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匈百年戰爭是「白登之圍」的延續嗎?

2020-12-23 騰訊網

冒頓單于為了訓練士兵,發明了鳴鏑,只要他的箭射向哪裡,其他人的箭也必須射向哪裡。

有一次,他把箭射向了自己心愛的戰馬,然後,部下都特別疑惑,一部分人沒有去射,於是冒頓單于把這部分人給殺了,他需要的絕對的服從。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鬥,他統一了草原各個部落,於是匈奴在最北邊的影響一度超過了帝國。

這時,剛剛經歷過戰亂的劉邦哪裡能忍下這般挑釁,揮師北伐,由於他的輕敵,把步兵放到後面,用輕騎兵發起進攻,一不慎落入敵人的口袋陣裡,史稱"白登之圍"。

此時劉邦身邊一位重要人物陳平獻計給他,先去說服單于老婆閼氏,然後成功說服 了閼氏。她給單于進言,然後從口袋陣中放出一角,劉邦潰逃回長安,以後再也無力北伐,採取和親的政策。

後來漢武大帝時期,國庫充盈,但來自北邊的威脅如劍懸在頭上,由於從小聽的都是匈奴入侵漢境劫掠的消息。登基之後,於是派霍去病衛青遠徵匈奴,也開啟了漢匈百年戰爭

有時候選擇會產生很多影響,也會導致歷史發生不同的導向;不管怎樣,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進,無法阻擋,更不可能改變。

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白登之圍絕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大眾對於「白登之圍」劉邦的脫困都聽過這麼一個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的故事:劉邦為了反擊匈奴親率32萬大軍反擊,卻中了冒頓單于示弱誘敵之計,劉邦率先頭部隊12萬脫離遠在婁煩、馬邑的20萬主力直奔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南三十裡的白登山,結果被冒頓抓住此良機用接近40萬騎兵將其合圍在白登山。
  • 白登之圍左右了西漢兩百年對匈奴政策
    西漢建立之初,經過連年戰爭,國力衰弱,經濟凋敝。劉邦稱帝以後,忙於安撫國內,重振經濟,無暇顧及塞外少數民族。而匈奴方面,趁著秦末亂世,已悄無聲息的壯大起來。前200年冬,一直居住在長城以北的匈奴人起兵南下,侵略中原,劫掠財物,抓走了大量百姓充當奴隸。
  • 白登之圍冒頓為什麼接受劉邦的和親,而不是集中兵力徹底打敗劉邦
    白登之圍這一年被土耳其認為是他們的建軍年,因為土耳其人認為匈奴人也是他們的祖先,所以匈奴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勝利白登之圍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從而成為土耳其人建軍的標誌。 白登之圍對漢朝軍隊的打擊並不大,因為在白登之圍之前漢軍一直保持攻勢,殲滅了很多的匈奴小股部隊。
  • 陳平解除白登之圍後,為何其計秘不被世知呢?
    讀者只有充分了解整段歷史,將線索穿插起來,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這點在白登之圍的記載中有著充分體現。《高祖本紀》中白登之圍用筆頗少作為我國封建王朝中少有的布衣出身的帝王,漢高祖劉邦似乎有意無意地提高自己的身價。除此之外,在他的本紀中,關於他帶領漢軍勝利的事件記載的較為詳細,讓人印象深刻,而他的多次慘敗和丟人表現卻被一筆帶過。
  • 起底劉邦「白登之圍」,「陳平秘計」秘在哪裡?
    「白登之圍」堪稱劉邦繼鴻門宴之後的遭遇又一大危機。史書上對此記載頗多,看似嚴絲合縫、符合邏輯,但逐一推敲,就會發現其中存在著眾多疑點。盲信史書不如無書,記載的歷史不一定真實。今天我們就來解密籠罩在「白登之圍」中的諸多謎團,及其背後或許被掩蓋住的歷史。一、起因公元前201年,冒頓單于率領十萬鐵騎圍攻韓王信,韓王信不敵,數次遣使向匈奴求和。
  • 歷史上如果劉邦讓韓信領兵打匈奴,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劉邦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原先是一個小小的亭長,卻經過重重的戰爭洗禮,贏得了楚漢之爭的勝利,創立了歷史上引以為傲的大漢王朝,可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建立漢朝之後,當上皇帝之後,還打過一次敗仗,你們知道嗎?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圍。
  • 白登之圍時冒頓單于佔據優勢,為什麼放劉邦離開?當時韓信在哪?
    在這裡劉邦困守了七天七夜,直到謀士陳平獻策,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最終冒頓單于同意劉邦的請求,放劉邦離開,據說劉邦逃離之時可以說是快馬加鞭,一點都不敢看兩邊。而自此之後劉邦和匈奴定下了「和親」的政策。在之後七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大漢王朝一直遵循「和親」,直到漢武帝劉徹繼位之後,從此改變了這個決策,漢匈雙方從此攻守易形了。面對「白登之圍」我們也有幾個疑問?
  • 劉邦如果帶上韓信,可以避免白登之圍嗎?估計匈奴人很難得手
    先明確一點,白登之圍發生在公元前200年,韓信死於公元前196年,也就是說,那個時候韓信還沒被呂后和蕭何弄死呢,只是沒有參與此戰而已。有些朋友可能會奇怪,韓信這麼能打仗,劉邦為啥不派他去?很簡單,因為韓信對劉邦的忠誠度不是百分百,劉邦對韓信也非常忌憚,擔心他造反,垓下之戰才結束就奪了韓信的兵權,之後將他從齊王遷為楚王,又從楚王貶為淮陰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意圖很明顯。任誰站在韓信的立場,都會對劉邦產生不滿。劉邦自己也明白這一點,因而不敢讓韓信再次接觸軍隊,而是選擇御駕親徵。那麼,假如韓信對劉邦忠心耿耿,劉邦帶他出徵,能否避免白登之圍呢?
  • 白登之圍時戰神韓信還在世,劉邦為啥放著他不用非要自己上
    一、白登之圍的起因 西漢初期,冒頓單于成為新一任匈奴王。冒頓單于是一位有著雄才大略的梟雄,他首先統一匈奴各部落,把一盤散沙的匈奴人團結起來,又四處出擊,先後徵服周邊的東胡、樓蘭、烏孫、大月氏、呼揭等國,勢力範圍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疆域萬裡,控弦之士三十餘萬」,成為一個實力強大的龐大帝國。
  • 漢朝與匈奴間的離奇往事:冒頓單于為何要在白登之圍放走劉邦
    因此班固在《漢書·匈奴傳》中記述白登之圍,便將這40萬改作了30萬,要照這樣算來,匈奴的人口總數還要更少——的確還抵不過規模最大的幾個漢郡。 此言一出,朝堂之內鴉雀無聲,出兵之議因此無疾而終。「連高皇帝都敗在匈奴人手裡,我們又能做得了什麼呢?」後來的許多年裡,面對匈奴頻繁的南侵,只要有人提出武力反擊的動議,這個聲音就會像魔咒一樣響徹在未央宮的大殿上。談匈色變,畏敵如虎。漢朝因白登之圍而產生的恐慌似乎有些過分了。白登之圍真的敗得那麼慘嗎?讓我們來還原一下這場戰役的經過。
  • 五十八|白登之圍
    東胡完全沒有想到冒頓這個慫貨居然有膽子來打自己,一點防備也沒有。匈奴就這樣順利滅掉了東胡。隨後,匈奴在冒頓的帶領下,徵服了北方的各個部族,並向南渡過黃河,進入了中原地區。這就是漢高祖劉邦即將面對的對手。
  • 漢初攻打匈奴的如果是韓信,而不是劉邦,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但凡他謹慎一點,別那麼浪,都不至於被圍困。 那就更不要說韓信了,韓信被稱為「兵仙」,深諳用兵之道,「以正合,以奇勝」,善於出奇制勝,如果是韓信帶兵,必然可以驅逐匈奴,冒頓可是要碰一鼻子灰了。
  • 白登之圍前因後果,劉邦是因為畏懼匈奴從而示弱和親嗎?
    秦滅六國戰爭,匈奴趁機南下,佔據河套地區。河套地區是指黃河「幾」字彎及其周邊流域,有著「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此地豐饒富庶,盛產戰馬,自古兵家必爭。秦統一後,始皇帝向匈奴簡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意志:「黃河,朕的!長城外面,可以給你們放羊。」
  • 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劉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白登之圍是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這一場戰爭中冒頓單于誘敵深入,劉邦未經查明就孤軍深入,最終被圍困在白登山上。這一場戰爭中有很多問題,比如說雙方兵力幾何?劉邦是如何保全性命的?漢朝為什麼會失敗?今天筆者就根據目前已知的史料分析一下白登之圍的細節,以便各位看官能進一步了解漢史。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白登之圍歷史背景西漢建立於公元前202年,建國之時,劉邦已經年過五十。劉邦兌現當初諾言,大封諸侯王。韓國後裔韓王信的封地在潁川,地理位置突出,屬於戰略要地。於是上書劉邦請求建都馬邑,以此鞏固邊疆。劉邦同意將其封地遷往馬邑,馬邑地處漢朝邊境。緊靠匈奴。誰也沒曾料到,公元前201年,韓王信遷往馬邑沒多久,就遭到了匈奴的層層圍攻。
  • 白登之圍,漢劉邦與匈奴冒頓大對決
    開創了大漢王朝的漢高祖劉邦,一輩子的痛點一定少不了白登之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對一國之君高貴權勢的最好描寫。這麼個呼風喚雨的皇帝,突然被對方圍困,甚至被抓為俘虜,你想那是多麼狼狽的事情。古代遇此大劫的皇帝不多,漢高祖劉邦就是其中之一。白登之圍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它完全是偶然發生的事情。
  • 白登之圍後,迫於和親匈奴,然而真正的始作俑者卻是它
    漢高祖與匈奴構兵始於平城之役。當時韓王信反叛,求援於匈奴,匈奴援軍至,被漢軍擊敗。劉邦乘勝追擊,北逐匈奴。劉邦帶兵行至平城,平城外一高地名白登,上白登,為匈奴所圍。因漢軍多步兵,無法突圍。漢軍被圍七日,用陳平的計策得以脫險,史稱「白登之圍」。
  • 假如韓信跟隨劉邦出戰,能否避免白登之圍?
    史料記載:「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起初,漢軍連戰連捷,就連劉邦本人就有了輕敵之意,索性派兵快速突進。匈奴冒頓單于並非等閒之輩,他先用老弱殘兵,麻痺漢軍,接著將劉邦的軍隊引入了包圍圈。漢軍兵力不少,但大多數步兵,機動能力較弱,而匈奴幾乎全是騎兵,兵力也有四十萬之眾。
  • 漢初如果不是劉邦帶兵攻打匈奴,換成韓信的話,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漢初如果不是劉邦帶兵攻打匈奴,換成韓信的話,還會有白登之圍嗎?在漢朝相應的史料記載中,劉邦在建立漢朝天下之初,曾是親率大軍與匈奴之間開戰據悉當時劉邦帶領著近三十萬的漢軍,與匈奴四十萬人馬開戰,最初劉邦本以為一眾的匈奴都是蠻人,然而匈奴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之下,通過是敵以弱的計策,以部分老弱病殘與劉邦的大軍交戰。
  • 對「白登山之圍」還是「白登山之戰」的猜想
    兩漢國祚四百多年,其中跟匈奴的戰爭就打了三百年。最後以南匈奴歸附「匈奴八部大人共議立日逐王比為呼韓邪單于,款五原塞,願永為藩蔽,捍禦北虜。」北匈奴被漢朝大軍與南匈奴、鮮卑部落聯合,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擊敗,倉皇向西逃走,從此從中國古書中消失。而拉開漢匈三百年戰爭序幕的,正是公元前200年的白登山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