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朝鮮戰場誕生了一大批英雄部隊,「萬歲軍」38軍,「千歲軍」15軍,曾紹山的12軍,吳信泉39軍,戰功彪炳,威名赫赫。
英雄人物同樣星光璀璨,邱少雲,黃繼光,楊根思,孫佔元,張桃芳如雷貫耳,家喻戶曉。
以前總覺得外國的戰爭電影給予恢弘大氣,熱血澎湃的感覺,特別是驚險刺激的狙擊電影,《狙擊生死線》《兵臨城下》簡直讓人慾罷不能。而近期由張藝謀導演的《最冷的槍》即將開拍,他將重現抗美援朝戰場志願軍狙擊英雄張大弓的傳奇經歷,而張大弓的原型就是韓戰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志願軍第一狙擊手張桃芳。
而張桃芳志願軍首席狙擊手又是怎麼「煉成」的呢?
志願軍「狙擊王」張桃芳
瓦西裡·澤索夫。《兵臨城下》裡的真實人物,一桿狙擊槍玩得出神入化。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裡應徵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十天的戰鬥裡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
而瓦西裡擁有如此出色的槍感跟他的童年是分不開的,蘇聯人好戰,看今天的俄羅斯人就知道。戰鬥民族可不是白叫的。瓦西裡在童年就在爺爺的指導下扛起了獵槍守衛著羊群,烏拉爾山區狼群眾多,瓦西裡的童年就貫穿於這些狼身上,從而練就了膽大和超神入化的槍法。
而張桃芳更是犀利在上甘嶺陣地13天的時間竟用212發子彈斃敵140名,平均每3發子彈斃敵2名,創造了志願軍單兵擊殺新記錄。而這些也跟他的童年密不可分,在他父親的影響下,小張桃芳小時候經常拿著鳥銃外出打獵改善夥食,在不斷的摸索下,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射擊手法(非常討厭用瞄準鏡,只用準星射擊)。
狙擊生死線劇照
兵臨城下劇照
一名優秀的狙擊手,必須有堅韌的性格,冷靜的思維,強健的身體,和果斷的射擊,而這些都並非天生所以,而是經過後天的努力慢慢積累而成。
1951年3月,20歲的張桃芳報名參軍,並成為了24軍272師214團的一名戰士。1年後24軍入朝參戰,初到朝鮮戰場的張桃芳也並非就是一鳴驚人,張桃芳剛走上狙擊陣地時,兩個敵人在距他不到100米的地方走動,他連開12槍,連敵人的衣角都沒擦到,這讓他很是沮喪。性格使然,越是有難度,張桃芳就越要徵服它。
然而,張桃芳從來都沒能使用過真正的狙擊步槍。他的武器是一支連光學瞄準鏡都沒有的老式步騎槍,名叫M1944式莫辛-納甘,這槍的顯著特點就是每扣一次扳機,都要再拉一次槍栓,才能再打。加上槍管較短,子彈的散布面較大,後坐力大,很難精準命中目標,優點就是穩定,故障率低。
M1944式莫辛-納甘步騎槍又名「水連珠」步槍
張桃芳偏不信邪,戰場正值隆冬,氣溫低至-30攝氏度。張桃芳一早就趴在戰壕了練習擊發動作,他還用破布裝土做成沙袋,綁在前臂上練習臂力,反覆琢磨騎步槍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慢慢地,他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上山的怎麼打,下山的怎麼打,跑得快的怎麼打,跑得慢的又怎麼打。
於是張桃芳來勁了,整體不是趴在這就是趴在那,反正沒有固定的地方。18天下來竟然用225發子彈幹掉了70名敵軍。這等戰績還驚動了24軍軍長皮定均,搞得皮軍長親自前來一探虛實,當發現張桃芳槍法出眾並非虛言之時,當場就自己的皮暖鞋獎給了張桃芳(後來張桃芳拿這鞋來裝子彈殼,每擊殺一人放一顆),還親自建議張桃芳去狙擊手訓練隊進修,好打破志願軍的單兵擊殺記錄。
我軍從來就不缺神槍手,不管是將還是兵,能打出名堂的都不在少數。眾將領中,粟裕,許世友,楊勇,陳賡槍法都是一流的。兵的話在國內戰場有一個人就不得不提,此人叫魏來國,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一級人民英雄、華東野戰軍射擊英雄。
1946年在膠濟鐵路南泉車站以東蘭格莊阻擊戰中,魏來國以一百二十五發子彈斃傷國民黨軍110餘人。次年在泰安戰役的白馬關阻擊戰中,率領全連擊退數倍於已敵人的7次進攻,殲敵500餘人。死在他槍下的不下百人,真是一槍殺一敵,千裡不留行。
當然除了魏來國之外,各根據地也都有響噹噹的人物,比如楊長順,劉二堂,淮北的孫存餘。讓一代代的中國子弟兵繼承風骨,形成我軍的固有傳統。
1952年5月間,坑道工事的形成成為了志願軍的狙殺敵軍的樂園,當時在陣地上就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冷槍冷炮」運動,其實這都源自於40軍的愣頭青副連長徐世禎,因為他看不慣英軍在對面陣地跳舞挑釁,端起蘇制「水連珠」步槍,一口氣就幹掉了7個英軍,從此開啟了「打活靶」的先河,各部隊槍法好的紛紛效仿,上級也首肯了,於是轟轟烈烈的「冷槍冷炮」運動就開始了。
從狙擊班閉關出來的張桃芳也不負皮軍長的重望。回到陣地就開始大殺四方,13天212發子彈斃敵140人,每3發子彈殺2人,一個月下來,張桃芳用437發子彈斃敵211人!
可喜的是,張桃芳的擊殺成果刺激了整個班的殺敵欲望,他的班在他的激勵下,前後斃敵670人,幾乎就是2個營的兵力了!而他的班也獲得了集體三等功,9名戰士獲個人三等功。
張桃芳也憑藉他那出神入化的狙擊槍法,打出了中國軍隊的一級英雄,讓敵軍無不聞風喪膽。張桃芳的出色發揮,也深深地刺激了「聯合國」軍,紛紛調來精銳狙擊手來對付張桃芳,毫不意外,這些狙擊手都成了張桃芳的槍下亡魂,後來敵軍又調來飛機大炮,幸運的是張桃芳一直無恙。
冷槍冷炮運動還在持續,但看這些成果好像意義不大,但全軍都積極參與呢,積少成多,日積月累那就不得了。據12軍統計,在開展運動的3個月時間裡,12軍共殲敵2506人,消耗子彈5843發,自己僅傷亡11人,賺大發了。
單人擊殺最多的當屬張桃芳無疑。但打得最歡的卻是15軍135團,因為此團硬生生地把上甘嶺537.7高陣地打成了一個響徹世界狙擊作戰史的名字,狙擊兵嶺。
135團初到陣地,對面的美7師簡直狂到沒邊了,野餐,和南朝鮮女人跳舞。這下可捅了135團馬蜂窩了,全體端上步槍就開幹了,2個月擊斃300餘人,打殘美7師兩個連隊,讓你狂啊。這時候,美國人實在受不了,就調來韓2師來做替死鬼,還煞有其事地提醒:「對面那座是「狙擊兵嶺」,隨時會沒命!」果然,志願軍可不會手下留情,韓2師吃盡了苦頭。
後來據統計135團9個月共幹掉了3558人,而同期15軍共殲敵19000餘人,百分之四十是冷槍造成的,而全軍只傷亡了35人,敵我傷亡比例是569比1,這是何等戰績。
自此,打冷槍已經成為了志願軍戰士茶餘飯後的群體體育性項目了,老戰士打,新戰士也打,連炊事班的「老炊」也手癢了,來一把。
68軍一個名叫龐子龍的炊事員專門給狙擊手們送飯的,一來二去,自己也看出名堂來了,手痒痒,扁擔一扔就打了2槍,還真打中了。龐子龍自此飯也不送了,乾脆跟領導請示改行做起了狙擊手,3個月內幹掉了54名敵人,出了名,還成了炊事班的佳話。
這次中國軍隊是真的打怕美國人了,自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全軍共斃敵5.2萬人之多,敵我損失完全不成正比,相當於又幹了一場大戰役,美國人慫了。張桃芳和眾戰士們硬生生的把美國人摁回到談判桌上,並老實了不少,停戰協定進入了快車道。
1954年春,戰爭結束後,志願軍空軍選拔飛行員,24軍有198名戰士通過初選,其中就包括張桃芳,後來他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自此之後再也沒有拿過狙擊槍。在飛行退役後,張桃芳進入蓬萊空軍某防空部隊擔任參謀長,大校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