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封的八個異姓王,有五個被殺,只有他結局最好

2021-01-10 騰訊網

劉邦建立西漢後,封了八個異姓王,他們分別是齊王(後改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後燕王盧綰、韓王信。然而這八位異姓王,就有五個被殺,我們簡單來了解下。

齊王(楚王)韓信:公元前197年,劉邦親徵討伐叛變的陳豨,呂后趁機聯合蕭何,將韓信召進宮。隨即命人將其綁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並滅其三族。

梁王彭越:劉邦前去徵討陳豨,到邯鄲時向彭越徵兵。誰知彭越卻稱病,只派自己部下帶領軍隊前去,劉邦十分震怒。彭越的部下便慫恿他造反,可他的太僕卻跑到劉邦那裡告狀。劉邦逮捕彭越後,又赦免了他,將其流放到蜀地。不過最後在呂后的攛掇下,劉邦還是殺了彭越。

淮南王英布:韓信和彭越相繼被殺後,英布心生畏懼,於公元前196年起兵造反。劉邦帶病親自徵討,英布兵敗逃到長江以南。這時長沙哀王吳回(吳芮之孫,英布娶吳芮之女,所以論關係英布是吳回姑父)誘騙英布,稱要和他一起逃亡。於是英布隨他到了番陽,結果在這裡被殺。

燕王臧荼:他曾跟隨項羽入關中,項羽封天下為十八路諸侯時,立臧荼為燕王。後來臧荼歸順韓信,投降劉邦。當劉邦大肆誅殺項羽舊部時,臧荼心生恐懼,於是決心造反,最後被斬殺。劉邦便任盧綰為燕王。

韓王信:此人是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後裔,與我們熟知的韓信並非同一人,大家不要誤會。為了避免將他與韓信相混淆,史書便稱其為「韓王信」。由於韓國都城馬邑被匈奴包圍,韓王信便主動向匈奴求和,誰知朝廷卻因此懷疑他有二心。最終韓王信被逼造反,還引誘陳豨反叛,結果被將軍柴武斬殺。

除了以上五位下場悽慘外,後燕王盧綰雖然不是被殺,但他被逼得逃往匈奴。此後盧綰被蠻夷侵佔搶掠,他無時無刻不想回歸漢室,沒想到最終死於匈奴。另外趙王張耳為病逝,原本兒子張敖承襲王位,可劉邦在清除異姓王時,將其貶為宣平侯。

如此看來,八個異姓王中,只有他結局最好,那便是長沙王吳芮。吳芮同樣是異姓王,在其餘異姓王接連受害的同時,為何他卻能獨善其身呢?筆者認為有三個理由。

其一,吳芮立場明確。從被殺的異姓王那裡,我們可以得知,他們的死,都與「叛變」兩個字分不開,但吳芮從未與「叛變」沾上關係,他一直立場明確。

吳芮本是吳王夫差的後代,先祖在亂世四處逃難,最後定居於鄱邑。吳芮從小喜歡研究兵法,秦朝時就已經是鄱君,統轄整個鄱陽湖地區。之後他響應過陳勝吳廣,接著歸順項羽,被項羽封為衡山王。結識了張良後,在對方的勸說下,吳芮才投奔劉邦,被封為長沙王。

其二,吳芮明哲保身。當然,就算吳芮立場再怎麼明確,也無法消除帝王的疑心,況且他還把女兒嫁給了英布,而英布後來也確實造反了。好在吳芮與張良交好,在這種情況下,張良沒理由眼見好友被殺,於是一早就叮囑他要低調行事。

於是,吳芮不僅將領地讓出來,分給劉邦的子女,還把自己手下的精銳部隊,劃出一部分,交由劉邦堂兄劉賈統領。最後,他還安排自己的兒子,帶著部分家屬,回到浮梁瑤裡生活。吳芮的這些做法,都在表明自己毫無異心,劉邦對他的疑心自然就減少了。

其三,吳芮封地偏僻。秦朝統一中國後,廢除了分封制,設立郡縣。西漢建立後,便繼續推行郡縣制,劉邦將一些偏遠地區封國,讓這些異姓王前去鎮守管理。

而吳芮的長沙國,當時位於如今的江西、湖南一帶,東臨吳國、西靠蜀地,南面又是越、閩、粵等地。在那個時候,許多地方還未開化,所以治理起來很不容易。吳芮在這裡,既對劉邦造不成威脅,又能助其開發南方,看守百越,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史記》)

相關焦點

  • 劉邦封了異姓為王,卻不封功臣為王,原因是什麼?劉邦:非劉不王
    眾所周知,劉邦在建立西漢帝國的過程中,分封了七個異姓王,但劉邦分封的異姓王全部是迫於政治形勢的需要,和統一戰線的建立而被迫分封的,劉邦的分封有一種被逼無奈的選擇。
  • 劉邦封的八大異姓王或殺或廢,唯獨他得善終傳子孫
    漢太祖劉邦統一天下後,大封功臣,異姓諸侯王前後共有八位,而封侯著多達145人(僅有6位是親屬)。當時漢承秦制,天下共有三十六郡,除去諸侯王的封地後,僅剩下十五郡,其中還包含很多列候的食邑。當領土被分封到各個諸侯王后,不同姓氏的異姓王的存在對劉邦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 漢高祖劉邦分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結局都怎樣?
    漢高祖劉邦在漢初一共分封了8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驁和長沙王吳芮。我們都知道:漢朝後來是「非劉姓不王」,那麼這些異姓王結局都如何呢?今天我按他們出事的先後順序為大家一一講述。
  • 非劉不封王,劉邦在建漢之初封的異姓王,遭遇了什麼結局
    在白馬之盟之前,劉邦封了幾個異姓諸侯王。楚王韓信楚漢之爭時歸順劉邦,隨韓信平定趙國之後,被封為了趙王。張耳是劉邦和呂雉的親家,他的兒子張敖娶的是劉邦和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張耳在劉邦登基之初已經去世,趙王的爵位就給了他的兒子張敖。劉邦路過張敖的封地,女婿張敖對他禮遇有加。但是劉邦卻看不上他,反而罵他。
  • 劉邦封了8個異姓王,殺了其中7個。唯獨「長沙王」吳芮,得以善終
    被殺的7個異姓王分別是: 梁王彭越、楚王韓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燕王盧綰,以及韓王信。 那為什麼長沙王吳芮,得以善終呢? 那是因為他還有價值,其它的理由都是虛的。
  • 劉邦分封八個異姓王,臨終之前除了七,為何放過長沙王吳芮
    我們都知道,項羽去世之前,劉邦表現出豁達大度一面,對功臣不吝封王,但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卻開始慢慢剪除異姓王。漢初,劉邦一共封了八位異姓王,臨死之前一共剪除七位,並殺白馬為盟,與大臣訂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約,但劉邦為何偏偏放過了長沙王吳芮?
  • 劉邦封的異姓王中,為何他得以善終?
    楚王韓信功高震主,劉邦尤為忌憚,於是把他遷到長安附近,貶為淮陰侯;這激起了韓信的反意,最後被呂后和蕭何設計除掉。之後,彭越,韓王信,英布先後被形勢所迫,反的反,叛的叛,先後被劉邦各個擊破,平定了叛亂。但是其中有一位諸侯王,長沙王吳芮,劉邦始終沒動它一根毫毛,得以善終,並且王國傳續了好幾代,這是為什麼呢?
  • 劉邦建立漢朝後,所封同姓九王的結局各是什麼
    戰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自己所用,不過等到天下穩定,矛盾也就爆發出來了,這些異性諸侯王各個才智過人,現在又擁兵自重,劉邦為此擔心不已,他害怕這些諸侯王謀反,威脅自己所建立的大漢江山,因此他決定剪除這些異姓王,不過在消滅這些異姓王的過程中,劉邦發現自己的控制力還只能停留在關中地區,在邊疆地區有點鞭長莫及,再加上這些異姓王的領土加起來要遠比自己直轄的土地大的多,另外以史為鑑,他認為秦朝滅亡就是因為缺少同姓諸侯王屏衛的緣故
  • 劉邦封了四位同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誰?為何只有他們得到了重用
    劉邦是大漢王朝的開端,400多年的發展都是在劉邦的基礎上完成的,他為漢室創建了發展的藍圖,劉邦設定的八個異姓諸侯王和四個同姓諸侯王,來幫助自己坐穩漢室江山,他們對漢室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力。異姓王都是他的生死與共的好兄弟和好朋友,他們目的是為了給劉邦打江山,為劉邦出力,可是在漢六年的時候,劉邦封賞諸侯的目的變了,不再是為了幫他打江山,而是為了幫他坐穩劉氏江山。那麼四個同姓諸侯王分別是誰呢?為何在所有劉氏家族中只有他們四人得到了重用呢。一、 劉喜封同姓王他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在是以外人為主,而是全部都來自於自己的親人,第一個人就是劉喜。是他的二哥。
  • 西漢戰爭:劉邦對兄弟下手,七位異姓王僅活一人
    與此同時,周勃從晉陽出發,連斬五位叛軍將領,生擒代國丞相、雁門郡守、雲中郡守,徹底剿滅了雁門和雲中兩郡的叛軍,而後攻入代郡。樊噲、周勃兩路大軍在代郡匯合,樊噲進軍參合,擊殺韓王信,後又在橫谷擊敗陳豨從匈奴借來的騎兵部隊,生擒王黃等十一位叛軍將領。周勃則在靈丘擊敗陳豨的部隊,陳豨兵敗被殺。
  • 大漢開國的八位異姓王,七位不得善終,除了韓信和彭越還有這幾位
    大封功臣建立新的政權的漢高祖劉邦,開始大肆封賞功臣,145個開國功臣外,除了自己的親族和沛縣出來的兄弟之外,劉邦封了整整八位異姓王。其中有為他打下半壁江山的兵仙韓信,有從項羽手下投誠而來英布,更有曾經眾多的諸侯之一的彭越。
  • 漢初劉邦所封八位異姓王及最後結局
    或許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有很多人不記得,在建立漢漢帝國過程中漢高祖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韓信、齊王韓信(後徙為楚王)、梁王彭越、燕王盧綰。 然而,當劉邦坐穩了皇帝位後,面對著這些曾經為秦之暴政而立下功勳的諸侯王們,劉邦的做法很明確,他舉起了手中的大棒,在漢初的這八位異性諸侯王中,除了趙王張耳因病而亡,長沙王吳芮傳國五世外,餘下的六位都不得善終。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漢初那些異性諸侯王們的最終結局。
  • 漢高祖劉邦封的十大功臣,你知道幾個?
    在滅掉項羽後,韓信、彭越、黥布已被封為楚王、梁王、淮南王。但讓劉邦最頭疼的也是韓信,在漢六年四月,劉邦偽遊雲夢抓住了韓信,改封為淮陰侯,把楚國一分為二。劉賈為荊王,弟弟劉交為楚王,兒子肥為齊王。然後才論功封侯。根據《史記》中《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索隱》所說:高祖最初封侯只封了十八侯,其中前十名為,蕭何第一,曹參二,張敖三,周勃四,樊噲五,酈商六,奚涓七,夏侯嬰八,灌嬰九,傅寬十。
  • 劉邦分封的七大異姓諸侯王下場如何?又為何長沙王能獨善其身
    漢朝建立,有很大的功勞是這些異姓王的,有七個人在幫助了劉邦最終戰勝了項羽的過程中,功勞極大。於是劉邦分這七個人為異姓王,這七個人分別是韓王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以及長沙王吳芮。
  • 漢初異姓諸侯王,最終只有長沙王吳芮一王倖存,他有何秘訣
    劉邦前前後後封有功的異姓王八個,楚王韓信,韓王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耳,燕王臧荼,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但除了吳芮,其他異姓王有的謀反被滅族,有的被誣陷削去王位。吳芮有何秘訣讓劉邦放過他,而且他死後,他的子孫還能夠繼承長沙王的爵位呢。 被封長沙王
  • 倘若異姓可以封王,漢朝,誰可能被封王?
    漢初,劉邦通過白馬之盟,確立了非劉不王的制度。而非皇族不封王的制度幾乎被後世完全採用。那麼,加入異姓可以封王,整個劉氏漢家天下有多少可以封王呢? 1.漢初異姓八王和曹操 這就個人是漢朝已經封的九個異姓王,如果說算可以封異姓王的,這九個人一定要算裡面。
  • 對劉邦最忠心的人就數樊噲,為什麼晚年的劉邦卻要殺他?五個原因
    身為一國之君,怎會甘心將天下分封給異姓王呢?劉邦自不例外,可這些人都擁有非同小可的勢力,若冷落了他們,大漢江山怎會穩固? 所以,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硬著頭皮將韓信等人封了王。至於樊噲,他是與劉邦出生入死的兄弟,又有連襟這層關係。所以,劉邦沒必要搞這些東西。更何況,從史料中我們只能看到樊噲之勇,卻看不到他的智。
  • 如果漢初異姓王活到劉邦死後,會天下大亂嗎?嚴肅分析這一可能性
    這裡首先需要談到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異姓諸侯王有沒有造反的必要性,這一點十分關鍵。漢初的異姓諸侯王起始分封於公元前205年,當時的劉邦封韓王信為韓王,到公元前202年封盧綰為燕王為止,一共分封了七國九王:韓國:韓王信趙國:張耳、張敖燕國:臧荼、盧綰
  • 唯一倖存的異姓王,原是吳國皇室後裔,如今成江西歷史名人
    當時為了團結力量,劉邦一口氣分封了好幾個異姓王,也就是他們並非劉氏子孫。即便個別沒有當即冊封,也許下諾言,在登基後兌現。的確,劉邦在後來做到了,可惜的是,這八個異姓王並沒有享受到多少風光的日子,就迎來了滅頂之災。
  • 最容易獲封異姓王的朝代,細說唐朝先後冊封的三十七位異姓王
    在古代的數百位異姓王中,去除掉多達一半以上的追封者,其餘異姓王大多誕生於王朝初期和末期,初期主要以開國元勳為主,末期則更多是朝廷病急亂投醫。然而,開國功臣風險太大,權臣能力要求較高,並非一般人所能達到。而唐朝略有不同,唐朝前期異姓王其實並不多,僅有兩位。反倒是中期因動亂頻發,封王者多達十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