布景藝術精美絕倫,舞臺後,裝臺人也有各自的辛酸苦辣。裝臺對豫劇演員袁國營來說是又愛又恨,「像個搬運工」是他口中的裝臺人。

文化宮表演裝臺是袁國營見過的最大陣仗的一次裝臺,他描述,「那天劇場門外開來了一輛加長版的貨車,足足有十幾噸重」。這讓他和其他演員們目瞪口呆,乾脆叫了搬家公司幫忙拆卸和安裝。

「幹了幾個小時,搬家公司的工作人員腳都磨破了,連說給錢也不幹了」,包括袁國營在內的演員們只能硬著頭皮上。

因為繁重的裝臺工作,很多演員選擇了轉行。「演出很多,兩三天一場演出還在不同的地方,除了表演的時間以外,演員不是在裝臺就是在卸臺」,談起演員的流失,袁國營顯得十分無奈。

而獨立裝臺人李寶雲更是從一次挫敗中打磨技術,迅速成長。「酒店拒絕退還押金的事,可讓我長了個大教訓」,李寶雲說。

在一次裝臺活兒開工之前,李寶雲按照合同給酒店交了1萬元押金,活動結束後,酒店卻以牆面受到損害為由拒絕退還押金。

「我們隊幹一次活的工錢才幾千塊錢,這一下工錢也沒了還賠進去這麼多。」李寶雲說。這種剋扣押金的事並非個例,從此之後,他都會在幹活前拍照留下「證據」,躲過這種「啞巴虧」。

當一個裝臺人,走南闖北、日夜顛倒都是常有的事。為了尋著更多好活兒,裝臺人不得不四海為家;舞臺搭建不能影響場地日常工作,裝臺人也不得不在夜裡出沒,而裝卸一個臺的工錢通常只有四五千元。

「但日子總是越過越好的,現在我靠著裝臺,也在鄭州紮下了根,只要肯幹,總能賺到錢。」李寶雲說。

影視劇《裝臺》的片頭曲那句歌詞,正符合裝臺人的心意。

「我偶爾對女娃吹牛,說幸福的日子在後頭,她笑我啥都不懂,我說這叫不對生活認慫.......」

(編輯 吉倩倩 劉夢鴿 首席編輯 華麗娟)

【來源:河南商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影視劇《裝臺》熱播引關注 來聽聽鄭州裝臺人背後的故事
    河南商報見習記者徐冉孟浩傑/文受訪者供圖  世上三百六十行,但「裝臺人」卻是根須的末端,從不為大眾所熟知。直到近期影視劇《裝臺》熱播,這批隱匿於舞臺背面的人,才最終走到臺前。  裝臺人幹的什麼活兒?演出、婚禮能接就接  自然舞臺空空曠曠,可以行車走馬,但一旦有演出,就要在舞臺上布置出一個故事的典型環境,裝臺人也就發揮了他的作用。  鄭州裝臺人李寶雲做的就是這個活兒。2015年,他從貨車司機轉行做起了裝臺。5年的摸爬滾打,讓他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初學者,成長為可以承接各種舞臺活動的專業裝臺人。
  • 電視劇《裝臺》火熱螢屏 揭秘《裝臺》成功背後的故事
    著名劇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的小說《裝臺》自推出,即獲得多方好評。如今電視劇《裝臺》正在央視熱播中,這部以古城西安為背景的都市群像劇,鮮活熱鬧。由李少飛執導,張嘉益、閆妮領銜主演,秦海璐、宋丹丹、陳小藝等實力派演員在劇中扮演重要角色。該劇講述了在西京城市底層為舞臺布景而忙碌的人群的生活。
  • 張嘉益主演的電視劇《裝臺》熱播,讓裝臺人從「幕後」走到了「臺前」
    隨著《裝臺》的熱播,讓裝臺人從「幕後」走到了「臺前」。在古城開封也有這樣一群裝臺人,他們過得咋樣?大河報記者帶你去看看!  為搞裝臺花費近百萬元買設備  12月21日早上,天剛蒙蒙亮,古城開封的「順子」張濤就領著他的工人來到場地趕活。
  • 鄭州啥時候也能拍《裝臺》?
    最近電視劇《裝臺》熱播,西安又火了。 西安通過「網紅城市」的形象打造,充分展示歷史文化積澱和人文魅力的同時,更是把美景、美食通通融進了像《裝臺》這種熱播劇裡。
  • 「裝墊兒臺」熱播的「裝臺」電視劇怎麼就火了?
    隨著《裝臺》在央視一套的熱播,與「裝臺」和「電視劇裝臺」相關的話題,也陸續佔領了豆瓣、微博、抖音等等口碑傳播陣地,儼然是今年的現象級爆款。# 這樣的美食相關,也有#裝臺不跟生活認慫# 這樣的故事內涵話題,網友的觀感相當多樣而全面。
  • 裝臺人的故事比熱播劇《裝臺》更好看
    安全帽、白背心、勞保鞋,臺前爬上爬下,臺後還要負責聲光電,簡單一碗油潑麵,就能緩解他們疲憊的身和心……最近,張嘉譯、閆妮主演的電視劇《裝臺》帶火了一群裝臺人。樸素、熱情、能吃苦,是裝臺人給觀眾留下的印象,現實生活中的他們又是什麼樣子的呢?近日,現代快報記者走訪了南京各大劇場,採訪了幾位江蘇省演藝集團的裝臺人,與電視劇裡的刁順子一樣,他們平凡卻不普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傳奇」故事。
  • 裝臺人生,人生裝臺
    文 | 張智鋒 央視一套熱播電視劇《裝臺》,根據陳彥同名小說改編,由張嘉譯、閆妮領銜主演,昨天播到第五集。 陳彥是陝西當紅作家,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長篇小說《裝臺》曾在2015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中位列榜首,去年憑藉長篇小說《主角》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進一步拉高人氣。陳彥不僅擁有廣大讀者,還有眾多粉絲,所以說電視劇《裝臺》出身高貴,因為自帶流量。 《裝臺》講述老百姓的故事。裝臺就是拆裝舞臺道具,演出之前,把道具布景、燈光音響安放在指定位置。演出結束,拆掉道具,裝箱入庫。
  • 《裝臺》導演感嘆:沒有張嘉譯,就沒有《裝臺》!揭秘拍攝故事!
    劇照  《裝臺》導演回應了這一質疑及改編的構想。  47歲的《裝臺》導演李少飛,這位畢業於陝西藝術學校的寧夏人,實際上幾十年一直生活在西安,跟著大名鼎鼎的導演劉惠寧學習導演。  劇照  25年前,李少芬就與西影廠演員張嘉譯認識,他們一起在劉惠寧導演的《道北人》當演員,所以他們一直有著深厚的友誼。一、為什麼想拍出《裝臺》這樣的電視劇?
  • 裝臺是什麼意思 裝臺電視劇中裝臺人是幹什麼的
    在《裝臺》這部劇中,張嘉益飾演的刁順子是裝臺人,承接各種演出裝臺的活,但是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說裝臺這個詞。那麼裝臺是什麼意思?裝臺人是幹什麼的?下面小編帶來介紹。裝臺是什麼意思裝臺:是由市民、農民工組織起來的舞臺、裝臺組合,在演出之前一般安排半天左右的時間,裝臺人就會到場對音響設備進行測試與準備,把舞臺上的各種設備都搭建好。他們在演出前後緊張地扛扛抬抬,爬上爬下,揮汗如雨,有時像耍雜技一般在高空懸吊。他們的那點活命錢可不好掙。他們叫「裝臺人」.
  • 裝臺是什麼意思 《裝臺》電視劇中裝臺人是幹什麼的
    在《裝臺》這部劇中,張嘉益飾演的刁順子是裝臺人,承接各種演出裝臺的活,但是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說裝臺這個詞。那麼裝臺是什麼意思?裝臺人是幹什麼的?下面小編帶來介紹。  裝臺是什麼意思  裝臺:是由市民、農民工組織起來的舞臺、裝臺組合,在演出之前一般安排半天左右的時間,裝臺人就會到場對音響設備進行測試與準備,把舞臺上的各種設備都搭建好。
  • 《裝臺》熱播,劇中音樂備受青睞
    文/臨海憑風庚子年壓軸大劇,正在央視第一套黃金時間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裝臺》,是根據茅盾文學獎得主陳彥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張嘉益、閆妮等戲骨加盟。故事圍繞著刁家、街坊鄰居以及裝臺視線展開,由於他充滿煙火氣和人氣,溫暖著人生,自開播以來,備受觀眾喜愛,劇中的大音樂也備受關注。尤其是,由孫浩為本劇傾情獻唱的片頭曲《不愁》和片尾曲《我待人生如初戀》,平凡而溫暖的歌詞和曲調令人感動。
  • 《裝臺》為什麼這麼火?為「裝臺現象」裝臺的三維邏輯
    同樣《大秦賦》火了,但與《裝臺》的火不一樣,因為與現實生活隔著上千年的風塵,它火的只能是一段歷史敘事與歷史故事,也許能讓秦人的威名得以傳播,但火不了今日的鹹陽城。
  • 《裝臺》:帶著生活毛邊的故事讓人著迷
    而正在央一播出的電視劇《裝臺》,卻讓人重溫了舊時光。「這是為數不多能和爸媽坐在一起看的電視劇。」不少網友這樣評論。《裝臺》的用心,在於它凝練了上下幾代人都無法抗拒的煙火氣。  《裝臺》講述了蝸居城中村的刁大順,帶著一幫外來打工的兄弟,為秦腔團、婚喪嫁娶等表演裝臺的故事。裝臺工是無人留意的冷門行業,作品聚焦這樣一個群體難能可貴。
  • 小說《裝臺》搭好臺,電視劇《裝臺》唱好戲
    原標題:小說《裝臺》搭好臺,電視劇《裝臺》唱好戲 電視劇《裝臺》劇照資料圖片 【見仁見智】 近日,電視劇《裝臺》在央視一亮相,就顯出爆款的品相。不僅首播收視破1,豆瓣也幾乎都是五星好評,各種評論不吝讚美之詞,#裝臺#等相關話題閱讀量早早突破1億,其紮實接地氣的劇情、豐沛的思想底蘊和飽含時代精神的精湛表演,被觀眾「裝進了心裡」。 《裝臺》講述的是舞臺拆卸行業裡的普通人用雙手和汗水改變命運的故事。
  • 我們都是「裝臺人」——評電視劇《裝臺》
    我們都是「裝臺人」——評電視劇《裝臺》□玉 簫 仲呈祥由李少飛執導,馬曉勇編劇,張嘉益、閆妮領銜主演的現實主義大劇《裝臺》正在央視一套播出。該劇改編自陳彥的同名小說,圍繞古城西安「裝臺人」這一特殊群體和「城中村」這一特殊空間,以人民為中心講述了普通民眾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用誠實勞動開創美好生活的故事。《裝臺》在敘事上跌宕起伏、張弛有度,既有感人的生活細節,又有深沉的思想意蘊;既有真誠的社會諷喻,更有溫暖的人性關懷。
  • 電視劇《裝臺》劇情介紹 《裝臺》主要講述了什麼故事內容
    由閆妮、張嘉益主演的《裝臺》在央視播出了,這是一部充滿煙火氣的生活劇,刁大順和蔡素芬半路婚姻坎坷多,最後在平淡中找到幸福。那麼《裝臺》講的是什麼故事?《裝臺》原著小說是什麼?下面小編帶來介紹。  電視劇《裝臺》講的是什麼故事  張嘉譯飾演的刁順子是一個裝臺人,他結過三次婚,現在帶領著一幫兄弟靠搭建舞臺養活一大幫子人。
  • 電視劇《裝臺》央視熱播,「十美石泉」顯山露水
    最近一段時間,電視劇《裝臺》正在央視熱播,熟悉的城鄉、熟悉的陝普、熟悉的美食,讓陝西人在大呼親切的同時,開始認領家門口的取景地,「十美石泉」也在劇中顯山露水。《裝臺》講述了以刁順子為首的裝臺人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以及古城西安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故事,其中有不少劇情都發生在
  • 「裝臺人」的 「愛」——我看電視劇《裝臺》
    文/臨海憑風愛情,這個詞真的很有魅力,古往今來一直出現在現實生活和影視等等文學作品中,讓人回味和思忖,她的酸甜苦辣和無窮魅力。眼下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裝臺》在很好的表現接主旋律的同時,也全景式地講述了各方人物的愛戀,像天女散花般,色彩紛呈,給人以生活和生命的啟迪。
  • 活動預告■12月18日,相約在「詩經裡·詩經主題茶館」聆聽熱播電視劇《裝臺》原著作者陳彥解密《裝臺》背後的故事
    》正在央視一套熱播這部陝西人寫、陝西人演的陝西故事演活了平凡人的奮鬥人生也賦予了作品更能打動人心的藝術魅力長篇小說《裝臺》是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主陳彥於2015年發表的首部長篇小說,作為資深劇劇作家、作家和文藝行業管理人員,小說甫一發表,旋即引爆整個文學界,一種耳目一新的文學表達顛覆了業界約定俗成的觀念,作品如同別致的雞冠花讓文學園地徒增異彩
  • 陳彥回長安再講《裝臺》故事
    重返長安為西安「裝臺」12月18日,電視劇《裝臺》在央視一套收官,這部人間溫情大戲,演活了平凡人的奮鬥,讓觀眾們連連叫好,意猶未盡。「說說裝臺是怎麼回事」成為陳彥此次文學講座的開場白,他說《裝臺》的緣起,是自己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做院長時,認識了一個小名叫「生生」的普通人朱冬平,當時院裡舉辦了「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動,劇場要天天翻臺,工作量很大,因此僱了大量農民工進行裝臺工作,這群工人的工頭就是生生。白天演員們彩排,裝臺只能在夜裡趕工進行,工人們非常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