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在命運中掙扎的人,跨越血緣的父愛

2020-12-23 情感品讀社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第一部長篇小說,創作於1995年,距今已經有近十年的時間了,時間與質量使其成為了經典,也讓餘華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作家被我們熟知。這本書和《活著》的相同點是,兩本書都介紹了一個平凡男人的一生,不同的地方是,前者讀來暖心,後者讀來悲情。

書中主人公許三觀,通過「賣血」度過了人生中一個又一個個難關。許一樂、許二樂、許三樂是許三觀的三個兒子。雖然起名有些隨便,但是許三觀對於這三個孩子的愛的的確確非常深厚溫柔。而每一次賣血,也都是為了孩子,即便許一樂不是他的親生兒子。但是在他老了,第一次想為自己賣一次血的時候,卻沒人要了,這讓許三觀崩潰。

親情,是這本書的故事線。讀《許三觀賣血記》總有一種感覺,許三觀這人文化不高,思想覺悟也不高,但是做人很講道理。即便他咬牙切齒給別人養了十幾年的兒子,但最終,作為父親的愛,給的最多還是大兒子許一樂。這本書以激烈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小人物對於不公命運的反抗,同時溫情脈脈的給我們演義了一個父親的溫柔善良

01一盤炒肝,二兩黃酒!黃酒記得溫一溫。

「這賣血一開始賣的是血,後邊賣的是力氣,最後賣的就是命了」,這是許三觀告訴來喜、來順的話。

「賣血」這兩個字看著讓人渾身難受,仿佛是與惡魔做交易一般。其實這個比喻也沒錯,雖然科學證明適當獻血並不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但是很明顯,那個年代用血換錢的行為,就是透支生命,而且因為衛生條件不佳,很多人因此染上了愛滋病。

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是為了娶媳婦兒,這可能是唯一一次與自己有點關係的賣血經歷。他遇到了兩個人,一個叫阿方,一個叫根龍,這兩個人告訴許三觀賣血掙錢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幫助許三觀度過了很多次坎坷,同時也貫穿他的一生。

(油條西施)許玉蘭在認識許三觀之前是有男朋友的,他叫何小勇。他是許三觀大兒子許一樂的親爹,這件事許三觀多年之後才知道,而且為之崩潰。

但是許三觀就是喜歡許玉蘭,而且聰明的他只用了一段話就說服了丈人將女兒嫁給自己。

他找到丈人說:「你沒有兒子,你家要斷後的,除非有人倒插門。你把許玉蘭嫁給我,我們的孩子也姓許,這樣咱們兩家的香火就都接上了,我就像是倒插門一樣。」

這句話說到了老許的心眼裡,他覺得這個年輕人不錯,這的確是個好辦法!

就這樣,許三觀去賣了血,掙了35元錢,這在當時也算是一筆「巨款」。他覺得這筆錢要花在刀刃上,所以決定拿它去娶媳婦兒。第一次賣血沒有太多不適,阿方和根龍教他:賣血前要喝幾大碗水,喝到牙根都是酸的,這樣血就稀釋了,就多了。好像是收廢品往裡邊加磚頭一樣的方法。賣完血要去勝利飯店點一盤炒肝,二兩黃酒。炒肝是生血的,黃酒是活血的。

許三觀買了一條煙,兩瓶酒去提親了。她給徐玉蘭花了八角三分錢,請她吃了一下午,成了名正言順的夫妻。

這個平凡的「聰明人」,從此找到了賺錢的道路,並且一直不曾回頭。

02跨越「血緣」的親情,是最溫柔的。他從來不求回報,只願你安康一生。

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是為了娶媳婦兒。

許三觀一生中賣了十一次血,除了第一次為了娶媳婦兒,之後的每一次都是為了這個家,為了膝下那三個兒子。而最讓他「失血」的,卻是老大許一樂,當許三觀知道許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的時候,他很暴躁!他打了許玉蘭,並且從此決定不再疼愛大兒子,不給他花自己拿命換來的錢。

許三觀不是個聖人。

不管是哪個男人,在知道自己養了十幾年的兒子不是自己的親兒子的時候,都不會坦然接受,必定是大吵大鬧,生不如死。

但是正因為如此,他的父愛,才是這世上最溫柔,最厚重的。

書中有一段情節把我看哭了,許三觀帶一樂吃麵條。

一樂爬到了許三觀的背上,許三觀背著他往東走去,先是走過了自己的家門,然後走進了一條巷子,走完了巷子,就走到了大街上,也就是走在那穿過小城的河流旁。許三觀嘴裡不停的罵著一樂:」你這個小崽子,小王八蛋,小混蛋,我總有一天要被你活活氣死。你他*的想走就走,還見了人就說,全城的人都以為我欺負你了,都以為我這個後爹天天揍你,天天罵你。我養了你十一年,到頭來我才是個後爹,那個王八蛋何小勇一分錢都沒出,反倒是你的親爹。誰倒黴也不如我倒黴,下輩子我死也不做你的爹了,下輩子你做我的後爹吧。你等著吧,到了下輩子,我要把你折騰的死去活來......「

一樂看到勝利飯店明亮的燈光,他小心翼翼的問許三觀:「爹,你是不是要帶我去吃麵條?」

許三觀不再罵一樂了,他突然溫和的說道:

「是的。」

正逢災年,全家都是餓的肚皮快要貼到屁股上。在快要餓死的當空,許三觀決定去賣血,讓全家吃頓飽飯。他拿著賣血得來的三十五元錢,叫著徐玉蘭和二樂三樂去勝利飯店吃麵,讓他們穿上最好的衣服,就像是過年一樣。獨獨給了一樂五角錢,讓他去買個烤白薯。

這也是人之常情,許三觀心裡想:「老子養你沒問題,但是這錢是老子拿命換的,不能給你花。」

但是許一樂不懂,為什麼父親他們去吃麵不帶我?由此他記恨父親,所以便離家出走。可他畢竟是個孩子,沒走多遠便回了家,只是坐在鄰居家門前。即便許三觀嘴裡說著不去找這個小王八蛋,但是終究還是出了門,在寒冷的夜找到了自己的兒子許一樂,並且背著他去吃了一碗麵。

看到這裡,我的眼淚就如同許三觀的眼淚一樣,控制不住的流到手背上,滴到地上。如果許一樂是許三觀的親生兒子,他是最疼愛許一樂的,因為這孩子從小就和他親,總是喜歡跟著他。但命運就是這樣,許一樂不是他的種,他接受不了這一切。可是許三觀平凡人的偉大就體現在這裡,即便如此,對於許一樂這個「親兒子」,許三觀還是打心眼裡愛著。

在這之後,許三觀每一次賣血,都是為了度過家裡的難關。可是命運就是這樣,它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憐的人。

恰逢「文化大革命」,許一樂被派去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可是這孩子日益消瘦,最終得了很嚴重的肝炎。小城市治不好,許三觀叫妻子許玉蘭帶著孩子去上海,去大城市治病,自己湊夠了錢就去找他們。

許三觀能怎麼湊錢?賣血罷了!

從他們的城市到上海有很遠,要坐船去,經過很多個城市。每到一個城市,許三觀就下船去賣一次血,每賣一次血,許三觀就吃一次炒肝,喝二兩黃酒。可人不是機器,頻繁的賣血最終會把命賣掉,許三觀眼前越來越黑,身體越來越冷。終於,在第三次賣血後他昏了過去,賣了400毫升血,醫生給他輸了700毫升。結果就是,賣了三次的血,只得了兩次還不到的錢。

許三觀很煩!

頻繁的賣血已經導致他的血壓極低,很多次都徘徊在死亡的邊緣。但是救兒子的信念,支撐著他活了下來。

不由得想起一本書:《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讓我深刻的明白了「信念」的含義與力量,書中主人公哈羅德正是靠著「信念」的力量徒步走完了627英裡,歷時87天。許三觀就是中國版的哈羅德,為的是救自己的「親兒子」許一樂。

終於,他到了,別人指著一個空著的病床告訴他:「這就是許一樂的病床。」

這個堅強的男人嚎啕大哭,他以為一樂死了,他覺得是自己太慢了。

不過好在一樂並沒有死,只是許玉蘭帶他出去了一趟。

許三觀又哭了,剛才是因為想到了許一樂死了所哭。這一次是因為許一樂沒有死所以哭。

這段跨越「血緣」的親情,讓人動容。這個平凡的小人物,是個偉大的父親。父愛在我們的腦海中往往是深沉的,我們常說父愛如山,深沉且厚重。父愛總是不流於表面,沒有華麗的外表。但是每當我們有了過不去的坎,父親卻是願意拿命去挽救我們的人。

03我們都會老去,但是身為人父的責任,已經銘刻在自己的血液當中。

我們都會老去,不管你是否願意。

人的一生仿佛過的很漫長,又仿佛轉瞬即逝。當我們回頭看時,當初的溝溝坎坎,當初的蜜語甜言,都變得模糊且美好。

許三觀是幸運的,這比《活著》一書中福貴的一生可幸運太多了。

福貴最後除了老黃牛,已經沒有人能陪著他,他親手送走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子、女兒。

為什麼說許三觀是幸運的?因為沒有親人離開他,在他老去之前。

轉眼許三觀已經六十多歲了,路過勝利大飯店,他突然聞到了從裡邊傳出來的炒肝的香味,他想吃極了。所以他決定再去賣一次血,距離上次賣血已經過去多年,三個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有了穩定的工作和家庭,家裡也不再缺錢少糧。當時我不明白為什麼如今的許三觀想吃炒肝還要去賣血?

不過後邊我就明白了,他心裡想著:「我想吃炒肝,我再去賣一次血吧!以前吃炒肝是為了賣血,這次賣血是為了吃炒肝。」

是啊,以前賣血都是為了家人,為了孩子。這一次,就為了我自己吧!

但是很不幸,收血的人不要許三觀的血,嫌他老,還諷刺他說:「你的血沒人會要,只有油漆匠會要!因為他們用豬血,哈哈。」這是第一次沒有賣血成功,這也是第一次為了許三觀自己。

從醫院出來,許三觀越想越氣,越走越想哭。走著走著,他敞開衣服讓寒風吹著自己的胸膛,淚流滿面。感受著刺骨的寒冷,他想吃炒肝,喝黃酒。

人們都認識許三觀。

終於有人去告訴許玉蘭:「你別炸油條啦,你家男人在大街上哭,你快去看看!」

許玉蘭問許三觀為什麼哭?許三觀的回答讓我淚水瞬間填滿了雙眼。

「我想吃炒肝,喝二兩黃酒。」

「但是他們不要我的血,他們嫌我老,還說我的是豬血。」

「沒人要我的血了,如果以後家裡再有什麼災禍,我該怎麼辦?」

許玉蘭安慰他,帶他去勝利大飯店吃炒肝,他還是那麼熟練的一拍桌子:「一盤炒肝,二兩黃酒,黃酒要溫一溫.....」

說到這裡,許三觀哭的更兇了。突然很心疼這個男人,唯一一次為了自己賣血,卻被嫌棄太老。即便是如此,讓他痛哭的原因,卻是無法再幫這個家渡過難關。

即便這個男人已經很老了,即便他已經沒辦法再賣血,但是對於家庭的責任感,對於親人的守護欲望,已經深深的刻進了他的靈魂,他的生命。

相關焦點

  • 《許三觀賣血記》苦難中的平凡人的一生
    第一次讀餘華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看這本書是對名字有著別樣的好奇。通篇,沒有那種華麗的細膩的筆調去寫生活的大場面,他的溫情苦難是緩緩而來的。以一種悲憫的天性去試探苦難中活著的人該如何生存,如何活下去,平凡的人如何一步步活成不平凡的人生。
  • 《許三觀賣血記》原著與影視對比分析
    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換錢渡過了人生一次次的難關,以許家為主線,描繪了在六、七十年代一個家庭的酸甜苦辣,以簡單的敘事、略帶傻氣的對話,將沉重的話題用輕描淡寫式的寫作方法表達人在面對厄運時對家庭、對人生、對未來的渴求。韓國翻拍中國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在保留大致情節的同時,根據國情作了許多細節上的改動,使得作品更為偏向一部家庭倫理劇。
  • 《許三觀》:餘華筆下許三觀賣血記的電影版
    《許三觀賣血記》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中國解放初五六十年代,作為普通家庭一家之主的許三觀為生活所迫,一次次為妻子、孩子、情婦而去賣血換錢換食物的辛酸感人故事。他靠著賣血度過了人生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許三觀經歷了中國很多的巨變,經歷了大食堂時期,也包括六十年代的饑荒,一家三口靠喝稀玉米糊糊度過(80後也許還能從父輩那裡聽到這個故事)。
  • 《許三觀賣血記》:苦難以賣血的方式重複出現,看到許三觀的柔情
    《許三觀賣血記》是繼《活著》之後我看餘華的第二部作品,如果說《活著》讓我思考了我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那麼《許三觀賣血記》似乎讓我在一瞬之間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切都只是為了活著。關於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或許我們永遠都找不到一個比較正確的答案,就像餘華所說的,未來的事自己也不知道。
  • 『賞析』倒吊的人生的血色——關於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電影《許三觀》
    為了防止有人因賣血過多而出現意外,醫院工作人員要將賣血的人裡面色蒼白的剔除掉。因為之前已經賣過幾次血,許三觀的臉色愈發蒼白。為了能再賣一次,許三觀走出醫院,自己抓緊路邊的圍欄,倒吊在那裡,讓臉恢復血色。 同樣的場景,在原著中似乎並沒有出現。但是關於「抓緊」,餘華的作品裡也有一處令人印象深刻的表達。因為過於頻繁的賣血,許三觀體力逐漸不支。
  • 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電影《許三觀》
    河正宇導演的電影《許三觀》是一部劇本改編很成功的作品,劇本很精準的抓到了原著中沒那麼重點描寫的父子感情,並把這種感情放大了出來。很多人可能會說,劇本失掉了原著小說中那種主人公不斷和命運進行對抗但是總是無能為力的精髓,可是畢竟電影追求商業結果,小說中最精彩的部分如果拍出來,恐怕這電影就徹底變成了小眾作品。
  • 讀《許三觀賣血記》有感
    《許三觀賣血記》有一股溫情在默默流淌,散遍全身,化作眼淚,觸動了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這是一個關於丈夫和父親的最圓滿的夢。《許三觀賣血記》這本小說,餘華並沒有用很多華麗的詞語,或許那些華麗的詞放在許三觀這樣一個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也有些不合適吧!他只是把時間線拉得很長,圍繞著許三觀一次次賣血的經歷寫出了許三觀艱難的一生,沒有絢麗的情節,只有一個簡單的故事和許三觀傳奇的一生。
  • 《許三觀賣血記》:生活越是荒誕,成長越是艱難
    在我還沒有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許三觀賣血記》這個名字就給我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悲劇之感,像餘華的《活著》,雖為活著但是都在死去,許三觀也一樣,到最後不過會是悽悽慘慘的死去,讀完才發現,不是只有死,才能稱之為悲戚,普通人拼勁全力活著的樣子才最為苦楚。
  • 讀《許三觀賣血記》:我發現有擔當的男人,都具有這幾個特質
    導語:餘華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作者,之前看過他的《活著》、《第七天》等等作品,他的每本作品都是非常的細膩,而且讓人回味無窮,尤其是《活著》,影響力更是巨大,還被翻拍成了電影。最近,我又讀完了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這部小說和《活著》一樣,通俗易懂,剛拿起書就能一口氣讀完。
  • 許三觀,國產原著,韓國拍攝一個隨處可見的小人物賣血養家記
    賣血記》拋棄了餘華原著中小人物在歷史變遷中的無助和荒誕感,注入了韓國電視劇家庭溫情的核心倫理,使得「父愛妻從子孝」變成了電影的主題。但是期待看到如同李滄東《薄荷糖》,金基德《收信人不詳》這樣具有厚重歷史感的韓國電影的觀眾可能會失望,因為電影《許三觀賣血記》本質來說只是一部精緻版的韓劇。
  • 《許三觀賣血記》——小人物的一生
    一、《許三觀賣血記》是我讀的第一本餘華的小說,不得不說,有時候真的不能只看網上那些快餐小說,多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真的能讓人有思想上的蛻變。記得剛讀完的時候,我總是在想,以後自己要是去獻完血了,也要去餐館,喊一聲『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而對吃貨來講,那段口頭炒菜更是直擊靈魂。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骨子裡的善良,所帶給他活著的希望
    除了第一次賣血出於好奇和最後一次賣血出於習慣,許三觀的人生中每次賣血都是生活所迫,從表面上來看,他賣血是生活苦難帶給他的個人犧牲,其實許三觀是出於骨子裡的善良。許三觀賣的不是他血管中流淌著的鮮血,而是他的善良和對生活的希望。這是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帶給我的感受。
  • 餘華小說改編《許三觀賣血記》
    悲慘世界中的喜劇式生存方法。生活,要笑著過。我不賣笑,我笑著賣血!劇情簡介《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的同名小說,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欲望。許三觀靠著賣血度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惡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話劇圍繞絲廠工人許三觀,他初次賣血是由於好奇和為了證明自己身體強壯,賣一次血便可以賺到三十五塊人民幣,剛好足夠迎娶人稱「油條西施」的許玉蘭,而他的賣血人生便在樂觀與溫情之中展開...
  • 《許三觀賣血記》:雖然你不是親生的,但11年來,從來沒有虧待你
    餘華,先鋒派代表作家之一,善於用淋漓的鮮血揭露人性,其寫作手法在《許三觀賣血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人性是複雜了,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01許三觀面對不是親生的許一樂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主人公許三觀和許玉蘭結婚,生下了許一樂、許二樂、許三樂三個兒子,日過過的雖然清苦但卻很幸福。
  • 《許三觀賣血記》:靠賣血度過的一生,是現實的一種
    餘華在《許三觀賣血記》韓文版自序中說:「這是一本關於平等的小說,這話聽起來有些奇怪,而我確實是這樣認為的。」「我知道這本書裡寫到了很多現實,'現實'這個詞讓我感到自己有些狂妄,所以我覺得還是退而求其次,聲稱這裡面寫到了平等。」這本書裡有「平等」嗎,有的。
  • 《許三觀賣血記》:為孩子賣血,但最後陪著自己的只有妻子
    哪怕是許三觀這樣一個小人物,他的一生也是在圍繞著孩子度過。但臨到老了,才發現在自己身邊的不是付出最多的人。 為了擺平一樂創下的禍事,許三觀只好再次賣血。 後來,在荒年的時候,許三觀家中的存糧全部吃完了。看著三個孩子餓的面黃肌瘦,許三觀只好再一次賣血。 孩子長大了,下鄉了。為了解決孩子回城的問題,他又去買了一次血。他本以為事情就這樣解決了,誰曾想生產隊長進城時又指定要在他家吃飯。
  • 讀書分享(一)|《許三觀賣血記》
    卑微卻偉大  ——《許三觀賣血記》閱讀報告   「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這是許三觀第一次賣血後學著根龍和阿方對飯店跑堂的招呼。很久很久以後,也許我會忘記許三觀,甚至忘記整個故事,但我一定不會忘記這句話,因為這就是這個男人酸甜苦辣一生的開始。    現在回想起來我會選擇讀這本書的原因還會覺得有些奇妙。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
    許三觀賣血記(節選)許三觀是城裡絲廠的送繭工,這一天他回到村裡來看望他的爺爺。他爺爺年老以後眼睛昏花,看不見許三觀在門口的臉,就把他叫到面前,看了一會後問他:「我兒,你的臉在哪裡?」許三觀說,「爺爺,我不是你兒……」他爺爺繼續說:「我兒,你也常去賣血?」許三觀搖搖頭:「沒有,我從來不賣血。」「我兒……」爺爺說,「你沒有賣血,你還說身子骨結實?我兒,你是在騙我。」「爺爺,你在說些什麼?我聽不懂,爺爺,你是不是老糊塗了?」許三觀的爺爺搖起了頭,許三觀說:「爺爺,我不是你兒,我是你的孫子。」
  • 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世界裡一場滑稽又真實的鬧劇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普通工薪階層賣血的故事,這就是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書裡記錄了許三觀的六次賣血經歷,把整個故事看下來,才會發現許三觀賣血一次比一次困難,過程也一次比一次坎坷。許三觀是城裡絲廠的送繭工,但是他有一個在農村的爺爺。
  • 中國版《許三觀賣血記》要來了,張偉平或許重出江湖
    張偉平在運作中國版《許三觀賣血記》的消息,其實早就有風聲,2014年就曝出《許三觀賣血記》正在上海秘密拍攝,主演顏丙燕也是那時曝光的。只不過一直沒有官方正式宣傳出爐,也沒有上映消息,人們漸漸把它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