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許三觀賣血記》有感

2021-03-05 幸與不幸皆有盡頭

 初識餘華是因為那部「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著」的現實主義力作《活著》,作者借「福貴」這一充滿美好祝願的名字,以悖論的方式描述了他充滿坎坷的一生。讀它的時候,你在笑,笑過之後,淚水又不禁滑落下來。《許三觀賣血記》有一股溫情在默默流淌,散遍全身,化作眼淚,觸動了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這是一個關於丈夫和父親的最圓滿的夢。

《許三觀賣血記》這本小說,餘華並沒有用很多華麗的詞語,或許那些華麗的詞放在許三觀這樣一個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也有些不合適吧!他只是把時間線拉得很長,圍繞著許三觀一次次賣血的經歷寫出了許三觀艱難的一生,沒有絢麗的情節,只有一個簡單的故事和許三觀傳奇的一生。

  書的內容並不深奧,使用大量的口語對話,語言簡潔質樸,讀來比較輕鬆。主人公許三觀是一名普通的絲廠工人,一生艱難困苦,每每遇上難關就靠賣血渡過的經歷,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記憶。我似乎也能感受到他那種沉鬱的無奈和悲涼,被他善良、知足、樂觀、頑強的意志深深感動。捧書在手,初讀一遍,意猶未盡,再讀一遍,細細體味,三遍讀時,邊翻邊寫。在此只選賣血一事,管中窺豹。

  許三觀一生共賣過十二次血,每次四百毫升(最後一次沒有賣成),從二十出頭直到年過六十,持續了40年。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是出於好奇。二十多歲時,他回到村裡,聽四叔說,這地方身子骨結實的人都去賣血,沒有賣過血的男人娶不到女人。賣一次血能掙三十五塊錢,和在地裡幹半年活掙得一樣多。四叔還說,人身上的血就跟井裡的水一樣,你不去打水,這井裡的水也不會多,你天天去打水,它也還是那麼多。於是,許三觀便跟著村裡的阿方和根龍一起,到縣城的醫院賣了兩碗血(四百毫升)。阿方和根龍教著許三觀,賣血前要喝水,一連得喝上十多碗,直喝到肚子又漲又疼牙根一陣陣發酸,為的是讓身上的血變多點。賣血後要去館子吃頓好飯,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這樣才踏實。這次賣血後,許三觀沒有頭暈不適,只是感覺少了些力氣。他用賣血的錢辦了件大事情,娶了媳婦許玉蘭。

  讀完《許三觀賣血記》,發現這是一個美好的故事。故事裡的人,活得簡單而直接,事情有時會因為荒唐的思路進行下去。全書以許三觀賣血的經歷為主線,年輕時,許三觀出於好奇、同時證明自己有把好筋骨而第一次賣血,第一次拿到了三十五元錢(後用來娶媳婦),在勝利飯店吃了第一盤爆炒豬肝,喝了第一次溫過的黃酒。接下來,許三觀因為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沒錢支付醫療費而賣血;又因為與林芬芳發生了關係,出於內疚而賣血,以便買些東西補償林芬芳。

是的,許三觀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經歷了那麼多次的賣血都可以讓他享有花甲,這也實在是他的命。他的人生取向就是為了——安慰生活,寧願賣血。他只是按照一種習慣了的生存方式盲目地生活,面對生活中不時從天而降的災難,沒有避讓、選擇;對自己的艱難處境,沒有抱怨、抗爭,更沒有企盼和希望,只是靠本能在生活的泥沼中撲騰。他沒有思考過災難緣何而來,沒有思考過災難背後深層的社會現狀,對災難只剩下無奈的屈從和麻木。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賣血被認為是一種缺乏尊嚴的行為,但是許三觀的每一次賣血,都是他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融合的過程,所以你能感覺到他身邊的人,他圈子裡的人,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這才是生活,這才是有感情的生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炒豬肝和溫熱的黃酒。前半部分是詼諧幽默的,時而蹙眉,時而忍俊不禁,雖然有點像鄉村愛情式的家庭鬧劇。一個總坐在門檻口無遮攔抱怨的「大喇叭」,一個自尊心極強卻做了十三年「烏龜」的送繭工,人性都是不完美的。雖然時,常談吐粗俗不堪,但仍是刀子嘴豆腐心,本性是質樸善良的。文化背景雖然沒有《活著》那麼濃厚,也沒有它那麼沉重,但卻以詼諧生動的語言快節奏巧妙的描述了中國現代史初期的發展變化歷程,使讀者很快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走進那個社會。全書運用隱隱的諷刺手法,講述著人性、生活與希望。苦難面前,小人物總是渺小的。我很喜歡也憐憫一樂這孩子。他不該承受那麼多的…從到一樂生病,我心情一直都是沉重的,甚至眼噙熱淚,總在嘆息。慶幸山河依舊,故人仍在。至於結尾,許三觀像是一個老小孩,哭訴著不再肩負「使命」的失望與感傷,有些可笑,也可愛。一生中何止闖「三關」,還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自然災害到來,許三觀為了全家人能去勝利飯店吃碗麵條而賣血;一樂、二樂下鄉插隊,許三觀賣血給一樂補身體、增開銷,不多時,又再次賣血為給二樂的生產隊隊長置辦酒菜;最後一次,也是最漫長最艱辛的一次,一樂病重,為了湊錢治病,許三觀一路賣血賣到上海;在許三觀的意識裡,賣血就可以解決災難,當他六十歲的時候,得知自己已經老到不能賣血的時候,他失望地哭了「我老了,我以後不能再賣血了,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裡遇上災難怎麼辦;」

書中有的情節,令人在捧腹之餘又延伸出了些許思考。許三觀能娶到有名的「油條西施」許玉蘭,就是因為他對許父說,他和玉蘭都姓許,嫁給他,許家就有後了,跟倒插門一樣,許父聽後欣然答應婚事;方鐵匠帶著人來抄許家的時候,臨出門,許玉蘭要求他們喝了茶水再走,一行人先是回絕,後因許玉蘭的一句:「你們喝了再走,專門為你們燒的水。」一行人又特地回來到廚房去喝水;許三觀與林芬芳發生關係之後,送去了黃豆、肉、綠豆和菊花,被林芬芳的丈夫發現,他背著東西來到許家,然後張口大罵許三觀強姦了自己的妻子,嚷嚷過後,又把東西背了回去;自然災害時,全家沒有吃的,許三觀就以畫餅充飢的方法,用語言為家裡每個人炒了一盤菜,還強調專門為誰炒的菜,別人不能咽口水;

    許三觀時代,每次賣血前要喝十多碗水,為的是讓血變多,至於血變多後也會變稀,病人輸上的效果會打折扣,他們並不關心。許三觀在趕往上海的途中,買來喜的一碗血時,來喜沒有喝水,讓許三觀只花一碗血的錢,就能輸到兩碗血的濃度,這份不摻水的濃血,是因為朋友間的情誼,陌生的病人可就沒有這個待遇了。另一方面,是賣血人的健康沒有保障。許三觀賣血的時機總是家中有災禍要用錢,卻從不考慮他當時的身體條件怎樣。前三次賣血時,他年輕身體好,間隔時間也長,賣血後並無不適。第四次賣血時,他已餓到嚴重營養不良,賣血後他眼前發黑,只靠睡覺來補。第五至十一次賣血,他在短時間內頻繁賣血,甚至為了不被拒絕,就到多個地方換著賣血,直到身子發虛、冷得哆嗦、四肢無力、暈倒在地,差點丟了性命。最後靠輸了些血,身體才漸漸好轉。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沒有人會為了掙錢去賣血。無償獻血回歸到公益屬性,對獻血者沒有經濟回報,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獻血者、用血者的身體健康和血液質量。為此,國家對獻血的條件做出了嚴格的規定,比如,身體健康,年齡在18-55周歲(多次獻血者主動要求可放寬到60周歲),兩次獻血間隔期須滿6個月,等等。獻血前,還要對獻血者進行健康徵詢,請獻血者自我排查有無不適合獻血的情形,還要通過體檢和血液檢驗,確保獻血者是健康的。獻出的血液,必須要再做一系列的檢測,確保不會給病人傳染疾病。許三觀一路賣血到上海的事情放在現在就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無論他走多少家血站,貧血和低血壓都會在獻血前篩查的時候被擋住,自然不會發生後來那一連串危險的情況。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許三觀賣血的時代已經遠去,但他為生活而奮鬥的頑強品質,以及他和千千萬萬的獻血者對他人、對社會的奉獻和愛心,永遠值得我們尊敬。許三觀生活在城市裡,他有著自己的道德準則,許多事他表面上罵罵咧咧,實際上內心善良,最後還是會去做。樸實的人生裡,他並沒有抱怨,賣血對他而言,並不是痛苦和磨難,相反,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人生的每一步,都沁進了鮮血,那樣的日子,該是多麼充實而可貴啊。許三觀這樣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愛憎分明,卻有一顆溫柔的心,更是有著那種包容一切的大愛。這本書帶給我十分的感動。但是想想也沒什麼,讀一本書,重要的是它已經帶給了我那麼多的感動,讓我看到那麼多小人物的正直和善良,以及在那個貧苦的年代人們心中也一直保留的一份善意與堅強,讓我相信世間始終存在著許多美好。但是這本書所帶來的感動和思考卻沒有停止,一部好的作品就是這麼真實的反映生活和社會,儘管這種記憶屬於一代人,但是人物背後的人性和本質卻還在繼續鮮活的存在著,一個小人物的坎坷命運和與命運頑固鬥爭的背後作者想要表達的一種對社會的思考,這一沉重的思考也將會在文壇上永遠的。

相關焦點

  • 讀書分享(一)|《許三觀賣血記》
    卑微卻偉大  ——《許三觀賣血記》閱讀報告   「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這是許三觀第一次賣血後學著根龍和阿方對飯店跑堂的招呼。很久很久以後,也許我會忘記許三觀,甚至忘記整個故事,但我一定不會忘記這句話,因為這就是這個男人酸甜苦辣一生的開始。    現在回想起來我會選擇讀這本書的原因還會覺得有些奇妙。
  • 《許三觀賣血記》——小人物的一生
    一、《許三觀賣血記》是我讀的第一本餘華的小說,不得不說,有時候真的不能只看網上那些快餐小說,多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真的能讓人有思想上的蛻變。記得剛讀完的時候,我總是在想,以後自己要是去獻完血了,也要去餐館,喊一聲『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而對吃貨來講,那段口頭炒菜更是直擊靈魂。
  • 許三觀賣血記:殘酷的年代,溫情的歲月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書是《許三觀賣血記》。餘華的書我一共讀過兩本,第一本是《活著》,這是第二本。可能是因為讀《活著》留下的「陰影」,看這本書的時候心總是繃得緊緊的,總擔心許三觀的妻子和三個兒子會相繼死去,直到看到最後一刻才鬆了一口氣。縱使生活苦難,還好他們都活著。
  • 《許三觀賣血記》:苦難以賣血的方式重複出現,看到許三觀的柔情
    《許三觀賣血記》是繼《活著》之後我看餘華的第二部作品,如果說《活著》讓我思考了我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那麼《許三觀賣血記》似乎讓我在一瞬之間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切都只是為了活著。關於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或許我們永遠都找不到一個比較正確的答案,就像餘華所說的,未來的事自己也不知道。
  • 讀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小說的結尾貌似大有深意,如何理解?
    今年春節假期期間,我系統地讀了餘華的所有書。因為我讀書講究分類攻克,如果一個作者有好作品,那最好的方式就是讀完一個作者的所有書。《許三觀賣血記》是我讀完《活著》、《兄弟》之後的第三本。書中人物許三觀,一生賣血,除了第一次賣血算是為自己,娶上媳婦許玉蘭,剩下賣血都是為了這個家。序言中,餘華提到馬提亞爾的一句話:回憶過去的生活,無異於再活一次。我當時在想,讀一本小說,何嘗不是如此呢?
  • 《許三觀》:餘華筆下許三觀賣血記的電影版
    那個壞笑的帥小子),但關於《許三觀》的故事卻說來話長,這部由中國著名小說家餘華的代表作《許三觀賣血記》改編的電影,因為它的來路周折和歷史悠久而備受中韓兩國影人的矚目和關注。因為《許三觀》是餘華的同名小說改編,所以我們在此對餘華的文化作品和造詣做一些稍微詳細的評價和解釋,以便讀者更好結合文本背景理解和賞析這部電影。
  • 『賞析』倒吊的人生的血色——關於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電影《許三觀》
    為了防止有人因賣血過多而出現意外,醫院工作人員要將賣血的人裡面色蒼白的剔除掉。因為之前已經賣過幾次血,許三觀的臉色愈發蒼白。為了能再賣一次,許三觀走出醫院,自己抓緊路邊的圍欄,倒吊在那裡,讓臉恢復血色。 同樣的場景,在原著中似乎並沒有出現。但是關於「抓緊」,餘華的作品裡也有一處令人印象深刻的表達。因為過於頻繁的賣血,許三觀體力逐漸不支。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骨子裡的善良,所帶給他活著的希望
    除了第一次賣血出於好奇和最後一次賣血出於習慣,許三觀的人生中每次賣血都是生活所迫,從表面上來看,他賣血是生活苦難帶給他的個人犧牲,其實許三觀是出於骨子裡的善良。許三觀賣的不是他血管中流淌著的鮮血,而是他的善良和對生活的希望。這是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帶給我的感受。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生活裡的擔當,是男人的魅力與最後的倔強
    「許玉蘭,我老了,我以後不能再賣血了,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裡遇上災禍怎麼辦……」——《許三觀賣血記》無意間翻到了《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這一讀便是四個小時,心情從最初的沉重到壓抑再到淚如泉湧。許玉蘭哭著去找何小勇,讓他出八角三毛錢給許三觀,何小勇不答應,許玉蘭只好嫁給了許三觀做媳婦。所以,當我讀到這個情節的時候,我不禁覺得許三觀是個有意思的人,最起碼他稱的上男人。
  • 餘華小說改編《許三觀賣血記》
    香港同流劇團—餘華同名小說改編喜劇《許三觀賣血記》(粵語發音 漢語字幕)時間:10月24
  • 《許三觀賣血記》:靠賣血度過的一生,是現實的一種
    餘華在《許三觀賣血記》韓文版自序中說:「這是一本關於平等的小說,這話聽起來有些奇怪,而我確實是這樣認為的。」「我知道這本書裡寫到了很多現實,'現實'這個詞讓我感到自己有些狂妄,所以我覺得還是退而求其次,聲稱這裡面寫到了平等。」這本書裡有「平等」嗎,有的。
  • 《許三觀賣血記》:不讀焉知生活味,重新活一回!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本書:餘華《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繼《活著》之後的又一力作,全書深刻反映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基層小人物的生活,講述了主人公許三觀靠著賣血度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惡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卻精神崩潰。
  • 《許三觀賣血記》:生活越是荒誕,成長越是艱難
    在我還沒有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許三觀賣血記》這個名字就給我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悲劇之感,像餘華的《活著》,雖為活著但是都在死去,許三觀也一樣,到最後不過會是悽悽慘慘的死去,讀完才發現,不是只有死,才能稱之為悲戚,普通人拼勁全力活著的樣子才最為苦楚。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
    許三觀賣血記(節選)許三觀是城裡絲廠的送繭工,這一天他回到村裡來看望他的爺爺。他爺爺年老以後眼睛昏花,看不見許三觀在門口的臉,就把他叫到面前,看了一會後問他:「我兒,你的臉在哪裡?」許三觀說,「爺爺,我不是你兒……」他爺爺繼續說:「我兒,你也常去賣血?」許三觀搖搖頭:「沒有,我從來不賣血。」「我兒……」爺爺說,「你沒有賣血,你還說身子骨結實?我兒,你是在騙我。」「爺爺,你在說些什麼?我聽不懂,爺爺,你是不是老糊塗了?」許三觀的爺爺搖起了頭,許三觀說:「爺爺,我不是你兒,我是你的孫子。」
  • 《許三觀賣血記》苦難中的平凡人的一生
    第一次讀餘華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看這本書是對名字有著別樣的好奇。通篇,沒有那種華麗的細膩的筆調去寫生活的大場面,他的溫情苦難是緩緩而來的。以一種悲憫的天性去試探苦難中活著的人該如何生存,如何活下去,平凡的人如何一步步活成不平凡的人生。
  • 趣談《許三觀賣血記》:被綠,出軌,賣血!卻是餘華最溫暖的作品
    如果說《活著》是絕望中帶著對苦難的釋懷,那麼《許三觀賣血記》則是在苦難中尋找出路。幸福是一種恩賜,苦難才是生活的旋律。當一個男人垂垂老去的時候,他會如何看待自己苦難的一生?有一種能力,喪失後比苦難的人生更可怕,許三觀的故事會告訴你答案。
  • 《許三觀賣血記》原著與影視對比分析
    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換錢渡過了人生一次次的難關,以許家為主線,描繪了在六、七十年代一個家庭的酸甜苦辣,以簡單的敘事、略帶傻氣的對話,將沉重的話題用輕描淡寫式的寫作方法表達人在面對厄運時對家庭、對人生、對未來的渴求。韓國翻拍中國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在保留大致情節的同時,根據國情作了許多細節上的改動,使得作品更為偏向一部家庭倫理劇。
  • 《許三觀賣血記》:在命運中掙扎的人,跨越血緣的父愛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第一部長篇小說,創作於1995年,距今已經有近十年的時間了,時間與質量使其成為了經典,也讓餘華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作家被我們熟知。這本書和《活著》的相同點是,兩本書都介紹了一個平凡男人的一生,不同的地方是,前者讀來暖心,後者讀來悲情。書中主人公許三觀,通過「賣血」度過了人生中一個又一個個難關。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精神崩潰的一刻
    這時許玉蘭來了,拉住許三觀兩隻袖管,問他:「許三觀,你這是怎麼了,你出門時還好端端的,怎麼就哭成個淚人了?」 許三觀看到許玉蘭來了,就抬起手去擦眼淚,他擦著眼淚對許玉蘭說:「許玉蘭,我老了,我以後不能再賣血了,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裡遇上災禍怎麼辦……」 許玉蘭說:「許三觀,我們現在不用賣血了,現在家裡不缺錢,以後家裡也不會缺錢的,你賣什麼血?你今天為什麼要去賣血?」
  • 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電影《許三觀》
    不過雖然說劇本立意上做了重大調整,但是劇情細節上處處都有原著的影子——許三觀跟著阿方和根龍學賣血,三個人憋尿憋得眼神迷離,一步三顛,最後終於抽完血後趴在小便池上一副「本人已死」的表情,真是笑死人了。賣完血之後原著是吃豬肝喝黃酒,電影裡是吃血腸喝濁酒,都是補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