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智鋒
央視一套熱播電視劇《裝臺》,根據陳彥同名小說改編,由張嘉譯、閆妮領銜主演,昨天播到第五集。
陳彥是陝西當紅作家,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長篇小說《裝臺》曾在2015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中位列榜首,去年憑藉長篇小說《主角》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進一步拉高人氣。陳彥不僅擁有廣大讀者,還有眾多粉絲,所以說電視劇《裝臺》出身高貴,因為自帶流量。
《裝臺》講述老百姓的故事。裝臺就是拆裝舞臺道具,演出之前,把道具布景、燈光音響安放在指定位置。演出結束,拆掉道具,裝箱入庫。裝臺是個體力活,曾經是劇團職工的工作,後來屬於勞務外包,幹這活的大都是市民或農民工。《裝臺》裡的刁順子帶著幾個兄弟承接各種演出裝臺,回到家裡面對的卻是老婆和女兒大混戰,從小人物的卑微命運起伏演繹出社會生活的變遷。《裝臺》的拍攝場景主要在城中村和劇場,看似土氣,卻接地氣,這種強烈的煙火氣息自然能引起老百姓的共鳴,相信將會吸引更多觀眾的眼球。
《裝臺》演員陣容強大,張嘉譯和閆妮是當紅演員,還有宋丹丹等大腕加盟,可謂星光燦爛。張嘉譯舉手投足都是戲,閆妮一瞥一笑能傳情,作為陝籍演員,對家鄉生活不僅熟悉,更有感情,由他們演繹陝西文化和風土人情當然是原汁原味了。張嘉譯的行為舉止與原著裡的刁順子高度契合,好像《裝臺》是為張嘉譯量身打造的。《裝臺》裡的臺詞就像演員們的實際生活,他們抬槓,說黑話,拿刁大順開涮,張口就來,看似隨意,卻搞笑幽默,這都是大腕演員的水平,喜歡他們的粉絲絕對不會放過《裝臺》的每個情節。
西安是歷史文化古城,是全球遊客理想的旅遊目的地。除了喜歡西安五千年文化,更喜歡陝味美食。《裝臺》可謂是陝西的旅遊宣傳片,第一集就迫不及待地推出了油潑麵,緊接著是肉夾饃、胡辣湯、羊肉泡,觀眾們的味蕾或許早已打開,想必西安又將會迎來旅遊火爆季。
才看了前五集,有點堅持不下去了,不僅沒有時間追劇,還覺得有點不合胃口,不過大家可以繼續看,至少可以驗證。
先說旁白。影視劇中的旁白是必要的,可以介紹故事背景、揭示人物心理等等,但旁白多了就有點畫蛇添足,難道擔心觀眾看不懂劇情?近年來,在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中,旁白似乎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連馮小剛的《芳華》也有大段旁白。試想想,當你沉浸在劇情之中,與人物命運即將共鳴的時候,突然一句畫外音,瞬間打亂思緒,真是鹹嘴淡舌。儘管「旁白太多的電影不是好電影」有點絕對,但說明影視劇的旁白越少越好,最好不用,讓演員最大限度地表演,而不是說出來。《裝臺》中的旁白不是多,而是太多,簡直無法看下去了。
沒有原著精彩。刁順子和蔡素芬是故事主角,他們是怎麼走到一起的?一個將近50歲的打工男人,為什麼第三次娶媳婦?刁順子的女兒刁菊花不理解,也是觀眾關心的話題。原著裡,刁順子騎三輪車,兩次撞倒蔡素芬,說明他們有緣。而電視劇的第一集,蔡素芬第一次出鏡是平靜地坐在刁順子家裡,他們相撞的奇遇是通過對白說出的,顯得平淡無奇。如果保留第二次雨中撞車場景,雨夜撞倒,蔡素芬不得已被刁順子帶回了家,既符合戲劇邏輯,又增添了故事衝突,為什麼不呢?原著裡,刁菊花反對刁順子娶蔡素芬,住進城中村快捷酒店,又是點餐,又是客房消費,目的是花刁順子的錢。第五集裡,刁菊花住進酒店,練高爾夫球,胡吃海喝,高檔消費,或許是導演有意誇張,但缺乏邏輯,刁菊花畢竟是底層窮人家的孩子。
據說,《裝臺》改編成電視劇的原名是《我待生活如初戀》,且不說這個名字多麼地繞口,更是把人聽得雲裡霧裡,幸虧用了小說原名,要不還會流失一部分觀眾。《裝臺》裡的演員多數講陝西普通話,對於陝西人來說自然感到親切,但「哈人」「瓷錘」這樣的方言,即使有字幕注釋,也會屏蔽掉一部分南方觀眾。
裝臺為舞臺演出服務,裝臺人因舞臺演出獲得收入,這蘊含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辯證思維。在社會大家庭裡,「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是和諧共生的基礎,這或許是《裝臺》傳遞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