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山之圍,決定劉邦生死的,竟只是匈奴皇后的一句話?

2021-01-17 鳳炎忻讀書觀影

白登山之圍,這個詞聽起來是不是有些陌生,如果把這句話加上一個主語,劉邦白登山被圍,可能就好理解多了。

白登山之圍主要講的就是劉邦被圍白登山的故事,這件事算是劉邦的一個汙點,不聽謀士勸阻、輕敵冒進,導致最終被圍、命懸一線,可以說,整件事就是劉邦一個人的過錯,但是各位史家對此卻沒有過多表態。至於,劉邦如何從白登山之圍中脫險,說的卻更是簡單,只說是陳平獻計,賄賂匈奴皇后,讓其在單于面前說好話,放得了劉邦一條生路。

但是,冒頓單于真的僅憑閼氏的一句話就放過劉邦了嗎?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資治通鑑》裡的白登山之圍的故事,再來細說。

韓王信聯合匈奴叛亂

白登山之圍起於一場叛亂,叛軍的領導者是韓王信,這個韓王信原名叫韓信,但是卻不是那個「忍受胯下之辱」的淮陰侯韓信,而是戰國時期韓襄王之後,跟隨張良輔助劉邦奪得天下之後被封為了韓王。為了和那個大名鼎鼎的淮陰侯韓信做區分,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

話說韓王信與匈奴交戰,那個戰績真的是慘不忍睹,基本上就沒勝過幾次。公元前201年,也就是漢高祖六年,冒頓單于親率10萬鐵騎圍攻馬邑,韓王信敵不過,只得多次派使者與匈奴求和。

冒頓單于揮師南下

這個打不過就求和,在古時候很流行,但是,韓王信畢竟是劉邦的人啊,怎麼能隨便向匈奴求和呢?所以,劉邦就懷疑了,你韓王信是不是暗中勾結匈奴,想要對大漢不利?於是,便命人寫下了一封信去責備韓王信,韓王信心虛呀,擔心會被劉邦所殺,竟然真的反叛了,以馬邑之地作為投降條件,與匈奴約定共同攻漢。隨後更是與冒頓單于一同揮師南下,攻下了太原郡。

劉邦親徵平叛

公元前200年,也就是漢高祖七年,劉邦實在忍不了了,我可是漢朝開國第一人,連霸王項羽都不是我的對手,還怕你們兩個小毛賊?便親率大軍出徵匈奴,同時也鎮壓一下韓王信的叛亂。

但是,萬萬沒想到,此次出徵竟成了他一生的夢魘!

漢軍進入太原郡之後,可謂是勢如破竹,首戰告捷,再戰再捷,接連的取勝,讓劉邦的自信心爆棚,越發堅信「毛賊」可除了。

劉邦親徵

等到大軍到了晉陽,劉邦聽說匈奴駐兵在了代谷,便派人去偵察冒頓的虛實。冒頓很精明啊,知道劉邦要來查探,便將自己最精銳的士兵,肥壯、精悍的牛馬都隱藏了起來,只顯露出了一些年老體弱的。

派去探查的使節有十多批,回來之後都說匈奴很弱,完全可以攻擊。劉邦還是有些不信,就把婁敬給派了出去,讓他去確認一下,這個婁敬很厲害呀,是劉邦的重要謀士之一,劉邦還專門給他賜了一個劉姓。話說婁敬被派出去,劉邦等了很久都不見他回來,實在忍無可忍便陳兵三十二萬欲與匈奴決一死戰。

可巧的是,這時候,婁敬卻回來了,他對劉邦說:「兩國相擊,此宜誇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意思就是說,「兩國交兵,應該炫耀顯示自己的長處才是。但是我去到匈奴那裡,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這一定是他們在故意顯露自己的短處,而把奇兵埋伏起來以爭取最後的勝利。因此,我認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

婁敬

不聽勸阻冒進被圍

但是,這時候漢軍已然出徵,都越過了句注山,劉邦又怎麼會聽他的呢?只覺得他定是被匈奴蠱惑了,有意在阻撓大軍的行進。便罵婁敬說:「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意思就是說,「你這齊國的孬種!憑著兩片利嘴撈得官做,現在竟敢胡言亂語阻撓我的大軍前行。」便讓左右把婁敬銬了起來,拘禁關押在了廣武縣,準備凱旋之後,再對他進行處罰。

然後,劉邦就快馬加鞭趕去與匈奴決戰。但是,這快馬也太快了,等他到了白登山的時候,他的大軍竟遠遠的被他甩在了身後。

冒頓單于早早的就埋伏在了白登山四周,見劉邦孤軍深入,又怎麼能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便指揮精兵四十萬,呈包圍之勢,一舉將劉邦圍困在了白登山之中,讓漢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不能相救。足足困了劉邦七天七夜。

白登山之圍

陳平獻計助劉邦脫困

就在糧草即將用盡、有性命之憂的時候,陳平向劉邦獻了一計,以厚禮賄賂閼氏,讓閼氏在冒頓單于那裡說好話,以解白登山之圍。同學們請注意,這裡的閼氏與胭脂水粉的胭脂同音,是匈奴皇后的意思。劉邦聽完陳平的計謀,覺得可行,便採納了這個建議。

閼氏收了禮,到冒頓那裡說了一句話,竟真的奏效了,冒頓單于果然打開了包圍圈的一角,讓劉邦逃了出去。

閼氏到底對冒頓單于說了什麼話,竟有如此大的功效?而冒頓單于真的僅憑閼氏的一句話就放過劉邦了嗎?

冒頓單于和閼氏

冒頓單于真的僅憑閼氏的一句話就放過劉邦了嗎?

對於這句話,《資治通鑑》裡司馬光是這麼說的:

「閼氏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主亦有神靈,單于察之!」

細思一下,這句話其實很有道理。

「兩主不相困」,什麼意思?意思就是這個時候,不僅劉邦遇到困難了,冒頓單于也遇到困難了。

劉邦遇到什麼困難,大家都知道,但是,冒頓能有什麼困難呢?

冒頓的困難就在於,幾十萬大軍南下,把劉邦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都還沒有啃下來,這時候,不僅在糧草上難以維繫,在戰略上也遭受了極大的困境,劉邦現是孤軍被圍都難以啃下,要是援軍趕到,那又要如何處理?而且這個時候,還有一支軍隊不見了,「冒頓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不來,疑其與漢有謀。」這就讓冒頓更害怕了,越發覺得此地不宜久留。

冒頓

至於「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這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當時的遊牧民族,還沒有漢化,草原人民的思維中還沒有佔據中原的意識,因為中原統治起來實在是太麻煩了,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佔據中原還要擔心後院起火,實在是得不償失,終沒有「掠奪中原」來的爽利。

所以,前期的遊牧民族,主要還是以掠奪為主,你說叫他們統治中原,對不起,實在沒有興趣。這就是所謂的,終不能久居的意思。

「漢主亦有神靈」,意思就是說,漢朝皇帝也有神靈庇護。你看你,圍著人家一支孤軍打了七天七夜都還沒打下來,漢朝皇帝的氣運真的是太好了,能得人心,又能得神靈庇佑,現在你也處於困境,何必孤注一擲,和一個運氣這麼好的人拼呢?退一步那一定是海闊天空啊!

劉邦

所以,此時放過劉邦就成了一個最好的選擇。

從白登山之圍後,劉邦做的兩件事來看,冒頓也做對了。

劉邦所做,一個是,為了休養生息,嫁了一位公主與冒頓單于進行和親。

還有一個是,納貢於冒頓單于,對其開放關市,每年都要白送大批的棉絮、絲綢、糧食和酒給他。

結語

《資治通鑑》中白登山之圍的故事,到此就告一段落了。

對於劉邦如何脫圍,史家一直眾說紛紜,普遍被人認同的便是《史記》中「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的說法,但是,《史記》對於此「奇計」卻沒有明確說明。而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的說法很明顯就是對此的一個延申,把「奇計」放在了「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主亦有神靈,單于察之!」這一句話上。

但是,冒頓單于真的僅憑閼氏的一句話就放過劉邦了嗎?

根據我們之前的分析,表面看起來是這樣,其實卻不然。到最後我們能發現,冒頓才是最大贏家。匈奴本本就無法常駐中原,僅僅圍了劉邦七天七夜,就換來了和親和長治久安,還有大漢的關市和源源不斷的貨源。怎麼看都是穩賺不賠呀!

相關焦點

  • 對「白登山之圍」還是「白登山之戰」的猜想
    兩漢國祚四百多年,其中跟匈奴的戰爭就打了三百年。最後以南匈奴歸附「匈奴八部大人共議立日逐王比為呼韓邪單于,款五原塞,願永為藩蔽,捍禦北虜。」北匈奴被漢朝大軍與南匈奴、鮮卑部落聯合,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擊敗,倉皇向西逃走,從此從中國古書中消失。而拉開漢匈三百年戰爭序幕的,正是公元前200年的白登山之圍。
  • 劉邦在白登山被圍七天七夜,最後得以逃脫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劉邦派出的先前哨探十多批全部都回報匈奴不堪一擊,劉邦還有疑慮,又派出劉敬前去查探,劉敬潛入匈奴後,見此情景回報說,一般兩軍交戰都會向對方展示軍威,展現出自己強大的一面,而匈奴軍讓我們看到的缺失這樣的不堪一擊,其中必定有詐,不可一戰。劉邦責其有損軍威,便不聽其言,率輕騎兵急速追趕至平城,此時已與漢軍的主力部隊完全脫節,失去聯繫,在白登山附近,匈奴冒頓單于下令四十萬匈奴大軍四面包圍劉邦的先前部隊。
  • 圖解漢朝戰爭:白登山之圍!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大漢王朝建立之初的郡國並行,讓其保證統治核心穩固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成為了大一統王朝的一塊絆腳石。那些被分封的異姓王他們的權勢並不亞於劉邦。有些異姓王所統御的國土面積甚至要遠遠超過劉邦,這些國中之國勢力最為強大者為楚王韓信,其擁有城池高達一百多座,成為劉邦心中最為擔憂的存在。只是,劉邦在立國之初迫於壓力,只能分封這些異姓王。
  • 白登之圍 劉邦真是靠賄賂突圍?別被大眾戲說給忽悠了
    按照大眾傳說,說劉邦在白登之圍被冒頓圍困,眼看就要完蛋了,這時候陳平獻策,賄賂冒頓閼氏皇后,在閼氏的「讒言」下,冒頓網開一面,劉邦逃得一條生路。按照這個說法,劉邦是在必死的情況下,靠著賄賂對方的女人而活命的。這一方面反映了漢軍的衰弱,劉邦的無能,另一方面反映了匈奴騎兵的強大,和冒頓的有勇無謀。
  • 白登之圍,劉邦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可匈奴為何不趁勢佔領中原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 漢朝初年,漢朝曾和匈奴有過一場交戰,而這場交戰的結尾部分,則被史料稱為,白登之圍。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0年,韓王信(注意是韓王信,不是韓信)在山西大同發動叛亂,而且還勾結匈奴試圖攻打太原(老李?)。
  • 「白登山之圍」|冒頓單于到底為何會放走劉邦?司馬遷:臣不敢寫
    如此說來,「白登山之圍」解除的背後,絕非陳平計策之「奇」這麼簡單,而在這局對弈中,劉邦和冒頓一定各有被牽制而又不可告人的原因。冒頓單于的苦惱:打不死這場戰爭之初,冒頓為了圍困劉邦使出渾身解數,這盤棋從一開始就是個陷阱。在劉邦發兵之前,冒頓一直示弱,而且是無盡的示弱。冒頓把所有的精銳盡數藏起來,只放出老弱牧民與士兵。
  • 歷史上著名的白登山之圍
    正當匈奴在冒頓單于帶領下東徵西討開疆擴土日漸強盛時,南邊漢民族剛剛結束楚漢戰爭。漢高祖劉邦建立了漢朝,大封同姓王和異姓王,其中就包括韓王韓信(非名將淮陰侯韓信)。開始韓王信的封地在潁川。這時劉邦也知道匈奴侵入到了燕代之地,心想,前幾年忙於打項羽爭天下沒空理你個小匈奴,幾年後到嘚瑟起來了。就下詔命韓王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
  • 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劉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白登之圍是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這一場戰爭中冒頓單于誘敵深入,劉邦未經查明就孤軍深入,最終被圍困在白登山上。這一場戰爭中有很多問題,比如說雙方兵力幾何?劉邦是如何保全性命的?漢朝為什麼會失敗?今天筆者就根據目前已知的史料分析一下白登之圍的細節,以便各位看官能進一步了解漢史。
  • 為什麼劉邦被圍白登山,最後能全身而退,真是靠賄賂匈奴嗎?
    解白登之圍,賄賂肯定是少不了的,但是光憑賄賂,似乎不太可能讓匈奴單于把到口的鮮肉丟掉。根據現有的資料推測,應該是劉邦還做了什麼有辱尊嚴的事情,才讓匈奴單于甘心放虎歸山。關於白登之圍的化解,劉邦的謀士陳平到底用了什麼方法,使匈奴大單于攣鞮冒頓(luāndīmòdú),解除白登城牆一角的包圍,一直是歷史上一大疑案。
  • 白登之圍,漢劉邦與匈奴冒頓大對決
    開創了大漢王朝的漢高祖劉邦,一輩子的痛點一定少不了白登之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對一國之君高貴權勢的最好描寫。這麼個呼風喚雨的皇帝,突然被對方圍困,甚至被抓為俘虜,你想那是多麼狼狽的事情。古代遇此大劫的皇帝不多,漢高祖劉邦就是其中之一。白登之圍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它完全是偶然發生的事情。
  • 漢初攻打匈奴的如果是韓信,而不是劉邦,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但凡他謹慎一點,別那麼浪,都不至於被圍困。 那就更不要說韓信了,韓信被稱為「兵仙」,深諳用兵之道,「以正合,以奇勝」,善於出奇制勝,如果是韓信帶兵,必然可以驅逐匈奴,冒頓可是要碰一鼻子灰了。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劉邦當年擊敗英布之後,路過自己老家沛縣之時,突發感慨作下了這首詩。這位西漢的開國皇帝,在楚漢相爭之後,建立大漢王朝。平天下分封諸侯,而諸侯人心思變,進而又開始了平叛的過程。劉邦可以說是一個勞碌命,從建國到最終去世,可以說一直沒閒著。但是在白登山之圍中,劉邦險些喪命。為何不派韓信前來救援?以下依據相關史料,逐層分析。
  • 起底劉邦「白登之圍」,「陳平秘計」秘在哪裡?
    「白登之圍」堪稱劉邦繼鴻門宴之後的遭遇又一大危機。史書上對此記載頗多,看似嚴絲合縫、符合邏輯,但逐一推敲,就會發現其中存在著眾多疑點。盲信史書不如無書,記載的歷史不一定真實。今天我們就來解密籠罩在「白登之圍」中的諸多謎團,及其背後或許被掩蓋住的歷史。一、起因公元前201年,冒頓單于率領十萬鐵騎圍攻韓王信,韓王信不敵,數次遣使向匈奴求和。
  • 劉邦如果帶上韓信,可以避免白登之圍嗎?估計匈奴人很難得手
    先明確一點,白登之圍發生在公元前200年,韓信死於公元前196年,也就是說,那個時候韓信還沒被呂后和蕭何弄死呢,只是沒有參與此戰而已。有些朋友可能會奇怪,韓信這麼能打仗,劉邦為啥不派他去?很簡單,因為韓信對劉邦的忠誠度不是百分百,劉邦對韓信也非常忌憚,擔心他造反,垓下之戰才結束就奪了韓信的兵權,之後將他從齊王遷為楚王,又從楚王貶為淮陰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意圖很明顯。任誰站在韓信的立場,都會對劉邦產生不滿。劉邦自己也明白這一點,因而不敢讓韓信再次接觸軍隊,而是選擇御駕親徵。那麼,假如韓信對劉邦忠心耿耿,劉邦帶他出徵,能否避免白登之圍呢?
  • 受白登之圍刺激的劉邦,做出的這個決定,讓人迷惑不解
    不就是「白登之圍」麼,一把年紀的邦哥,要效仿項王的衝鋒陷陣,自己帶領幾萬車騎精銳,充當先鋒軍追擊匈奴大軍。結果呢,沒玩好,被四十萬匈奴大軍,圍得水洩不通。這個事吧,的確是劉邦衝動了。本來好好的。叛漢的韓王信聯合匈奴,大舉入侵,圍攻太原。劉邦親領三十餘萬大軍,連戰連捷,仗打得是順風順水。
  • 白登之圍左右了西漢兩百年對匈奴政策
    西漢建立之初,經過連年戰爭,國力衰弱,經濟凋敝。劉邦稱帝以後,忙於安撫國內,重振經濟,無暇顧及塞外少數民族。而匈奴方面,趁著秦末亂世,已悄無聲息的壯大起來。前200年冬,一直居住在長城以北的匈奴人起兵南下,侵略中原,劫掠財物,抓走了大量百姓充當奴隸。
  • 劉邦連項羽都能擊敗,為何卻陷於白登之圍?因為劉邦實在太心急了
    漢高祖劉邦起事之前,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但因為他天賦很高,所以只用了三年時間,他就從自號沛公到被各諸侯承認的漢王,之後又用了四年時間,他又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可是,劉邦雖然連項羽都能擊敗,但卻陷入白登之圍,這是為什麼呢?
  • 白登之圍冒頓為什麼接受劉邦的和親,而不是集中兵力徹底打敗劉邦
    白登之圍這一年被土耳其認為是他們的建軍年,因為土耳其人認為匈奴人也是他們的祖先,所以匈奴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勝利白登之圍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從而成為土耳其人建軍的標誌。 白登之圍對漢朝軍隊的打擊並不大,因為在白登之圍之前漢軍一直保持攻勢,殲滅了很多的匈奴小股部隊。
  • 假如韓信跟隨劉邦出戰,能否避免白登之圍?
    劉邦到了平城,匈奴伏兵四起,這回劉邦才意識到壞了,上當了。劉邦輕敵冒進,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是裡無糧草、外無救兵,足足被圍困了七天。好在陳平在劉邦身邊,為其想出一個辦法,派人重金賄賂冒頓單于的妃嬪閼氏。閼氏收到好處,這才幫漢朝在單于面前說了幾句好話,讓冒頓單于放棄了圍剿的計劃。見匈奴稍有撤軍,劉邦率眾這才突圍出去,撿了一條命。
  • 白登之圍中冒頓單于為何放了劉邦?原因遠不止賄賂閼氏那麼簡單
    劉邦剛開始把韓王信封到了潁川一帶,後又把他安排在了晉陽,後韓王信在劉邦的允許下把封地遷到了更北邊的馬邑。馬邑處於從草原入關的要隘之地,秦始皇時期蒙恬北逐匈奴時,在這裡圍城養馬,造就了馬邑之名。 一、白登之圍的背景 韓王信在此處建都之後,沒少受到來自草原的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