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圍」堪稱劉邦繼鴻門宴之後的遭遇又一大危機。史書上對此記載頗多,看似嚴絲合縫、符合邏輯,但逐一推敲,就會發現其中存在著眾多疑點。盲信史書不如無書,記載的歷史不一定真實。今天我們就來解密籠罩在「白登之圍」中的諸多謎團,及其背後或許被掩蓋住的歷史。
一、起因
公元前201年,冒頓單于率領十萬鐵騎圍攻韓王信,韓王信不敵,數次遣使向匈奴求和。劉邦由此懷疑他和匈奴私下聯絡,生了二心,派人責備了一番。韓王信驚恐不已,害怕被誅,索性投降了匈奴,並派兵攻打太原。
公元前200年,劉邦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出戰匈奴、鎮壓韓王信。漢軍連戰連捷,一路猛攻至晉陽。前期順風順水,使得劉邦有點忘乎所以,麻痺輕敵。在冒頓的佯裝敗退、故意示弱下,劉邦果然上鉤,不聽劉敬勸告,執意率領精銳輕騎追擊冒頓,結果中伏,被四十萬匈奴騎兵團團圍困在平城白登山整整七日,千鈞一髮之際,採納了陳平「奇計」,才得以突圍。
關於劉邦突圍這一段,《史記·匈奴列傳》中有非常詳細的記載:「...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
在《史記·陳平列傳》與《資治通鑑》中也有記錄,卻極為含糊與隱秘:「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帝用陳平秘計,使使間厚遺閼氏」
二、疑點重重
疑點也隨著而來:1、閼氏大吹枕頭風,冒頓稍一思索,便聽了老婆的話,放棄到了嘴邊的劉邦,果斷退兵 2、陳平秘計,秘在哪裡,史料為何如此諱莫如深。
先說第一點:冒頓此人,屬於數百年一遇草原梟雄。冷血無情,痴迷權位,為了登上單于的寶座,弒父殺母。之前兩任妻子,一個當作響箭靶子被部下射殺,一個二話不說送給東胡王。這樣的人設,怎麼會是個耙耳朵,突出「賄賂閼氏」的重要性,根本站不住腳。
第二點:關於「陳平秘計」,後人眾說紛紜。兩漢之際,桓譚首倡陳平獻「美人計」一說:除了錢財之外,密使當時還攜帶了一副美人圖,說:「此乃大漢絕世美女,願意獻給單于,換兩家言合。」閼氏一見,妒意大發,於是密使又說:「這位美女一旦進了單于大帳,您地位怕是難保,如果您答應解圍,那美女之事就作罷,我們再多贈您一些金銀珠寶。」
這個說法,乍一看起來,是抓住女人固寵排外的通病。但仔細一琢磨,還是經不起推敲,未免牽強附會。所以後人普遍認為所謂「秘計」,另有隱情。顏師古:「其事醜惡,故不傳」,鄭氏語曰:「以計鄙陋,故秘不傳」;胡三省認為:「謂秘計者,以其失中國之體,故秘而不傳」。
這種說法倒不是憑空捏造,如果陳平真靠「美人計」而解圍,完全算不上丟人,不至於秘而不宣,歷史上的美人計多了去(同款的「張儀賄賂鄭袖」)。世人只會稱讚陳平足智多謀,化外蠻族果然貪婪短視。順便吹捧一下劉邦知人善任,所以手下能人異士眾多。而且,我們現在所見的《史記》其實並不是定本,而是屢遭後人(包括劉氏皇權)刪改過的「閹割版」,如果存在有汙劉邦「光輝」形象的記載,那麼被官方刪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有可能出現了這種「諱莫如深」的情況(僅作推測)。
三、還原真正的歷史
那冒頓退兵的真正理由到底是什麼?漢匈之間是否真的達成了某些交易呢?
視角切回白登山突圍前,冒頓雖然將劉邦團團圍住,但匈奴騎兵善於野戰,不擅攻堅。再加上白登山(後世考證為今採涼山)地勢狹窄、山坡陡峻,大股軍隊施展不開。而劉邦率領的精銳將士則據險而守,裝備精良,又有皇帝buff加成,堅守七天是完全可行的,這也是一切的大前提:久攻不下。
再結合當時實際情況,還原冒頓為何要退兵:
1、冒頓雖然圍住了劉邦的先頭部隊,但漢軍主力在樊噲、周勃帶領下正火速趕來「勤王護駕」。在白登山以外,形成了一個更大的包圍圈。持續僵持,很有可能引發一場百萬級的大混戰。冒頓能贏能輸先不說,「殺敵一千,自傷八百」,匈奴騎兵必然要遭遇重大損失,這是冒頓絕對不願意看到。損失太大,他威望大減;如果自己嫡系部隊死傷過多,還拿什麼彈壓草原各部。匈奴人就是草原狼,南下是為了掠奪財物人口,不是來佔地死磕的。一句話:損失大,不划算。
2、王黃、趙利失約不至,也是一大因素。畢竟才投降過來,指望冒頓有多信任他們那不現實。如果再降漢朝,轉頭圍攻自己,那匈奴處境可就不妙了。
3、當時「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漢軍受損嚴重,戰力大減不假。但匈奴也不會好到哪兒去,四十萬人馬,人吃馬嚼,時逢寒冬大雪,補給也是個大問題。
4、劉邦好歹送了些財寶過來,對外宣稱打的漢朝皇帝「賠款求和」,面子上說得過去,也算對手下各部落有個交代。
基於以上種種現實因素,加上確實短時間內啃不下劉邦,深思熟慮後的冒頓「乃解圍之一角」,而劉邦則「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漢亦引兵而罷,使劉敬結和親之約」。眼見劉邦突圍整齊有序,沒啥便宜可佔,冒頓也再無盤算,索性退兵。
說完了冒頓退兵,再來說說「陳平秘計」。史料中秘而不宣,給了後人莫大的想像空間。其中一種說法,除了金銀珠寶外,陳平可能還與匈奴籤訂了「城下之盟」,即「和親+送禮」,在此條件下,冒頓權衡利弊後與漢朝言合。
從平城歸來後,劉敬進言公主和親、附贈厚禮,以安撫匈奴,劉邦並未惱怒,反而從善如流,似乎有那麼一點端倪蹊蹺。貴為大漢開國皇帝的劉邦,大意中伏,為求脫身又屈辱籤下「城下之盟」。首開漢匈和親之先河,對屢屢進犯的北方蠻族其採取妥協退讓的態度,將漢家天下安穩繫於女子身上,很難說是光彩。所以史書上諱莫如深的情況,倒也能說的通。
這種說法並非不可能,但終歸到底,也只是後人的一種猜想而已。白登硝煙已然散去,真相早已無人可知。對此,你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