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封了異姓為王,卻不封功臣為王,原因是什麼?劉邦:非劉不王

2020-12-20 騰訊網

其實劉邦在政治上的眼光比秦始皇低不了多少,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個全面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的開國皇帝,而劉邦就是第二個,堅定地繼承了秦始皇在政治上的長遠戰略。

秦始皇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兩世而亡,劉邦既然繼承了秦制郡縣制,又吸取了秦朝滅亡的經驗和教訓,走了柔性建國的路線,這也就是郡國制,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的局面,在中央實行郡縣制,在偏遠地方實行分封制。

眾所周知,劉邦在建立西漢帝國的過程中,分封了七個異姓王,但劉邦分封的異姓王全部是迫於政治形勢的需要,和統一戰線的建立而被迫分封的,劉邦的分封有一種被逼無奈的選擇。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劉邦是不會主動進行分封的,彭城之戰後,酈食其向劉邦建議恢復舊制分封,大肆分封原六國,讓原六國臣民為自己效力,這樣就能成就大事,結果被張良完全地否定了,幸虧劉邦及時懸崖勒馬,及時停止了分封六國。

之所以說這些,就是因為劉邦在不斷的政治鬥爭中,看到了郡縣制的好處,而發現在分封制的壞處,如果不是形勢所迫,劉邦是不會主動分封,那麼就來看一看,劉邦是如何分封七大異姓王的?

劉邦封韓王信為韓王,主要是因為韓王信在楚漢戰爭平定了韓國故地十幾座城池,並且時常帶兵協助劉邦作戰,在韓王信平定了項羽分封的韓王鄭昌後,出於管理韓地的考慮,封韓王信為韓王。

趙王張耳之前是項羽分封的常山王,楚漢戰爭後,張耳投靠了劉邦,協助劉邦對項羽作戰,並且協助且韓信攻打魏地、趙地,被韓信向劉邦推薦封王,劉邦與張耳是故交,又有韓信的推薦,於是劉邦封張耳為趙王。

淮南王英布原本就是項羽所封的九江王,在楚漢戰爭中投降了劉邦,垓下之戰前後,劉邦為了拉攏諸侯,共同攻擊項羽,封英布為淮南王。

燕王臧荼原本就是項羽所封的燕王,韓信滅趙後,歸順了韓信,投降了劉邦,劉邦仍然封臧荼為燕王,燕地本來就地處偏遠,山高皇帝遠,劉邦根本就沒有打過燕地,臧荼投降後就一直是燕王。

燕王盧綰是劉邦從小到大關係最好的朋友,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又是同鄉又是鄰居,一起出來打天下,在前任燕王臧荼造反被殺後,劉邦將盧綰被封為燕王,根本原因就是劉邦想將因功封為過渡為因親封王,想將異姓王分封改為同姓王,以短暫鞏固西漢根基。

長沙王吳芮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的後人,是秦始皇時期的鄱陽縣令,一直是作為一股獨立的勢力存在,秦末時呼應農民起義,秦滅後被項羽封為衡山王,劉邦與項羽進行楚漢戰爭時,改為支持劉邦,劉邦稱帝後封吳芮為長沙王。

梁王彭越是秦末農民戰爭中湧現出來的一股獨立的勢力,在反秦戰爭和楚漢戰爭中發展壯大,劉邦為了建立統一戰線共同反對項羽在彭城之戰後極力拉攏彭越,在垓下之戰前,劉邦先是讓彭越率軍前來支援,但彭越不來,劉邦在聽了張良的建議後,裂土封王,將彭越封為梁王,彭越才帶兵前來支援劉邦打垓下之戰。

楚王韓信是所有異姓王中劉邦唯一直接的手下成為封王的案例,韓信是蕭何舉薦給劉邦,因為才能被劉邦封為大將軍,在彭城之戰後,韓信開始獨自率軍作戰,破魏、滅趙、誅齊,在成功滅亡齊國後,韓信主動向劉邦請願封自己為代理齊王,劉邦為了讓韓信安心帶兵支援,不僅同意了韓信的請求,而且直接封了齊王,不用代理。

這也是劉邦所有異姓王封王的大致理由,可以看出,除了韓信與盧綰之外,其他的異姓王都是以一股獨立的勢力存在,或者根本就是項羽所封的王,這些異姓王原本就有很大的獨立性,劉邦無法完全控制這些異性王。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出於建立統一戰線的目的,必須拉攏所有諸侯和他一起反對項羽,出於政治目的,劉邦不得不封這些相對獨立的諸侯為王,即使劉邦不封,這些人多半也是獨立存在的,也相當於山大王一樣。

換句話說,這些異姓王,劉邦如果分封還能撈取政治利益,與劉邦是政治同盟,如果不分封,這些異姓王也會獨自存在,還有投靠項羽的可能,劉邦為什麼不分封呢,這是當時獨特的政治環境的產物,也是劉邦迫不得及的安排。

但是韓信和盧綰就不相了,劉邦封韓信和盧綰的原因與其他異姓王是不一樣的,即使是韓信與盧綰,對劉邦來說,分封理由也是不一樣的。

韓信被封王多少有些逼宮的意思,封建社會皇帝或天子的分封一定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但劉邦封韓信就是被動的,韓信當時拿下了齊地,僅憑一已之力就掃清了整個黃河以北的地區,功勞確實足夠大,當劉邦命令韓信率軍南下共同抵抗項羽時,韓信居然按兵不動,還派出使者向劉邦要代理齊王封號。

這種事無論在哪個朝代,就是諱忌,以臣下向君主討要分封,這個臣下若不是權臣,在封建社會也不可能了,韓信有意威脅劉邦,劉邦迫於政治形勢,同意了韓信的要求,韓信才率領大軍南下,這也是劉邦最記恨韓信的地方,所以在項羽被滅後,劉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奪了韓信的兵權,並將韓信從齊王遷為楚王,因為劉邦擔心韓信在齊地培養私人勢力,坐大後會產生威脅。

劉邦封盧綰的理由也是最獨特的,燕王臧荼謀反被殺後,劉邦就封了盧綰為燕王,盧綰既不是戰功赫赫,也不是獨立勢力,他唯一的優勢就是和劉邦關係非常好,劉邦封盧綰是向天下放出一個信號,他想將「因功封王」改為「因親封王」。

也就是為劉邦之後的封劉氏子弟為同姓王作準備,這是因為眼看秦朝滅亡沒人來救,對郡縣制補充的矯枉手段,劉邦的本意是希望同姓王能夠在天下有變時維護漢室江山,同時劉邦在中央實行郡縣制,完全照搬秦朝制度,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司法制度,抑或是軍功制度。

對於周勃、灌嬰、樊噲這樣的功臣,劉邦是不會封王的,這是劉邦的政治理念導致,劉邦唯一封的一個關係親近的異姓王盧綰最終還是造反了,讓劉邦對異姓王產生失望,再加上劉邦希望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以同姓王來拱衛政權,所以之後的異姓不會再考慮封王了,即使有再大的戰功。

同時,劉邦定了白馬盟約,明確表示異姓不能封王,這成了整個兩漢不成文的法律,所以像周勃、灌嬰、樊噲這樣的功臣,是不會被封王的。

相關焦點

  • 非劉不封王,劉邦在建漢之初封的異姓王,遭遇了什麼結局
    楚漢之爭之後,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在白馬之盟之前,劉邦封了幾個異姓諸侯王。楚王韓信彭越的被捕和韓信頗為類似,都是不聽謀士之言,不忍心起兵造反,被劉邦直接綁到了洛陽。而他手下舉報他謀反,經過審理,他的謀反的罪證具備。劉邦沒有殺他,而是把他廢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流放途中,彭越碰到了呂雉。彭越請求呂雉讓他回家鄉昌邑,呂雉答應了下來。
  • 倘若異姓可以封王,漢朝,誰可能被封王?
    漢初,劉邦通過白馬之盟,確立了非劉不王的制度。而非皇族不封王的制度幾乎被後世完全採用。那麼,加入異姓可以封王,整個劉氏漢家天下有多少可以封王呢? 1.漢初異姓八王和曹操 這就個人是漢朝已經封的九個異姓王,如果說算可以封異姓王的,這九個人一定要算裡面。
  • 劉邦分封八個異姓王,臨終之前除了七,為何放過長沙王吳芮
    範蠡這十二字箴言,道盡了古代中國功臣悲情下場,君主與功臣可共患難,卻難以共富貴,在其後二千多年歷史中,一次又一次印證範蠡這句至理名言。我們都知道,項羽去世之前,劉邦表現出豁達大度一面,對功臣不吝封王,但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卻開始慢慢剪除異姓王。
  • 劉邦沛縣起兵兄弟眾多,稱帝後為何單給盧綰封王,兩分鐘讀懂原因
    於是從沛縣起兵就追隨劉邦的蕭何、曹參、夏侯嬰、周勃、樊噲等等眾人被封侯,賜食邑。封賞結束,統計137位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功臣無一人被封王,而且盧綰也不在封侯之列。原因有三點:首先,封王需封地,一個諸侯國少則一兩郡,多則三五郡,劉邦沒處弄那麼多的土地!再說,已封的七大諸侯王佔據漢朝半壁江山,劉邦割自己的肉,不捨得,諸侯王的肉又不能割,因為他們肯定不答應。相比之下,封侯就簡單多了。因為列侯享受的是一縣的封邑,再往下的關內侯只有食邑,沒有封地。所以,即便劉邦封了一堆侯,其實最多拿出一兩郡之地就解決了問題。
  • 西漢戰爭:劉邦對兄弟下手,七位異姓王僅活一人
    樊噲、周勃兩路大軍在代郡匯合,樊噲進軍參合,擊殺韓王信,後又在橫谷擊敗陳豨從匈奴借來的騎兵部隊,生擒王黃等十一位叛軍將領。周勃則在靈丘擊敗陳豨的部隊,陳豨兵敗被殺。至此,自漢七年爆發的北方叛亂基本平定,劉邦封四子劉恆為代王,代王劉恆便是後來的漢文帝。
  • 劉邦建立漢朝後,所封同姓九王的結局各是什麼
    ,這個嚴重的問題是什麼呢?戰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自己所用,不過等到天下穩定,矛盾也就爆發出來了,這些異性諸侯王各個才智過人,現在又擁兵自重,劉邦為此擔心不已,他害怕這些諸侯王謀反,威脅自己所建立的大漢江山,因此他決定剪除這些異姓王,不過在消滅這些異姓王的過程中,劉邦發現自己的控制力還只能停留在關中地區,在邊疆地區有點鞭長莫及,再加上這些異姓王的領土加起來要遠比自己直轄的土地大的多,另外以史為鑑,他認為秦朝滅亡就是因為缺少同姓諸侯王屏衛的緣故
  • 劉邦封的八大異姓王或殺或廢,唯獨他得善終傳子孫
    漢太祖劉邦統一天下後,大封功臣,異姓諸侯王前後共有八位,而封侯著多達145人(僅有6位是親屬)。當時漢承秦制,天下共有三十六郡,除去諸侯王的封地後,僅剩下十五郡,其中還包含很多列候的食邑。當領土被分封到各個諸侯王后,不同姓氏的異姓王的存在對劉邦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 劉邦戰勝項羽後,為何諸侯王紛紛反叛?
    圖-白登之圍 公元前201年五月,劉邦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 劉邦先對功臣道:「諸君隨我攻秦滅楚,勞苦數年,助成帝業。今日宴會,君臣同樂,各皆儘量一醉。」 將士奉命,歡呼痛飲。 劉邦飲至半酣,對眾將說道:即使黃河細如衣帶,泰山平如磨刀石,你們的封國山河永固,子孫後代滄海桑田永不變。」
  • 同樣都是劉邦的老鄉,為何盧綰可以封王,而周勃樊噲卻不行?
    但在這些功臣當中有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同樣作為劉邦的老鄉兼戰友(屬下),盧綰直接被封為了第二代燕王,而其他人最多也只是個侯爵。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說,劉邦是個厚此薄彼的人,或者劉邦與盧綰有什麼秘密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嗎?
  • 劉邦封賞憑什麼?軍功?親情?
    劉邦封過七個異姓諸侯王,又封賞二十九個侯後。劉邦便在平黥布叛亂後,發布了一封著名詔書。大意是:我稱帝已經十二年了,曾經與天下豪傑共同打下了天下,現在則共享天下。有功之臣,大者封王,次者封侯,最不濟的也封了地。重臣的親屬也大小有封。我對天下的功臣可以說沒有什麼可虧欠得了。如果有誰不講信義,背叛國家,擅自起兵,天下共伐之。
  • 劉邦的「鐵哥們」盧綰:深得信任被破格封王,為何他還會叛漢投敵
    劉邦稱帝後封賞功臣,他是功臣中封侯最為顯赫者,為長安侯,能以長安為封號者,歷史上也就霸王項羽和盧綰兩人而已,而後更是被劉邦破格提拔為燕王,可謂是集萬千恩寵於一體,盧婉這個人論能力不能說沒有
  • 劉邦封的八個異姓王,有五個被殺,只有他結局最好
    劉邦建立西漢後,封了八個異姓王,他們分別是齊王(後改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後燕王盧綰、韓王信。然而這八位異姓王,就有五個被殺,我們簡單來了解下。 齊王(楚王)韓信:公元前197年,劉邦親徵討伐叛變的陳豨,呂后趁機聯合蕭何,將韓信召進宮。
  • 農村俗語:「異姓封王,早晚要黃」是啥意思?
    我記得《雍正王朝》這部電影中雍正皇帝有這麼一句對年羹堯講的臺詞:按理,你受封個王爺也不為過,但是自古異姓封王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因此,還是不封了吧!但我不懂這句臺詞的意思,於是,便向老農探尋,老農說:這句臺詞說得有道理,因為農村有句俗語就叫做「異姓封王,早晚要黃」嘛!「什麼?『異姓封王,早晚要黃』?異姓封王為什麼會『黃』呢?」
  • 如果漢初異姓王活到劉邦死後,會天下大亂嗎?嚴肅分析這一可能性
    漢初的異姓諸侯王起始分封於公元前205年,當時的劉邦封韓王信為韓王,到公元前202年封盧綰為燕王為止,一共分封了七國九王:韓國:韓王信趙國:張耳、張敖燕國:臧荼、盧綰韓信是有戰功的劉邦部眾,因為功勞巨大迫使劉邦不得不封韓信為封楚王,但是韓信純粹是一個生活在戰國時代的人,信仰軍功即是權貴。臧荼、英布、彭越、吳芮屬於本身就是秦末漢初農民起義時就已經存在的地方割據人物,只是他們的利益被項羽剝奪,只好同劉邦結盟打倒項羽,然後恢復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 誅呂是為了安劉?漢文帝登基前兩次意外,證明劉邦功臣還是殺少了
    漢高祖劉邦駕崩後,兒子惠帝文弱不堪,妻子呂雉臨朝稱制。毀劉邦「白馬之盟」,封呂氏族兄弟為王,將戚夫人製成「人彘」,並讓親兒子劉盈觀看。漢惠帝目睹戚夫人慘狀後,怒斥:「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不久之後,劉盈驚懼交加,抑鬱而終。呂雉以太后之尊,呂氏三王為羽翼,總領漢庭十數年。
  • 為什麼古代臣子的最高待遇是封侯,而不能封王呢?
    但這裡有一個前提,這一時期,無論是王,還是王以下的爵位,主要還是同姓才能得到的殊榮,因為周朝是分封制,周王將自家子弟分封到各地,並賜給封地,是為諸侯。諸侯又將自己的封地繼續向下分給自己的子弟,就這樣以此類推。也有例外,周王室在立國之初破例分封了一些功臣,如分封姜子牙到齊地為王,春秋時期的齊國就是姜子牙後代主政的諸侯國。
  • 古代「家天下」觀念深入骨髓,異姓封王條件苛刻,統治者的私心
    是在秦始皇之後,才有了皇帝這個稱呼,王這個稱號就變成了皇帝,可以賜予別人的。而王這個封號大多數都是由皇族子弟擁有,當然也有異姓封王的情況出現,不過這種情況是要有非常苛刻的條件。而外戚封王的情況也是很多的,比如在劉邦死後,呂后臨朝執政16年,就分封了很多呂姓的人為王。
  • 韓信必須死的原因不是劉邦想殺功臣而是因為現實導致韓信不能不死
    韓信是大漢朝的開國元勳,是大漢朝最大的功臣,很多人說韓信的死是因為劉邦想殺功臣,其實真實的原因並不是劉邦想殺功臣,劉邦根本就沒有想過殺任何一個功臣,韓信的死是因為現實讓韓信不能不死。劉邦得到天下以後對韓信做的第一個保護是什麼呢?
  • 最容易獲封異姓王的朝代,細說唐朝先後冊封的三十七位異姓王
    王爵作為皇權社會中,地位僅次於皇帝(君王)的爵位,非皇族想要獲封難度堪比登天。在古代的數百位異姓王中,去除掉多達一半以上的追封者,其餘異姓王大多誕生於王朝初期和末期,初期主要以開國元勳為主,末期則更多是朝廷病急亂投醫。然而,開國功臣風險太大,權臣能力要求較高,並非一般人所能達到。
  • 劉邦分封的七大異姓諸侯王下場如何?又為何長沙王能獨善其身
    於是劉邦分這七個人為異姓王,這七個人分別是韓王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以及長沙王吳芮。第二個收拾的異姓王是韓王信,韓王信被逼反後投降了匈奴韓王信本名韓信,和我們熟知的淮陰侯同名,後被封為韓王。為了與同名同姓的興漢三傑之一楚王韓信相區別,一般習慣稱他為「韓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