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平臺打響順風車「搶位戰」 監管難題有待破解

2021-01-18 金融投資網

● 繼2016年的燒錢大戰、2018年的至暗時刻,順風車行業發展到了第6個年頭。2020年被一些人認為是順風車經歷整改期後的重啟之年

● 今年,各大平臺再度打響順風車領域「搶位戰」。不過,對於近年來屢出問題的順風車來說,保證出行安全才是生存下去的王牌

● 順風車與計程車、「黑車」之間的法律界限尚未得到清晰界定,給監管帶來了諸多難題。推進順風車健康發展,需要不斷完善制度設計,構建更加全面、細化的行業監管體系

共享出行行業烽煙再起。

近期頻傳,順風車市場佔有率第一的嘀嗒出行考慮赴港IPO募資5億元美元。與此同時,滴滴出行也頻頻出手。一方面,對傳統計程車業務進行升級,更名為「快的新出租」,同時還投入1億元專項補貼;另一方面,拆分出「青菜拼車」和「花小豬」兩個子品牌,此舉被認為是其重回順風車市場的重要布局。

2020年,各大平臺再度打響順風車領域「搶位戰」。不過,對於近年來屢出問題的順風車來說,安全才是生存下去的王牌。

選擇順風車出行,乘客最關心哪些方面?近日公布的一份調研數據顯示,近五成受訪用戶認為順風車服務需要確保合乘雙方人身、財產、信息安全。然而,由於順風車與計程車、「黑車」之間的法律界限尚未得到清晰界定,也給監管帶來了諸多難題。

在業內人士看來,推進順風車健康發展,仍需要不斷完善制度設計,構建更加全面、細化的行業監管體系。

共享出行前景廣闊

發展歷程一波三折

「疫情之後,快接100單了。」順風車車主趙陽(化名)表示,因疫情期間出行需求減少而一度離開順風車平臺的他,最近的使用體驗非常良好。

起初,趙陽拉順風車是為了節省通勤成本,當接到50單、100單的時候,相比收益,他開始更在意社會效益和出行體驗。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反思兩年的滴滴出行接連在順風車領域進行重啟嘗試,行業格局同時也在「重啟」,以順風車起家的嘀嗒出行公布,拿到了近7成順風車市場份額,並在成立6年的時間節點上曬出了成績單:截至今年8月31日,平臺整體註冊用戶數量突破1.8億,註冊車主數量突破1900萬。

6年的發展時間不算短,順風車市場也是一波三折。

採訪中,城市智行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沈立軍把這6年分為三個階段:2014年底到2016年底,是順風車這個新業態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開創期和探索期;第二階段,2016年底到2018年秋,是順風車野蠻發展期;第三階段,2018年接連發生兩次行業惡性案件之後,行業出現了關於「真順風車和偽順風車」的理性討論,隨後行業開始回歸理性發展階段。

在順風車市場野蠻發展期,趙陽的順風車體驗尤其不好,經常遇到「必須在某一分鐘出發,早一分鐘都不行」、遲到20分鐘但毫無歉意的乘客,在那之後,他不再選擇運力緊張、乘客容易混淆的平臺。

隨著疫情影響逐漸消退,趙陽的直觀感受是順路訂單變多了,了解順風車的人也多了,「因為快車、專車是專職運營,司機每天接觸很多人,而真正的順風車接的是順風出行的訂單」。

繼2016年的燒錢大戰、2018年的至暗時刻,順風車行業發展到了第6個年頭。2020年被一些人認為是順風車經歷了整改期後的重啟之年,不過,當大眾視野再次聚焦在這個行業的時候,才發現行業格局已經發生變化。

市場中有觀點認為,順風車可以作為城市公共運輸的補充而存在。艾媒諮詢機構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順風車用戶規模將達2.49億人,中國順風車需求長期存在且呈現日漸增多的趨勢。據公安部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底中國私家車保有量約為2.07億輛,每天至少有60%的車輛會上路,平均每輛車有3.5個座位是空的,往返一趟也就意味著每天有7億個空座。假設只有1%被共享,便是700萬個座位。由此來看,順風車並非只是一個小市場,未來有可能成為大眾出行的主流市場之一。

《2014-2020中國順風車行業發展藍皮書》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各地有17家信息平臺公司在400多個城市開展順風車業務,累計註冊車輛3000萬輛,註冊乘客3億人。

安全事故陰影仍在

行業發展阻力頗多

順風車作為純粹共享經濟的代表之一,其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近幾年出現的安全事故所暴露出的安全隱患,無疑對行業發展及市場推廣構成了阻礙。

2018年,接連經歷兩起順風車司機殺人事件,滴滴順風車業務被主管部門要求下線,6部門約談8家網約車順風車平臺,嚴禁以順風車名義從事非法營運。

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蔡團結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和網約車不同的是,私人小客車合乘,也稱拼車、順風車,是由合乘服務提供者事先發布出行信息,出行線路相同的人選擇乘坐合乘服務提供者的小客車、分攤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費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

根據業內人士的解釋,這裡所稱的合法的私人小客車合乘應當具備兩個核心要件:一是以滿足車主自身出行需求為前提;二是分攤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費互助。然而,彼時一些平臺公司推出的順風車業務增加了過多的社交功能,偏離了提供出行服務的本意,甚至有的平臺公司以順風車名義行非法營運之實,存在巨大安全隱患。

出行安全隱憂的背後,進一步牽涉到平臺運營模式及規則、行業治理標準規範的統一和完善。一直以來,「順風車是不是網約車」這一話題都備受輿論關注,而由於市場認知的模糊及行業治理標準的不統一,給市場推廣帶來了不可忽視的阻力。

「有一些地方會對真順風車以非法營運進行處罰,這說明我們的工作做得還不夠,我們還需要跟當地管理部門進行更多的溝通,儘快對什麼是真順風車,什麼是非法營運形成共識。」在近期召開的第二屆中國順風車健康發展法律論壇上,嘀嗒出行聯合創始人、運營副總裁李躍軍在演講中表示。

對此,地方政府的態度各不相同:有的地方沒有出臺管理細則,就按非法營運網約車的名義處罰順風車;有的地方則按自己的理解,簡單認為順風車是分攤油錢,否則就是非法營運。

「順風車監管較為困難,由於各地政府對計程車業務的態度不同,對待順風車問題的標準也不同,因此每個城市的具體情況是不一樣。」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院長傅蔚岡說,對於順風車的非盈利性行為,監管無法發揮作用;對於以順風車名義非法盈利的行為,則有罰款、扣押駕照等處罰措施。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判斷真順風車的核心要素應該是非經營性、非盈利性。不過,針對如何界定順風車的合乘分攤出行成本現在其實不太容易,如何認定「車主不以盈利為目的」也是一個難題。

交通運輸部管理幹部學院教授張柱庭認為,首先,順風車平臺收取信息費後具有盈利屬性是毫無疑問的,因此平臺應當將其盈利屬性告知公眾,不能打著公益旗號進行盈利。其次,平臺及真正的順風車都必須遵守順風車規則,例如應當是「車找人」,不能採用計程車「人找車」的信息發布方式,順風車車主可以免費或者與合乘人員分攤油費、通行費等。平臺只是信息發布與信息接收者,不參與分成,可以收取信息服務費但必須對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以及合規性承擔責任。

傅蔚岡認為,通過控制價格的手段來控制盈利與否是比較合理的,如浙江杭州曾要求合乘的順風車價格不得超過巡遊出租汽車每公裡裡程運價的50%。

監管難題有待破解

多元治理值得鼓勵

記者注意到,中國順風車健康發展法律論壇上發布了《引導順風車事業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合肥行動計劃》,宣布順風車法律及標準化工作委員會成立,年內將會同全國性法律研究、道路運輸、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機構出臺首部順風車聯合團體標準。

「有標準是好的,但每個企業標準不同,企業的標準的好壞及落實情況會影響用戶選擇,如何制定一個能夠把用戶需求和車主需求結合在一起的標準是目前問題所在。」傅蔚岡說。

對於出臺順風車團體標準,張柱庭表示並不看好:一是團體標準沒有強制約束力;二是即使約束也只能約束團體成員,不能約束順風車車主,更不能約束乘客;三是城市與城市政策之間的差異性,必然導致團體標準難以相融。

張柱庭告訴記者,國務院2016年發布的第58號文件在順風車的制度設計中要求城市政府制定規則,所以對順風車的管制是一城一策。因此,應當由地方人民政府出臺相應的地方規章或地方規範性文件。在他看來,上述社會團體有無資格制定標準也是問題,因為社會團體制定團體標準的資格是由國家標委會授權的。

關於強制性,傅蔚岡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如果是制定強制性的法律標準,個人感覺比較困難。因為順風車本身是非盈利性的,除通過網際網路發展起來的順風車服務,小區內搭便車等也屬於順風車的範疇。如出臺針對網際網路進行的順風車服務的標準,則可能對行業發展會起到推動作用。但如果標準制定的不合理,則可能會對整個順風車行業帶來不好的影響,如規定順風車為本地車牌等。所以不能簡單判斷標準的好壞,更要看標準是否合理。」

在上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副主席王平生認為:「順風車有許多難關需要攻克,有許多的法律問題需要釐清,有許多的技術標準、法律標準需要建立。」

在張柱庭看來,雖然目前國家層面沒有單獨的順風車立法,但平臺必須遵守電子商務法、網絡安全法、有關治安管理的法律是毫無疑問的。同時,平臺是企業,還必須遵守安全生產法。

關於順風車的立法,張柱庭認為,應當按國務院要求呼籲出臺順風車的地方法規或地方規章,而非全國性的法律、行政法規、規章。此外,出臺地方法規、規章或規範性文件應當把握好三個方向,一是不要無限放大順風車的功能,國家的大政方針還是大力發展公共運輸為主;二是要牢牢把握地方事務的本質特徵,解決本地順風車突出的問題;三是制定標準應考慮地方標準,地方標準與地方法規、規章或規範性文件才能更好銜接。

張柱庭還強調,應呼籲平臺行業自律為主,他律為輔;呼籲順風車車主與平臺自律,遵守已有法律法規。

傅蔚岡則認為不需要進一步立法,也不需要建立過多的法律標準,目前的主要問題是區分順風車是否為盈利性質。

採訪中,還有業內人士表示,當我們關注平臺的競爭、理念的更新、技術的迭代時,順風車準入、監管和安全的邏輯起點卻往往被忽視。

對於如何在有效監管以及企業發展之間找到平衡,張柱庭認為,安全是底線,因此政府公安、網信等部門的監管應當把事人與企業的安全監管放在首位,在確保安全前提下做到安全發展。

「消費者在選擇順風車時已經作出了價格與安全性的衡量,因此在監管方面,要留出供消費者選擇的空間,若監管過於嚴苛,或將影響順風車的發展。此外,規定安全底線也無法完全阻止事故的發生,需要接受安全事故的發生,不能因事故的發生而否定整個行業。」傅蔚岡說。

對此,也有專家表示,各地政府對順風車的監管缺乏相應的手段,現在主要還是處罰,有一些地方制定了順風車的規範性文件,它有處罰的依據;如果沒有的話,很多地方是以計程車或者網約車經營管理辦法來進行處罰。事實上,把順風車作為一個計程車的下位概念來理解,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對順風車的管理,應該採取多元治理的措施,除了技術標準之外,認證、認可、第三方監管等措施也是必要的。

相關焦點

  • 順風車需破解兩道難題:「真順路」和「低定價」
    國家知識產權局智慧財產權出版社法律編輯室主任齊梓伊表示:「順風車是一件社會事業,健康發展需要發揮兩個積極性,一個是政府監管的積極性,一個是平臺合規發展的積極性。」順風車業務的兩大核心:「真順路」和「低定價」來自艾媒諮詢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順風車用戶規模為1.98億人,隨著順風車社會價值逐步得到認可,預計到2020年,中國順風車用戶規模將達2.49億人。
  • 嘀嗒哈囉等順風車平臺公司被約談 順風車安全難題如何解決?
    據交通運輸部官網消息,12月7日,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組織對嘀嗒、哈囉等順風車平臺公司進行了提醒式約談。提醒指出,近期媒體多次報導嘀嗒、哈囉等順風車平臺公司產品有關問題,主要是「附近訂單」功能偏離順風車本質,涉嫌以順風車名義從事非法網約車業務,用戶頭像顯示性別、開展長途城際服務等方面存在安全風險隱患。
  • 順風車問題如何解決? 監管部門需加強監管
    前段時間,順豐車受害事件將順風車推上風口浪尖,知道現在,如何有力監管順風車依然成為難題。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鼓勵並規範私人小客車合乘的政策導向。
  • 回歸初心:什麼是順風車的解困之道?
    順風車市場的野蠻生長,很快暴露出各網約車企業平臺在用戶個人信息隱私保護、乘客人身安全、非法經營道路客運等方面存在的多重隱患,成為社會各界矚目的焦點。就在各網約車平臺緊鑼密鼓對順風車業務進行整改的時候,2018年接連發生在滴滴平臺上的兩起安全事故,直接把整個順風車行業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 順風車監管:怎麼看、怎麼辦
    原標題:順風車監管:怎麼看、怎麼辦來源:經濟觀察網繆因知/文 12月7日,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組織對嘀嗒、哈囉等順風車平臺公司進行了提醒式約談。2018年5月和8月,連續發生兩起順風車司機殺害乘客的慘案,曝出司機可以對乘客自由評價、標註「長相甜美」「穿絲襪」等爭議,導致順風車業務在全國範圍內的長時間整頓。如今,對順風車的「嚴格監管」思路依然佔據上風。
  • 多家順風車平臺近日被約談 「真順路」才能「非盈利」
    家住東莞的翟女士近日乘坐順風車出行,體驗卻很不順心。「平臺顯示這單順路程度60%,但對繞路也沒有任何處理。」翟女士遭遇的情況並不鮮見。近期有部分順風車平臺開通了「附近訂單」「附近乘客」等功能,讓原本按既定線路順風搭客的車主可以中途增加線路和訂單。不少乘客在搭載順風車時,發現並不一定順路,還出現了亂收費和議價的情況。「最近搭了幾次順風車,明顯覺得價格漲了不少。」
  • 第二屆中國順風車健康發展法律論壇收穫多方寶貴建議 嘀嗒出行與...
    而如何正確的用法律的科學視角,來有效解決順風車行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難題和困境,推動順風車行業的法治建設,讓真順風車能夠更好地發揮出巨大社會價值,也將是今後一段時期,順風車行業,政府,法律界和廣大車主和用戶共同努力的方向。
  • 台州市全周期立體化監管破解招投標監管難題
    針對工程建設領域部分投標人、代理機構和業主為了謀求利益,在招投標活動中圍標、串標、違規幹預招投標等亂象,台州市攻堅破難,切實解決招投標活動中信用建設與管理、招標審查與備案、開標評標監管、標後履約監管等難題。
  • 滴滴順風車本月強勢回歸!交通部回應:將嚴厲整治私家車主!
    當王興決定做美團打車,並且已經開放了北京司機端註冊,喊出「滿20萬人就開戰」時,程維只用了五個字回應「爾要戰,便戰」!13世紀,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後,曾派出一支商隊前往西方,路經中亞花剌子模國,商隊被殺害,後來成吉思汗派出的主使官也相繼被殺。於是成吉思汗決定西徵,並派人給花剌子模國王送去戰書。
  • 哈囉、嘀嗒順風車被提醒式約談 網約車平臺變現路在何方
    本報記者 郭夢儀 北京報導對於網約車行業而言,順風車的合規問題始終是一把懸頂之劍。12月7日,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組織對嘀嗒、哈囉等順風車平臺公司進行了提醒式約談。提醒指出嘀嗒、哈囉等順風車平臺公司的「附近訂單」功能偏離順風車本質,涉嫌以順風車名義從事非法網約車業務,用戶頭像顯示性別、開展長途城際服務等方面存在安全風險隱患。獨立分析師林才濤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次約談叫提醒式約談,是事前監管。「看到網際網路這塊,監管的腳步已經走到預防性的階段,所以相關部門對順風車的理解很透徹了。
  • 網約車二戰打響:模式之爭下,乘客、司機、平臺的三方博弈
    採訪了各群體中有代表性的樣本,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 第一,居住在一二線城市、薪資暫時達不到中產的年輕「打工人」,對網約車在價格上的優惠抱有執念。相較於時間成本,他們更在乎金錢成本,會因為優惠和更便宜的打車價,在各大網約車軟體之間反覆橫跳——在比較之中,對平臺的權衡和抱怨也應運而生。
  • 順風車不跑偏才能一路「順風」
    近期有順風車平臺開通了「附近訂單」「附近乘客」功能,讓原本按固定線路順風搭客的車主可以自由選擇線路和訂單了。這一新功能引起廣泛爭議,被質疑在變相開展網約車業務。隨後,交通運輸部約談了幾個相關平臺,指出新功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平臺對此作出整改承諾。
  • 達摩克利斯之劍,滴滴順風車不是那麼「一路順風」
    該筆訂單中,車主由於收取高速費高於實際產生的費用且未主動退還乘客違反平臺規則,滴滴順風車呼籲和懇請大家文明乘車,遇到糾紛時根據規則或平等協商的方式解決。和其他四輪車業務相比,滴滴順風車發生糾紛和治安事件的頻率更高,主要原因便是順風車車主審核要求不嚴、不需要辦理網約車相關資質、準入標準較低等,上述事件糾紛也是由於平臺對車主監管有限,車主對乘客隨意收取費用。
  • 拱墅區打造「食安智慧監管」平臺 三級管理模式顯成效
    2020年以來,拱墅區著力打響「夜運河·月光經濟」金名片,伴隨勝利河·錦鯉中心的開張,迎來了「新消費」時代。隨著美食街的嶄新崛起,面對眾多入駐的餐飲商戶,如何解決「人少事多」的矛盾成為擺在監管部門面前的難題。
  • 嘀嗒順風車「五大模塊,31項安全制度」,出行安全獲多重保障
    《2014-2020中國順風車行業發展藍皮書》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順風車註冊乘客3億人。今後,想在順風車領域持續發展勢必需要平臺著重建設與完善自身的安全體系。F&S報告顯示,2019年度按照搭乘次數計算,嘀嗒順風車佔據66.5%的市場,成為當之無愧的市場第一。此外,嘀嗒順風車服務遍及國內的366個城市,平臺約有1,920萬位註冊順風車車主和1.8億順風車用戶。
  • 如何破解物業管理難題?水清溝街道「紅色管家」交上滿意答卷
    如何破解物業管理難題?居民沒有主心骨,管理混亂、矛盾頻發的管理難題怎樣破解?近年來,市北區水清溝街道創新基層黨建工作形式,充分調動和發揮轄區內資源和力量,構建社區黨委+社區居委+物業+業委會+共建單位「五位一體」黨建工作模式,多方統籌聯建、互促共建,以黨建引領破解物業管理的難題,創新打造「紅色管家」服務平臺項目,於2019年1月在清水灣花園小區展開試點,並陸續在3個社區5家物業服務小區試點推開。人民網等多家媒體予以報導。
  • 順風車平臺車主端的「附近訂單」算不算順路出行?嘀嗒回應了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陳維城)繼有網友詢問交通運輸部「順風車算不算網約車?」後,又有網友詢問嘀嗒順風車平臺上車主端的「附近訂單」,是否屬於順路出行?「無論是哪一種需求,都會共同受到平臺每日接單次數的限制,同時也受到合乘價格限制,都是當地運營車輛定價50%左右的一口價。」嘀嗒出行表示,在嘀嗒平臺上,任何車主都無法實現以營利為目的。日常順風車主的絕大部分合乘需求來自於常用起終點,但是,對於有外出事務的車主,會有臨時起終點合乘需求。
  • 改變傳統市場監管方式 破解監管任務重與監管力量不足的矛盾 我區...
    一是市場監管的各業務條線以往都是分項分系統建立信息化監管系統,風控系統將「四大重點領域」各類業態納入一個平臺,從分散管理向「一個平臺」集中管理轉變,擴展了風控管理的覆蓋面,促進了業務融合、職能優化。二是風險管控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可以面向公眾,讓群眾參與監督評價,搭建起社會共治平臺,實現了由市場監管部門單向監管向社會共治轉變,促進了各方力量有效協同。
  • 司機呼籲:成立「聯盟工會」對抗網約車平臺,一餵順風車:不可能
    成立「聯盟工會」和平臺討價還價,對司機的利益是有幫助的,我絕對贊成。但是,不可能!平臺的存在不只是一個中介,更多的是約束、監管司機,成立聯盟工會後,幾千萬的司機「自由」後肯定會大亂,這是身居高位的人不願意見到的。
  • 順風車、酒旅地推、共享電單車、在線教育、下沉快遞的十一之戰
    來自支付寶數字生活平臺數據顯示,這個「十一」假期,公共運輸出行熱度上漲85%,景區消費大增316%,商場交易額提升近250%,觀影人次增長577%,各行業都迎來了小爆發。 不過,很多沉寂已久的行業,在消費熱潮下能否真正復甦,還有待觀察。各地、各行業被消費熱潮「浸潤」幾何也值得關注,Tech星球帶來了一線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