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圍前因後果,劉邦是因為畏懼匈奴從而示弱和親嗎?

2020-12-23 天花亂墜你管我

公元前3世紀,匈奴猛然崛起,吞併了亞歐大陸北方諸多方國或者部落聯盟,構建中央王庭,逐漸形成帝國。

漢初匈奴疆域圖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匈奴統治的疆域極其遼闊,儘管其中有一些鳥不拉屎的苦寒之地。

正是因為條件艱苦,遊牧民族即使建立了所謂的草原文明,依然沒有摒棄他們的強盜氣質。匈奴人善騎並且無需補給(主要是啥肉都敢吃),依仗這種優勢,他們成為風一樣的男子,時常劫掠鄰國。

戰國末年,李牧將軍給匈奴們好好上了一堂兵法課,這幫人消停了一陣子。

秦滅六國戰爭,匈奴趁機南下,佔據河套地區。

河套地區是指黃河「幾」字彎及其周邊流域,有著「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此地豐饒富庶,盛產戰馬,自古兵家必爭。

秦統一後,始皇帝向匈奴簡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意志:「黃河,朕的!長城外面,可以給你們放羊。」

匈奴人以淚洗面,大秦銳士顯然惹不起,只能暫時北歸。

如果不是長城上常年駐守數十萬秦軍,如果不是匈奴的襲擾,胡亥和趙高決定「徵潁川郡閭左戍漁陽」,導致大澤鄉起義,或許大秦沒那麼快滅亡。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登基,開始了他渾渾噩噩的帝王生涯,以極高的效率徹底葬送了祖業,促使大秦陷入萬劫不復。而同年,在北方,冒頓弒君弒父,也獲得了帝位,他卻是個雄才大略的人物。

冒頓

冒頓作為匈奴太子,本來可以正常繼位,但是他老爹頭曼單于年紀大了,架不住年輕的閼氏撥弄,要廢太子,還把冒頓派到月氏當人質。

頭曼的計劃是派兵攻打月氏,借月氏王的手殺掉原太子,但是冒頓很猛,危急關頭搶了一匹馬,逃了回來。

事情已經很明顯了,不知道頭曼單于怎麼想的,居然不殺冒頓,還給了他一萬軍隊。

接下來,就發生了「鳴鏑弒父」事件。

鳴鏑就是響箭,也叫作嚆矢,用來發出信號,殺傷力並不大。冒頓訓練了一批死黨,用響箭幹掉了頭曼,盡誅後母、弟弟及反對者,自立為單于。

冒頓奪位,朝政人心必然要亂一會,東胡藉機要挾匈奴。

東胡王跟冒頓玩套路,先是要馬,冒頓忍了,再要女人,冒頓還是忍了,然後要地,冒頓說:「NND,我弄死你!」

東胡王得了些便宜,以為冒頓很慫,飄飄然不做戒備,結果領了盒飯。

匈奴又迅速吞沒了許多小國,實力達到史上最強,這個時候,中原正在上演楚漢爭霸。沒人搭理冒頓,他便重新佔領了魂牽夢繞的河套地區。

楚漢爭霸剛結束,邦哥聽聞胡人南下,越過黃河不說,還唆使代國的韓王信叛變。

大秦不好惹,我大漢就是軟柿子?邦哥立刻揮師北上,希望和冒頓交流一下。

韓王信(不是淮陰侯韓信),他也是漢初七個異姓王之一,被封在代國,劉邦交給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抵禦匈奴。

韓王信搞不過匈奴,恐誅,乾脆投敵。不僅把都城馬邑賣掉,還引著匈奴佔領了晉陽(今太原),丫的就是歷史上第一個漢奸!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冬,高祖親徵匈奴,鎮壓韓王信叛亂。隨行的主要謀士是陳平、婁敬(劉敬),將領有樊噲、夏侯嬰、周勃等。

漢軍這幾年一直在和霸王戰鬥,等於平時總下地獄級副本,匈奴雖猛,比起項羽還是差不少。

戰爭最初,劉邦的軍隊勢如破竹,從長安出發,一路大勝,迅速拿下了銅鞮和晉陽,韓王信與匈奴組成的聯軍不堪一擊,多次被漢軍擊潰。

邦哥認為,來自北方的匪寇也不過如此,但是他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其實一直沒有遭遇匈奴主力軍隊。

由於輕敵心態,劉邦開始冒進,不等大部隊到來,自己帶著20萬人,一路往北衝。

劉邦畢竟也是個軍事統帥,他也做了大量的偵查工作,但是冒頓把精銳部隊都隱藏起來,製造假象,讓高祖感覺良好。

期間婁敬提醒劉邦,敵人在示弱,這是個圈套。劉邦沒聽進去,反而大怒,把婁敬拘於廣武,準備凱旋歸來治罪。

最終,劉邦被冒頓的40萬大軍圍困在白登。劉邦知道中計後,冒死突圍,因為他是急行軍,沒有帶夠糧草,耗下去不用打,餓也餓死。雙方多次激烈交戰,漢軍的戰鬥力還是很牛,冒頓未能攻下白登,只好選擇困死劉邦。

七天之後,漢軍乏食,危在旦夕!

好在陳平重賂冒頓的閼氏(皇后),女人吹了枕邊風,冒頓可能覺得,果真弄死大漢皇帝,自己未來的日子恐怕難以預料,於是偷偷讓包圍圈開了一個口子,白登之圍遂解。

此後,漢帝國與匈奴帝國盟約,以長城為界,互不侵犯。

兩國關係短暫緩和,不過冒頓這貨並不認真履行協議,匈奴人依然小股侵擾邊境。

劉邦回到廣武,立刻釋放婁敬,封關內侯,食祿兩千戶。多年以後的田豐,就沒有這種運氣,還是我高祖心胸豁達啊!

婁敬向劉邦建議,與匈奴和親,穩住敵人,避免大規模衝突。

劉邦稱善,意欲把長公主嫁給冒頓,呂后不幹,日夜哭泣,哭得劉邦頭大如鬥,只好用宗室女冒充公主,糊弄糊弄單于。這是高祖的拿手戲,當年還用張耳的假人頭,糊弄了陳餘。

劉邦為什麼選擇和親,而不繼續與匈奴正面硬剛,是因為白登之圍他產生了畏懼之心嗎?

當然不是,匈奴頂多是讓高祖心煩擔憂,一生徵戰的開國之君,有哪一個是慫人?

漢朝剛剛建立,經濟需要恢復,百姓需要休養,國內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此刻再樹一個大敵,顯然不合適。所以,劉邦和其臣僚選擇了忍讓和等待,等著他的曾孫漢武大帝來收拾他們!

和親,是外交策略中成本最小的手段,而且,枕邊風只要吹得好,歷來都能產生神奇的效果,大閼氏剛給我們做過示範。

相關焦點

  • 歷史上如果劉邦讓韓信領兵打匈奴,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劉邦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原先是一個小小的亭長,卻經過重重的戰爭洗禮,贏得了楚漢之爭的勝利,創立了歷史上引以為傲的大漢王朝,可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建立漢朝之後,當上皇帝之後,還打過一次敗仗,你們知道嗎?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圍。
  • 白登之圍後,迫於和親匈奴,然而真正的始作俑者卻是它
    漢高祖與匈奴構兵始於平城之役。當時韓王信反叛,求援於匈奴,匈奴援軍至,被漢軍擊敗。劉邦乘勝追擊,北逐匈奴。劉邦帶兵行至平城,平城外一高地名白登,上白登,為匈奴所圍。因漢軍多步兵,無法突圍。漢軍被圍七日,用陳平的計策得以脫險,史稱「白登之圍」。
  • 白登之圍冒頓為什麼接受劉邦的和親,而不是集中兵力徹底打敗劉邦
    白登之圍這一年被土耳其認為是他們的建軍年,因為土耳其人認為匈奴人也是他們的祖先,所以匈奴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勝利白登之圍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從而成為土耳其人建軍的標誌。 白登之圍對漢朝軍隊的打擊並不大,因為在白登之圍之前漢軍一直保持攻勢,殲滅了很多的匈奴小股部隊。
  • 劉邦如果帶上韓信,可以避免白登之圍嗎?估計匈奴人很難得手
    先明確一點,白登之圍發生在公元前200年,韓信死於公元前196年,也就是說,那個時候韓信還沒被呂后和蕭何弄死呢,只是沒有參與此戰而已。有些朋友可能會奇怪,韓信這麼能打仗,劉邦為啥不派他去?很簡單,因為韓信對劉邦的忠誠度不是百分百,劉邦對韓信也非常忌憚,擔心他造反,垓下之戰才結束就奪了韓信的兵權,之後將他從齊王遷為楚王,又從楚王貶為淮陰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意圖很明顯。任誰站在韓信的立場,都會對劉邦產生不滿。劉邦自己也明白這一點,因而不敢讓韓信再次接觸軍隊,而是選擇御駕親徵。那麼,假如韓信對劉邦忠心耿耿,劉邦帶他出徵,能否避免白登之圍呢?
  • 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劉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白登之圍是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這一場戰爭中冒頓單于誘敵深入,劉邦未經查明就孤軍深入,最終被圍困在白登山上。這一場戰爭中有很多問題,比如說雙方兵力幾何?劉邦是如何保全性命的?漢朝為什麼會失敗?今天筆者就根據目前已知的史料分析一下白登之圍的細節,以便各位看官能進一步了解漢史。
  • 白登之圍:冒頓單于最後放了劉邦,是陳平成功遊說閼氏的功勞?
    冒頓單于之名隨著劉邦的白登之圍,成為歷史上名氣頗大的匈奴霸主,他為人有魄力,更有遠大的毅力與初定天下的大漢爭雄,在白登之圍冒頓與劉邦相持了七天,最後在妥協議定後,劉邦得以脫身。那麼冒頓當時有無可能把劉邦所部吃掉呢?筆者以為沒有能力。
  • 漢初攻打匈奴的如果是韓信,而不是劉邦,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但凡他謹慎一點,別那麼浪,都不至於被圍困。 那就更不要說韓信了,韓信被稱為「兵仙」,深諳用兵之道,「以正合,以奇勝」,善於出奇制勝,如果是韓信帶兵,必然可以驅逐匈奴,冒頓可是要碰一鼻子灰了。
  • 白登之圍,漢劉邦與匈奴冒頓大對決
    開創了大漢王朝的漢高祖劉邦,一輩子的痛點一定少不了白登之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對一國之君高貴權勢的最好描寫。這麼個呼風喚雨的皇帝,突然被對方圍困,甚至被抓為俘虜,你想那是多麼狼狽的事情。古代遇此大劫的皇帝不多,漢高祖劉邦就是其中之一。白登之圍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它完全是偶然發生的事情。
  • 漢朝與匈奴間的離奇往事:冒頓單于為何要在白登之圍放走劉邦
    孝文帝真是因為國力不敵,才無奈地任匈奴人在塞南為所欲為嗎?恐怕未必。文帝時期投靠匈奴的燕人中行說曾經對老上單于說過:「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史記·匈奴列傳》)。對那些使用冷兵器作戰的古代國家來說,人口數量是決定國力與軍力的關鍵因素。
  • 假如韓信跟隨劉邦出戰,能否避免白登之圍?
    公元前201年,匈奴進攻漢朝馬邑,韓王信直接投降了匈奴,韓王信和匈奴合兵攻到了晉陽城下。劉邦得知消息,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前去迎敵。劉邦是真的想掃平匈奴,去掉這個心腹大患,但總是事與願違。史料記載:「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
  • 白登之圍左右了西漢兩百年對匈奴政策
    後來又遇韓王信造反,勾結匈奴,想要攻佔太原。劉邦決定強硬一回,以藉此樹立自己的威信。於是親自統率三十餘萬大軍迎擊匈奴。首戰告捷,乘勝追擊匈奴至樓煩一帶時,天降大雪,劉邦被勝利衝昏頭腦,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匈奴圍困於白登山,數次突圍均告失敗,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連日雨雪不斷。
  • 劉邦連項羽都能擊敗,為何卻陷於白登之圍?因為劉邦實在太心急了
    漢高祖劉邦起事之前,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但因為他天賦很高,所以只用了三年時間,他就從自號沛公到被各諸侯承認的漢王,之後又用了四年時間,他又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可是,劉邦雖然連項羽都能擊敗,但卻陷入白登之圍,這是為什麼呢?
  • 起底劉邦「白登之圍」,「陳平秘計」秘在哪裡?
    「白登之圍」堪稱劉邦繼鴻門宴之後的遭遇又一大危機。史書上對此記載頗多,看似嚴絲合縫、符合邏輯,但逐一推敲,就會發現其中存在著眾多疑點。盲信史書不如無書,記載的歷史不一定真實。今天我們就來解密籠罩在「白登之圍」中的諸多謎團,及其背後或許被掩蓋住的歷史。一、起因公元前201年,冒頓單于率領十萬鐵騎圍攻韓王信,韓王信不敵,數次遣使向匈奴求和。
  • 漢初如果不是劉邦帶兵攻打匈奴,換成韓信的話,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漢初如果不是劉邦帶兵攻打匈奴,換成韓信的話,還會有白登之圍嗎?在漢朝相應的史料記載中,劉邦在建立漢朝天下之初,曾是親率大軍與匈奴之間開戰據悉當時劉邦帶領著近三十萬的漢軍,與匈奴四十萬人馬開戰,最初劉邦本以為一眾的匈奴都是蠻人,然而匈奴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之下,通過是敵以弱的計策,以部分老弱病殘與劉邦的大軍交戰。
  • 白登之圍,劉邦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可匈奴為何不趁勢佔領中原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 漢朝初年,漢朝曾和匈奴有過一場交戰,而這場交戰的結尾部分,則被史料稱為,白登之圍。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0年,韓王信(注意是韓王信,不是韓信)在山西大同發動叛亂,而且還勾結匈奴試圖攻打太原(老李?)。
  • 白登之圍時冒頓單于佔據優勢,為什麼放劉邦離開?當時韓信在哪?
    當時劉邦的部隊大部分都是步兵,求戰心切的劉邦急於尋找匈奴主力決戰,被冒頓單于的「假象」所迷惑,劉邦的前鋒部隊幾千人率軍直入,可這正中了冒頓單于的下懷,四十萬大軍把劉邦的幾千團團圍住,最終被困於一個叫白登山的地方。在這裡劉邦困守了七天七夜,直到謀士陳平獻策,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最終冒頓單于同意劉邦的請求,放劉邦離開,據說劉邦逃離之時可以說是快馬加鞭,一點都不敢看兩邊。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白登之圍歷史背景西漢建立於公元前202年,建國之時,劉邦已經年過五十。劉邦兌現當初諾言,大封諸侯王。韓國後裔韓王信的封地在潁川,地理位置突出,屬於戰略要地。於是上書劉邦請求建都馬邑,以此鞏固邊疆。劉邦同意將其封地遷往馬邑,馬邑地處漢朝邊境。緊靠匈奴。誰也沒曾料到,公元前201年,韓王信遷往馬邑沒多久,就遭到了匈奴的層層圍攻。
  • 五十八|白登之圍
    跟隨冒頓已久的士兵深諳冒頓的脾氣,馬上明白了這次是去玩命的,不敢怠慢,氣勢洶洶殺向東胡。東胡完全沒有想到冒頓這個慫貨居然有膽子來打自己,一點防備也沒有。匈奴就這樣順利滅掉了東胡。隨後,匈奴在冒頓的帶領下,徵服了北方的各個部族,並向南渡過黃河,進入了中原地區。這就是漢高祖劉邦即將面對的對手。
  • 劉邦的和親之策是懼怕匈奴的表現?聽聽他的謀士劉敬是怎麼說的!
    前言:匈奴,不是漢初才出現的北方遊牧民族,在秦帝國被土崩瓦解之時,匈奴部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劉邦初定大漢之後,想一舉掃平北方的匈奴威脅,反而遭到了冒頓單于的反制,於是大漢採取獻美女與重金的方式,以較為柔和的方式換取邊境的安定,劉邦和親是因為怕匈奴了?
  • 白登之圍 劉邦真是靠賄賂突圍?別被大眾戲說給忽悠了
    按照大眾傳說,說劉邦在白登之圍被冒頓圍困,眼看就要完蛋了,這時候陳平獻策,賄賂冒頓閼氏皇后,在閼氏的「讒言」下,冒頓網開一面,劉邦逃得一條生路。按照這個說法,劉邦是在必死的情況下,靠著賄賂對方的女人而活命的。這一方面反映了漢軍的衰弱,劉邦的無能,另一方面反映了匈奴騎兵的強大,和冒頓的有勇無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