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圍,劉邦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可匈奴為何不趁勢佔領中原

2021-01-17 騰訊網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

漢朝初年,漢朝曾和匈奴有過一場交戰,而這場交戰的結尾部分,則被史料稱為,白登之圍。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0年,韓王信(注意是韓王信,不是韓信)在山西大同發動叛亂,而且還勾結匈奴試圖攻打太原(老李?)。在這危機關頭,劉邦決定御駕親徵,同時還帶上了他所能帶的一切,共計32萬人。

經過長達半年的交戰,劉邦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被匈奴以誘敵之計埋伏,最終使其與大部隊分離,並被困於大同平城外的白登山上,長達七天七夜。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劉邦不得不讓陳平帶重禮賄賂匈奴大汗的妻子,並以此逃出升天。

今天昊童不想說,劉邦到底是不是因為陳平的計謀才逃出生天的(匈奴大汗真的會在這種事兒上被妻子影響嗎),只說一點,那就是,在劉邦被圍困的水洩不通時,匈奴為何不趁勢進攻並一舉佔領中原。

以下內容為昊童個人見解,不喜勿噴,謝謝。

第一點,匈奴內部有縫隙

白登之圍發生在公元前200年,當時與劉邦對陣的匈奴首領是鼎鼎有名的冒頓單于。

那一年的漢朝處於新定階段,可以說稍有不慎就有亡國的風險,這也是劉邦御駕親徵的原因之一,因為他根本不放心將幾十萬的兵馬交給外人。但問題來了,那一年除了漢朝是新定之外,匈奴也是新定的,因為這大名鼎鼎的冒頓之所以能登上單于的寶座,也是花費了不少的小心思。

當時的他看似強大(擁有控弦之士40餘萬),但手下陰奉陽違之人也是比比皆是,畢竟他的單于之位來的確實不是那麼的光彩。

所以,匈奴在內部不和的情況下,能將劉邦圍困七天七夜已經是非常難得了,再要他們去進攻中原就實在是有些不現實了,因為在這些匈奴貴族看來,中原不過是塊肥肉,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所以並不急於一時。

第二點,漢朝實力並不弱

前文提到,劉邦被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而且隨他出徵的軍隊高達32萬人。由此可見,匈奴圍困的不過是劉邦以及他的先頭部隊,而漢軍的大部隊都還在外面。因為匈奴當時撐死了不過40萬人,你讓他們將32萬漢軍全部圍困也不現實(漢朝內部還有很多其他軍隊,而匈奴已經是舉國來到)。

所以,在漢朝依然擁有很強實力的情況下,冒頓單于思考的絕不會是如何處置劉邦,而是如何通過這件事兒來獲取更多的利益。道理很簡單,你我勢均力敵,我領先你一招最多讓你受傷而不會讓你致死。而且如果我要置你於死地,還有可能被你的奮力一擊換掉(同歸於盡),既然如此,我為何不從你這裡拿到點好處,然後順勢離開呢?

第三點,外界因素的幹擾

冒頓單于為何要將劉邦圍困七天七夜,而不一鼓作氣將其拿下呢?從這個問題中我們不難發現,冒頓舉國之力也只能做到圍困劉邦,不然絕不會將他放在那裡圍著。另外,劉邦作為漢高祖,與主力大軍失去聯繫長達七天七夜,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大軍的指揮官,你會怎麼做?

答案很簡單,不惜一切代價的尋找劉邦並支援,因為劉邦一旦死了,跟隨他出徵的所有將領都難逃誅滅三族的下場。所以,連漢朝先頭部隊都無法拿下的匈奴根本沒有實力和漢朝大軍硬碰硬,既然如此,又何談趁勢進攻並佔領中原呢?

這裡再補充一個小點,當時匈奴雖然處於騎虎難下的尷尬處境,但並不是一點兒機會都沒有,那就是之前提到的韓王信。當時他的兩個手下曾和冒頓單于約定,一同帶兵並協助攻打劉邦,可問題在於,約定時間已經過了很久,他們還是沒有來的意思。這就讓冒頓很是懷疑,難道是這兩個人跟外圍的漢朝大軍勾結,想要將自己一舉全殲?

想到這裡不難發現,匈奴連消滅漢朝先頭部隊都要外人幫助,那讓他們直接進攻中原並佔領長安,這不是扯淡一樣嗎?

綜上所述,匈奴在白登之圍時之所以沒趁勢進攻,原因有三個,自己內部不穩,漢朝實力依舊,懷疑盟友背叛。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閱讀。

歷年今日:1894年5月1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宣正式布對中國開戰;1914年5月1日,袁世凱頒布《中華民國約法》;

相關焦點

  • 白登之圍,漢劉邦與匈奴冒頓大對決
    開創了大漢王朝的漢高祖劉邦,一輩子的痛點一定少不了白登之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對一國之君高貴權勢的最好描寫。這麼個呼風喚雨的皇帝,突然被對方圍困,甚至被抓為俘虜,你想那是多麼狼狽的事情。古代遇此大劫的皇帝不多,漢高祖劉邦就是其中之一。白登之圍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它完全是偶然發生的事情。
  • 劉邦如果帶上韓信,可以避免白登之圍嗎?估計匈奴人很難得手
    先明確一點,白登之圍發生在公元前200年,韓信死於公元前196年,也就是說,那個時候韓信還沒被呂后和蕭何弄死呢,只是沒有參與此戰而已。有些朋友可能會奇怪,韓信這麼能打仗,劉邦為啥不派他去?很簡單,因為韓信對劉邦的忠誠度不是百分百,劉邦對韓信也非常忌憚,擔心他造反,垓下之戰才結束就奪了韓信的兵權,之後將他從齊王遷為楚王,又從楚王貶為淮陰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意圖很明顯。任誰站在韓信的立場,都會對劉邦產生不滿。劉邦自己也明白這一點,因而不敢讓韓信再次接觸軍隊,而是選擇御駕親徵。那麼,假如韓信對劉邦忠心耿耿,劉邦帶他出徵,能否避免白登之圍呢?
  • 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劉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白登之圍是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這一場戰爭中冒頓單于誘敵深入,劉邦未經查明就孤軍深入,最終被圍困在白登山上。這一場戰爭中有很多問題,比如說雙方兵力幾何?劉邦是如何保全性命的?漢朝為什麼會失敗?今天筆者就根據目前已知的史料分析一下白登之圍的細節,以便各位看官能進一步了解漢史。
  • 白登之圍左右了西漢兩百年對匈奴政策
    後來又遇韓王信造反,勾結匈奴,想要攻佔太原。劉邦決定強硬一回,以藉此樹立自己的威信。於是親自統率三十餘萬大軍迎擊匈奴。首戰告捷,乘勝追擊匈奴至樓煩一帶時,天降大雪,劉邦被勝利衝昏頭腦,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匈奴圍困於白登山,數次突圍均告失敗,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連日雨雪不斷。
  • 白登之圍前因後果,劉邦是因為畏懼匈奴從而示弱和親嗎?
    公元前3世紀,匈奴猛然崛起,吞併了亞歐大陸北方諸多方國或者部落聯盟,構建中央王庭,逐漸形成帝國。漢初匈奴疆域圖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匈奴統治的疆域極其遼闊,儘管其中有一些鳥不拉屎的苦寒之地。匈奴又迅速吞沒了許多小國,實力達到史上最強,這個時候,中原正在上演楚漢爭霸。沒人搭理冒頓,他便重新佔領了魂牽夢繞的河套地區。楚漢爭霸剛結束,邦哥聽聞胡人南下,越過黃河不說,還唆使代國的韓王信叛變。大秦不好惹,我大漢就是軟柿子?邦哥立刻揮師北上,希望和冒頓交流一下。
  • 劉邦在白登山被圍七天七夜,最後得以逃脫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這這就是歷史上的「白登之圍」的背景概要。但是劉邦在白登之圍中,如何逃脫,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需要探討的問題。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
  • 漢朝與匈奴間的離奇往事:冒頓單于為何要在白登之圍放走劉邦
    這其中最刻骨銘心的失敗無過於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圍。在楚霸王項羽跟前兒尚且無所畏懼的劉邦居然落入了冒頓單于設下的包圍圈,差一點讓土木堡之變的故事提前一千多年上演。高祖皇帝御駕親徵的失利在漢人心中投下了濃重的陰影。劉邦死後,冒頓單于致書劉邦的遺孀呂雉,言語之間頗多輕慢調戲之意。
  • 白登之圍 劉邦真是靠賄賂突圍?別被大眾戲說給忽悠了
    按照大眾傳說,說劉邦在白登之圍被冒頓圍困,眼看就要完蛋了,這時候陳平獻策,賄賂冒頓閼氏皇后,在閼氏的「讒言」下,冒頓網開一面,劉邦逃得一條生路。按照這個說法,劉邦是在必死的情況下,靠著賄賂對方的女人而活命的。這一方面反映了漢軍的衰弱,劉邦的無能,另一方面反映了匈奴騎兵的強大,和冒頓的有勇無謀。
  • 為什麼劉邦被圍白登山,最後能全身而退,真是靠賄賂匈奴嗎?
    解白登之圍,賄賂肯定是少不了的,但是光憑賄賂,似乎不太可能讓匈奴單于把到口的鮮肉丟掉。根據現有的資料推測,應該是劉邦還做了什麼有辱尊嚴的事情,才讓匈奴單于甘心放虎歸山。關於白登之圍的化解,劉邦的謀士陳平到底用了什麼方法,使匈奴大單于攣鞮冒頓(luāndīmòdú),解除白登城牆一角的包圍,一直是歷史上一大疑案。
  • 漢初攻打匈奴的如果是韓信,而不是劉邦,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但凡他謹慎一點,別那麼浪,都不至於被圍困。 那就更不要說韓信了,韓信被稱為「兵仙」,深諳用兵之道,「以正合,以奇勝」,善於出奇制勝,如果是韓信帶兵,必然可以驅逐匈奴,冒頓可是要碰一鼻子灰了。
  • 白登之圍中冒頓單于為何放了劉邦?原因遠不止賄賂閼氏那麼簡單
    白登之圍 劉邦立了七位異姓王,韓王信是其中之一,此韓王信並非大將韓信,但兩人的共同點是都不被劉邦信任。劉邦剛開始把韓王信封到了潁川一帶,後又把他安排在了晉陽,後韓王信在劉邦的允許下把封地遷到了更北邊的馬邑。馬邑處於從草原入關的要隘之地,秦始皇時期蒙恬北逐匈奴時,在這裡圍城養馬,造就了馬邑之名。 一、白登之圍的背景 韓王信在此處建都之後,沒少受到來自草原的騷擾。
  • 白登之圍:冒頓單于最後放了劉邦,是陳平成功遊說閼氏的功勞?
    冒頓單于之名隨著劉邦的白登之圍,成為歷史上名氣頗大的匈奴霸主,他為人有魄力,更有遠大的毅力與初定天下的大漢爭雄,在白登之圍冒頓與劉邦相持了七天,最後在妥協議定後,劉邦得以脫身。那麼冒頓當時有無可能把劉邦所部吃掉呢?筆者以為沒有能力。
  • 白登山之圍,決定劉邦生死的,竟只是匈奴皇后的一句話?
    白登山之圍,這個詞聽起來是不是有些陌生,如果把這句話加上一個主語,劉邦白登山被圍,可能就好理解多了。白登山之圍主要講的就是劉邦被圍白登山的故事,這件事算是劉邦的一個汙點,不聽謀士勸阻、輕敵冒進,導致最終被圍、命懸一線,可以說,整件事就是劉邦一個人的過錯,但是各位史家對此卻沒有過多表態。
  • 被蒙恬打得一敗塗地的匈奴,怎麼短短十年間,就搞出了白登之圍?
    蒙恬是秦始皇時的名將,在秦始皇的任命和支持下,蒙恬北擊匈奴,把匈奴人打得一敗塗地,迫使匈奴人不得不遠遁。秦二世胡亥襲號為帝,蒙恬因是胡亥「老師」趙高的對手,而被迫害致死。蒙恬死後十年,漢代秦而立,漢高祖劉邦再次北擊匈奴,結果發生了令人震驚的「白登之圍。」
  • 劉邦連項羽都能擊敗,為何卻陷於白登之圍?因為劉邦實在太心急了
    可是,劉邦雖然連項羽都能擊敗,但卻陷入白登之圍,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劉邦之所以會陷入白登之圍,主要在於劉邦太心急了,太著急取勝了。本來呢,劉邦應該也不會去捅咕匈奴,可匈奴主動惹了劉邦。匈奴的單于冒頓是匈奴百年不遇的雄主,冒頓吞併了草原上的其他部落,將匈奴的人口和領土擴大,冒頓似乎並不滿足於做草原上的霸主,還打起了中原的主意,威逼中原的諸侯國國王韓信向他投誠,這裡說的韓信不是淮陰侯韓信,而是跟淮陰侯韓信同名同姓的一個人,這個人是韓國王室後代,最初被劉邦立為韓王,後來被遷到代國做代王,所以史稱這個人為韓王信。
  • 白登之圍後,迫於和親匈奴,然而真正的始作俑者卻是它
    漢高祖與匈奴構兵始於平城之役。當時韓王信反叛,求援於匈奴,匈奴援軍至,被漢軍擊敗。劉邦乘勝追擊,北逐匈奴。劉邦帶兵行至平城,平城外一高地名白登,上白登,為匈奴所圍。因漢軍多步兵,無法突圍。漢軍被圍七日,用陳平的計策得以脫險,史稱「白登之圍」。
  • 歷史上如果劉邦讓韓信領兵打匈奴,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劉邦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原先是一個小小的亭長,卻經過重重的戰爭洗禮,贏得了楚漢之爭的勝利,創立了歷史上引以為傲的大漢王朝,可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建立漢朝之後,當上皇帝之後,還打過一次敗仗,你們知道嗎?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圍。
  • 劉邦率漢軍和匈奴作戰時,如果領兵的是韓信,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面對韓王信的背叛,劉邦再一次選擇親徵,自劉邦稱帝時開始,但凡有諸侯王造反,只要劉邦忙得開,都會親徵,這一次親徵,劉邦還計劃打草樓兔子,一舉解決匈奴犯邊問題,但因為冒進,發生了震驚的白登之圍,如果當時領兵的人是淮陰侯韓信,還會發生白登之圍嗎?首先,白登之圍的發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並非劉邦能力不行,而是劉邦誤信了探報,輕敵冒進。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劉邦當年擊敗英布之後,路過自己老家沛縣之時,突發感慨作下了這首詩。這位西漢的開國皇帝,在楚漢相爭之後,建立大漢王朝。平天下分封諸侯,而諸侯人心思變,進而又開始了平叛的過程。劉邦可以說是一個勞碌命,從建國到最終去世,可以說一直沒閒著。但是在白登山之圍中,劉邦險些喪命。為何不派韓信前來救援?以下依據相關史料,逐層分析。
  • 漢初如果不是劉邦帶兵攻打匈奴,換成韓信的話,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漢初如果不是劉邦帶兵攻打匈奴,換成韓信的話,還會有白登之圍嗎?在漢朝相應的史料記載中,劉邦在建立漢朝天下之初,曾是親率大軍與匈奴之間開戰據悉當時劉邦帶領著近三十萬的漢軍,與匈奴四十萬人馬開戰,最初劉邦本以為一眾的匈奴都是蠻人,然而匈奴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之下,通過是敵以弱的計策,以部分老弱病殘與劉邦的大軍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