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葉天目 | 一隻宋盞的兩種傳奇

2021-02-16 閒人莊生

            點上方藍字   ↑  可以關注我

我是閒人莊生,我為藝術品寫作。木葉天目盞,是宋代天目山僧拾天然樹葉,覆於釉下焙燒而成,以此得名。古人的禪意構想使樹葉永生,茶盞也擁有了生命靈性。為此我寫了兩篇《傳奇》:

拍攝一下我的這隻黑釉盞:

《傳奇1》

據說,每一份今世的緣,都烙著前生印記。一隻西天目的茶盞,如今摩挲在我手底。這一種堅硬冰冷,你經過誰的手澤?安睡在釉間的木葉,你藏著怎樣的秘密。

「 來,讓我告訴你 」。於這寂靜的深夜,是誰在朝我低語?我看到葉的脈絡,漸顯出幾分搖移。她屈伸僵直的肢體,如轉側在郎之左臂。「來傾給我一注熱流,把我的夢境釋放。再閉上你的雙眼,聽一片葉的傳奇。」
  
一座蒼翠的峰,一個修行的僧。落落深澗之下,杳杳寒山道中。霜葉是秋的斑斕,漫捲起一天赤紅,飛揚在宋時天空。有時他依著松,有時他誦著經。有時候起身看雲海,雲海間煒煒晨日,照見他清雋面容。

忽然我飛向你袍襟,如星光尋夜的寄託。我告別生養的枝頭,做一闕給風的歌。我扳轉著你的肩頭,落朝向你的手指,我看到你眼中訝異,和掩不住欣喜更多。你把我擎起在風裡,盯著我漸漸入魔,忽然又護我在胸口,任神佛也未可奪。我隨著你勃勃心跳,生命在無聲吶喊:「我把我一切都棄了,為可以這樣地活!」
  
可你用泥把我封裹,加一層黑釉的鎖。去做烘爐裡的囚,還燃起欲望的火。蜷縮著復張如弓,烈焰終吞噬了我。如失去飽滿的花,把所有汁液燒灼,如洇出軀殼的血,凝結成無言一朵。這就是你的擁抱?用世間最難熬焙燒。虔誠時你近於神,魅惑卻更近於妖。我掙扎在靈臺方寸,轉肘卻無可遁逃。愛是柔軟的網,能縛住噴飛的翮,愛是堅硬的砧,能磨平萬古的刀。終於都歸於冷卻,我耳邊從此無聲。你給我無限痛苦,也給我生命永恆。我站在釉裡眺望,如站在風景的窗口,回看我所來的世界,模糊在一千年夢中。
  
再不見林花開落,我看不見雪在飛。我輾轉著每一世,為與你緊緊相隨。不再是風中的木葉,我是西天目的茶盞,不衰是我的容顏,等待你每一世來歸。那麼,忘掉所有苦厄,如蠟炬燃成了灰。你不再是宋朝的釋子,忘掉吧所有清規。用你的雙手來握持,搖動我不竭的淚,且舉我去你的雙唇,我奉你圓滿一杯。

《傳奇2》

莊生,澤山人,國初避亂扶桑,足利將軍教幕。賓主相得。有日侍坐,略論茶道。出大奧藏瓷一宗,或如雲破天青,或如春冰踏裂,哥汝屬也。中有黑釉盞,狀類敞笠,盞中嵌木葉,觀之生態栩栩,捫與盞底平。謂先祖得於戰伐,無人識出處。

莊生曰此宋吉洲窯木葉盞,採天然樹葉入坯燒制,盞成即世中無雙。於今數百載下,誠足珍者。遣唐僧修學禪宗西天目山,此件或歸來所攜,飄洋至於東瀛。將軍曰聞教,請試茗。滿注清熱,以掌心團握,水底木葉愈清,如女子之睛,婉轉溫柔,相望如隔一水,脈脈而已。心獨愛之,沉吟不去手,將軍以識者見贈。
  

是夜孤坐羈旅,竹動蕭蕭,把玩木葉盞,鄉思有無。濯清水,葉脈細見纖毫,飄然起于波紋間,又款款落,心神俱折。忽聞女子吟誦庭前,宋人句也。明月如燭,照見清雋,玄服,度必內眷。雲亦中華人,向為海寇掠,鬻充內府,御臺所女官,紫式部之苗裔。夜聞西幕吟哦,故來一過。東瀛禮節,不拘如此。

延坐,燈下優雅形容,顧盼流輝。與論詩文,應對無儔。舉客中茶以奉,略啜即置,似有厭色。詢之,答以味薄。出袖中茶自煎。小爐微火,凡三沸,傾身用杯,一動膚香盈袖,中人鼻息。

莊生乃論當年壯遊,有及江南風物,毗陵叢林。女支頤思遐,如念故園。枚舉朝野軼聞,竟不知元明事。自謂終是弄瓦,雖書讀無數,不如莊生少年彈鋏,廣閱山川。語既久,兩相愜。扣其名,王姓,小字靜女。忽言請觀架中書,取轉已失所在。悵悵。

次夜復來。喜出所望。攜小錦囊,几上分置餅茶數種。一一過手,名目繁珍。撮取,炙且碾之,塵飛瑟瑟。一傾入杯,其聚如錐,沸水衝點,零亂而起,如美鬟舒袖,蕩搖盞壁,乳香自生,不勞銀匙。手法高妙。遞莊生味之若何,芬芳鼻端,不忍遽飲,女側首注視良久,其態甚在意。乃贊以甘醇,女展顏生靨。於是細斟並坐,聯句抒文,漫談世間事,無可不可。目光交投,偶然無話,眼波盈盈,乃舉空杯回遞,觸指修細,且涼如冰,覆掌握之,女亦微笑而已。於是往攬,隨手來靠人肩,也不甚拒。撫腰覺微顫慄,如水空且柔。皆發乎情,復止於禮,端坐如初,而心相傾。夜深請辭,卻囑莊生閉目,忐忑交睫,睜視不復見。但覺手際香,記得眼波橫。
  
世中人恆河沙數,性情各各不同,自有莊生一種。往來交好,卻漸成痴。見則凝神屏氣,都系靜女。目不轉睛,隨她在東在西,心無旁騖。女詢以日間課書宴遊諸事,好多關切,而恍惚少應。女淺笑曰「奈何人生總不若初見,當日黠智全無,惟餘皮囊呆呆傻傻,孩子一般。」可若一日不來,就憑窗枯坐,張望數回,氣籲且嘆,心神無歸處。夜深女每欲去,也只牽衣不允,央以「尚早,少待」。靜女蹙眉曰「人生,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與君遭逢,兩天涯人客中良誼也。只能款心相待,共語濃淡人生,舍此復能何如。心事貴出自然,莊生如今耽耽於情,詩書都棄,似別無他話。不免流於刻意,叫人無法。須知萬事如水,如欲強留,其逝更速。何妨放下執著,相看歲月如荷間露,流轉盈盈一握中。」莊生答只要時時見著,不肯便是疏離,竟不如未曾識。女默然無語,移時瞥然滅燭,燃照無蹤。諒次夜必來,危坐以待,閒棋慢敲,燈花剪盡,杳然無音。夜夜仍之,望天邊皓月,終於心房痛徹。情如消渴之疾,頗難自已,淚是肩頭月色,拂去還來。合目輒見,伏枕猶呼,夢願不醒。靜女,以為情悅如此,只消與你坐守就無不好,如今知思悔而無可悔,憶難遣亦終不肯遣。怪道向時不肯說,只如今說向誰,唯思念託一筆一紙,守候付一生一世,堅坐春秋,於邂逅處。冀望你有日能見著,好知雖語有衝撞,而心不曾負。 
  
忽逢歲尾,雪來太遽。病有斫身勝加鋸斧者,所謂相思。漸覺不起,將軍遣視,此病難啟於口,難措於醫也。夜來風號,病臥如僵。燭搖迷離。烈雪擊窗,零亂案幾。恍惚見女移門入,榻前俯來,初以為幻,以手覆額看視,心下釋然而輕。低低語曰「莊生何苦。妾命風中一葉,蓬轉於人指掌。與君知遇於異土,遂結一時之會。然空中樓閣,唯其不久。所以自持者,意恐坍圮有時,傷君更深。情不必然寄於辭,我向不肯言,心底也與你一般。君固堅坐不移,我也從未遠離,行止坐臥,如處一室間。」為烹香茗。傾杯而痊,燕好如初。莊生曰「人生性情多樣,向所謂耽耽於此,不假他視,於人或為刻意,在我卻是因任天性,皆從心中自然。所謂處一室間,想是寬慰?有時風動簾帷,常費驚猜,疑是人來,卻終不見。也曾詢諮內府,皆言無靜女之名在冊,語未啟而氣自餒。」女亦不辯,只負手而笑。 
  
數秋辭歸中華,謀於靜女,將攜同歸。想宮禁森然,欲出無計,且汝力弱不能任遠,為之奈何。女曰「」莊生書生習氣。常言最信是靜女,則明日取道自去,只不忘懷天目盞為信,妾必先候君於天寧寺前,千年楓下。相見有期,兩不相負。」語畢熄燭去。

翌日將軍餞於庭,忱謝。於是取遠而不疲,行走東瀛道中,轉浮槎於海上。見日出扶桑,沒向中國,掛席萬裡,夜拾海月。孤寂中每思靜女,如執手在側,呵氣在耳,心中信念不移。船系明州,直走蘇常,夜至延陵天寧寺下,大木蔭蔽數畝。忽見日出噴薄,其光煒煒,照得岡野輝煌,有大風北來,直吹衣袂,木葉紛揚,絢爛無數。心如有感,取天目盞雙手握持,忽覺懷中一墜,是靜女雙臂環莊生頸,斜抱胸前,嫣然笑曰「弱女子力不能任遠行,故勞君子提攜萬裡。」中心驚喜,負其疾走,舞且高歌。始知向其所言非虛。二人心中精誠,破一葉千年之拘,譜一曲風裡傳奇。

相關焦點

  • 一片木葉的傳奇!您期待的木葉天目押窯第二期開啟!
    燒制木葉天目的技藝在元代就消失了,如今掌握復燒技藝的人寥寥,市面上已有的木葉天目多為仿品,塑料感很強。令人惋惜。所以,我們舉辦了木葉天目押窯活動,全程實制、實燒、實拍,確保客戶得到真品木葉天目。用茶盞復燒木葉天目用了人類700多年時間。
  • 【冰藍菩提木葉天目】| 緣結菩提情 品位禪中意
    木葉天目盞最奇特之處就在於,1200年前那片無意間飄進窯內,落在盞裡的那片落葉,在經過1300度高溫燒制後,竟然沒有灰飛煙滅,反而葉片筋絡永恆而完整無缺地保留在盞上,葉柄和主筋醒目,葉面紋路清晰可觸,成為了這世間的第一隻木葉天目盞
  • 木葉天目押窯 | 一片葉子燒出天價瓷器,失傳700年的手藝,燦爛回歸!
    木葉天目盞,產自江西吉州窯的宋代名器,因盞內木葉紋路而聞名於世。,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落葉居然沒有被窯內之火燒毀,相反,將它美麗的紋路、形體、脈絡完美地融合在釉面裡,世間的第一隻木葉天目盞就這樣奇蹟般地誕生了。
  • 鬥笠盞的小花招,哪個角度迷倒你?
    此時茶具的種類與數量劇增,其中最為豐富的就是茶盞了。茶盞之中,有一類極為特殊。它因造型受到大家的喜愛,我們稱之為「鬥笠盞」,在國際拍賣中這種「鬥笠盞」常會被譯作「conical bowl」(即圓錐形的盞)。而這兩種命名方式,恰好體現了「鬥笠盞」這一器型2大特點:1.具有幾何、線條感  2.容易讓人產生聯想的形狀
  • 【精品推薦】吉州窯黑釉曜變木葉茶盞賞析
    吉州窯是宋代江南地區著名的瓷器窯場之一,其燒造的瓷器品種繁多、特色鮮明,其中一類以木葉紋裝飾的瓷器別具特色,本文就來介紹一件南宋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盞。該盞高5.5、口徑15.7釐米,敞口,束頸,深腹,淺圈足。盞內外通體施黑釉,釉面較光亮,底足露胎,顯灰黃色胎體。
  • 史上最貴的30件茶盞
    尤以黑釉瓷 亦稱天目釉瓷著稱,其「木葉天目」和「剪紙貼花天目」飲譽中外。此茶盞為黑釉,口沿外侈,下部內斂,圈足,足內刻有「供御」款,甚為少見。宋代鬥茶之風盛行,黑盞適於鬥茶,故在當時深受文人雅士之青睞。
  • 南開女生帶千年木葉盞上「直播」
    原標題:將非遺融入生活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保護南開女生帶千年木葉盞上「直播」像是把生命剎那間封存,一片經歷了春風秋雨的葉子,在1300℃高溫下印入瓷製茶盞的釉面中。熱茶灌入盞中,葉片浮動,紋路脈絡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 東瀛 | 日本國寶「曜變天目」, 來自宋代的星空藝術....
    (圖片/《國寶100》)      據說,德川家光某次重病在身,當用這隻曜變天目喝下湯藥後很快藥到病除。他的乳母齋藤福因長年照顧有功,被日本天皇賜名「春日局」。因此德川家把這件曜變送給她以表謝意,此後春日局夫人將此盞傳給母家稻葉美濃守正則家代代珍藏,這件曜變天目因此得名「稻葉天目」。      曜變天目的價值在這一件茶盞上得到了量化。
  • 一級文物宋代遇林亭窯描金盞技藝失傳了嗎?
    我國釉瓷中有一類金銀彩繪釉盞,宋代流傳到日本後,被稱為「金彩天目」,被奉為珍品,目前傳世整器並不多見。一直以來,這類盞都被當作建盞產品,直到遇林亭窯的發現。「壽山福海」字樣描金黑釉盞,日本五島武夷山圖描金黑釉盞,日本根津美術館藏宋武夷山遇林亭窯黑釉金銀彩蘭花紋碗
  • 中國青年報:南開女生帶千年木葉盞上「直播」
    這項叫木葉盞的「黑科技」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吉州窯獨有的制瓷絕技。它曾一度失傳,近年來經過政府和文物研究者等多方努力,終於得以恢復,但依舊面臨著傳承難的困境。26歲的屠金歌決心當這項古老藝術的保護者和傳承者。
  • 謎の茶碗:第四隻曜變天目是否存在?NHK探尋之路 - Identifying the Missing Yohen Tenmoku
    兩位學者經過初步開箱檢驗,近距離對茶盞的重量和手感進行觀察後一致認為質感與手感與曜變天目一致,但認為在沒有其他曜變的比對下,並不能下任何結論。日本鑑定曜變天目之方法論日本學者此次提出了曜變天目的鑑別方法與方向:以圍繞著「構造色」、「宋時代」、「建窯產」三個標準,對茶碗的顏色、年代傳承和產地進行考證。
  • "鬥笠盞"總動員,你喜歡哪一隻?
    ○ 圖文|宋莊文化早在十幾年前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一隻北宋定窯黑釉鷓鴣斑盞以一千三百多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成交
  • 「天目」獨行者——「天目盞」匠人江有庭
    「天目盞」是一種茶器,古時候一隻頂級的「天目盞」可以換一座城池,這足可見它的珍貴。是什麼樣的才華,可以把5塊錢的陶土燒製成價值翻了1萬多倍的茶碗?北宋年間的飲茶方式基本上沿襲了唐代的習慣,當時的點茶法較之現在稍顯繁複,需要用碾子碾細茶葉,經過篩濾過後,再放在茶盞中用沸水注入。唐宋年間茶器多以盞為主,所以當時南北各大名窯都會製作茶盞。再加上文人雅士將飲茶、鬥茶作為一種趣事,茶器便漸漸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重視。
  • 上野毒巴——第一秀 李芸同學の《稲葉天目茶碗研究》
    稻葉天目茶碗的名稱與源流「天目茶碗」是日本對一類茶碗的統稱。其名稱來源有諸多說法,一說是俯視其碗口時盞內的釉色如天人之瞳目故曰天目,還有一說是與浙江北部的天目山有關。天目山在宋元時期寺廟林立,寺廟中多使用一種黑色的鬥笠茶碗,宋元時期在天目山修行的日本留學僧將這些茶碗帶回日本後也將這類茶碗稱為「天目茶碗」。近些年的考古發現也證實了天目山的確在宋元時期有燒造過黑色的鬥笠形茶碗,目前這種說法較為可信。目前真正意義的曜變天目存世僅四隻,三隻完整器分別藏於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藤田美術館、大德寺龍光院,其中以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所藏稻葉天目最為珍貴,被譽為「天下第一名盞」。
  • 鑑盞品茶 天目匠人古川剛中國首展登陸BFC京都之家
    天目瓷器是流傳千古的名釉,因高含鐵量呈現出潤澤釉質和烏黑釉色。一旦發生窯變現象,釉面在光照下就會產生變幻莫測的彩色光芒。天目瓷器不僅是世代傳承的匠人工藝的載體,更代表著東方文化的獨特審美和深厚底蘊。「古川剛聯合京都府中國首次個人特展」近日登陸BFC外灘金融中心京都之家,展出了這位日本知名天目匠人的近三十件代表作品,此次展覽將延續至2021年1月3日。
  • 拍賣快訊:香港蘇富比秋拍之宋盞!
    #宋盞#而此次香港蘇富比秋拍精選的多件宋盞便最引發關注。蘇富比亞洲區主席仇國仕評價此次宋盞拍品:黑釉茶盞,形簡色素,無疑份屬中國陶瓷中最為抽象之列。細選精挑,搜珍而藏,本是鑑賞的修行,珍蓄中若有黑釉瓷盌,往往更是最能代表藏主品味之器。
  • 只用二十年,這個日本人成為宋瓷頂級藏家
    在獨到的收藏眼光、與頂級古董商、拍賣行通力合作等多重因素合力作用下,短短二三十年內一躍成為日本乃至全球的重要收藏家,他的專場也一度成為宋瓷標杆,被戲稱為「對宋瓷最專情的男人」!    ▲ 臨宇山人舊藏宋盞  決定一個藏家的高度,不是看他的收藏量,而是看他最高的那幾件器物水準在哪裡。所以,真正的大收藏家,他從來都不會炫耀自己擁有多少件器物,而是以自己收藏了哪些頂尖的器物為榮。
  • 鑑盞品茶,靜觀穿越千年的碗中宇宙 BFC京都之家舉辦「古川剛聯合...
    此次展覽將延續至2021年1月3日,特別呈現日本知名天目匠人Takeshi Furukawa 古川剛的近三十件代表作品,並於活動期間特邀旅日漆藝家及曜變建盞燒制技藝傳承人徐進、觀星油滴創始人廖銘、旅日茶文化專家餘紀萱和茶筅製作非遺傳承人陳金信,帶來多場鑑盞品茶中日文化交流會。邂逅天目瓷器的傳奇歷史,靜觀穿越千年的「碗中宇宙」。
  • 日本視為國寶級」館藏「的一隻碗
    南宋建陽窯燒成的此類天目「曜變」茶碗,歷來最被人們稱道。唐代曾經燒青瓷,北宋和南宋以燒黑釉瓷和窯變兔毫茶盞聞名於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致美觀。但燒成「曜變斑」的器物少之又少,謂之「廖星辰」。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後成的酸化痕跡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由於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纖細毫紋,流速稍慢則粗,就成兔毫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