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0年,韓王信與匈奴交戰過程,一邊防禦性的應戰,一邊安排使臣議和。漢高祖因此非常不滿韓王信的不拼死抵抗態度,下書責問,韓王信害怕劉邦的責罰,同時又無力抵抗匈奴騎兵的進攻,便索性叛逃至匈奴。劉邦親帥三十二萬大軍平定匈奴的騷亂及韓王信的反叛。劉邦平叛大軍先在銅錕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婁煩一帶。
由於漢軍節節勝利,產生了麻痺情敵的思想,到達晉陽後,聽說匈奴駐兵於代谷,於是派出偵查部隊前去打探虛實,冒頓單于非常精明狡猾,乘此漢軍得勝冒進之機,將精兵壯馬盡皆藏匿,只顯露老弱病殘的士兵和羸弱的馬匹,以誘使漢軍進入匈奴的埋伏圈。劉邦派出的先前哨探十多批全部都回報匈奴不堪一擊,劉邦還有疑慮,又派出劉敬前去查探,劉敬潛入匈奴後,見此情景回報說,一般兩軍交戰都會向對方展示軍威,展現出自己強大的一面,而匈奴軍讓我們看到的缺失這樣的不堪一擊,其中必定有詐,不可一戰。劉邦責其有損軍威,便不聽其言,率輕騎兵急速追趕至平城,此時已與漢軍的主力部隊完全脫節,失去聯繫,在白登山附近,匈奴冒頓單于下令四十萬匈奴大軍四面包圍劉邦的先前部隊。這這就是歷史上的「白登之圍」的背景概要。但是劉邦在白登之圍中,如何逃脫,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需要探討的問題。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漢亦引兵而罷,使劉敬結和親之約。——《史記.匈奴列傳》
「居七日,胡騎稍引去。時天大霧,漢使人往來,胡不覺,入平城」——《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史書上記載的是劉邦的漢軍在白登山被匈奴大軍圍困七日七夜,失去漢軍大部隊的救援,後劉邦採納陳平「世人不聞」的秘計,重金賄賂單于的閼氏,閼氏經過一番陳說後,匈奴冒頓單于遂解圍之一角放劉邦逃回!以後使劉敬與匈奴締結和親和約才保得大漢邊境的短期安寧。
史書雖是這樣記載,但是我們也難免生疑,冒頓單于是何等精明狡猾、果敢決斷之人,豈能因為一個女人的寥寥數語而放棄這大好戰局?
以筆者結合其當時的局勢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最後才有劉邦逃回中原。
第一、劉邦所率的騎兵,也是大漢的精騎部隊,雖然兵員數量與匈奴四十萬大軍相比,處於劣勢,但是劉邦身邊的這支騎兵也是戰鬥力極強的,否則匈奴大軍也不會圍困漢軍七天七夜而久攻不下。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匈奴騎兵雖猛,但是他們猛在平原奔襲作戰,而對於陣地攻堅戰卻不太習慣,相當生疏。所以對比漢軍為保衛自己皇帝的殊死反抗,也久久不能取勝。
第二、劉邦有地理優勢,劉邦被圍困在白登山,面對匈奴的圍困,是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劉邦組織騎兵在這樣的地理優勢上來防守是易守難攻,使匈奴騎兵失去了平原奔襲的優勢。
第三、匈奴與漢朝來降的韓王信及部下,初次聯盟,彼此信任感不足,原本與王黃、趙利約定圍攻劉邦的期限已過,他們也遲遲未到,讓冒頓單于懷疑他們與自己的聯盟可能有詐,此時的王黃、趙利正在與劉邦的後續主力部隊交戰,且節節敗退。
第四、陳平之秘計,許以厚利,已經達到了匈奴屢次侵略中原邊境的目的,在閼氏的利害陳說下,借勢下坡。匈奴為遊牧民族,他們不善於固定在一處生產生活物資來生活,而是靠遊獵掠奪物資為生,所以在大漢許下厚利,每年贈送大量物資,以及願意嫁女和親之後,已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沒有必要逼死漢朝皇帝,與大漢接下天大的仇恨。引來漢軍為報國讎,傾全國之兵來與匈奴決戰,這樣既沒有把握獲勝,還要經歷激烈的戰爭,自己一方死傷慘重也在所難免。況且漢軍的後續主力大軍正在逐步逼近,前來救援!
第五、陳平的秘計內容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人物和局勢分析,陳平的秘計,很大可能就是向匈奴冒頓單于示弱、示好,承諾歸漢後贈物和親,以盡力滿足匈奴冒頓單于的胃口一類,以利換命的交易。後世為了保住大漢高祖的顏面,忌談此事,更不書面記錄此事,只寥寥數語帶過,也能從反面推證當時的難堪。
以上分析的劉邦在白登山之圍,如何逃脫的原因,為個人原創觀點,大家還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呢?還請積極平均,發表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