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霧!起底劉邦「白登之圍」,「陳平秘計」秘在哪裡?

2021-01-17 缽缽趣史

「白登之圍」堪稱劉邦繼鴻門宴之後的遭遇又一大危機。史書上對此記載頗多,看似嚴絲合縫、符合邏輯,但逐一推敲,就會發現其中存在著眾多疑點。盲信史書不如無書,記載的歷史不一定真實。今天我們就來解密籠罩在「白登之圍」中的諸多謎團,及其背後或許被掩蓋住的歷史。

一、起因

公元前201年,冒頓單于率領十萬鐵騎圍攻韓王信,韓王信不敵,數次遣使向匈奴求和。劉邦由此懷疑他和匈奴私下聯絡,生了二心,派人責備了一番。韓王信驚恐不已,害怕被誅,索性投降了匈奴,並派兵攻打太原。

公元前200年,劉邦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出戰匈奴、鎮壓韓王信。漢軍連戰連捷,一路猛攻至晉陽。前期順風順水,使得劉邦有點忘乎所以,麻痺輕敵。在冒頓的佯裝敗退、故意示弱下,劉邦果然上鉤,不聽劉敬勸告,執意率領精銳輕騎追擊冒頓,結果中伏,被四十萬匈奴騎兵團團圍困在平城白登山整整七日,千鈞一髮之際,採納了陳平「奇計」,才得以突圍。

關於劉邦突圍這一段,《史記·匈奴列傳》中有非常詳細的記載:「...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

在《史記·陳平列傳》與《資治通鑑》中也有記錄,卻極為含糊與隱秘:「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帝用陳平秘計,使使間厚遺閼氏」

二、疑點重重

疑點也隨著而來:1、閼氏大吹枕頭風,冒頓稍一思索,便聽了老婆的話,放棄到了嘴邊的劉邦,果斷退兵 2、陳平秘計,秘在哪裡,史料為何如此諱莫如深。

先說第一點:冒頓此人,屬於數百年一遇草原梟雄。冷血無情,痴迷權位,為了登上單于的寶座,弒父殺母。之前兩任妻子,一個當作響箭靶子被部下射殺,一個二話不說送給東胡王。這樣的人設,怎麼會是個耙耳朵,突出「賄賂閼氏」的重要性,根本站不住腳。

第二點:關於「陳平秘計」,後人眾說紛紜。兩漢之際,桓譚首倡陳平獻「美人計」一說:除了錢財之外,密使當時還攜帶了一副美人圖,說:「此乃大漢絕世美女,願意獻給單于,換兩家言合。」閼氏一見,妒意大發,於是密使又說:「這位美女一旦進了單于大帳,您地位怕是難保,如果您答應解圍,那美女之事就作罷,我們再多贈您一些金銀珠寶。」

這個說法,乍一看起來,是抓住女人固寵排外的通病。但仔細一琢磨,還是經不起推敲,未免牽強附會。所以後人普遍認為所謂「秘計」,另有隱情。顏師古:「其事醜惡,故不傳」,鄭氏語曰:「以計鄙陋,故秘不傳」;胡三省認為:「謂秘計者,以其失中國之體,故秘而不傳」。

這種說法倒不是憑空捏造,如果陳平真靠「美人計」而解圍,完全算不上丟人,不至於秘而不宣,歷史上的美人計多了去(同款的「張儀賄賂鄭袖」)。世人只會稱讚陳平足智多謀,化外蠻族果然貪婪短視。順便吹捧一下劉邦知人善任,所以手下能人異士眾多。而且,我們現在所見的《史記》其實並不是定本,而是屢遭後人(包括劉氏皇權)刪改過的「閹割版」,如果存在有汙劉邦「光輝」形象的記載,那麼被官方刪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有可能出現了這種「諱莫如深」的情況(僅作推測)。

三、還原真正的歷史

那冒頓退兵的真正理由到底是什麼?漢匈之間是否真的達成了某些交易呢?

視角切回白登山突圍前,冒頓雖然將劉邦團團圍住,但匈奴騎兵善於野戰,不擅攻堅。再加上白登山(後世考證為今採涼山)地勢狹窄、山坡陡峻,大股軍隊施展不開。而劉邦率領的精銳將士則據險而守,裝備精良,又有皇帝buff加成,堅守七天是完全可行的,這也是一切的大前提:久攻不下。

再結合當時實際情況,還原冒頓為何要退兵:

1、冒頓雖然圍住了劉邦的先頭部隊,但漢軍主力在樊噲、周勃帶領下正火速趕來「勤王護駕」。在白登山以外,形成了一個更大的包圍圈。持續僵持,很有可能引發一場百萬級的大混戰。冒頓能贏能輸先不說,「殺敵一千,自傷八百」,匈奴騎兵必然要遭遇重大損失,這是冒頓絕對不願意看到。損失太大,他威望大減;如果自己嫡系部隊死傷過多,還拿什麼彈壓草原各部。匈奴人就是草原狼,南下是為了掠奪財物人口,不是來佔地死磕的。一句話:損失大,不划算。

2、王黃、趙利失約不至,也是一大因素。畢竟才投降過來,指望冒頓有多信任他們那不現實。如果再降漢朝,轉頭圍攻自己,那匈奴處境可就不妙了。

3、當時「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漢軍受損嚴重,戰力大減不假。但匈奴也不會好到哪兒去,四十萬人馬,人吃馬嚼,時逢寒冬大雪,補給也是個大問題。

4、劉邦好歹送了些財寶過來,對外宣稱打的漢朝皇帝「賠款求和」,面子上說得過去,也算對手下各部落有個交代。

基於以上種種現實因素,加上確實短時間內啃不下劉邦,深思熟慮後的冒頓「乃解圍之一角」,而劉邦則「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漢亦引兵而罷,使劉敬結和親之約」。眼見劉邦突圍整齊有序,沒啥便宜可佔,冒頓也再無盤算,索性退兵。

說完了冒頓退兵,再來說說「陳平秘計」。史料中秘而不宣,給了後人莫大的想像空間。其中一種說法,除了金銀珠寶外,陳平可能還與匈奴籤訂了「城下之盟」,即「和親+送禮」,在此條件下,冒頓權衡利弊後與漢朝言合。

從平城歸來後,劉敬進言公主和親、附贈厚禮,以安撫匈奴,劉邦並未惱怒,反而從善如流,似乎有那麼一點端倪蹊蹺。貴為大漢開國皇帝的劉邦,大意中伏,為求脫身又屈辱籤下「城下之盟」。首開漢匈和親之先河,對屢屢進犯的北方蠻族其採取妥協退讓的態度,將漢家天下安穩繫於女子身上,很難說是光彩。所以史書上諱莫如深的情況,倒也能說的通。

這種說法並非不可能,但終歸到底,也只是後人的一種猜想而已。白登硝煙已然散去,真相早已無人可知。對此,你的看法呢?

相關焦點

  • 白登之圍:冒頓單于最後放了劉邦,是陳平成功遊說閼氏的功勞?
    冒頓單于之名隨著劉邦的白登之圍,成為歷史上名氣頗大的匈奴霸主,他為人有魄力,更有遠大的毅力與初定天下的大漢爭雄,在白登之圍冒頓與劉邦相持了七天,最後在妥協議定後,劉邦得以脫身。那麼冒頓當時有無可能把劉邦所部吃掉呢?筆者以為沒有能力。
  • 陳平解除白登之圍後,為何其計秘不被世知呢?
    讀者只有充分了解整段歷史,將線索穿插起來,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這點在白登之圍的記載中有著充分體現。《高祖本紀》中白登之圍用筆頗少作為我國封建王朝中少有的布衣出身的帝王,漢高祖劉邦似乎有意無意地提高自己的身價。除此之外,在他的本紀中,關於他帶領漢軍勝利的事件記載的較為詳細,讓人印象深刻,而他的多次慘敗和丟人表現卻被一筆帶過。
  • 「白登山之圍」|冒頓單于到底為何會放走劉邦?司馬遷:臣不敢寫
    《史記·匈奴列傳》中寫道: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史記·匈奴列傳》《漢書》中寫道:為匈奴所圍,七日,用陳平秘計得出。《資治通鑑》中寫道:帝用陳平秘計,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
  • 白登之圍,漢劉邦與匈奴冒頓大對決
    開創了大漢王朝的漢高祖劉邦,一輩子的痛點一定少不了白登之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對一國之君高貴權勢的最好描寫。這麼個呼風喚雨的皇帝,突然被對方圍困,甚至被抓為俘虜,你想那是多麼狼狽的事情。古代遇此大劫的皇帝不多,漢高祖劉邦就是其中之一。白登之圍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它完全是偶然發生的事情。
  • 劉邦在白登山被圍七天七夜,最後得以逃脫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這這就是歷史上的「白登之圍」的背景概要。但是劉邦在白登之圍中,如何逃脫,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需要探討的問題。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
  • 白登之圍冒頓為什麼接受劉邦的和親,而不是集中兵力徹底打敗劉邦
    白登之圍這一年被土耳其認為是他們的建軍年,因為土耳其人認為匈奴人也是他們的祖先,所以匈奴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勝利白登之圍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從而成為土耳其人建軍的標誌。 白登之圍對漢朝軍隊的打擊並不大,因為在白登之圍之前漢軍一直保持攻勢,殲滅了很多的匈奴小股部隊。
  • 白登之圍絕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大眾對於「白登之圍」劉邦的脫困都聽過這麼一個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的故事:劉邦為了反擊匈奴親率32萬大軍反擊,卻中了冒頓單于示弱誘敵之計,劉邦率先頭部隊12萬脫離遠在婁煩、馬邑的20萬主力直奔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南三十裡的白登山,結果被冒頓抓住此良機用接近40萬騎兵將其合圍在白登山。
  • 白登之圍後,迫於和親匈奴,然而真正的始作俑者卻是它
    漢高祖與匈奴構兵始於平城之役。當時韓王信反叛,求援於匈奴,匈奴援軍至,被漢軍擊敗。劉邦乘勝追擊,北逐匈奴。劉邦帶兵行至平城,平城外一高地名白登,上白登,為匈奴所圍。因漢軍多步兵,無法突圍。漢軍被圍七日,用陳平的計策得以脫險,史稱「白登之圍」。
  • 我們可能被歷史欺騙了,西漢初年的「白登之圍」或許根本不存在!
    公元前200年冬,劉邦親帥大軍擊之,在晉陽連戰連捷,遂至平城,出白登,為匈奴所圍。這一事件史稱「白登之圍」。記載過西漢歷史的正史有兩本: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兄妹的《前漢書》。而對「白登之圍」這一事件有描述的,兩本書中各有三處,共六處;而《前漢書》基本是向《史記》看齊,甚至文字基本照搬,這樣有效的記載就是三處。我們選取《史記》中的記載來看:(1).
  • 陳平這一計策,解了白登之圍,劉邦順利脫身靠的只是一個小妾?
    韓王信叛漢就在公元前202年的時候,劉邦開闢了大漢王朝,對很多的諸侯進行分封。而韓王信在當時就把都城定在了陽翟,但這個地方卻又是中原地區的腹地,在時間的推移之下,劉邦擔心韓王信會造反,所以在當時就讓韓王信把都城遷居。
  • 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劉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白登之圍是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這一場戰爭中冒頓單于誘敵深入,劉邦未經查明就孤軍深入,最終被圍困在白登山上。這一場戰爭中有很多問題,比如說雙方兵力幾何?劉邦是如何保全性命的?漢朝為什麼會失敗?今天筆者就根據目前已知的史料分析一下白登之圍的細節,以便各位看官能進一步了解漢史。
  • 白登之圍中冒頓單于為何放了劉邦?原因遠不止賄賂閼氏那麼簡單
    白登之圍 劉邦立了七位異姓王,韓王信是其中之一,此韓王信並非大將韓信,但兩人的共同點是都不被劉邦信任。劉邦剛開始把韓王信封到了潁川一帶,後又把他安排在了晉陽,後韓王信在劉邦的允許下把封地遷到了更北邊的馬邑。馬邑處於從草原入關的要隘之地,秦始皇時期蒙恬北逐匈奴時,在這裡圍城養馬,造就了馬邑之名。 一、白登之圍的背景 韓王信在此處建都之後,沒少受到來自草原的騷擾。
  • 漢朝與匈奴間的離奇往事:冒頓單于為何要在白登之圍放走劉邦
    這其中最刻骨銘心的失敗無過於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圍。在楚霸王項羽跟前兒尚且無所畏懼的劉邦居然落入了冒頓單于設下的包圍圈,差一點讓土木堡之變的故事提前一千多年上演。高祖皇帝御駕親徵的失利在漢人心中投下了濃重的陰影。劉邦死後,冒頓單于致書劉邦的遺孀呂雉,言語之間頗多輕慢調戲之意。
  • 漢匈百年戰爭是「白登之圍」的延續嗎?
    冒頓單于為了訓練士兵,發明了鳴鏑,只要他的箭射向哪裡,其他人的箭也必須射向哪裡。 這時,剛剛經歷過戰亂的劉邦哪裡能忍下這般挑釁,揮師北伐,由於他的輕敵,把步兵放到後面,用輕騎兵發起進攻,一不慎落入敵人的口袋陣裡,史稱"
  • 白登之圍前因後果,劉邦是因為畏懼匈奴從而示弱和親嗎?
    韓王信(不是淮陰侯韓信),他也是漢初七個異姓王之一,被封在代國,劉邦交給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抵禦匈奴。韓王信搞不過匈奴,恐誅,乾脆投敵。不僅把都城馬邑賣掉,還引著匈奴佔領了晉陽(今太原),丫的就是歷史上第一個漢奸!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冬,高祖親徵匈奴,鎮壓韓王信叛亂。
  • 漢初攻打匈奴的如果是韓信,而不是劉邦,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但凡他謹慎一點,別那麼浪,都不至於被圍困。 那就更不要說韓信了,韓信被稱為「兵仙」,深諳用兵之道,「以正合,以奇勝」,善於出奇制勝,如果是韓信帶兵,必然可以驅逐匈奴,冒頓可是要碰一鼻子灰了。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白登之圍歷史背景西漢建立於公元前202年,建國之時,劉邦已經年過五十。劉邦兌現當初諾言,大封諸侯王。韓國後裔韓王信的封地在潁川,地理位置突出,屬於戰略要地。於是上書劉邦請求建都馬邑,以此鞏固邊疆。劉邦同意將其封地遷往馬邑,馬邑地處漢朝邊境。緊靠匈奴。誰也沒曾料到,公元前201年,韓王信遷往馬邑沒多久,就遭到了匈奴的層層圍攻。
  • 假如韓信跟隨劉邦出戰,能否避免白登之圍?
    劉邦得知消息,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前去迎敵。劉邦是真的想掃平匈奴,去掉這個心腹大患,但總是事與願違。史料記載:「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起初,漢軍連戰連捷,就連劉邦本人就有了輕敵之意,索性派兵快速突進。匈奴冒頓單于並非等閒之輩,他先用老弱殘兵,麻痺漢軍,接著將劉邦的軍隊引入了包圍圈。
  • 白登之圍時戰神韓信還在世,劉邦為啥放著他不用非要自己上
    戰國時期,中原各國為了爭奪天下霸主之位打得你死我活,北方草原上,一個強大的遊牧部族匈奴,正在悄然崛起,並在此後的歲月裡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匈奴已經成為足以和秦朝硬碰硬一決雌雄的龐然大物,雙方多次發生激烈軍事衝突。
  • 白登之圍 劉邦真是靠賄賂突圍?別被大眾戲說給忽悠了
    說清楚這件事,我們就要區分大眾傳說和歷史記載的區別。按照大眾傳說,說劉邦在白登之圍被冒頓圍困,眼看就要完蛋了,這時候陳平獻策,賄賂冒頓閼氏皇后,在閼氏的「讒言」下,冒頓網開一面,劉邦逃得一條生路。按照這個說法,劉邦是在必死的情況下,靠著賄賂對方的女人而活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