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苦難以賣血的方式重複出現,看到許三觀的柔情

2020-11-20 七兮岑

《許三觀賣血記》是繼《活著》之後我看餘華的第二部作品,如果說《活著》讓我思考了我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那麼《許三觀賣血記》似乎讓我在一瞬之間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切都只是為了活著。

關於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或許我們永遠都找不到一個比較正確的答案,就像餘華所說的,未來的事自己也不知道。

我知道自己只是寫下了很多故事中的一個,另外更多的故事我一直沒有去寫,而且也不知道以後是否會寫。這就是我成為一名作家的理由,我對那些故事沒有統治權,即便是我自己寫下的故事,一旦寫完,它就不再屬於我,我只是被它們選中來完成這樣的工作。

《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什麼?通過書名就已經一目了然的讓我們知道這個故事與賣血相關,只不過賣血這個詞,在我們聽來實在是太過於新鮮,因為常常聽說獻血,但賣血在我們生活中不常見。

這部作品是餘華在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後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 同名電影在2013年的時候得到改編,2014年韓國版的《許三觀賣血記》也上映。

它對讀者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人說,如果《活著》是一部悲情之作,那麼《許三觀賣血記》便是一部溫情的療愈之作。

義大利《GRAZIA》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即使在現如今充斥著過度消費風氣的中國,賣血依然是一個真切存在的事實。然而在餘華壯烈而又富有戲劇性的小說中,賣血成為了許三觀家陷入窘境時一種極端的解決方法。」

許三觀賣血,除了第一次是出於好奇的目的之外,在他往後的40年生涯中,每次災禍都靠賣血來渡過難關。後來大家的生活都漸入佳境,他才有了為自己賣一回血的念頭,但卻遭到了拒絕,原因是他老了。

許三觀的一生,他身上的血液價值對他來說是巨大的,一旦這種價值失去了,他的精神世界也就崩塌了,往後他的血沒人要了,倘若家裡再有災禍時該怎麼辦?所以在賣血遭到拒絕後,他走在大街上哭了。

「我老了,我的血沒人要了,只有油漆匠會要……」

01 回村之路,為他的賣血生涯打開了一道門

第一次聽說賣血是從爺爺口中,許三觀說他從不賣血,但爺爺說,你沒有賣血,你還說身子骨結實?

第二次聽說賣血是從桂花母親的口中,桂花待嫁的對象因為一年多沒去賣血了,母親便覺得他的身子骨有問題,後來也確實沒有再嫁。

在他們這個村子,似乎把有沒有賣血作為評判身體好壞的一個標準,這對當時的許三觀來說是不解的。後來他又去四叔那兒找答案,甚至又知道了另外一個奇怪的規矩,在他們這個地方沒有賣過血的男人都娶不到女人。

後來許三觀碰到了準備去賣血的龍根和阿方,開啟了他第一次賣血道路,這一次賣血沒有什麼目的,只是因為出於他的好奇和新鮮。

那時出去吃飯才花幾分錢,甚至一毛錢不到,可是賣一次血能夠得到三十五塊錢,這對當時的人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與其說能賣血的男人都是身強體壯的,倒不如說是這筆錢給他們帶去了安全感,有錢什麼都好,有獲得財富的能力,身體自然是沒有問題的。

後來他用賣血換來的三十五塊錢娶了跟他走過一生的女人——油條西施許玉蘭,在他求娶的過程中,可以看出許三觀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揣摩人心的一個本領是現在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的,許三觀便是非常靈活的運用了這一點,說服許玉蘭的爹棄了原來的準女婿何小勇,把女兒嫁給了他。

許三觀又說:「你只有許玉蘭一個女兒,許玉蘭要是嫁給了何小勇,你家就斷後了,生出來的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得姓何。要是嫁給了我,我本來就姓許,生下來的孩子也不管是男是女,都姓許,你們許家後面的香火也就接上了,說起來我娶了許玉蘭,其實我就和倒插門的女婿一樣。」

人的心理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會有一定的限制,例如許玉蘭的爹,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大家的思想還太過於保守,傳宗接代對他們來說是一大重要之事,家中若無香火延續,便愧對祖先。

許三觀正是很好的揣摩到了許父的心理,牢牢的拴住了自己的主動權,即使何小勇先來在先,即使他常與何小勇一起喝酒談心,但令他更心動的還是許三觀。

村裡的眾人都把賣血當作男人體質好壞的標準,這也是農村背景下的無味。所有人生活在同一小片天空下,思想散發出的氣味隨風飄揚,讓村裡的每一個人都深受薰陶,這種氣味既飄不出去也衝不出去,成了人們認知上的無知,唯心主義佔據了他們大部分心理。

02 災難之路,看似無情卻更勝有情

許三觀的三個孩子裡,用了最多筆墨書寫的便是大兒子一樂,是他的女人許玉蘭和何小勇生的兒子,不是他的親兒子。許三觀知道的時候一度無法接受,他從來不知道自己被戴了那麼多年的綠帽子,而且還替別人養了那麼多年的兒子。

一樂將方鐵匠的兒子打進醫院後,許三觀採取了旁觀的態度,直言讓他去找親爹何小勇,但是何小勇並不認他。直到方鐵匠帶人來將他家裡的東西搬空抵債,他還是無動於衷,而徹底搬走以後,他才突然覺得這個家似乎沒了,完全不像一個家了,便去了醫院賣血還債。

這是許三觀時隔多年後再一次走上賣血之路,因為這是快速獲得財富的一個捷徑,從此也拉開了他賣血的帷幕。

一樂雖然不是他的親兒子,但卻是他最喜愛的一個兒子,所以才會在知曉真相以後冷了心,對一樂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一樂可以說是在「別人的兒子」的思想裡成長的,一直生活在許三觀的影響之下,對許三觀言聽計從,對於母親與弟弟的一切都表示不願意,唯獨對父親永遠都是持主動的態度。

在大饑荒之時,全家人喝了57天的玉米粥,許三觀又去賣了血,就是想讓全家人都吃上一頓好的,但唯獨一樂除外。他帶著全家人去勝利飯店吃麵條,他說這是他賣血換來的錢,他不能再花在一樂身上,不能再花在別人的兒子身上,所以在全家人都在吃麵條的時候,一樂只是去買了烤紅薯吃。

這一次其實也讓許三觀發生很大的轉變,一樂因為沒有麵條吃而離家出走,在親爹不要,養父不要的委屈心裡下,他不願意回家。

後來許三觀擔憂的出去尋找,雖說他嘴上說不願對一樂好,但心裡對他的愛是抹不掉的,父子之情,即使是血緣也沒有那麼容易阻斷,這裡也能看得出他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也為後面一樂救何小勇埋下了伏筆。

許三觀40年的賣血生涯,絕大多數都是為了這個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數起來12次賣血,其中七次都是為了一樂。

倘若說許三觀對一樂是無情的,不如說他的無情都是因為對一樂的愛太過於深厚,在他身上注入的情感太深,所以在得知真相的時候一時無法接受一樂,不願意再對他好。

父母對孩子的愛並不總是都建立在血緣關係的條件之上,情感一旦付出,便沒有那麼容易被斬斷,即使他們被傷上千次萬次,但對孩子都依舊掏心掏肺,永遠放不下心,因為他們傾注過的愛太深。即便全世界都背叛了你,可當你回頭的時候,你依舊能看見父母那逐漸衰老的容顏。

03 溫情之路,半生都是為了妻子孩子而活

許三觀的家從一開始就與賣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因為賣血而娶了媳婦,這是一個家的開端。

後來因為一樂的原因家被方鐵匠搬空,許三觀又去賣血,這才保全了一個家。而後的四十年,許三觀靠著一次又一次賣血得來的錢渡過難關,繼而才有了這個家後來的幸福。

何小勇出車禍以後,醫生也無力回天,她的妻子去尋神人陳先生,甚至去求一樂坐在煙囪上為何小勇喊魂這事,一樂自是不願意,最後還是因為許三觀的緣故才說動了一樂。何小勇是讓他被全村人恥笑的人,甚至還和自己的老婆生下了兒子,被戴了那麼多年的綠帽子,任誰都是一種侮辱。但無論他對何小勇多麼痛恨,在緊要關頭,許三觀還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也是讓我們為之感動的地方,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樣的寬宏大量。

為了一樂,他不惜以性命相搏。一樂患肝炎時,許三觀打算一路賣血去上海,因為賣血規定三個月才能賣一次,所以他為了能在短時間內籌錢,便一路在不同的醫院賣血,甚至差點搭上性命。

許三觀對妻子的溫柔,也讓我們深受感動。許玉蘭被當作妓女被批判的時候,常常一整天都站在大街上,許三觀不敢明著面對她好,送飯的時候便把自己親手做的紅燒肉藏在白飯地下,偷偷帶給她吃。

對於許三觀,我是心疼的,也是敬佩的,他是一個好父親。父親的愛大多都是深沉的愛,沒有母親那般細膩,但同樣都是最偉大的愛,不善言辭卻默默付出。在許三觀身上,我似乎也更加明白了父親對我的愛,那種從不表達而用行動證明的愛。

看這本書的時候,腦海裡時常浮現出福貴的身影,《活著》的苦難是以「死亡」的形式不斷出現的,而《許三觀賣血記》的苦難是以「賣血」的形式重複出現的。

許三觀的半生都圍繞著他的家而活,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能夠圓滿,但所幸的是,一路歷經波折,他的家後來是幸福的。

福貴波折的一生也圍繞著他的家庭而轉,從常常不著家到後來的心繫家庭,只是他並沒有許三觀幸運,兜兜轉轉一圈,最後只剩下他自己。

福貴和許三觀的一生雖然都歷經波折,甚至可以說是悽涼和坎坷,但他們走過的一生其實都是幸福的,因為他們都曾有過溫暖,來自家的溫暖。

相關焦點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骨子裡的善良,所帶給他活著的希望
    除了第一次賣血出於好奇和最後一次賣血出於習慣,許三觀的人生中每次賣血都是生活所迫,從表面上來看,他賣血是生活苦難帶給他的個人犧牲,其實許三觀是出於骨子裡的善良。許三觀賣的不是他血管中流淌著的鮮血,而是他的善良和對生活的希望。這是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帶給我的感受。
  • 《許三觀賣血記》苦難中的平凡人的一生
    第一次讀餘華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看這本書是對名字有著別樣的好奇。通篇,沒有那種華麗的細膩的筆調去寫生活的大場面,他的溫情苦難是緩緩而來的。以一種悲憫的天性去試探苦難中活著的人該如何生存,如何活下去,平凡的人如何一步步活成不平凡的人生。
  • 《許三觀賣血記》——小人物的一生
    一、《許三觀賣血記》是我讀的第一本餘華的小說,不得不說,有時候真的不能只看網上那些快餐小說,多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真的能讓人有思想上的蛻變。記得剛讀完的時候,我總是在想,以後自己要是去獻完血了,也要去餐館,喊一聲『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而對吃貨來講,那段口頭炒菜更是直擊靈魂。
  • 讀《許三觀賣血記》有感
    初識餘華是因為那部「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著」的現實主義力作《活著》,作者借「福貴」這一充滿美好祝願的名字,以悖論的方式描述了他充滿坎坷的一生
  • 許三觀賣血記:殘酷的年代,溫情的歲月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書是《許三觀賣血記》。餘華的書我一共讀過兩本,第一本是《活著》,這是第二本。可能是因為讀《活著》留下的「陰影」,看這本書的時候心總是繃得緊緊的,總擔心許三觀的妻子和三個兒子會相繼死去,直到看到最後一刻才鬆了一口氣。縱使生活苦難,還好他們都活著。
  • 《許三觀賣血記》:生活越是荒誕,成長越是艱難
    在我還沒有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許三觀賣血記》這個名字就給我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悲劇之感,像餘華的《活著》,雖為活著但是都在死去,許三觀也一樣,到最後不過會是悽悽慘慘的死去,讀完才發現,不是只有死,才能稱之為悲戚,普通人拼勁全力活著的樣子才最為苦楚。
  • 《許三觀》:餘華筆下許三觀賣血記的電影版
    那個壞笑的帥小子),但關於《許三觀》的故事卻說來話長,這部由中國著名小說家餘華的代表作《許三觀賣血記》改編的電影,因為它的來路周折和歷史悠久而備受中韓兩國影人的矚目和關注。因為《許三觀》是餘華的同名小說改編,所以我們在此對餘華的文化作品和造詣做一些稍微詳細的評價和解釋,以便讀者更好結合文本背景理解和賞析這部電影。
  • 趣談《許三觀賣血記》:被綠,出軌,賣血!卻是餘華最溫暖的作品
    如果說《活著》是絕望中帶著對苦難的釋懷,那麼《許三觀賣血記》則是在苦難中尋找出路。幸福是一種恩賜,苦難才是生活的旋律。當一個男人垂垂老去的時候,他會如何看待自己苦難的一生?有一種能力,喪失後比苦難的人生更可怕,許三觀的故事會告訴你答案。
  • 《許三觀賣血記》原著與影視對比分析
    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換錢渡過了人生一次次的難關,以許家為主線,描繪了在六、七十年代一個家庭的酸甜苦辣,以簡單的敘事、略帶傻氣的對話,將沉重的話題用輕描淡寫式的寫作方法表達人在面對厄運時對家庭、對人生、對未來的渴求。韓國翻拍中國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在保留大致情節的同時,根據國情作了許多細節上的改動,使得作品更為偏向一部家庭倫理劇。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
    許三觀賣血記(節選)許三觀是城裡絲廠的送繭工,這一天他回到村裡來看望他的爺爺。他爺爺年老以後眼睛昏花,看不見許三觀在門口的臉,就把他叫到面前,看了一會後問他:「我兒,你的臉在哪裡?」許三觀說,「爺爺,我不是你兒……」他爺爺繼續說:「我兒,你也常去賣血?」許三觀搖搖頭:「沒有,我從來不賣血。」「我兒……」爺爺說,「你沒有賣血,你還說身子骨結實?我兒,你是在騙我。」「爺爺,你在說些什麼?我聽不懂,爺爺,你是不是老糊塗了?」許三觀的爺爺搖起了頭,許三觀說:「爺爺,我不是你兒,我是你的孫子。」
  • 讀書分享(一)|《許三觀賣血記》
    卑微卻偉大  ——《許三觀賣血記》閱讀報告   「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這是許三觀第一次賣血後學著根龍和阿方對飯店跑堂的招呼。很久很久以後,也許我會忘記許三觀,甚至忘記整個故事,但我一定不會忘記這句話,因為這就是這個男人酸甜苦辣一生的開始。    現在回想起來我會選擇讀這本書的原因還會覺得有些奇妙。
  • 《許三觀賣血記》:靠賣血度過的一生,是現實的一種
    餘華在《許三觀賣血記》韓文版自序中說:「這是一本關於平等的小說,這話聽起來有些奇怪,而我確實是這樣認為的。」「我知道這本書裡寫到了很多現實,'現實'這個詞讓我感到自己有些狂妄,所以我覺得還是退而求其次,聲稱這裡面寫到了平等。」這本書裡有「平等」嗎,有的。
  • 『賞析』倒吊的人生的血色——關於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電影《許三觀》
    為了防止有人因賣血過多而出現意外,醫院工作人員要將賣血的人裡面色蒼白的剔除掉。因為之前已經賣過幾次血,許三觀的臉色愈發蒼白。為了能再賣一次,許三觀走出醫院,自己抓緊路邊的圍欄,倒吊在那裡,讓臉恢復血色。 同樣的場景,在原著中似乎並沒有出現。但是關於「抓緊」,餘華的作品裡也有一處令人印象深刻的表達。因為過於頻繁的賣血,許三觀體力逐漸不支。
  • 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電影《許三觀》
    不過雖然說劇本立意上做了重大調整,但是劇情細節上處處都有原著的影子——許三觀跟著阿方和根龍學賣血,三個人憋尿憋得眼神迷離,一步三顛,最後終於抽完血後趴在小便池上一副「本人已死」的表情,真是笑死人了。賣完血之後原著是吃豬肝喝黃酒,電影裡是吃血腸喝濁酒,都是補血的意思。
  • 《許三觀賣血記》之許玉蘭,很多女性一生的縮影,柔弱中透著堅強
    《許三觀賣血記》在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之中,許三觀的的妻子徐玉蘭就是這樣一個女性形象。她原本是一個豆腐西施,每天在攤上幫助家裡賣豆腐。也是吸引了很多男生的追求,過的可謂是眾星捧月般的日子。《許三觀賣血記》一個女孩子家的柔弱在許玉蘭身上依然能看到。許三觀知道大兒子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而是何小勇的,來質問許玉蘭。許玉蘭心虛便開始坐在自家門口上哭,苦自己的貞潔遭到了懷疑。恨不得讓全鎮人都知道自己受了委屈。
  • 請想像一個韓國版的「許三觀賣血記」
    文| 樸宰雨中國名作家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在韓國改編為劇本《許三觀》,由明星兼導演河正宇拍成電影,1月15日在韓國首放
  • 餘華小說改編《許三觀賣血記》
    香港同流劇團—餘華同名小說改編喜劇《許三觀賣血記》(粵語發音 漢語字幕)時間:10月24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生活裡的擔當,是男人的魅力與最後的倔強
    「許玉蘭,我老了,我以後不能再賣血了,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裡遇上災禍怎麼辦……」——《許三觀賣血記》無意間翻到了《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這一讀便是四個小時,心情從最初的沉重到壓抑再到淚如泉湧。反觀許三觀,因為賣血,讓他一次次從苦難中脫身,他整整賣了12次的血,卻沒有一次是為自己賣血。等到他想為自己賣一次的時候,卻被人嫌棄白送都不要,他的精神一下子崩潰了,開始在街上嚎啕大哭。父親和許三多一樣,他們都是一個男人,有擔當男人。
  • 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世界裡一場滑稽又真實的鬧劇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普通工薪階層賣血的故事,這就是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書裡記錄了許三觀的六次賣血經歷,把整個故事看下來,才會發現許三觀賣血一次比一次困難,過程也一次比一次坎坷。許三觀是城裡絲廠的送繭工,但是他有一個在農村的爺爺。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精神崩潰的一刻
    這時許玉蘭來了,拉住許三觀兩隻袖管,問他:「許三觀,你這是怎麼了,你出門時還好端端的,怎麼就哭成個淚人了?」 許三觀看到許玉蘭來了,就抬起手去擦眼淚,他擦著眼淚對許玉蘭說:「許玉蘭,我老了,我以後不能再賣血了,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裡遇上災禍怎麼辦……」 許玉蘭說:「許三觀,我們現在不用賣血了,現在家裡不缺錢,以後家裡也不會缺錢的,你賣什麼血?你今天為什麼要去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