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白登山被圍七天七夜,最後得以逃脫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2021-01-17 阿丙說百態

公元前200年,韓王信與匈奴交戰過程,一邊防禦性的應戰,一邊安排使臣議和。漢高祖因此非常不滿韓王信的不拼死抵抗態度,下書責問,韓王信害怕劉邦的責罰,同時又無力抵抗匈奴騎兵的進攻,便索性叛逃至匈奴。劉邦親帥三十二萬大軍平定匈奴的騷亂及韓王信的反叛。劉邦平叛大軍先在銅錕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婁煩一帶。

劉邦稱帝

由於漢軍節節勝利,產生了麻痺情敵的思想,到達晉陽後,聽說匈奴駐兵於代谷,於是派出偵查部隊前去打探虛實,冒頓單于非常精明狡猾,乘此漢軍得勝冒進之機,將精兵壯馬盡皆藏匿,只顯露老弱病殘的士兵和羸弱的馬匹,以誘使漢軍進入匈奴的埋伏圈。劉邦派出的先前哨探十多批全部都回報匈奴不堪一擊,劉邦還有疑慮,又派出劉敬前去查探,劉敬潛入匈奴後,見此情景回報說,一般兩軍交戰都會向對方展示軍威,展現出自己強大的一面,而匈奴軍讓我們看到的缺失這樣的不堪一擊,其中必定有詐,不可一戰。劉邦責其有損軍威,便不聽其言,率輕騎兵急速追趕至平城,此時已與漢軍的主力部隊完全脫節,失去聯繫,在白登山附近,匈奴冒頓單于下令四十萬匈奴大軍四面包圍劉邦的先前部隊。這這就是歷史上的「白登之圍」的背景概要。但是劉邦在白登之圍中,如何逃脫,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需要探討的問題。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漢亦引兵而罷,使劉敬結和親之約。——《史記.匈奴列傳》

「居七日,胡騎稍引去。時天大霧,漢使人往來,胡不覺,入平城」——《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史書上記載的是劉邦的漢軍在白登山被匈奴大軍圍困七日七夜,失去漢軍大部隊的救援,後劉邦採納陳平「世人不聞」的秘計,重金賄賂單于的閼氏,閼氏經過一番陳說後,匈奴冒頓單于遂解圍之一角放劉邦逃回!以後使劉敬與匈奴締結和親和約才保得大漢邊境的短期安寧。

史書雖是這樣記載,但是我們也難免生疑,冒頓單于是何等精明狡猾、果敢決斷之人,豈能因為一個女人的寥寥數語而放棄這大好戰局?

以筆者結合其當時的局勢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最後才有劉邦逃回中原。

白登山遺址

第一、劉邦所率的騎兵,也是大漢的精騎部隊,雖然兵員數量與匈奴四十萬大軍相比,處於劣勢,但是劉邦身邊的這支騎兵也是戰鬥力極強的,否則匈奴大軍也不會圍困漢軍七天七夜而久攻不下。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匈奴騎兵雖猛,但是他們猛在平原奔襲作戰,而對於陣地攻堅戰卻不太習慣,相當生疏。所以對比漢軍為保衛自己皇帝的殊死反抗,也久久不能取勝。

匈奴兵圍白登山

第二、劉邦有地理優勢,劉邦被圍困在白登山,面對匈奴的圍困,是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劉邦組織騎兵在這樣的地理優勢上來防守是易守難攻,使匈奴騎兵失去了平原奔襲的優勢。

第三、匈奴與漢朝來降的韓王信及部下,初次聯盟,彼此信任感不足,原本與王黃、趙利約定圍攻劉邦的期限已過,他們也遲遲未到,讓冒頓單于懷疑他們與自己的聯盟可能有詐,此時的王黃、趙利正在與劉邦的後續主力部隊交戰,且節節敗退。

第四、陳平之秘計,許以厚利,已經達到了匈奴屢次侵略中原邊境的目的,在閼氏的利害陳說下,借勢下坡。匈奴為遊牧民族,他們不善於固定在一處生產生活物資來生活,而是靠遊獵掠奪物資為生,所以在大漢許下厚利,每年贈送大量物資,以及願意嫁女和親之後,已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沒有必要逼死漢朝皇帝,與大漢接下天大的仇恨。引來漢軍為報國讎,傾全國之兵來與匈奴決戰,這樣既沒有把握獲勝,還要經歷激烈的戰爭,自己一方死傷慘重也在所難免。況且漢軍的後續主力大軍正在逐步逼近,前來救援!

第五、陳平的秘計內容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人物和局勢分析,陳平的秘計,很大可能就是向匈奴冒頓單于示弱、示好,承諾歸漢後贈物和親,以盡力滿足匈奴冒頓單于的胃口一類,以利換命的交易。後世為了保住大漢高祖的顏面,忌談此事,更不書面記錄此事,只寥寥數語帶過,也能從反面推證當時的難堪。

以上分析的劉邦在白登山之圍,如何逃脫的原因,為個人原創觀點,大家還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呢?還請積極平均,發表您的高見!

相關焦點

  • 白登山之圍,決定劉邦生死的,竟只是匈奴皇后的一句話?
    白登山之圍,這個詞聽起來是不是有些陌生,如果把這句話加上一個主語,劉邦白登山被圍,可能就好理解多了。白登山之圍主要講的就是劉邦被圍白登山的故事,這件事算是劉邦的一個汙點,不聽謀士勸阻、輕敵冒進,導致最終被圍、命懸一線,可以說,整件事就是劉邦一個人的過錯,但是各位史家對此卻沒有過多表態。
  • 白登之圍,劉邦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可匈奴為何不趁勢佔領中原
    經過長達半年的交戰,劉邦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被匈奴以誘敵之計埋伏,最終使其與大部隊分離,並被困於大同平城外的白登山上,長達七天七夜。 第一點,匈奴內部有縫隙 白登之圍發生在公元前200年,當時與劉邦對陣的匈奴首領是鼎鼎有名的冒頓單于。 那一年的漢朝處於新定階段,可以說稍有不慎就有亡國的風險,這也是劉邦御駕親徵的原因之一,因為他根本不放心將幾十萬的兵馬交給外人。
  • 「白登山之圍」|冒頓單于到底為何會放走劉邦?司馬遷:臣不敢寫
    導語由於劉邦的輕敵冒進,在白登山遭遇了冒頓單于大軍圍困。然而七天七夜後劉邦卻突然脫身了!關於他用什麼方法解除這次危機,《史記》給出的解釋極其敷衍: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劉邦脫身,從冒頓的剛性需求和劉邦當時所處的情形來看,這絕不是輕易就能實現的。
  • 白登之圍:冒頓單于最後放了劉邦,是陳平成功遊說閼氏的功勞?
    冒頓單于之名隨著劉邦的白登之圍,成為歷史上名氣頗大的匈奴霸主,他為人有魄力,更有遠大的毅力與初定天下的大漢爭雄,在白登之圍冒頓與劉邦相持了七天,最後在妥協議定後,劉邦得以脫身。那麼冒頓當時有無可能把劉邦所部吃掉呢?筆者以為沒有能力。
  • 對「白登山之圍」還是「白登山之戰」的猜想
    最後以南匈奴歸附「匈奴八部大人共議立日逐王比為呼韓邪單于,款五原塞,願永為藩蔽,捍禦北虜。」北匈奴被漢朝大軍與南匈奴、鮮卑部落聯合,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擊敗,倉皇向西逃走,從此從中國古書中消失。而拉開漢匈三百年戰爭序幕的,正是公元前200年的白登山之圍。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冒頓單于領兵四十萬圍困於白登山之上,七日後不得不採納陳平的計策,賄賂匈奴冒頓單于的闕氏,才得以突破圍困。
  • 白登之圍 劉邦真是靠賄賂突圍?別被大眾戲說給忽悠了
    然而,仔細閱讀歷史記載我們會發現,白登之圍不是這麼簡單,事實上不是冒頓「白痴」中計放了劉邦,而是當時冒頓沒有能力殺死劉邦!他與其說是中計放走劉邦,不如說是無奈之下順水推舟罷了。《史記》記載,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北伐匈奴,而冒頓率領三四十萬騎兵南下應戰。劉邦是秦末起義的英雄,他滅秦,敗項羽,削平諸侯,一統中國。
  • 為什麼劉邦被圍白登山,最後能全身而退,真是靠賄賂匈奴嗎?
    解白登之圍,賄賂肯定是少不了的,但是光憑賄賂,似乎不太可能讓匈奴單于把到口的鮮肉丟掉。根據現有的資料推測,應該是劉邦還做了什麼有辱尊嚴的事情,才讓匈奴單于甘心放虎歸山。關於白登之圍的化解,劉邦的謀士陳平到底用了什麼方法,使匈奴大單于攣鞮冒頓(luāndīmòdú),解除白登城牆一角的包圍,一直是歷史上一大疑案。
  • 白登之圍中冒頓單于為何放了劉邦?原因遠不止賄賂閼氏那麼簡單
    當漢軍進軍到晉陽時,劉邦也被接二連三的勝利有些衝昏了頭腦,得知匈奴就在不遠處的代谷駐兵後,沒有經過太多偵查就貿然出擊了。連勸阻的劉敬都被他關押了起來,衝動的代價就是二十萬漢軍被圍困在了白登山上。 漢軍兵馬被四十萬匈奴大軍團團包圍,劉邦組織多次突圍都未成功,但漢軍佔據有利地形,匈奴的四十萬大軍也無法吞掉劉邦的軍隊。雙方僵持之下,七天七夜過後兩軍誰也無法奈何誰。
  • 歷史上著名的白登山之圍
    漢高祖劉邦建立了漢朝,大封同姓王和異姓王,其中就包括韓王韓信(非名將淮陰侯韓信)。開始韓王信的封地在潁川。這時劉邦也知道匈奴侵入到了燕代之地,心想,前幾年忙於打項羽爭天下沒空理你個小匈奴,幾年後到嘚瑟起來了。就下詔命韓王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匈奴此時正是兵強馬壯,又有個英明的統帥冒頓單于,韓王信自不是對手被重重包圍。沒辦法,韓信一面向漢朝求救,一面與冒頓通信希望求和。
  • 劉邦如果帶上韓信,可以避免白登之圍嗎?估計匈奴人很難得手
    很簡單,因為韓信對劉邦的忠誠度不是百分百,劉邦對韓信也非常忌憚,擔心他造反,垓下之戰才結束就奪了韓信的兵權,之後將他從齊王遷為楚王,又從楚王貶為淮陰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意圖很明顯。任誰站在韓信的立場,都會對劉邦產生不滿。劉邦自己也明白這一點,因而不敢讓韓信再次接觸軍隊,而是選擇御駕親徵。那麼,假如韓信對劉邦忠心耿耿,劉邦帶他出徵,能否避免白登之圍呢?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劉邦當年擊敗英布之後,路過自己老家沛縣之時,突發感慨作下了這首詩。這位西漢的開國皇帝,在楚漢相爭之後,建立大漢王朝。平天下分封諸侯,而諸侯人心思變,進而又開始了平叛的過程。劉邦可以說是一個勞碌命,從建國到最終去世,可以說一直沒閒著。但是在白登山之圍中,劉邦險些喪命。為何不派韓信前來救援?以下依據相關史料,逐層分析。
  • 白登之圍,漢劉邦與匈奴冒頓大對決
    兩千多年前,將大漢開國皇帝劉邦在白登山上圍困了七天七夜的是,匈奴的單于冒頓。匈奴是發源於遼闊的蒙古高原一帶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到了冒頓父親的時候,中國中央地區周室統治衰落,戰國七雄爭霸中原,對北地草原無暇控制,匈奴部族趁機崛起了。
  • 漢高祖劉邦的一生之恥,隱藏在一幅畫中的歷史真相
    其故事過於玄奇,可以看作是劉邦為興義軍,捏造出的傳言,以赤帝斬白帝,寓意義軍勝秦。 可以說,劉邦是妥妥的主角光環,一生的失敗挫折雖然不少,在最後卻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是不折不扣的贏家。
  • 起底劉邦「白登之圍」,「陳平秘計」秘在哪裡?
    「白登之圍」堪稱劉邦繼鴻門宴之後的遭遇又一大危機。史書上對此記載頗多,看似嚴絲合縫、符合邏輯,但逐一推敲,就會發現其中存在著眾多疑點。盲信史書不如無書,記載的歷史不一定真實。今天我們就來解密籠罩在「白登之圍」中的諸多謎團,及其背後或許被掩蓋住的歷史。一、起因公元前201年,冒頓單于率領十萬鐵騎圍攻韓王信,韓王信不敵,數次遣使向匈奴求和。
  • 受白登之圍刺激的劉邦,做出的這個決定,讓人迷惑不解
    不就是「白登之圍」麼,一把年紀的邦哥,要效仿項王的衝鋒陷陣,自己帶領幾萬車騎精銳,充當先鋒軍追擊匈奴大軍。結果呢,沒玩好,被四十萬匈奴大軍,圍得水洩不通。這個事吧,的確是劉邦衝動了。本來好好的。叛漢的韓王信聯合匈奴,大舉入侵,圍攻太原。劉邦親領三十餘萬大軍,連戰連捷,仗打得是順風順水。
  • 白登之圍時冒頓單于佔據優勢,為什麼放劉邦離開?當時韓信在哪?
    當時劉邦的部隊大部分都是步兵,求戰心切的劉邦急於尋找匈奴主力決戰,被冒頓單于的「假象」所迷惑,劉邦的前鋒部隊幾千人率軍直入,可這正中了冒頓單于的下懷,四十萬大軍把劉邦的幾千團團圍住,最終被困於一個叫白登山的地方。在這裡劉邦困守了七天七夜,直到謀士陳平獻策,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最終冒頓單于同意劉邦的請求,放劉邦離開,據說劉邦逃離之時可以說是快馬加鞭,一點都不敢看兩邊。
  • 圖解漢朝戰爭:白登山之圍!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劉邦分封異姓王的禍事終於發生。劉邦在建立大漢王朝之後,為了統治權力的穩固,項羽舊部多慘遭屠戮。有些則逃匿於各國封地,劉邦不願出面揭穿此事,反而引發了更大的禍端。燕王臧荼因為劉邦捕殺項羽舊部,很快在燕地謀反,佔領代地。劉邦親自引兵北上,前往燕國平叛。燕王臧荼聞悉劉邦引兵前來,遂引兵在易水河岸防守,不幸被漢軍大敗於易水河岸。
  • 劉邦連項羽都能擊敗,為何卻陷於白登之圍?因為劉邦實在太心急了
    可是,劉邦雖然連項羽都能擊敗,但卻陷入白登之圍,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劉邦之所以會陷入白登之圍,主要在於劉邦太心急了,太著急取勝了。本來呢,劉邦應該也不會去捅咕匈奴,可匈奴主動惹了劉邦。匈奴的單于冒頓是匈奴百年不遇的雄主,冒頓吞併了草原上的其他部落,將匈奴的人口和領土擴大,冒頓似乎並不滿足於做草原上的霸主,還打起了中原的主意,威逼中原的諸侯國國王韓信向他投誠,這裡說的韓信不是淮陰侯韓信,而是跟淮陰侯韓信同名同姓的一個人,這個人是韓國王室後代,最初被劉邦立為韓王,後來被遷到代國做代王,所以史稱這個人為韓王信。
  • 漢初攻打匈奴的如果是韓信,而不是劉邦,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白登之圍,漢軍的失敗,原因在於劉邦的輕敵冒進 韓王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後,投靠匈奴,將馬邑獻給冒頓,帶領匈奴人南下進攻太原郡。 此時冒頓已經在白登山設下埋伏,劉邦一進入埋伏圈,就被匈奴的四十萬大軍圍困。 冒頓率軍猛攻漢軍,從四面猛攻七天,也沒有攻破,漢軍多次突圍也沒有突出去,雙方損失都很大,一直僵持不下。
  • 白登之圍,陳平獻計,漢高祖劉邦突圍,靠的僅僅是一個小妾嗎
    陽翟地處中原腹地,乃兵家必爭之地,劉邦擔心日後韓王信對大漢的統治會構成威脅便以防禦匈奴為名,將韓王信遷至太原郡,以晉陽為都城。而劉邦更是率領輕騎,在主力部隊之前,先到了平城而冒頓單于,早就在白登山設下了埋伏,劉邦帶領著他的人,一進入包圍圈,就被四十萬匈奴大軍圍困起來漢軍無糧草,無援兵,劉邦只能帶著士兵突圍,多次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