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視盧綰為親兄弟,為何盧綰最後也反叛了?司馬遷道出原因

2021-01-10 小夫說史

大家有時候在縱觀歷史之後,總會發現這樣的事情。幾個人一起打江山的時候,總會擁立其中一個,可能是因為能力也好,實力也罷,總是對那個人心悅誠服。可是等到即將成功之後,卻總是紛紛造反。畢竟「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漢高祖劉邦也遇到了這樣的事情。

劉邦稱帝之後,時局不穩,八個異姓王的封地總面積竟然超過了漢郡,這讓劉邦心生不安。於是也不知道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還是確有其事,幾個異姓王紛紛被冠上造反的罪名。其中,卻有一個人安然無恙,他就是劉邦的髮小,盧綰。

如果說盧綰為什麼能逃過一劫,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和其他幾個異姓王半路出家不同,盧綰自小就和劉邦結識。甚至,盧綰的和劉邦父親也都是好友。在劉邦造反以後,無法預知未來的情況下,義無反顧的跟隨劉邦,自然被劉邦傾心以待。不過到了後來,盧綰還是造反了。

但當時劉邦與他的關係好到何種地步呢?《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記載: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莫及盧綰。可以出入劉邦的臥榻,與劉邦的親密程度是韓信蕭何拍馬也趕不上的,更別說朝中大臣了。這時盧綰深受劉邦信任,官拜太尉之職。那麼後來盧綰是如何走到也要造反的地步呢?

在八個異姓王紛紛造反之際,盧綰自然更受信任。公元前202年,盧綰領劉邦之命去攻打已經造反的燕王臧荼。燕王臧荼大敗,盧綰也一躍成為新的燕王。不過他的燕王之位也並沒有坐上幾年,到了公元前196年時,事情就開始發生變化了。

那年陳豨起兵,劉邦竟親率大軍從南面進討陳豨,而盧綰輔助劉邦從東北進攻,由此可見當時劉邦還是信任盧綰的。陳豨見無力回天,便暗中派使者向匈奴求援。為了打破陳豨的計劃,盧綰也向匈奴派出了使者張勝。沒想到,正是這一舉動,使盧綰在後來陷入你不復之地。

在張勝出使匈奴的時候,令人沒想到的是竟然碰到了臧荼的兒子臧衍,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臧衍竟有如此口才。雖在逃亡路上也頭腦清晰,說道:「燕能夠長久存在的原因,是因為其他諸侯屢屢造反,如果燕消滅陳豨,那下一個就輪到燕了。」他說服了張勝,而張勝也說服了盧綰。

於是盧綰稱病,對劉邦派遣的使者拒而不見。在劉邦重病,各位大臣去探望之際仍無動於衷,這徹底激怒了劉邦。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記載: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降者言張勝亡在匈奴,為燕使,於是上曰:盧綰反矣。

那麼,盧綰造反真的是因為劉邦的行為讓他心生不安麼?狡兔死,走狗烹。可是對於其他幾個異姓王來說,不過是咎由自取。只要盧綰能全心全意輔佐劉邦,相信未必會有此結局。後來司馬遷評道,韓信、盧綰非素積德累善之世,徼一時權變,以詐力成功……內見疑強大,外倚蠻貊以為援,是以日疏自危,事窮智困,卒赴匈奴,豈不哀哉!

那麼,由此可見,只是因為多疑。帝王多疑以致臣子被逼謀反,而臣子多疑,卻是逼自己走入絕地呀。所以,還是要多一下真誠,少一點套路。

相關焦點

  • 西漢大將盧綰簡介 盧綰為何背叛劉邦?
    劉邦還是布衣的時候,常常因為惹上官司而躲躲藏藏,便是如此盧綰也跟隨在劉邦身邊。後來劉邦在沛縣起兵,盧綰又以賓客謀士的身份跟隨。  等到劉邦被封為漢王而入漢中,盧綰為將軍。楚漢相爭之時,盧綰官至太尉,能隨意出入劉邦的寢室。  當時有蕭何、曹參等人,因為本是過人而受到劉邦特殊對待。
  • 受到劉邦如此寵信,盧綰為何還要謀反?這其中有很大的誤會
    劉邦是一個多疑且專權之人,容不得手下有半點威脅,這是每一個帝王都會犯的毛病。劉邦稱帝後,追隨他打天下的功臣少有人能善終,被誅殺的功臣不在少數。或許是因為劉邦的這種猜忌之心,也讓很多大臣們心生惶恐,無奈之下也只能反叛,就比如漢初三大將中的彭越、英布兩人。
  • 同樣都是劉邦的老鄉,為何盧綰可以封王,而周勃樊噲卻不行?
    趙王張耳平民出身,能夠擔任趙王是因為他是趙人,且在亂世當中每次都能找到最合適的投靠人選,因而在最後時刻選擇投靠劉邦並因功封為趙王(撿了韓信的便宜)。 梁王彭越是漢初八王中最有實力的一個,他最早與劉邦一樣,都是舉兵討伐秦朝,只是最終因為劉邦勢大而選擇投靠。
  • 劉邦沛縣起兵兄弟眾多,稱帝後為何單給盧綰封王,兩分鐘讀懂原因
    為何劉邦單給盧綰封王劉邦和盧綰是一條胡同裡的鄰居,而且同年同月同日生,小時一同玩泥,稍大一起上學。沛縣起兵之前,二人整日廝混,不分彼此,起兵之後,盧綰常伴左右,片刻不離。所以,多數人認為劉邦給盧綰封王是因為二人關係鐵,有意照顧盧綰。而且,還沒有打敗項羽時,劉邦就給盧綰封了長安侯。
  • 劉邦和盧綰:60年兄弟情義,敵不過相互猜忌
    原因是周昌跟隨劉邦的時間很久(劉邦為亭長時,周昌就是劉邦麾下的小吏),且性格耿直,劉邦犯什麼錯誤,周昌都直言不諱地罵出來,因此劉邦打心裡敬畏周昌。 在史書記載中,盧綰並沒有立下太多功勞,但僅憑他和劉邦的特殊關係,劉邦稱帝後,盧綰被封為長安侯。漢高祖五年,燕王臧荼因謀反被誅,劉邦重新封盧綰為燕王,至此,盧綰成了漢初八大異姓王之一。 《史記》云: 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綰。
  • 解析漢朝戰爭:盧綰引兵反叛,周勃統10萬大軍平叛,凱旋而歸
    陳豨已經在代、趙兩地引兵反叛,劉邦親統大兵壓境。隨著陳豨的叛亂,大漢王朝也進入了削奪異姓王爵的最後階段。陳豨馬上派遣胡將王黃北上求助於匈奴,希望匈奴能夠南下助攻,以抗衡劉邦的大軍。燕王盧綰得知這個消息,立馬讓自己身邊的使臣張勝前往匈奴勸誡,以圖阻止其增援陳豨。
  • 盧綰:從相愛到相殺的劉邦親信
    劉邦成年後「不務正業」,經常由於惹事而東躲西藏,盧綰就時常陪著他一起共患難。後來劉邦決定起兵反秦,盧綰自然緊緊跟隨,他扮演的角色類似劉邦的貼身侍衛兼生活秘書。劉邦當漢王時就封盧綰為太尉掌握軍隊,並賜爵長安侯,封地乃日後大漢朝的首都。盧綰擁有其他群臣所沒有的特權,他可以隨便出入劉邦的臥室,而他得到的各種待遇和賞賜,也都是其他大臣所不敢比擬的。
  • 劉邦的好基友盧綰為什麼要背叛他?
    漢高祖劉邦是大漢朝的開國皇帝,同時也是史上極有影響的政治家和軍事指揮家。他雖出身卑微,但人緣很好。在他顛沛流離的生涯中,他的「發小」盧綰對他不離不棄、甘心情願地跟其左右,為大漢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意想不到的是,這個人卻在年老時背叛了他,這又是為什麼呢?盧綰也是豐邑人,和高祖是一個村的。
  • 劉邦的「鐵哥們」盧綰:深得信任被破格封王,為何他還會叛漢投敵
    ,故而在劉邦打下沛縣後,當地老百姓紛紛推舉劉邦為沛公,劉邦這才邁出了事業的第一步,而這個故事的傳播者就是盧綰。,劉邦為漢王時,任命盧綰為將軍,並常常擔任侍中,在後來的楚漢爭霸中,盧綰官至太尉,可以說盧綰的能力和他的這些封賞是完全不成正比的,和他一起從開始就跟隨劉邦的周勃曹參等人得到的封賞遠遠不及盧綰。
  • 盧綰: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二說劉邦和盧綰兩個人關係最好,可不是我信口雌黃,隨意揣測,而是有人告訴我。木有錯,奏是司馬遷說的,說的還特別直白。盧綰和劉邦的關係究竟有多麼地非比尋常?且聽我慢慢道來。首先,他們是同鄉,還是鄰居。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在他們倆上一輩那就得到了充分地體現,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父親——後來的太上皇關係非常好。
  • 劉邦發小盧綰,因走後門稱王,卻因王位葬送性命的悲劇人物
    劉邦發小盧綰,可以說是一個有命稱王,卻沒有福氣享受王位的悲劇人物高祖劉邦冊立的八個異姓王中,唯有盧綰是劉邦的豐沛集團,但是縱觀劉邦起義的因果。盧綰的功勞絕對不是最大的,別的不說,僅僅是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盧綰絕對無法相比。
  • 張良如此足智多謀,韓信遇難,為何他卻袖手旁觀?
    要知道韓信被貶引來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首先引發陳豨叛亂,陳豨之亂一大批開國功臣受到牽連,連劉邦最親近的鐵哥們燕王盧綰都牽涉反叛。 韓信之死並沒有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帶來的是一大批開國功臣相續叛漢,因為他怕了,害怕自己是第二個韓信。劉邦當了幾年的皇帝,基本上都在平叛中度過,最後在平定英布叛亂時,中了致命的箭傷,回到長安不久後就駕崩了。
  • 盧綰封王:沒有真才實學,只會搞關係之人,終究沒有好下場
    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史記》而劉邦和盧綰這哥們兩人呢?本來就是同齡,又一起玩到大,後來上了學堂還是在一起,關係自然是越來越瓷實。不過,我們都知道,劉邦小時候可不是什麼善茬——在他的劉家子孫還坐著江山時,司馬遷都敢說其是「好酒及色」、經常欠債不還。
  • 劉邦分封的七大異姓諸侯王下場如何?又為何長沙王能獨善其身
    分封剛完成,劉邦就開始動手了,當然,這也有異姓王自己耐不住而反叛了有關。最先被殺的是燕王燕王臧荼,本也是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之一,後來韓信平北方諸國時,燕王直接就投降了。跟了漢軍,所以後來劉邦即位後還封為燕王。
  • 劉邦殺功臣,從來不殺發小,卻為何打最鐵的盧綰
    後來,當劉邦舉事以後,直到劉邦當了皇帝以後,他對盧綰也是最信任的。劉邦在漢中當王的時候,盧綰被任命為侍中。劉邦開始對那些後來投奔自己,手握重兵的諸侯深深不信任。他開始剪滅他們,同時封劉姓子孫為王。但是,劉邦做的這些,其實都與盧綰沒有任何關係。他依然對盧綰絕對信任。在相繼剪滅異姓諸侯王,分封同姓諸侯王的同時,他竟然在這時候封盧綰為燕王。
  • 漢初劉邦所封八位異姓王及最後結局
    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即皇帝位於汜水,國號「漢」,中國歷史上最為矚目的一個大帝國誕生了。或許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有很多人不記得,在建立漢漢帝國過程中漢高祖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韓信、齊王韓信(後徙為楚王)、梁王彭越、燕王盧綰。
  • 非劉不封王,劉邦在建漢之初封的異姓王,遭遇了什麼結局
    劉邦在陳將韓信抓獲,帶回長安,然後貶為了淮陰侯。貶成淮陰侯之後,劉邦和呂雉還是沒有放過他,韓信最後也被殺死與未央宮,並被夷滅三族。梁王彭越韓王韓信因為與淮陰侯韓信同名,一般稱其為韓王信。漢朝建立,劉邦將韓王信的封地封到了太原以北的地區,那裡常年受到匈奴的侵擾。韓王信打不過匈奴,只好求和。朝廷就懷疑韓王信有異心,韓王信也怕像韓信和英布一樣的結局,就起兵反叛,投靠了匈奴。
  • 劉邦封了異姓為王,卻不封功臣為王,原因是什麼?劉邦:非劉不王
    燕王盧綰是劉邦從小到大關係最好的朋友,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又是同鄉又是鄰居,一起出來打天下,在前任燕王臧荼造反被殺後,劉邦將盧綰被封為燕王,根本原因就是劉邦想將因功封為過渡為因親封王
  • 盧綰:世上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
    就連進進出出劉邦的臥室,那都是不需要打招呼的。更別說穿劉邦的衣服,吃劉邦的酒肉。這樣的關係,就連蕭何和曹參也是沒法比的。蕭何、曹參,除了立功能得到劉邦的禮遇,平常,是沒法和劉邦如此親近的。用句通俗的話說,這二人,是可以互相叫對方「二狗子」的,太熟。所以,一開始,盧綰被封為「長安侯」,就是秦時的鹹陽。這樣的信任,不是穿一條內褲的關係,如何做得到。
  • 劉邦在白登山被圍七天七夜,最後得以逃脫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漢高祖因此非常不滿韓王信的不拼死抵抗態度,下書責問,韓王信害怕劉邦的責罰,同時又無力抵抗匈奴騎兵的進攻,便索性叛逃至匈奴。劉邦親帥三十二萬大軍平定匈奴的騷亂及韓王信的反叛。劉邦平叛大軍先在銅錕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婁煩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