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的白登山之圍

2021-01-17 聊古今通益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這談古論今,小編很高興能在這裡和各位讀者們相遇。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有茶餘飯後的談資。歷史是文化的傳承,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人類文明的軌跡。在歷史的長河中,先人們通過筆記來記載歷史,讓後人更好的了解和傳承歷史文化。

正當匈奴在冒頓單于帶領下東徵西討開疆擴土日漸強盛時,南邊漢民族剛剛結束楚漢戰爭。漢高祖劉邦建立了漢朝,大封同姓王和異姓王,其中就包括韓王韓信(非名將淮陰侯韓信)。開始韓王信的封地在潁川。這時劉邦也知道匈奴侵入到了燕代之地,心想,前幾年忙於打項羽爭天下沒空理你個小匈奴,幾年後到嘚瑟起來了。就下詔命韓王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匈奴此時正是兵強馬壯,又有個英明的統帥冒頓單于,韓王信自不是對手被重重包圍。

沒辦法,韓信一面向漢朝求救,一面與冒頓通信希望求和。漢朝派人帶兵前往援救但懷疑韓信多次私派使者到匈奴有背叛漢朝之心,派人責備韓信。韓信害怕被殺,心一橫乾脆投降匈奴了。並與匈奴一起攻打到了太原城下。劉邦大怒,親率三十萬大軍抗擊匈奴。大戰一觸即發。這時冒頓單于也來到了前線親自指揮大戰。冒頓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優劣,覺得不能兵對兵將對將擺開陣勢互相廝殺,這對自己不利,必須發揮自身機動靈活的特點打一場運動戰,於是制定了「示弱誘敵---拉長敵軍戰線----優勢兵力圍殲先頭部隊」的戰略。

戰爭開始,冒頓便假裝失敗逃跑,引誘漢軍。漢軍追擊冒頓,冒頓把精兵隱藏起來,讓老弱的士兵暴露出來。劉邦率騎兵追的挺高興的,一直追到平城,步兵還在遙遠的後方,戰線拉得老長。冒頓覺得時機到了,立刻派出三十多萬精銳騎兵把劉邦圍困在平城白登山,共圍了七天。這就是著名的「白登山之圍」。雖然最後冒頓單于聽信收了劉邦賄賂的閼氏的話,將劉邦放走了,但這一戰淋漓盡致展現了冒頓單于擅長謀略的特質。

白登山之圍奠定了匈奴與漢朝對抗中處於優勢地位,劉邦也認識到西漢初立正是百廢待興之際,需要休養生息,而不是繼續戰爭,於是對匈奴採取和親的政策。冒頓單于頭腦也挺清醒的,沒狂妄到認為匈奴強大到可以南下滅了漢朝,見好就收帶兵返回匈奴了。隨後他主要還是經營他的北方草原,通過十幾年的東徵西討,在草原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這就是匈奴帝國。公元前194年,統治匈奴35年的冒頓單于去世,他的兒子稽粥繼位,即老上單于。好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到這裡,歡迎大家多多給小編留言,感謝喜歡。

相關焦點

  • 對「白登山之圍」還是「白登山之戰」的猜想
    而拉開漢匈三百年戰爭序幕的,正是公元前200年的白登山之圍。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冒頓單于領兵四十萬圍困於白登山之上,七日後不得不採納陳平的計策,賄賂匈奴冒頓單于的闕氏,才得以突破圍困。劉邦此時已經貴為一國之君,又有擅長謀略的陳平隨軍輔佐,斷不可能輕易地將自己陷在一座孤山之上。陳平作為西漢開國功臣,本就以擅長奇謀著稱,更能夠在蕭何之後繼任丞相,可以看出他的能力。但是白登山之圍,肯定也是真正發生的事情,否則也不會記錄在史書之上。為什麼這件事情又是真實發的呢?
  • 白登山之圍,決定劉邦生死的,竟只是匈奴皇后的一句話?
    白登山之圍,這個詞聽起來是不是有些陌生,如果把這句話加上一個主語,劉邦白登山被圍,可能就好理解多了。白登山之圍主要講的就是劉邦被圍白登山的故事,這件事算是劉邦的一個汙點,不聽謀士勸阻、輕敵冒進,導致最終被圍、命懸一線,可以說,整件事就是劉邦一個人的過錯,但是各位史家對此卻沒有過多表態。
  • 劉邦在白登山被圍七天七夜,最後得以逃脫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劉邦責其有損軍威,便不聽其言,率輕騎兵急速追趕至平城,此時已與漢軍的主力部隊完全脫節,失去聯繫,在白登山附近,匈奴冒頓單于下令四十萬匈奴大軍四面包圍劉邦的先前部隊。這這就是歷史上的「白登之圍」的背景概要。但是劉邦在白登之圍中,如何逃脫,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需要探討的問題。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 「白登山之圍」|冒頓單于到底為何會放走劉邦?司馬遷:臣不敢寫
    如此說來,「白登山之圍」解除的背後,絕非陳平計策之「奇」這麼簡單,而在這局對弈中,劉邦和冒頓一定各有被牽制而又不可告人的原因。冒頓單于的苦惱:打不死這場戰爭之初,冒頓為了圍困劉邦使出渾身解數,這盤棋從一開始就是個陷阱。在劉邦發兵之前,冒頓一直示弱,而且是無盡的示弱。冒頓把所有的精銳盡數藏起來,只放出老弱牧民與士兵。
  • 圖解漢朝戰爭:白登山之圍!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劉邦在立國之初,曾經相繼分封七王:楚王韓信,建都下邳梁王彭越:建都定陶淮南王英布:建都六縣長沙王吳芮:建都臨湘張耳趙王:建都襄國((其子張敖承襲)韓王信:建都潁川燕王臧荼:建都薊劉邦所分封的這些異姓王,與其說是分封,不如說是其無奈之舉。大漢王朝建立之初的郡國並行,讓其保證統治核心穩固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成為了大一統王朝的一塊絆腳石。
  • 歷史迷霧!起底劉邦「白登之圍」,「陳平秘計」秘在哪裡?
    「白登之圍」堪稱劉邦繼鴻門宴之後的遭遇又一大危機。史書上對此記載頗多,看似嚴絲合縫、符合邏輯,但逐一推敲,就會發現其中存在著眾多疑點。盲信史書不如無書,記載的歷史不一定真實。今天我們就來解密籠罩在「白登之圍」中的諸多謎團,及其背後或許被掩蓋住的歷史。一、起因公元前201年,冒頓單于率領十萬鐵騎圍攻韓王信,韓王信不敵,數次遣使向匈奴求和。
  • 白登之圍 劉邦真是靠賄賂突圍?別被大眾戲說給忽悠了
    說清楚這件事,我們就要區分大眾傳說和歷史記載的區別。按照大眾傳說,說劉邦在白登之圍被冒頓圍困,眼看就要完蛋了,這時候陳平獻策,賄賂冒頓閼氏皇后,在閼氏的「讒言」下,冒頓網開一面,劉邦逃得一條生路。按照這個說法,劉邦是在必死的情況下,靠著賄賂對方的女人而活命的。
  • 我們可能被歷史欺騙了,西漢初年的「白登之圍」或許根本不存在!
    公元前200年冬,劉邦親帥大軍擊之,在晉陽連戰連捷,遂至平城,出白登,為匈奴所圍。這一事件史稱「白登之圍」。記載過西漢歷史的正史有兩本: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兄妹的《前漢書》。而對「白登之圍」這一事件有描述的,兩本書中各有三處,共六處;而《前漢書》基本是向《史記》看齊,甚至文字基本照搬,這樣有效的記載就是三處。我們選取《史記》中的記載來看:(1).
  • 白登之圍時戰神韓信還在世,劉邦為啥放著他不用非要自己上
    戰國時期,中原各國為了爭奪天下霸主之位打得你死我活,北方草原上,一個強大的遊牧部族匈奴,正在悄然崛起,並在此後的歲月裡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匈奴已經成為足以和秦朝硬碰硬一決雌雄的龐然大物,雙方多次發生激烈軍事衝突。
  • 白登之圍絕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大眾對於「白登之圍」劉邦的脫困都聽過這麼一個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的故事:劉邦為了反擊匈奴親率32萬大軍反擊,卻中了冒頓單于示弱誘敵之計,劉邦率先頭部隊12萬脫離遠在婁煩、馬邑的20萬主力直奔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南三十裡的白登山,結果被冒頓抓住此良機用接近40萬騎兵將其合圍在白登山。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劉邦當年擊敗英布之後,路過自己老家沛縣之時,突發感慨作下了這首詩。這位西漢的開國皇帝,在楚漢相爭之後,建立大漢王朝。平天下分封諸侯,而諸侯人心思變,進而又開始了平叛的過程。劉邦可以說是一個勞碌命,從建國到最終去世,可以說一直沒閒著。但是在白登山之圍中,劉邦險些喪命。為何不派韓信前來救援?以下依據相關史料,逐層分析。
  • 漢高祖劉邦的一生之恥,隱藏在一幅畫中的歷史真相
    而就是這樣一位出行時雲龍相隨,充滿神話色彩的傳奇人物,在晚年卻因為一件事,導致他幾乎身敗名裂,再也無法續寫他的成功,這就是劉邦的一生之恥,也是導致漢朝開始與匈奴和親的戰役,白登之圍。不顧眾人的勸阻的劉邦親率少數禁衛騎兵追擊冒頓,直到平城附近的白登山。劉邦率軍登上白登山時,遭遇大雪封山,又被冒頓率軍斷絕歸路,重重包圍,被困在白登山上無路可退。
  • 漢初白登山之圍
    婁敬回來說:「我們看到的匈奴人馬的確都是些老弱殘兵,但我認為冒頓一定是把精兵埋伏起來了,陛下千萬不能上這個當。」劉邦大怒,說:「你膽敢胡說八道,想阻攔我進軍。」接著把婁敬關押起來。
  • 劉邦連項羽都能擊敗,為何卻陷於白登之圍?因為劉邦實在太心急了
    可是,劉邦雖然連項羽都能擊敗,但卻陷入白登之圍,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劉邦之所以會陷入白登之圍,主要在於劉邦太心急了,太著急取勝了。本來呢,劉邦應該也不會去捅咕匈奴,可匈奴主動惹了劉邦。匈奴的單于冒頓是匈奴百年不遇的雄主,冒頓吞併了草原上的其他部落,將匈奴的人口和領土擴大,冒頓似乎並不滿足於做草原上的霸主,還打起了中原的主意,威逼中原的諸侯國國王韓信向他投誠,這裡說的韓信不是淮陰侯韓信,而是跟淮陰侯韓信同名同姓的一個人,這個人是韓國王室後代,最初被劉邦立為韓王,後來被遷到代國做代王,所以史稱這個人為韓王信。
  • 劉邦如果帶上韓信,可以避免白登之圍嗎?估計匈奴人很難得手
    先明確一點,白登之圍發生在公元前200年,韓信死於公元前196年,也就是說,那個時候韓信還沒被呂后和蕭何弄死呢,只是沒有參與此戰而已。有些朋友可能會奇怪,韓信這麼能打仗,劉邦為啥不派他去?於是不顧隨行大臣的勸阻,沒等後續大部隊會合,就親自率先頭部隊追擊,追至白登山落入冒頓的圈套,被40萬匈奴大軍困了七天七夜,靠著賄賂冒頓寵愛的老婆才逃出生天。這裡有三個要點須特別說明,一是匈奴之前的失敗全都是真的,並不是誘敵之策;二是漢軍大部隊還沒到;三是此時距垓下之戰不到兩年,楚漢爭霸結束不久,漢軍經受多次血與火的洗禮,戰鬥力很強。
  • 多多益善 | 白登之圍
    歷史課本裡把這個制度劃分為封建制,而把真正的封建制說成是奴隸制,只不過是為了套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罷了①。嬴政作為反封建的先驅,事情做的還是比較徹底的。他在秦朝實行的是郡縣制,沒有任何分封。然而什麼東西都會有慣性。到了劉邦這兒,他又覺得一點兒都不分封也不行。
  • 白登之圍冒頓為什麼接受劉邦的和親,而不是集中兵力徹底打敗劉邦
    白登之圍這一年被土耳其認為是他們的建軍年,因為土耳其人認為匈奴人也是他們的祖先,所以匈奴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勝利白登之圍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從而成為土耳其人建軍的標誌。 白登之圍對漢朝軍隊的打擊並不大,因為在白登之圍之前漢軍一直保持攻勢,殲滅了很多的匈奴小股部隊。
  • 白登之圍:冒頓單于最後放了劉邦,是陳平成功遊說閼氏的功勞?
    冒頓單于之名隨著劉邦的白登之圍,成為歷史上名氣頗大的匈奴霸主,他為人有魄力,更有遠大的毅力與初定天下的大漢爭雄,在白登之圍冒頓與劉邦相持了七天,最後在妥協議定後,劉邦得以脫身。那麼冒頓當時有無可能把劉邦所部吃掉呢?筆者以為沒有能力。
  • 大同四大「歷史迷案」待解
    諸多歷史遺蹟、文物的來歷多少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同四大「歷史迷案」待解大同地處內外長城之間,歷史上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碰撞、摩擦的拉鋸地帶,曾作過北魏國都96年,後又成為遼金陪都、明代「九邊重鎮」之首和自唐宋以後特別是清代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因而歷代留下的物質文化遺產眾多
  • 白登之圍左右了西漢兩百年對匈奴政策
    首戰告捷,乘勝追擊匈奴至樓煩一帶時,天降大雪,劉邦被勝利衝昏頭腦,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匈奴圍困於白登山,數次突圍均告失敗,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連日雨雪不斷。劉邦和將士都凍得手腳發僵,手指被凍壞者十有八九,漢軍饑寒交迫,危在旦夕。冒頓單于對新得的閼氏十分寵愛,朝夕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