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沛縣起兵兄弟眾多,稱帝後為何單給盧綰封王,兩分鐘讀懂原因

2020-12-20 國史春秋

劉邦白手起家,原始股東很多。到他坐上皇帝之後,這些人熙熙攘攘來要功,有些人等的不耐煩,還用劍拍起了柱子,如同一幫圍著桌子等待開飯用筷子敲碗的孩子。最終,劉邦以一篇「功人功狗論」開場白過後,拉開封賞大幕。於是從沛縣起兵就追隨劉邦的蕭何、曹參、夏侯嬰、周勃、樊噲等等眾人被封侯,賜食邑。封賞結束,統計137位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功臣無一人被封王,而且盧綰也不在封侯之列。

劉邦劇照

劉邦為何不給沛縣老兄弟功臣封王?原因有三點:

首先,封王需封地,一個諸侯國少則一兩郡,多則三五郡,劉邦沒處弄那麼多的土地!再說,已封的七大諸侯王佔據漢朝半壁江山,劉邦割自己的肉,不捨得,諸侯王的肉又不能割,因為他們肯定不答應。相比之下,封侯就簡單多了。因為列侯享受的是一縣的封邑,再往下的關內侯只有食邑,沒有封地。所以,即便劉邦封了一堆侯,其實最多拿出一兩郡之地就解決了問題。當時漢朝有五十多個郡,劉邦手中握有近二十郡,每郡轄縣少則二三十,多則四五十。所以掏這點腰包,劉邦很從容。

其次是安全因素。漢初的諸侯國不光擁有自己的軍隊,而且只是名義上歸中央管轄,實際上完全是一個獨立的王國。比如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韓王信、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等人,他們是否聽從劉邦號令,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情。有這些諸侯國的存在,劉邦已經焦頭爛額、寢食難安了,怎麼可能再去增添煩惱呢?顯然是劉邦從來沒有把沛縣起兵功臣們納入封王的範疇,也從來沒有想過給他們封王。

再則,異姓諸侯王不能長存,劉邦同他們翻臉是遲早的事兒,不封沛縣功臣,屆時還免了尷尬。劉邦打天下的目的就是讓天下姓「劉」,而不是回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大雜姓,也不是秦朝那樣單純的郡縣制。所以封異諸侯王只是權宜之計,因為有朝一日他們要麼脫離中央而自立,要麼反過來吞併漢朝。

所以,出於江山社稷的鞏固,這些異諸侯還得逐一掃除。最終,劉邦連女婿張敖的趙國都不放過。到劉邦去世前,只留有一個長沙國。而長沙國之所以也沒有被除,並不是劉邦能容吳芮父子,而是因為一來長沙國太弱小,一共轄二萬五千多戶,不足為患中央,二是吳家父子對劉邦百依百順。

後世賈誼曾同漢文帝有過一番對話說,如果當時將樊噲、周勃、灌嬰等人同韓信、彭越調換位置,那麼前者依然被滅,後者也能留存。寥寥幾語,參透劉邦封王的實質。

為何劉邦單給盧綰封王

劉邦和盧綰是一條胡同裡的鄰居,而且同年同月同日生,小時一同玩泥,稍大一起上學。沛縣起兵之前,二人整日廝混,不分彼此,起兵之後,盧綰常伴左右,片刻不離。所以,多數人認為劉邦給盧綰封王是因為二人關係鐵,有意照顧盧綰。而且,還沒有打敗項羽時,劉邦就給盧綰封了長安侯。實際上這方面的因素佔比不大,劉邦的想法遠沒有那麼簡單。真正的原因有兩條:

一、盧綰沒本事,窩囊、好操控。劉邦沛縣起兵,盧綰積極追隨,但他沒有上陣拼殺,而是以「賓客」、「侍中」的身份常伴左右。這樣一來,盧綰雖然少了性命危險,但是得不到戰火的錘鍊,人也廢柴了。所以,不光是沛縣那幫兄弟們瞧不起盧綰,其實在劉邦眼裡他也是一個最無能的人。因此,劉邦讓這樣的人為王最放心,即便有著一日想擼他王位,不過一句話的事情。

事實也正如劉邦所料,盧綰也沒有明目張胆對抗他的膽量,最終充其量也是背後搞一些不痛不癢的小動作。當後來匈奴降俘揭了盧綰同陳豨勾三搭四的老底、劉邦派兵徵討時,盧綰只有帶上妻兒老小驚慌失措逃跑的本事。後來,盧綰投降匈奴,雖被封東胡盧王,但是卻飽受臨近部族的搶奪凌辱,一年光景就鬱鬱而終了。最終妻兒老小也只能回歸漢朝。

二、劉邦用盧綰「接馬腿」

盧綰被封的是燕王,這個燕王最初為臧荼所有。臧荼這個燕王最初是項羽入關後所封。楚漢戰爭後,臧荼屈韓信兵威降漢。所以劉邦稱帝後,臧荼惶惶不可終日,認為劉邦終究容不下項羽故舊,於是當年便主動舉兵。結果很快被滅。

按理說,劉邦應該將燕王封給兒子才對,但是現實很無奈。因為,長子劉肥已經封為齊王;次子劉盈立為太子;三子劉如意不滿五歲,另外劉邦留在身邊還有讓他當太子的念頭;四子劉恆年方三歲;其他兒子更不用說,何況七八還未出生。所以,到頭來,劉邦只好讓最放心的盧綰頂上,然後從長計議。事實上,劉邦臨終前還是將燕國封給了八子劉建。

盧綰劇照

總之,劉邦封王深思熟慮,對於如何封賞功臣,他的心裡早有了最佳的安排。顯而易見,劉邦就是一位博弈高手,每顆棋子都能放到恰到好處的位置。於是儘管不顯山露水,最終還是贏家。

感謝朋友們點讚關注!歡迎點評!

相關焦點

  • 劉邦的「鐵哥們」盧綰:深得信任被破格封王,為何他還會叛漢投敵
    ,故而在劉邦打下沛縣後,當地老百姓紛紛推舉劉邦為沛公,劉邦這才邁出了事業的第一步,而這個故事的傳播者就是盧綰。 劉邦稱帝後封了七位異姓王,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這七位中除韓信外,其他六位本身就具備很強的實力,在對抗項羽時,劉邦為拉攏他們許下了承諾
  • 劉邦和盧綰:60年兄弟情義,敵不過相互猜忌
    秦朝滅,漢朝立,劉邦在建立漢朝的過程中,他的眾多沛縣老鄉出力甚多。劉邦稱帝後,也沒虧待眾人,蕭何、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等都皆得到了重用。在眾多沛縣老鄉中,有兩個人擁有「特殊待遇」,他們分別是周昌和盧綰。
  • 西漢大將盧綰簡介 盧綰為何背叛劉邦?
    有些兄弟的確能走一輩子,但有些卻最終分道揚鑣,甚至拔刀相向,漢高祖劉邦和他的好兄弟盧綰便是後一種。  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父親是好兄弟,等到各自成親結婚之後,又十分有緣的在同一天生下了兒子,分別是劉邦和盧綰。  劉邦和盧綰從小一起長大,後來又一起上學讀書,在同一個老師門下學習。這兩小無猜的感情,好的能穿一條褲子,自然是不用多說的。
  • 盧綰:從相愛到相殺的劉邦親信
    劉邦成年後「不務正業」,經常由於惹事而東躲西藏,盧綰就時常陪著他一起共患難。後來劉邦決定起兵反秦,盧綰自然緊緊跟隨,他扮演的角色類似劉邦的貼身侍衛兼生活秘書。劉邦當漢王時就封盧綰為太尉掌握軍隊,並賜爵長安侯,封地乃日後大漢朝的首都。盧綰擁有其他群臣所沒有的特權,他可以隨便出入劉邦的臥室,而他得到的各種待遇和賞賜,也都是其他大臣所不敢比擬的。
  • 同樣都是劉邦的老鄉,為何盧綰可以封王,而周勃樊噲卻不行?
    今天筆者就跟大家一起聊聊,看盧綰憑什麼能被劉邦封王,而其他如周勃樊噲就不能被封王。 燕王臧荼是項羽分封的,在楚漢爭霸中因為被韓信兵臨城下,所以被迫投靠劉邦,因封地遙遠所以並未改封。 二代燕王盧綰我們暫且不說,後面會提到。 長沙王吳芮與梁王彭越一樣,都是最早一批起兵反抗秦朝的,他最早也是項羽屬下,後來改投劉邦,因為一直比較安分守己,所以直接在老家被封為長沙王。
  • 西漢戰爭:劉邦對兄弟下手,七位異姓王僅活一人
    拖了幾日後,劉邦登上城樓與英布大罵一通,激怒了英布後,率軍同英布發起決戰。兩軍激戰正酣之時,齊國相曹參率援軍趕到,兩軍夾擊之下,一舉擊潰英布。等英布逃到長江南岸的時候,身邊僅剩下一百多殘兵敗將。英布敗逃之後,長沙王吳芮派人告訴英布,誘騙英布和自己一起逃到嶺南投靠南越王趙佗。英布不知是計,在番縣被吳芮派人刺殺。
  • 劉邦視盧綰為親兄弟,為何盧綰最後也反叛了?司馬遷道出原因
    漢高祖劉邦也遇到了這樣的事情。劉邦稱帝之後,時局不穩,八個異姓王的封地總面積竟然超過了漢郡,這讓劉邦心生不安。於是也不知道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還是確有其事,幾個異姓王紛紛被冠上造反的罪名。其中,卻有一個人安然無恙,他就是劉邦的髮小,盧綰。如果說盧綰為什麼能逃過一劫,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和其他幾個異姓王半路出家不同,盧綰自小就和劉邦結識。甚至,盧綰的和劉邦父親也都是好友。
  • 盧綰封王:沒有真才實學,只會搞關係之人,終究沒有好下場
    大漢建立之初的軍功集團,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韓信、英布為首的「外來戶」,他們手握「槍桿子」,最終各個都得以裂地封王;另一類則是豐沛集團(劉邦的老鄉),他們雖然也是功勳卓著,卻鮮有封王者。比如,蕭何、曹參,這樣的文、武功績第一人(豐沛集團內部排名),也僅僅是封侯罷了。
  • 劉邦最恨的叛徒,稱帝後為何沒有殺他,反而封他為侯
    他就是雍齒,雍齒和劉邦同鄉,當選的劉邦是泗水亭亭長,整日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和一些狐朋狗友吃喝玩樂,但劉邦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吃著喝著就成了這幫人的頭頭,雍齒算是沛縣的一個小豪族,在東嶽亭也算是個大哥級別的,他一直看不起劉邦,兩個村子關係一直不怎麼樣,經常聚眾鬥毆,但劉邦所在的泗水亭人少不佔優,所以每次都被雍齒一頓胖揍。
  • 劉邦朱元璋稱帝後殺功臣 為何平民皇帝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
    第一個犧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就在劉邦稱帝的那一年被劉邦以謀反罪名消滅。不過,臧荼的燕王是項羽所封。在劉邦和項羽爭天下的過程中,臧荼一直扮演吃瓜群眾的角色,沒找過茬,但也沒出過力。所以被消滅也就不難理解了。接著是楚王韓信,在劉邦稱帝的第二年被逮捕,罪名同樣是企圖謀反。5年後,劉邦夫人呂皇后對被軟禁多年的韓信仍不放心,又用計將他處死於長安宮中,並且誅連三族。
  • 非劉不封王,劉邦在建漢之初封的異姓王,遭遇了什麼結局
    英布殺死賁赫的全家,起兵造反。劉邦親自出徵迎戰英布,英布部隊敗走,英布也在一所民宅被人殺死。趙王張耳,張敖燕王臧荼臧荼在項羽分天下的時候,被封為了燕王。而漢朝建立,臧荼仍舊被封為燕王。但是劉邦大肆捕殺項羽舊部,臧荼害怕,就起兵造反。漢高祖劉邦親自徵討,臧荼兵敗被殺。燕王盧綰
  • 劉邦封了異姓為王,卻不封功臣為王,原因是什麼?劉邦:非劉不王
    淮南王英布原本就是項羽所封的九江王,在楚漢戰爭中投降了劉邦,垓下之戰前後,劉邦為了拉攏諸侯,共同攻擊項羽,封英布為淮南王。 燕王臧荼原本就是項羽所封的燕王,韓信滅趙後,歸順了韓信,投降了劉邦,劉邦仍然封臧荼為燕王,燕地本來就地處偏遠,山高皇帝遠,劉邦根本就沒有打過燕地,臧荼投降後就一直是燕王。
  • 受到劉邦如此寵信,盧綰為何還要謀反?這其中有很大的誤會
    劉邦是一個多疑且專權之人,容不得手下有半點威脅,這是每一個帝王都會犯的毛病。劉邦稱帝後,追隨他打天下的功臣少有人能善終,被誅殺的功臣不在少數。或許是因為劉邦的這種猜忌之心,也讓很多大臣們心生惶恐,無奈之下也只能反叛,就比如漢初三大將中的彭越、英布兩人。
  • 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昔日兄弟變成敵人
    劉邦在沛縣起事,盧綰是以賓客的身份追隨劉邦。後隨劉邦進入關中,被封為將軍,楚漢爭霸,又被任命為太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因燕王臧荼謀反被攻滅,由韓信等十人舉薦,盧綰被封為燕王。此後,盧綰接連兩次帶頭提議封劉氏子弟為王,以表示他對漢室的忠誠。一次是劉如意由代王徙封為趙王,代王空缺,盧綰又提議以劉邦另一子劉恆為代王等。作為一個異姓王,而能以自己如此積極的行動促成以同姓王更替異姓王策略的實現,自然會得到劉邦的特別賞識。
  • 劉邦收拾黥布後,御駕沛縣開懷暢飲十餘天,犯了不可挽回的大錯
    劉邦和他的開國功臣們也一樣,穩定享福的生活帶來了心境的改變。劉邦稱帝後,成了天主,想問題絕不同於平定天下時一樣了,他害怕江山被人搶,怕群臣謀發,隨之疑心越來越大。而群臣中的爭功吃醋,私慾膨脹,拉幫結派,謀反的心也不是沒有。再加上劉邦的疑心重重,不斷削弱群臣的權力,引起了很多臣子的不滿。
  • 劉邦殺功臣,從來不殺發小,卻為何打最鐵的盧綰
    而像盧綰這種,從劉邦沛縣舉事開始,就跟著他幹的,幾乎沒有。盧綰盧綰不但是從沛縣舉事就跟著劉邦幹,在劉邦的髮小朋友中,關係也是最好的。他們兩人的爹是鐵哥們,劉邦和盧綰又是同一天出生。後來,當劉邦舉事以後,直到劉邦當了皇帝以後,他對盧綰也是最信任的。劉邦在漢中當王的時候,盧綰被任命為侍中。
  • 劉邦發小盧綰,因走後門稱王,卻因王位葬送性命的悲劇人物
    答案是否定的,盧綰稱王的主要的原因不是盧綰有多麼出眾的才能,主要原因在劉邦。《史記》中有句話非常的有意思:「欲王盧綰,為群臣觖望」,這句話是對於劉邦的心理描寫。(圖為盧綰)意思就是說劉邦想要冊立盧綰為王,但是擔心群臣有意見,不服從。這句話的重點是在於前一句話「欲王盧綰」,這代表了身為帝王劉邦的意志。
  • 盧綰:世上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
    其二,盧綰和劉邦同一天生日,二人從小,一起讀書,一起長大,一起幹壞事,於是,又成為了一對好基友。其三,劉邦布衣之時,曾犯過事。作為兄弟,盧綰非常仗義,擔心劉邦逃亡太寂寞,就陪著他一起當流浪漢。所以,劉邦沛縣起事的時候,盧綰是以賓客的身份跟從,到漢中的時候,就做了將軍,常陪伴劉邦的左右。全面進攻項羽的時候,盧綰就以太尉的身份出現在劉邦的身邊。
  • 異姓王的下場之盧綰(五千年的點滴)
    消滅項羽之後,盧綰終於有了一點兒可以記錄在案的功績。他單獨帶兵和劉邦的族兄劉賈一起消滅了臨江王共尉。這之前盧綰從來沒有自己帶過兵,這麼多年一直是跟劉邦在一起。後來盧綰又跟著攻打臧荼,就是當初項羽封的那個燕王。後來在楚漢相爭的時候,這個臧荼兩不相幫,坐山觀虎鬥,看到劉邦得勢,直接倒向劉邦。劉邦讓他接著當他的燕王,他也是西漢初年的異姓王之一。
  • 張良如此足智多謀,韓信遇難,為何他卻袖手旁觀?
    ,那麼一定沒有做好起兵的準備,家中只有一些家人和奴僕,呂后想要抓韓信非常容易,為何要以劉邦在前線打了勝仗,邀請群臣到皇宮慶功為由誘捕韓信呢?筆者不這麼認為,韓信本無稱帝之志,他只想做諸侯王,他手握重兵時,劉邦滿足了他的欲望,所以最初韓信一直認為劉邦待他很好,直到他被貶後,才有所醒悟。韓信被貶後,一次路過舞陽侯樊噲的府邸,韓信離開時說:「沒想到我韓信淪落到與樊噲這等人為伍」,韓信的一句話道出他對自己爵位的不滿,後來絕望之際策反陳豨,他想藉此機會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