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攻打匈奴的如果是韓信,而不是劉邦,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2021-01-17 騰訊網

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但凡他謹慎一點,別那麼浪,都不至於被圍困。

那就更不要說韓信了,韓信被稱為「兵仙」,深諳用兵之道,「以正合,以奇勝」,善於出奇制勝,如果是韓信帶兵,必然可以驅逐匈奴,冒頓可是要碰一鼻子灰了。

白登之圍,漢軍的失敗,原因在於劉邦的輕敵冒進

韓王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後,投靠匈奴,將馬邑獻給冒頓,帶領匈奴人南下進攻太原郡。公元前200年冬天,劉邦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北上太原出徵匈奴。

漢軍進入太原後,連戰連捷,在銅鞮之戰中,大破韓王信和匈奴聯軍,韓王信損失慘重。

冒頓為抵抗漢軍,派遣左右賢王各率一萬大軍,聯合韓王信部將王黃,駐守在晉陽至廣武一帶。漢軍乘勝追擊,在晉陽以北再次擊敗匈奴和韓王信聯軍。

緊接著在離石、樓煩連續擊敗匈奴聯軍,劉邦一看這仗打得也太順利了吧,一輩子沒打過這麼順風的仗啊,就有點飄了。

劉邦在晉陽聽說匈奴駐軍在代谷,就派出偵查冒頓的情況,結果冒頓這個老流氓把精銳都藏起來,就顯露出殘兵敗將,十幾批偵查的人都這麼說。

但是出使匈奴的婁敬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匈奴肯定把精銳都藏起來了,計劃設伏擊敗漢軍,所以不能貿然進攻匈奴。

此時劉邦已經被冒頓的計策迷惑,聽不進去婁敬的話,就把婁敬關在廣武。自己率領輕騎先行趕到平城,不等後面的主力到達,就前去追擊。

此時冒頓已經在白登山設下埋伏,劉邦一進入埋伏圈,就被匈奴的四十萬大軍圍困。

冒頓率軍猛攻漢軍,從四面猛攻七天,也沒有攻破,漢軍多次突圍也沒有突出去,雙方損失都很大,一直僵持不下。

從漢軍的節節勝利,到劉邦被困白登山,可以看出劉邦的失利完全是自己的輕敵冒進造成,如果漢軍穩紮穩打,冒頓恐怕是佔不到一點便宜的。

白登之圍對劉邦來說,並不是偶然現象,他指揮軍隊作戰,經常被圍困,這是劉邦的老毛病

通常說,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更加決定適合什麼樣的崗位。術業有專攻,用韓信的話來講,劉邦是一個將將之人,不是一個合格的將兵之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楚漢之爭的幾場戰爭就能看出來,劉邦經常是一打順風仗,就開始浪了,然後被項羽反手就給包圍了。

彭城之戰時,劉邦就因為攻下楚都彭城而沾沾自喜,終日與諸侯飲酒作樂。項羽率領三萬精銳回擊,將劉邦圍在了睢水,要不是老天爺幫忙,劉邦率領數十騎逃脫,劉邦在睢水就被項羽給殺了。

同年冬天,項羽發動反擊,再度將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一面用陳平的反間計,迫使範增離開項羽,另外讓紀信假扮自己前往項羽營中詐降,自己趁機逃出了滎陽。

劉邦與項羽在滎陽以北的鴻溝對峙一年左右後,因為韓信平定齊國,灌嬰率軍進攻彭城,項羽腹背受敵,不得不與劉邦訂立盟約,率軍東歸。

劉邦本來打算退兵,在張良、陳平的建議下,率軍追擊人困馬乏、缺衣少食的項羽軍隊,這一追不要緊,劉邦又浪了,還沒有等到彭越、韓信的聯軍,就在固陵和項羽打起來,結果被項羽圍在了固陵。

多虧了劉邦對彭越、韓信、英布加大封賞,各路聯軍陸續趕到,將項羽的十萬楚軍團團圍住,劉邦才得以解脫啊。

所以說,劉邦的軍事水平和性格,就是這樣,打起了順風仗,就是容易飄,喜歡浪,然後當頭挨了一棒子,就清醒了。跟項羽打了幾年仗,這個毛病都改不了,更何況是冒頓了。

但是劉邦這樣的性格,也有自己的好處,他沒皮沒臉,高興了啥都行,沒有那麼大的架子,善於跟人相處,有點性情中人的意思。因此他能團結諸侯王的勢力,知人善任,成為「將帥之人」!

出奇制勝,善於用兵的韓信

韓信率領漢軍在疑兵與魏軍對峙,以奇兵從夏陽以木盆、木桶代替船隻渡過黃河,奔襲魏都安邑,魏豹匆忙迎戰,被韓信擊敗,魏豹被俘虜。

之後,劉邦派韓信率軍三萬,與張耳一起攻略趙國、燕國、齊國,開闢北方戰場,從戰略上合圍項羽。

韓信率軍與陳餘、趙歇的二十萬趙軍在井陘交戰,韓信先派遣兩千輕騎兵,每人手執一面漢軍的紅旗,在趙軍營寨兩側的山坡上埋伏。

然後,自己與張耳率領漢軍在河邊列陣,韓信以大將軍的旗號儀仗進攻井陘的趙軍,趙軍出寨作戰,兩軍大戰一段時間後,韓信率領漢軍佯裝敗退,丟下一地戰利品。

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漢軍退入河邊的陣中,拼死迎擊趙軍,趙軍雖然人多勢眾,但一時也無法擊敗漢軍,這時埋伏在兩側輕騎兵殺入趙軍營寨中,將趙軍的旗幟換成漢軍旗幟。

趙軍打了半天,贏不了,準備退回營寨,來日再戰,結果看到自己的營中全是漢軍了,趙軍大驚失色,四散逃亡,漢軍兩面夾擊,大獲全勝。漢軍追擊到泜水,斬殺了陳餘,活捉了趙王歇。

平定趙國,降服燕國後,韓信率軍向東進攻齊國,趁齊王降漢之機,一舉攻到臨淄,齊王逃往高密,項羽派龍且率軍二十萬救援齊國。

韓信與龍且在濰水兩岸擺開陣勢,韓信連夜派人準備一萬多條袋子,裝入泥沙,堵塞濰水。第二天率部分軍隊渡河與龍且作戰,兩軍交戰不久後,韓信軍損失慘重,漢軍佯裝敗退,龍且率軍渡河追擊。

龍且率領先鋒渡河後,眼看就要追上韓信了,這時一聲炮響,河水奔湧而下夾雜著削尖的木條,楚軍大半都沒有渡河,或者還在河中,一時間大半喪生在河水的衝擊下,龍且被圍攻過來的漢軍斬殺,齊楚聯軍大敗,齊王田廣在逃跑中被殺死。

韓信若率領漢軍,還會有白登之敗嗎?

首先,劉邦的白登之敗,純屬是自己的輕敵冒進,同時也犯了混造成的。冒頓的誘敵之計,跟隨劉邦的婁敬都看出來了,那麼善於用兵,精於謀略的韓信又怎麼會看不出來呢。

看出了敵人的計策,自然就不會中計,那也肯定就不會有白登山的失敗了。那麼韓信能不能擊敗冒頓呢?應該是問題不大的。

其實如果劉邦不輕敵中計,也是有機會擊敗冒頓的,但是即使擊敗匈奴,可能也不會改變和親的外交政策吧,因為劉邦需要一個基本保持安定的北方。

韓信極其善於出奇制勝,以佯裝失敗,引誘敵軍進入設計好的圈套中,進而大舉殺傷對手,從而徹底擊敗敵人。

冒頓在設計白登之圍的時候,採用的計策和韓信對戰趙軍、楚軍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韓信的誘敵,伴隨著重創對手,令敵軍徹底潰敗。

而冒頓採取的誘敵計謀,把劉邦圍住了,卻又沒辦法吃下去,這可能一方面是匈奴軍戰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戰術設計的問題。

所以說,冒頓的戰術指揮等綜合水平,相較於韓信還是有差距的,如果北徵匈奴的是韓信,可能就是冒頓中了韓信的誘敵之計了吧。或者是韓信對冒頓來一個將計就計,擊敗匈奴。

最後,不論率軍的是韓信還是劉邦,北擊匈奴的目的都是將其趕出邊境。所以寄希望於白登之戰勝利後,在草原上追擊匈奴人,恐怕是不現實的,即使是韓信,也不會做這樣的事情,以漢朝當時的實力和軍隊配置,是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的,韓信肯定也清楚!

相關焦點

  • 漢初如果不是劉邦帶兵攻打匈奴,換成韓信的話,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漢初如果不是劉邦帶兵攻打匈奴,換成韓信的話,還會有白登之圍嗎?在漢朝相應的史料記載中,劉邦在建立漢朝天下之初,曾是親率大軍與匈奴之間開戰據悉當時劉邦帶領著近三十萬的漢軍,與匈奴四十萬人馬開戰,最初劉邦本以為一眾的匈奴都是蠻人,然而匈奴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之下,通過是敵以弱的計策,以部分老弱病殘與劉邦的大軍交戰。
  • 歷史上如果劉邦讓韓信領兵打匈奴,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劉邦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原先是一個小小的亭長,卻經過重重的戰爭洗禮,贏得了楚漢之爭的勝利,創立了歷史上引以為傲的大漢王朝,可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建立漢朝之後,當上皇帝之後,還打過一次敗仗,你們知道嗎?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圍。
  • 劉邦率漢軍和匈奴作戰時,如果領兵的是韓信,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漢七年,代國國王韓信背叛漢庭,投靠了匈奴,做了帶路黨。這裡說的韓信,並不是後來被呂后誅殺的淮陰侯韓信,而是跟淮陰侯韓信同名同姓的另一諸侯,為了和淮陰侯韓信做區分,史書上通常稱這個韓信為韓王信。面對韓王信的背叛,劉邦再一次選擇親徵,自劉邦稱帝時開始,但凡有諸侯王造反,只要劉邦忙得開,都會親徵,這一次親徵,劉邦還計劃打草樓兔子,一舉解決匈奴犯邊問題,但因為冒進,發生了震驚的白登之圍,如果當時領兵的人是淮陰侯韓信,還會發生白登之圍嗎?首先,白登之圍的發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並非劉邦能力不行,而是劉邦誤信了探報,輕敵冒進。
  • 劉邦如果帶上韓信,可以避免白登之圍嗎?估計匈奴人很難得手
    先明確一點,白登之圍發生在公元前200年,韓信死於公元前196年,也就是說,那個時候韓信還沒被呂后和蕭何弄死呢,只是沒有參與此戰而已。有些朋友可能會奇怪,韓信這麼能打仗,劉邦為啥不派他去?很簡單,因為韓信對劉邦的忠誠度不是百分百,劉邦對韓信也非常忌憚,擔心他造反,垓下之戰才結束就奪了韓信的兵權,之後將他從齊王遷為楚王,又從楚王貶為淮陰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意圖很明顯。任誰站在韓信的立場,都會對劉邦產生不滿。劉邦自己也明白這一點,因而不敢讓韓信再次接觸軍隊,而是選擇御駕親徵。那麼,假如韓信對劉邦忠心耿耿,劉邦帶他出徵,能否避免白登之圍呢?
  • 白登之圍,漢劉邦與匈奴冒頓大對決
    開創了大漢王朝的漢高祖劉邦,一輩子的痛點一定少不了白登之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對一國之君高貴權勢的最好描寫。這麼個呼風喚雨的皇帝,突然被對方圍困,甚至被抓為俘虜,你想那是多麼狼狽的事情。古代遇此大劫的皇帝不多,漢高祖劉邦就是其中之一。白登之圍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它完全是偶然發生的事情。
  • 白登之圍前因後果,劉邦是因為畏懼匈奴從而示弱和親嗎?
    公元前3世紀,匈奴猛然崛起,吞併了亞歐大陸北方諸多方國或者部落聯盟,構建中央王庭,逐漸形成帝國。漢初匈奴疆域圖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匈奴統治的疆域極其遼闊,儘管其中有一些鳥不拉屎的苦寒之地。秦統一後,始皇帝向匈奴簡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意志:「黃河,朕的!長城外面,可以給你們放羊。」匈奴人以淚洗面,大秦銳士顯然惹不起,只能暫時北歸。如果不是長城上常年駐守數十萬秦軍,如果不是匈奴的襲擾,胡亥和趙高決定「徵潁川郡閭左戍漁陽」,導致大澤鄉起義,或許大秦沒那麼快滅亡。
  • 白登之圍,劉邦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可匈奴為何不趁勢佔領中原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 漢朝初年,漢朝曾和匈奴有過一場交戰,而這場交戰的結尾部分,則被史料稱為,白登之圍。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0年,韓王信(注意是韓王信,不是韓信)在山西大同發動叛亂,而且還勾結匈奴試圖攻打太原(老李?)。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白登之圍歷史背景西漢建立於公元前202年,建國之時,劉邦已經年過五十。劉邦兌現當初諾言,大封諸侯王。韓國後裔韓王信的封地在潁川,地理位置突出,屬於戰略要地。於是上書劉邦請求建都馬邑,以此鞏固邊疆。劉邦同意將其封地遷往馬邑,馬邑地處漢朝邊境。緊靠匈奴。誰也沒曾料到,公元前201年,韓王信遷往馬邑沒多久,就遭到了匈奴的層層圍攻。
  • 假如韓信跟隨劉邦出戰,能否避免白登之圍?
    在把劉邦被困在白登山之時,韓信還活著,並沒有死,那麼如果韓信在軍中,能幫劉邦避免白登之圍嗎?首先,匈奴的實力要強於漢朝!就算真的韓信在劉邦軍中,很可能也無濟於事,想要戰勝匈奴,極其困難。史料記載:「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彊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雲。」
  • 漢朝與匈奴間的離奇往事:冒頓單于為何要在白登之圍放走劉邦
    因此班固在《漢書·匈奴傳》中記述白登之圍,便將這40萬改作了30萬,要照這樣算來,匈奴的人口總數還要更少——的確還抵不過規模最大的幾個漢郡。 後來的許多年裡,面對匈奴頻繁的南侵,只要有人提出武力反擊的動議,這個聲音就會像魔咒一樣響徹在未央宮的大殿上。談匈色變,畏敵如虎。漢朝因白登之圍而產生的恐慌似乎有些過分了。白登之圍真的敗得那麼慘嗎?讓我們來還原一下這場戰役的經過。據《史記·匈奴列傳》所載:匈奴大攻圍馬邑,韓王信降匈奴。
  • 白登之圍時冒頓單于佔據優勢,為什麼放劉邦離開?當時韓信在哪?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然而劉邦自己都不會想到,此戰他遇到了一個自項羽之後的可怕對手:冒頓單于,遊牧民族歷史上第一個統一草原各部的人。而自此之後劉邦和匈奴定下了「和親」的政策。在之後七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大漢王朝一直遵循「和親」,直到漢武帝劉徹繼位之後,從此改變了這個決策,漢匈雙方從此攻守易形了。面對「白登之圍」我們也有幾個疑問?為什麼匈奴冒頓單于明明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之下撤退?而當時韓信尚在,為什麼韓信沒有領軍,如果韓信出戰會不會改變戰場格局從而讓漢軍勝利?冒頓單于為什麼要放劉邦離開?
  • 白登之圍時戰神韓信還在世,劉邦為啥放著他不用非要自己上
    然而秦始皇還未來得及實現擊滅匈奴的宏圖,秦朝就在農民起義的烈火中轟然崩塌,被新興的漢朝取代。漢高祖劉邦登基後,同樣面臨著匈奴的巨大威脅。 一、白登之圍的起因 西漢初期,冒頓單于成為新一任匈奴王。
  • 我們可能被歷史欺騙了,西漢初年的「白登之圍」或許根本不存在!
    公元前201年,匈奴攻韓王信,韓王信以馬邑降匈奴,攻擊太原。公元前200年冬,劉邦親帥大軍擊之,在晉陽連戰連捷,遂至平城,出白登,為匈奴所圍。這一事件史稱「白登之圍」。記載過西漢歷史的正史有兩本: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兄妹的《前漢書》。
  • 白登之圍左右了西漢兩百年對匈奴政策
    西漢建立之初,經過連年戰爭,國力衰弱,經濟凋敝。劉邦稱帝以後,忙於安撫國內,重振經濟,無暇顧及塞外少數民族。而匈奴方面,趁著秦末亂世,已悄無聲息的壯大起來。前200年冬,一直居住在長城以北的匈奴人起兵南下,侵略中原,劫掠財物,抓走了大量百姓充當奴隸。
  • 劉邦連項羽都能擊敗,為何卻陷於白登之圍?因為劉邦實在太心急了
    漢高祖劉邦起事之前,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但因為他天賦很高,所以只用了三年時間,他就從自號沛公到被各諸侯承認的漢王,之後又用了四年時間,他又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可是,劉邦雖然連項羽都能擊敗,但卻陷入白登之圍,這是為什麼呢?
  • 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劉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白登之圍是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這一場戰爭中冒頓單于誘敵深入,劉邦未經查明就孤軍深入,最終被圍困在白登山上。這一場戰爭中有很多問題,比如說雙方兵力幾何?劉邦是如何保全性命的?漢朝為什麼會失敗?今天筆者就根據目前已知的史料分析一下白登之圍的細節,以便各位看官能進一步了解漢史。
  • 淺析對白登之圍的認識
    前言白登之圍的發生對漢朝來說是一件大事,因為他們的皇帝被圍困,自此以後,漢朝對匈奴的政策主要是和平相處。所以劉邦從白登之圍當中,看到了匈奴人的強大,也看到了自己的莽撞和無奈。但是白登之圍卻不是由匈奴引起的,而是由漢朝內部引起的,那麼這件事是如何發生的?劉邦又是如何陷入匈奴的包圍圈的呢?
  • 五十八|白登之圍
    但當上了皇帝的劉邦患上了一種嚴重心理疾病:疑心病。他本打算率軍救援的,但一聽說韓信跟匈奴「互通款曲」立刻就不淡定了,覺得韓信背地裡在搞什麼貓膩。皇帝麼,總是比較任性的。劉邦不僅沒有發救兵,還派出了使者去指責韓信。韓信一看,這局勢,如果守不住,落到匈奴手裡,估計是死路一條;如果守住了,落到劉邦手裡,估計也是死路一條。左右為難之下,他狠了狠心,投降了匈奴。
  • 白登之圍後,迫於和親匈奴,然而真正的始作俑者卻是它
    漢高祖與匈奴構兵始於平城之役。當時韓王信反叛,求援於匈奴,匈奴援軍至,被漢軍擊敗。劉邦乘勝追擊,北逐匈奴。劉邦帶兵行至平城,平城外一高地名白登,上白登,為匈奴所圍。因漢軍多步兵,無法突圍。漢軍被圍七日,用陳平的計策得以脫險,史稱「白登之圍」。
  • 白登之圍冒頓為什麼接受劉邦的和親,而不是集中兵力徹底打敗劉邦
    白登之圍這一年被土耳其認為是他們的建軍年,因為土耳其人認為匈奴人也是他們的祖先,所以匈奴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勝利白登之圍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從而成為土耳其人建軍的標誌。 白登之圍對漢朝軍隊的打擊並不大,因為在白登之圍之前漢軍一直保持攻勢,殲滅了很多的匈奴小股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