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建立西漢後,封了八個異姓王,他們分別是齊王(後改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後燕王盧綰、韓王信。然而這八位異姓王,就有五個被殺,我們簡單來了解下。
齊王(楚王)韓信:公元前197年,劉邦親徵討伐叛變的陳豨,呂后趁機聯合蕭何,將韓信召進宮。隨即命人將其綁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並滅其三族。
梁王彭越:劉邦前去徵討陳豨,到邯鄲時向彭越徵兵。誰知彭越卻稱病,只派自己部下帶領軍隊前去,劉邦十分震怒。彭越的部下便慫恿他造反,可他的太僕卻跑到劉邦那裡告狀。劉邦逮捕彭越後,又赦免了他,將其流放到蜀地。不過最後在呂后的攛掇下,劉邦還是殺了彭越。
淮南王英布:韓信和彭越相繼被殺後,英布心生畏懼,於公元前196年起兵造反。劉邦帶病親自徵討,英布兵敗逃到長江以南。這時長沙哀王吳回(吳芮之孫,英布娶吳芮之女,所以論關係英布是吳回姑父)誘騙英布,稱要和他一起逃亡。於是英布隨他到了番陽,結果在這裡被殺。
燕王臧荼:他曾跟隨項羽入關中,項羽封天下為十八路諸侯時,立臧荼為燕王。後來臧荼歸順韓信,投降劉邦。當劉邦大肆誅殺項羽舊部時,臧荼心生恐懼,於是決心造反,最後被斬殺。劉邦便任盧綰為燕王。
韓王信:此人是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後裔,與我們熟知的韓信並非同一人,大家不要誤會。為了避免將他與韓信相混淆,史書便稱其為「韓王信」。由於韓國都城馬邑被匈奴包圍,韓王信便主動向匈奴求和,誰知朝廷卻因此懷疑他有二心。最終韓王信被逼造反,還引誘陳豨反叛,結果被將軍柴武斬殺。
除了以上五位下場悽慘外,後燕王盧綰雖然不是被殺,但他被逼得逃往匈奴。此後盧綰被蠻夷侵佔搶掠,他無時無刻不想回歸漢室,沒想到最終死於匈奴。另外趙王張耳為病逝,原本兒子張敖承襲王位,可劉邦在清除異姓王時,將其貶為宣平侯。
如此看來,八個異姓王中,只有他結局最好,那便是長沙王吳芮。吳芮同樣是異姓王,在其餘異姓王接連受害的同時,為何他卻能獨善其身呢?筆者認為有三個理由。
其一,吳芮立場明確。從被殺的異姓王那裡,我們可以得知,他們的死,都與「叛變」兩個字分不開,但吳芮從未與「叛變」沾上關係,他一直立場明確。
吳芮本是吳王夫差的後代,先祖在亂世四處逃難,最後定居於鄱邑。吳芮從小喜歡研究兵法,秦朝時就已經是鄱君,統轄整個鄱陽湖地區。之後他響應過陳勝吳廣,接著歸順項羽,被項羽封為衡山王。結識了張良後,在對方的勸說下,吳芮才投奔劉邦,被封為長沙王。
其二,吳芮明哲保身。當然,就算吳芮立場再怎麼明確,也無法消除帝王的疑心,況且他還把女兒嫁給了英布,而英布後來也確實造反了。好在吳芮與張良交好,在這種情況下,張良沒理由眼見好友被殺,於是一早就叮囑他要低調行事。
於是,吳芮不僅將領地讓出來,分給劉邦的子女,還把自己手下的精銳部隊,劃出一部分,交由劉邦堂兄劉賈統領。最後,他還安排自己的兒子,帶著部分家屬,回到浮梁瑤裡生活。吳芮的這些做法,都在表明自己毫無異心,劉邦對他的疑心自然就減少了。
其三,吳芮封地偏僻。秦朝統一中國後,廢除了分封制,設立郡縣。西漢建立後,便繼續推行郡縣制,劉邦將一些偏遠地區封國,讓這些異姓王前去鎮守管理。
而吳芮的長沙國,當時位於如今的江西、湖南一帶,東臨吳國、西靠蜀地,南面又是越、閩、粵等地。在那個時候,許多地方還未開化,所以治理起來很不容易。吳芮在這裡,既對劉邦造不成威脅,又能助其開發南方,看守百越,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