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餘華是因為那部「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著」的現實主義力作《活著》,作者借「福貴」這一充滿美好祝願的名字,以悖論的方式描述了他充滿坎坷的一生。讀它的時候,你在笑,笑過之後,淚水又不禁滑落下來。《許三觀賣血記》有一股溫情在默默流淌,散遍全身,化作眼淚,觸動了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這是一個關於丈夫和父親的最圓滿的夢。
《許三觀賣血記》這本小說,餘華並沒有用很多華麗的詞語,或許那些華麗的詞放在許三觀這樣一個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也有些不合適吧!他只是把時間線拉得很長,圍繞著許三觀一次次賣血的經歷寫出了許三觀艱難的一生,沒有絢麗的情節,只有一個簡單的故事和許三觀傳奇的一生。
書的內容並不深奧,使用大量的口語對話,語言簡潔質樸,讀來比較輕鬆。主人公許三觀是一名普通的絲廠工人,一生艱難困苦,每每遇上難關就靠賣血渡過的經歷,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記憶。我似乎也能感受到他那種沉鬱的無奈和悲涼,被他善良、知足、樂觀、頑強的意志深深感動。捧書在手,初讀一遍,意猶未盡,再讀一遍,細細體味,三遍讀時,邊翻邊寫。在此只選賣血一事,管中窺豹。
許三觀一生共賣過十二次血,每次四百毫升(最後一次沒有賣成),從二十出頭直到年過六十,持續了40年。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是出於好奇。二十多歲時,他回到村裡,聽四叔說,這地方身子骨結實的人都去賣血,沒有賣過血的男人娶不到女人。賣一次血能掙三十五塊錢,和在地裡幹半年活掙得一樣多。四叔還說,人身上的血就跟井裡的水一樣,你不去打水,這井裡的水也不會多,你天天去打水,它也還是那麼多。於是,許三觀便跟著村裡的阿方和根龍一起,到縣城的醫院賣了兩碗血(四百毫升)。阿方和根龍教著許三觀,賣血前要喝水,一連得喝上十多碗,直喝到肚子又漲又疼牙根一陣陣發酸,為的是讓身上的血變多點。賣血後要去館子吃頓好飯,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這樣才踏實。這次賣血後,許三觀沒有頭暈不適,只是感覺少了些力氣。他用賣血的錢辦了件大事情,娶了媳婦許玉蘭。
讀完《許三觀賣血記》,發現這是一個美好的故事。故事裡的人,活得簡單而直接,事情有時會因為荒唐的思路進行下去。全書以許三觀賣血的經歷為主線,年輕時,許三觀出於好奇、同時證明自己有把好筋骨而第一次賣血,第一次拿到了三十五元錢(後用來娶媳婦),在勝利飯店吃了第一盤爆炒豬肝,喝了第一次溫過的黃酒。接下來,許三觀因為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沒錢支付醫療費而賣血;又因為與林芬芳發生了關係,出於內疚而賣血,以便買些東西補償林芬芳。
是的,許三觀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經歷了那麼多次的賣血都可以讓他享有花甲,這也實在是他的命。他的人生取向就是為了——安慰生活,寧願賣血。他只是按照一種習慣了的生存方式盲目地生活,面對生活中不時從天而降的災難,沒有避讓、選擇;對自己的艱難處境,沒有抱怨、抗爭,更沒有企盼和希望,只是靠本能在生活的泥沼中撲騰。他沒有思考過災難緣何而來,沒有思考過災難背後深層的社會現狀,對災難只剩下無奈的屈從和麻木。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賣血被認為是一種缺乏尊嚴的行為,但是許三觀的每一次賣血,都是他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融合的過程,所以你能感覺到他身邊的人,他圈子裡的人,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這才是生活,這才是有感情的生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炒豬肝和溫熱的黃酒。前半部分是詼諧幽默的,時而蹙眉,時而忍俊不禁,雖然有點像鄉村愛情式的家庭鬧劇。一個總坐在門檻口無遮攔抱怨的「大喇叭」,一個自尊心極強卻做了十三年「烏龜」的送繭工,人性都是不完美的。雖然時,常談吐粗俗不堪,但仍是刀子嘴豆腐心,本性是質樸善良的。文化背景雖然沒有《活著》那麼濃厚,也沒有它那麼沉重,但卻以詼諧生動的語言快節奏巧妙的描述了中國現代史初期的發展變化歷程,使讀者很快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走進那個社會。全書運用隱隱的諷刺手法,講述著人性、生活與希望。苦難面前,小人物總是渺小的。我很喜歡也憐憫一樂這孩子。他不該承受那麼多的…從到一樂生病,我心情一直都是沉重的,甚至眼噙熱淚,總在嘆息。慶幸山河依舊,故人仍在。至於結尾,許三觀像是一個老小孩,哭訴著不再肩負「使命」的失望與感傷,有些可笑,也可愛。一生中何止闖「三關」,還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自然災害到來,許三觀為了全家人能去勝利飯店吃碗麵條而賣血;一樂、二樂下鄉插隊,許三觀賣血給一樂補身體、增開銷,不多時,又再次賣血為給二樂的生產隊隊長置辦酒菜;最後一次,也是最漫長最艱辛的一次,一樂病重,為了湊錢治病,許三觀一路賣血賣到上海;在許三觀的意識裡,賣血就可以解決災難,當他六十歲的時候,得知自己已經老到不能賣血的時候,他失望地哭了「我老了,我以後不能再賣血了,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裡遇上災難怎麼辦;」
書中有的情節,令人在捧腹之餘又延伸出了些許思考。許三觀能娶到有名的「油條西施」許玉蘭,就是因為他對許父說,他和玉蘭都姓許,嫁給他,許家就有後了,跟倒插門一樣,許父聽後欣然答應婚事;方鐵匠帶著人來抄許家的時候,臨出門,許玉蘭要求他們喝了茶水再走,一行人先是回絕,後因許玉蘭的一句:「你們喝了再走,專門為你們燒的水。」一行人又特地回來到廚房去喝水;許三觀與林芬芳發生關係之後,送去了黃豆、肉、綠豆和菊花,被林芬芳的丈夫發現,他背著東西來到許家,然後張口大罵許三觀強姦了自己的妻子,嚷嚷過後,又把東西背了回去;自然災害時,全家沒有吃的,許三觀就以畫餅充飢的方法,用語言為家裡每個人炒了一盤菜,還強調專門為誰炒的菜,別人不能咽口水;
許三觀時代,每次賣血前要喝十多碗水,為的是讓血變多,至於血變多後也會變稀,病人輸上的效果會打折扣,他們並不關心。許三觀在趕往上海的途中,買來喜的一碗血時,來喜沒有喝水,讓許三觀只花一碗血的錢,就能輸到兩碗血的濃度,這份不摻水的濃血,是因為朋友間的情誼,陌生的病人可就沒有這個待遇了。另一方面,是賣血人的健康沒有保障。許三觀賣血的時機總是家中有災禍要用錢,卻從不考慮他當時的身體條件怎樣。前三次賣血時,他年輕身體好,間隔時間也長,賣血後並無不適。第四次賣血時,他已餓到嚴重營養不良,賣血後他眼前發黑,只靠睡覺來補。第五至十一次賣血,他在短時間內頻繁賣血,甚至為了不被拒絕,就到多個地方換著賣血,直到身子發虛、冷得哆嗦、四肢無力、暈倒在地,差點丟了性命。最後靠輸了些血,身體才漸漸好轉。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沒有人會為了掙錢去賣血。無償獻血回歸到公益屬性,對獻血者沒有經濟回報,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獻血者、用血者的身體健康和血液質量。為此,國家對獻血的條件做出了嚴格的規定,比如,身體健康,年齡在18-55周歲(多次獻血者主動要求可放寬到60周歲),兩次獻血間隔期須滿6個月,等等。獻血前,還要對獻血者進行健康徵詢,請獻血者自我排查有無不適合獻血的情形,還要通過體檢和血液檢驗,確保獻血者是健康的。獻出的血液,必須要再做一系列的檢測,確保不會給病人傳染疾病。許三觀一路賣血到上海的事情放在現在就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無論他走多少家血站,貧血和低血壓都會在獻血前篩查的時候被擋住,自然不會發生後來那一連串危險的情況。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許三觀賣血的時代已經遠去,但他為生活而奮鬥的頑強品質,以及他和千千萬萬的獻血者對他人、對社會的奉獻和愛心,永遠值得我們尊敬。許三觀生活在城市裡,他有著自己的道德準則,許多事他表面上罵罵咧咧,實際上內心善良,最後還是會去做。樸實的人生裡,他並沒有抱怨,賣血對他而言,並不是痛苦和磨難,相反,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人生的每一步,都沁進了鮮血,那樣的日子,該是多麼充實而可貴啊。許三觀這樣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愛憎分明,卻有一顆溫柔的心,更是有著那種包容一切的大愛。這本書帶給我十分的感動。但是想想也沒什麼,讀一本書,重要的是它已經帶給了我那麼多的感動,讓我看到那麼多小人物的正直和善良,以及在那個貧苦的年代人們心中也一直保留的一份善意與堅強,讓我相信世間始終存在著許多美好。但是這本書所帶來的感動和思考卻沒有停止,一部好的作品就是這麼真實的反映生活和社會,儘管這種記憶屬於一代人,但是人物背後的人性和本質卻還在繼續鮮活的存在著,一個小人物的坎坷命運和與命運頑固鬥爭的背後作者想要表達的一種對社會的思考,這一沉重的思考也將會在文壇上永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