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圍絕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2021-01-17 史學馬前卒

大眾對於「白登之圍」劉邦的脫困都聽過這麼一個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的故事:劉邦為了反擊匈奴親率32萬大軍反擊,卻中了冒頓單于示弱誘敵之計,劉邦率先頭部隊12萬脫離遠在婁煩、馬邑的20萬主力直奔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南三十裡的白登山,結果被冒頓抓住此良機用接近40萬騎兵將其合圍在白登山。

陳平妙計

漢軍苦戰七日還是突破不了匈奴的圍困,劉邦更如熱鍋上的螞蟻。無所不能的陳平獻計派人去賄賂冒頓的閼氏(皇后),並帶上了一幅美女圖。使者是這麼跟閼氏說的:「漢朝皇帝被困多日,急於脫困,打算給單于獻上眾多美女。」閼氏哪能不動容,只要是女的都是自己的威脅,何況是眾多美女,便使出殺手鐧「枕邊風」對冒頓說道:「漢匈之間不應該你死我活,就算你奪取漢地,也可能水土不服,無法久住。漢帝被困七天,但軍中沒有慌亂,想必是有神靈相助,不如放他一條生路。」冒頓深感老婆說的有道理,於是故意將包圍圈打開一個缺口,劉邦這才逃出生天。

白登之圍

這是演繹,不是歷史。根據《史記》這部分的記載,劉邦採用陳平賄賂閼氏之計確有其事,閼氏「枕邊風」的內容確實得到印證,但通篇沒有說過陳平獻美人計的事。書中關於劉邦如何脫困是這麼說的:1.高帝用陳平奇計,乃使使間厚遺閼氏,圍得以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2.居七日,胡騎稍引去。時天大霧,漢使人往來,胡不覺。護軍中尉陳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請令強弩傅兩夫外鄉,徐行出圍。」入平城,漢救兵亦到,胡騎遂解去。3.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

冒頓單于

我們來根據《史記》原文還原一下劉邦脫困的真實原因。

一、陳平派使者賄賂閼氏起了作用,這點毋庸置疑,但史書中沒有提到使用美人計,美人計是後人合理演繹猜出來的,因為恰到好處,所以廣為流傳。「枕邊風」著重強調匈奴是牧民,即便佔了漢人大量土地,也無法適應其農耕環境。再者漢朝實力雄厚,非任人宰割之輩,匈奴也不是天生熱愛打仗死人的。閼氏的話有理有據,深感自己還一口吃不掉漢朝的冒頓為之所動。但千萬不要以為冒頓耳根子軟,就聽老婆的,他可是一代雄主,殺愛馬殺妻殺父啥事都能幹的出來,絕不是單單老婆枕邊風一吹就服軟的主,最深層次的東西恐怕還是實力不足。

二、再者,瞬息萬變的軍事形勢是促使冒頓打開包圍圈一角的主要原因。南面的20萬漢軍步兵正在火速馳援,此時的漢軍可謂百戰之師,剛剛經歷了鎮壓秦末農民起義、楚漢之爭,戰爭經驗很豐富,戰鬥力很強,冒頓的騎兵有被反包圍的危險。

叛歸匈奴的韓王信

三、冒頓所看重的是其聯軍韓王信的部隊遲遲不能到達作戰地點,心生疑心,是否韓王信的部將又叛歸漢朝了?如果真叛歸了,那冒頓單于就有被切斷後路的危險,這恐怕是冒頓自行解開包圍圈準備後撤的最直接推手。

陳平

四、冒頓向來很賊,他的每一個軍事舉動都是深思熟慮暗藏殺機的。儘管他沒學過《孫子兵法》,但多年的 戰爭實踐告訴他,絕不能把敵人逼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境地,何況後有主力援軍的徐徐到達,放開一口很可能是冒頓想致劉邦於死地的計策,讓劉邦在突圍中被亂軍殺死估計比圍困來得快,幸好有陳平「令強弩傅兩夫外鄉」的突圍計劃,才使得劉邦躲過一劫。

綜上,陳平的賄賂閼氏和巧妙設兵護送劉邦突圍是使劉邦擺脫白登之圍的關鍵所在,美人計歷史沒有記載,漢軍即將對匈奴軍隊展開反包圍和韓王信部將的軍隊遲遲不見援助冒頓是使冒頓作出打開一角的主要原因,打開包圍圈趁機解決劉邦的計謀也是原因之一,閼氏的枕邊風則是最弱的原因而已。

相關焦點

  • 被蒙恬打得一敗塗地的匈奴,怎麼短短十年間,就搞出了白登之圍?
    蒙恬死後十年,漢代秦而立,漢高祖劉邦再次北擊匈奴,結果發生了令人震驚的「白登之圍。」為何短短十年間,那個曾被蒙恬打得一敗塗地滿地找牙的匈奴,就捲土重來了,就搞了令人震驚的「白登之圍」?是匈奴人太彪悍,還是蒙恬太神武,或是漢高祖太差勁?其實,漢高祖劉邦所面對的匈奴,和蒙恬所面對的匈奴,是不一樣的匈奴。漢高祖背後的漢政權,跟蒙恬背後的秦政權,也不能比。
  • 白登之圍,漢劉邦與匈奴冒頓大對決
    開創了大漢王朝的漢高祖劉邦,一輩子的痛點一定少不了白登之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對一國之君高貴權勢的最好描寫。這麼個呼風喚雨的皇帝,突然被對方圍困,甚至被抓為俘虜,你想那是多麼狼狽的事情。古代遇此大劫的皇帝不多,漢高祖劉邦就是其中之一。白登之圍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它完全是偶然發生的事情。
  • 白登之圍後,迫於和親匈奴,然而真正的始作俑者卻是它
    漢高祖與匈奴構兵始於平城之役。當時韓王信反叛,求援於匈奴,匈奴援軍至,被漢軍擊敗。劉邦乘勝追擊,北逐匈奴。劉邦帶兵行至平城,平城外一高地名白登,上白登,為匈奴所圍。因漢軍多步兵,無法突圍。漢軍被圍七日,用陳平的計策得以脫險,史稱「白登之圍」。
  • 五十八|白登之圍
    這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因為秦始皇派蒙恬修建長城、北擊匈奴,收復了黃河以南的所有土地,把匈奴人趕去了北邊;二是因為秦朝的軍事力量比較強大,儘管後來蒙恬被冤殺,北方邊境的守備仍然沒有鬆懈;第三呢,也是客觀原因,秦朝比較短,只有十幾年的時間,匈奴人在這個期間還沒有從蒙恬的打擊下緩過勁來。
  • 白登之圍,劉邦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可匈奴為何不趁勢佔領中原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 漢朝初年,漢朝曾和匈奴有過一場交戰,而這場交戰的結尾部分,則被史料稱為,白登之圍。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0年,韓王信(注意是韓王信,不是韓信)在山西大同發動叛亂,而且還勾結匈奴試圖攻打太原(老李?)。
  • 白登之圍 劉邦真是靠賄賂突圍?別被大眾戲說給忽悠了
    按照大眾傳說,說劉邦在白登之圍被冒頓圍困,眼看就要完蛋了,這時候陳平獻策,賄賂冒頓閼氏皇后,在閼氏的「讒言」下,冒頓網開一面,劉邦逃得一條生路。按照這個說法,劉邦是在必死的情況下,靠著賄賂對方的女人而活命的。這一方面反映了漢軍的衰弱,劉邦的無能,另一方面反映了匈奴騎兵的強大,和冒頓的有勇無謀。
  • 白登之圍中冒頓單于為何放了劉邦?原因遠不止賄賂閼氏那麼簡單
    白登之圍 劉邦立了七位異姓王,韓王信是其中之一,此韓王信並非大將韓信,但兩人的共同點是都不被劉邦信任。馬邑處於從草原入關的要隘之地,秦始皇時期蒙恬北逐匈奴時,在這裡圍城養馬,造就了馬邑之名。 一、白登之圍的背景 韓王信在此處建都之後,沒少受到來自草原的騷擾。雖然韓王信也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但是匈奴皆為騎兵,機動性極強,自古至今再厲害的將軍在邊關守城,也鮮有不被動的。
  • 白登之圍:冒頓單于最後放了劉邦,是陳平成功遊說閼氏的功勞?
    冒頓單于之名隨著劉邦的白登之圍,成為歷史上名氣頗大的匈奴霸主,他為人有魄力,更有遠大的毅力與初定天下的大漢爭雄,在白登之圍冒頓與劉邦相持了七天,最後在妥協議定後,劉邦得以脫身。那麼冒頓當時有無可能把劉邦所部吃掉呢?筆者以為沒有能力。
  • 白登之圍左右了西漢兩百年對匈奴政策
    西漢建立之初,經過連年戰爭,國力衰弱,經濟凋敝。劉邦稱帝以後,忙於安撫國內,重振經濟,無暇顧及塞外少數民族。而匈奴方面,趁著秦末亂世,已悄無聲息的壯大起來。前200年冬,一直居住在長城以北的匈奴人起兵南下,侵略中原,劫掠財物,抓走了大量百姓充當奴隸。
  • 白登之圍冒頓為什麼接受劉邦的和親,而不是集中兵力徹底打敗劉邦
    白登之圍這一年被土耳其認為是他們的建軍年,因為土耳其人認為匈奴人也是他們的祖先,所以匈奴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勝利白登之圍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從而成為土耳其人建軍的標誌。 白登之圍對漢朝軍隊的打擊並不大,因為在白登之圍之前漢軍一直保持攻勢,殲滅了很多的匈奴小股部隊。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白登之圍歷史背景西漢建立於公元前202年,建國之時,劉邦已經年過五十。劉邦兌現當初諾言,大封諸侯王。韓國後裔韓王信的封地在潁川,地理位置突出,屬於戰略要地。於是上書劉邦請求建都馬邑,以此鞏固邊疆。劉邦同意將其封地遷往馬邑,馬邑地處漢朝邊境。緊靠匈奴。誰也沒曾料到,公元前201年,韓王信遷往馬邑沒多久,就遭到了匈奴的層層圍攻。
  • 我們可能被歷史欺騙了,西漢初年的「白登之圍」或許根本不存在!
    公元前200年冬,劉邦親帥大軍擊之,在晉陽連戰連捷,遂至平城,出白登,為匈奴所圍。這一事件史稱「白登之圍」。記載過西漢歷史的正史有兩本: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兄妹的《前漢書》。而對「白登之圍」這一事件有描述的,兩本書中各有三處,共六處;而《前漢書》基本是向《史記》看齊,甚至文字基本照搬,這樣有效的記載就是三處。我們選取《史記》中的記載來看:(1).
  • 多多益善 | 白登之圍
    你的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謝謝!  正文開始  中國的封建社會,其實從嬴政統一六國的那一天起,就已經結束了。何為封建?封建就是封邦建國。天子封給你一塊地兒,你就是這塊地兒的主人了。在這裡稅收歸你,軍隊也歸你,你想怎麼管理就怎麼管理。這樣的地方,大一點的叫作「邦」,小一點的就叫作「國」。在中國古代,夏商可能實行的是奴隸制,但周朝是妥妥的封建制。
  • 陳平解除白登之圍後,為何其計秘不被世知呢?
    讀者只有充分了解整段歷史,將線索穿插起來,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這點在白登之圍的記載中有著充分體現。《高祖本紀》中白登之圍用筆頗少作為我國封建王朝中少有的布衣出身的帝王,漢高祖劉邦似乎有意無意地提高自己的身價。除此之外,在他的本紀中,關於他帶領漢軍勝利的事件記載的較為詳細,讓人印象深刻,而他的多次慘敗和丟人表現卻被一筆帶過。
  • 漢朝與匈奴間的離奇往事:冒頓單于為何要在白登之圍放走劉邦
    因此班固在《漢書·匈奴傳》中記述白登之圍,便將這40萬改作了30萬,要照這樣算來,匈奴的人口總數還要更少——的確還抵不過規模最大的幾個漢郡。 此言一出,朝堂之內鴉雀無聲,出兵之議因此無疾而終。「連高皇帝都敗在匈奴人手裡,我們又能做得了什麼呢?」後來的許多年裡,面對匈奴頻繁的南侵,只要有人提出武力反擊的動議,這個聲音就會像魔咒一樣響徹在未央宮的大殿上。談匈色變,畏敵如虎。漢朝因白登之圍而產生的恐慌似乎有些過分了。白登之圍真的敗得那麼慘嗎?讓我們來還原一下這場戰役的經過。
  • 漢初攻打匈奴的如果是韓信,而不是劉邦,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但凡他謹慎一點,別那麼浪,都不至於被圍困。 那就更不要說韓信了,韓信被稱為「兵仙」,深諳用兵之道,「以正合,以奇勝」,善於出奇制勝,如果是韓信帶兵,必然可以驅逐匈奴,冒頓可是要碰一鼻子灰了。
  • 漢初如果不是劉邦帶兵攻打匈奴,換成韓信的話,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漢初如果不是劉邦帶兵攻打匈奴,換成韓信的話,還會有白登之圍嗎?劉邦前期連戰連勝,為此最初防備小心的心理也是逐漸的被拋之腦後,變得自大輕視匈奴,殊不知這就是冒頓單于的計策,通過這些老弱病殘,將劉邦的大軍引到了匈奴大軍提前設置的埋伏圈,劉邦不顧臣子的勸誡,親率軍隊追擊匈奴「敗軍」這才有了歷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圍。
  • 起底劉邦「白登之圍」,「陳平秘計」秘在哪裡?
    「白登之圍」堪稱劉邦繼鴻門宴之後的遭遇又一大危機。史書上對此記載頗多,看似嚴絲合縫、符合邏輯,但逐一推敲,就會發現其中存在著眾多疑點。盲信史書不如無書,記載的歷史不一定真實。今天我們就來解密籠罩在「白登之圍」中的諸多謎團,及其背後或許被掩蓋住的歷史。一、起因公元前201年,冒頓單于率領十萬鐵騎圍攻韓王信,韓王信不敵,數次遣使向匈奴求和。
  • 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劉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白登之圍是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這一場戰爭中冒頓單于誘敵深入,劉邦未經查明就孤軍深入,最終被圍困在白登山上。這一場戰爭中有很多問題,比如說雙方兵力幾何?劉邦是如何保全性命的?漢朝為什麼會失敗?今天筆者就根據目前已知的史料分析一下白登之圍的細節,以便各位看官能進一步了解漢史。
  • 劉邦如果帶上韓信,可以避免白登之圍嗎?估計匈奴人很難得手
    先明確一點,白登之圍發生在公元前200年,韓信死於公元前196年,也就是說,那個時候韓信還沒被呂后和蕭何弄死呢,只是沒有參與此戰而已。有些朋友可能會奇怪,韓信這麼能打仗,劉邦為啥不派他去?很簡單,因為韓信對劉邦的忠誠度不是百分百,劉邦對韓信也非常忌憚,擔心他造反,垓下之戰才結束就奪了韓信的兵權,之後將他從齊王遷為楚王,又從楚王貶為淮陰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意圖很明顯。任誰站在韓信的立場,都會對劉邦產生不滿。劉邦自己也明白這一點,因而不敢讓韓信再次接觸軍隊,而是選擇御駕親徵。那麼,假如韓信對劉邦忠心耿耿,劉邦帶他出徵,能否避免白登之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