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山之圍,這個詞聽起來是不是有些陌生,如果把這句話加上一個主語,劉邦白登山被圍,可能就好理解多了。
白登山之圍主要講的就是劉邦被圍白登山的故事,這件事算是劉邦的一個汙點,不聽謀士勸阻、輕敵冒進,導致最終被圍、命懸一線,可以說,整件事就是劉邦一個人的過錯,但是各位史家對此卻沒有過多表態。至於,劉邦如何從白登山之圍中脫險,說的卻更是簡單,只說是陳平獻計,賄賂匈奴皇后,讓其在單于面前說好話,放得了劉邦一條生路。
但是,冒頓單于真的僅憑閼氏的一句話就放過劉邦了嗎?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資治通鑑》裡的白登山之圍的故事,再來細說。
韓王信聯合匈奴叛亂
白登山之圍起於一場叛亂,叛軍的領導者是韓王信,這個韓王信原名叫韓信,但是卻不是那個「忍受胯下之辱」的淮陰侯韓信,而是戰國時期韓襄王之後,跟隨張良輔助劉邦奪得天下之後被封為了韓王。為了和那個大名鼎鼎的淮陰侯韓信做區分,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
話說韓王信與匈奴交戰,那個戰績真的是慘不忍睹,基本上就沒勝過幾次。公元前201年,也就是漢高祖六年,冒頓單于親率10萬鐵騎圍攻馬邑,韓王信敵不過,只得多次派使者與匈奴求和。
這個打不過就求和,在古時候很流行,但是,韓王信畢竟是劉邦的人啊,怎麼能隨便向匈奴求和呢?所以,劉邦就懷疑了,你韓王信是不是暗中勾結匈奴,想要對大漢不利?於是,便命人寫下了一封信去責備韓王信,韓王信心虛呀,擔心會被劉邦所殺,竟然真的反叛了,以馬邑之地作為投降條件,與匈奴約定共同攻漢。隨後更是與冒頓單于一同揮師南下,攻下了太原郡。
劉邦親徵平叛
公元前200年,也就是漢高祖七年,劉邦實在忍不了了,我可是漢朝開國第一人,連霸王項羽都不是我的對手,還怕你們兩個小毛賊?便親率大軍出徵匈奴,同時也鎮壓一下韓王信的叛亂。
但是,萬萬沒想到,此次出徵竟成了他一生的夢魘!
漢軍進入太原郡之後,可謂是勢如破竹,首戰告捷,再戰再捷,接連的取勝,讓劉邦的自信心爆棚,越發堅信「毛賊」可除了。
等到大軍到了晉陽,劉邦聽說匈奴駐兵在了代谷,便派人去偵察冒頓的虛實。冒頓很精明啊,知道劉邦要來查探,便將自己最精銳的士兵,肥壯、精悍的牛馬都隱藏了起來,只顯露出了一些年老體弱的。
派去探查的使節有十多批,回來之後都說匈奴很弱,完全可以攻擊。劉邦還是有些不信,就把婁敬給派了出去,讓他去確認一下,這個婁敬很厲害呀,是劉邦的重要謀士之一,劉邦還專門給他賜了一個劉姓。話說婁敬被派出去,劉邦等了很久都不見他回來,實在忍無可忍便陳兵三十二萬欲與匈奴決一死戰。
可巧的是,這時候,婁敬卻回來了,他對劉邦說:「兩國相擊,此宜誇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意思就是說,「兩國交兵,應該炫耀顯示自己的長處才是。但是我去到匈奴那裡,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這一定是他們在故意顯露自己的短處,而把奇兵埋伏起來以爭取最後的勝利。因此,我認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
不聽勸阻冒進被圍
但是,這時候漢軍已然出徵,都越過了句注山,劉邦又怎麼會聽他的呢?只覺得他定是被匈奴蠱惑了,有意在阻撓大軍的行進。便罵婁敬說:「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意思就是說,「你這齊國的孬種!憑著兩片利嘴撈得官做,現在竟敢胡言亂語阻撓我的大軍前行。」便讓左右把婁敬銬了起來,拘禁關押在了廣武縣,準備凱旋之後,再對他進行處罰。
然後,劉邦就快馬加鞭趕去與匈奴決戰。但是,這快馬也太快了,等他到了白登山的時候,他的大軍竟遠遠的被他甩在了身後。
冒頓單于早早的就埋伏在了白登山四周,見劉邦孤軍深入,又怎麼能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便指揮精兵四十萬,呈包圍之勢,一舉將劉邦圍困在了白登山之中,讓漢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不能相救。足足困了劉邦七天七夜。
陳平獻計助劉邦脫困
就在糧草即將用盡、有性命之憂的時候,陳平向劉邦獻了一計,以厚禮賄賂閼氏,讓閼氏在冒頓單于那裡說好話,以解白登山之圍。同學們請注意,這裡的閼氏與胭脂水粉的胭脂同音,是匈奴皇后的意思。劉邦聽完陳平的計謀,覺得可行,便採納了這個建議。
閼氏收了禮,到冒頓那裡說了一句話,竟真的奏效了,冒頓單于果然打開了包圍圈的一角,讓劉邦逃了出去。
閼氏到底對冒頓單于說了什麼話,竟有如此大的功效?而冒頓單于真的僅憑閼氏的一句話就放過劉邦了嗎?
冒頓單于真的僅憑閼氏的一句話就放過劉邦了嗎?
對於這句話,《資治通鑑》裡司馬光是這麼說的:
「閼氏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主亦有神靈,單于察之!」
細思一下,這句話其實很有道理。
「兩主不相困」,什麼意思?意思就是這個時候,不僅劉邦遇到困難了,冒頓單于也遇到困難了。
劉邦遇到什麼困難,大家都知道,但是,冒頓能有什麼困難呢?
冒頓的困難就在於,幾十萬大軍南下,把劉邦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都還沒有啃下來,這時候,不僅在糧草上難以維繫,在戰略上也遭受了極大的困境,劉邦現是孤軍被圍都難以啃下,要是援軍趕到,那又要如何處理?而且這個時候,還有一支軍隊不見了,「冒頓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不來,疑其與漢有謀。」這就讓冒頓更害怕了,越發覺得此地不宜久留。
至於「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這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當時的遊牧民族,還沒有漢化,草原人民的思維中還沒有佔據中原的意識,因為中原統治起來實在是太麻煩了,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佔據中原還要擔心後院起火,實在是得不償失,終沒有「掠奪中原」來的爽利。
所以,前期的遊牧民族,主要還是以掠奪為主,你說叫他們統治中原,對不起,實在沒有興趣。這就是所謂的,終不能久居的意思。
「漢主亦有神靈」,意思就是說,漢朝皇帝也有神靈庇護。你看你,圍著人家一支孤軍打了七天七夜都還沒打下來,漢朝皇帝的氣運真的是太好了,能得人心,又能得神靈庇佑,現在你也處於困境,何必孤注一擲,和一個運氣這麼好的人拼呢?退一步那一定是海闊天空啊!
所以,此時放過劉邦就成了一個最好的選擇。
從白登山之圍後,劉邦做的兩件事來看,冒頓也做對了。
劉邦所做,一個是,為了休養生息,嫁了一位公主與冒頓單于進行和親。
還有一個是,納貢於冒頓單于,對其開放關市,每年都要白送大批的棉絮、絲綢、糧食和酒給他。
結語
《資治通鑑》中白登山之圍的故事,到此就告一段落了。
對於劉邦如何脫圍,史家一直眾說紛紜,普遍被人認同的便是《史記》中「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的說法,但是,《史記》對於此「奇計」卻沒有明確說明。而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的說法很明顯就是對此的一個延申,把「奇計」放在了「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主亦有神靈,單于察之!」這一句話上。
但是,冒頓單于真的僅憑閼氏的一句話就放過劉邦了嗎?
根據我們之前的分析,表面看起來是這樣,其實卻不然。到最後我們能發現,冒頓才是最大贏家。匈奴本本就無法常駐中原,僅僅圍了劉邦七天七夜,就換來了和親和長治久安,還有大漢的關市和源源不斷的貨源。怎麼看都是穩賺不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