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白登山之圍

2021-01-17 騰訊網

冒頓佔領了馬邑後,繼續向南進攻,圍住晉陽,劉邦親自趕去迎戰。

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天降大雪,中原的兵士沒碰到過這樣冷的天氣,有的人甚至都凍掉了手指。

但是,漢朝的軍隊和匈奴兵一接觸,匈奴兵就敗走。劉邦派兵偵察,回來的人都說:「冒頓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殘兵,馬匹都瘦得皮包骨。如果趁勢打過去,準能打勝仗。」劉邦怕這些兵士的偵察不可靠,派大臣婁敬到匈奴營地去刺探。婁敬回來說:「我們看到的匈奴人馬的確都是些老弱殘兵,但我認為冒頓一定是把精兵埋伏起來了,陛下千萬不能上這個當。」劉邦大怒,說:「你膽敢胡說八道,想阻攔我進軍。」接著把婁敬關押起來。

劉邦率領一隊人馬來到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突然四下裡擁出無數匈奴兵來,個個人強馬壯,原來的老弱殘兵全不見了。劉邦拼命殺出一條血路,然後退到平城東面的白登山。

冒頓單于派精兵把白登山團團圍住,劉邦被困在山上整整7天,無法突圍。

陳平一直守在劉邦身邊,他見援兵也無法攻入,便派使者帶著黃金、珠寶去見冒頓的寧胡閼氏(匈奴王后),請她在單于面前說些好話。閼氏一見這麼多的禮物,非常高興,便對冒頓說:「我們雖然佔領了漢朝地方,卻沒法長期住下來,再說,漢朝皇帝也有人會來救他。咱們不如早點撤兵回去吧,免得吃虧。」

冒頓聽了閼氏的話,第二天一早,就下令將包圍網撤開一角,放漢兵出去。劉邦一口氣逃到廣武,趕快把婁敬放了出來,說:「我沒聽你的話,弄得在白登山被匈奴圍了起來,差點兒不能和你見面了。」

逃出虎口後,劉邦知道自己還沒有力量徵服匈奴,只好先返回長安。匈奴卻是志氣大長,時不時就來侵擾一下,大肆掠奪後即返回草原。

劉邦於是問婁敬該怎麼辦。婁敬說:「最好採用『和親』的辦法,大家講和,結為親戚,彼此可以和和平平地過日子。我們把公主嫁給他,嫁妝一定要豐富,用不著搶掠就可得到這麼多金銀財寶,他就不會來燒殺了。將來公主生下兒子,繼任單于,就是我朝的外甥,外甥和舅父怎麼能夠打仗呢?」

劉邦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派婁敬到匈奴去說親,冒頓也同意了。劉邦大喜,立刻下令將他的獨生女兒魯元公主遠嫁匈奴。

但皇后呂雉哭鬧不休,極力阻撓,劉邦只得選了一個宮女,將她封為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和親。

相關焦點

  • 圖解白登山之圍,史書不會告訴你的細節
    白登山之圍的發生,可以歸根於劉邦的分封上。劉邦立國之初,曾經六國貴族、立國功臣有很大一部分被分封為王。劉邦所分封的這些異姓王,佔據了漢王朝大半國土。這些異姓王在各地的封地有著較高的獨立權,這也意味著,劉邦想要真正的建立一個大一統王朝成為不可能的事情。為扼制這些異姓王的勢力,劉邦在立國之初就開始想辦法削奪這些異姓王的封地。
  • 圖解漢朝戰爭:白登山之圍!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劉邦在立國之初,曾經相繼分封七王:楚王韓信,建都下邳梁王彭越:建都定陶淮南王英布:建都六縣長沙王吳芮:建都臨湘張耳趙王:建都襄國((其子張敖承襲)韓王信:建都潁川燕王臧荼:建都薊劉邦所分封的這些異姓王,與其說是分封,不如說是其無奈之舉。大漢王朝建立之初的郡國並行,讓其保證統治核心穩固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成為了大一統王朝的一塊絆腳石。
  • 對「白登山之圍」還是「白登山之戰」的猜想
    而拉開漢匈三百年戰爭序幕的,正是公元前200年的白登山之圍。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冒頓單于領兵四十萬圍困於白登山之上,七日後不得不採納陳平的計策,賄賂匈奴冒頓單于的闕氏,才得以突破圍困。白登山之圍劉邦進攻和撤退路線漢軍雖然節節勝利,但並沒有產生了麻痺輕敵的思想。劉邦到達晉陽後,聽說匈奴駐兵於代谷(今山西省繁峙縣至原平市一帶),多次派人探察匈奴軍情,匈奴故意將精銳部隊隱藏,將老弱病殘列於陣前。
  • 漢初如果不是劉邦帶兵攻打匈奴,換成韓信的話,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漢初如果不是劉邦帶兵攻打匈奴,換成韓信的話,還會有白登之圍嗎?在漢朝相應的史料記載中,劉邦在建立漢朝天下之初,曾是親率大軍與匈奴之間開戰據悉當時劉邦帶領著近三十萬的漢軍,與匈奴四十萬人馬開戰,最初劉邦本以為一眾的匈奴都是蠻人,然而匈奴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之下,通過是敵以弱的計策,以部分老弱病殘與劉邦的大軍交戰。
  • 白登之圍,漢劉邦與匈奴冒頓大對決
    開創了大漢王朝的漢高祖劉邦,一輩子的痛點一定少不了白登之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對一國之君高貴權勢的最好描寫。這麼個呼風喚雨的皇帝,突然被對方圍困,甚至被抓為俘虜,你想那是多麼狼狽的事情。古代遇此大劫的皇帝不多,漢高祖劉邦就是其中之一。白登之圍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它完全是偶然發生的事情。
  • 漢高祖劉邦的一生之恥,隱藏在一幅畫中的歷史真相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和漢初名將韓信同名,遂史稱韓王信)在匈奴圍城和屢次求和被朝廷懷疑的雙重壓力下叛國起兵,與匈奴約定共同攻漢,以馬邑之地請降。隨後,韓王信與匈奴揮師南下,入雁門關,克太原郡,聲威甚大。面對韓王信的反叛,匈奴的進逼,劉邦震怒,在第二年親率三十二萬大軍,討伐韓王信,韓王信不敵漢軍,大軍潰敗,遂投奔至匈奴王冒頓。
  • 白登山之圍,決定劉邦生死的,竟只是匈奴皇后的一句話?
    白登山之圍,這個詞聽起來是不是有些陌生,如果把這句話加上一個主語,劉邦白登山被圍,可能就好理解多了。白登山之圍主要講的就是劉邦被圍白登山的故事,這件事算是劉邦的一個汙點,不聽謀士勸阻、輕敵冒進,導致最終被圍、命懸一線,可以說,整件事就是劉邦一個人的過錯,但是各位史家對此卻沒有過多表態。
  • 漢初攻打匈奴的如果是韓信,而不是劉邦,還會有白登之圍嗎?
    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但凡他謹慎一點,別那麼浪,都不至於被圍困。 那就更不要說韓信了,韓信被稱為「兵仙」,深諳用兵之道,「以正合,以奇勝」,善於出奇制勝,如果是韓信帶兵,必然可以驅逐匈奴,冒頓可是要碰一鼻子灰了。
  • 歷史上著名的白登山之圍
    正當匈奴在冒頓單于帶領下東徵西討開疆擴土日漸強盛時,南邊漢民族剛剛結束楚漢戰爭。漢高祖劉邦建立了漢朝,大封同姓王和異姓王,其中就包括韓王韓信(非名將淮陰侯韓信)。開始韓王信的封地在潁川。這時劉邦也知道匈奴侵入到了燕代之地,心想,前幾年忙於打項羽爭天下沒空理你個小匈奴,幾年後到嘚瑟起來了。就下詔命韓王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
  • 淺析對白登之圍的認識
    前言白登之圍的發生對漢朝來說是一件大事,因為他們的皇帝被圍困,自此以後,漢朝對匈奴的政策主要是和平相處。所以劉邦從白登之圍當中,看到了匈奴人的強大,也看到了自己的莽撞和無奈。但是白登之圍卻不是由匈奴引起的,而是由漢朝內部引起的,那麼這件事是如何發生的?劉邦又是如何陷入匈奴的包圍圈的呢?
  • 我們可能被歷史欺騙了,西漢初年的「白登之圍」或許根本不存在!
    公元前200年冬,劉邦親帥大軍擊之,在晉陽連戰連捷,遂至平城,出白登,為匈奴所圍。這一事件史稱「白登之圍」。記載過西漢歷史的正史有兩本: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兄妹的《前漢書》。而對「白登之圍」這一事件有描述的,兩本書中各有三處,共六處;而《前漢書》基本是向《史記》看齊,甚至文字基本照搬,這樣有效的記載就是三處。我們選取《史記》中的記載來看:(1).
  • 漢初七大異姓王——韓王信——劉氏漢家文化
    -前196),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韓國被滅後一直在韓國故地生活,後隨張良入關任將軍之職,不久又任韓國太尉,領兵攻取韓國故地。韓國平定之後受封韓王。並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白登之圍歷史背景西漢建立於公元前202年,建國之時,劉邦已經年過五十。劉邦兌現當初諾言,大封諸侯王。韓國後裔韓王信的封地在潁川,地理位置突出,屬於戰略要地。於是上書劉邦請求建都馬邑,以此鞏固邊疆。劉邦同意將其封地遷往馬邑,馬邑地處漢朝邊境。緊靠匈奴。誰也沒曾料到,公元前201年,韓王信遷往馬邑沒多久,就遭到了匈奴的層層圍攻。
  • 劉邦在白登山被圍七天七夜,最後得以逃脫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這這就是歷史上的「白登之圍」的背景概要。但是劉邦在白登之圍中,如何逃脫,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需要探討的問題。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
  • 「白登山之圍」|冒頓單于到底為何會放走劉邦?司馬遷:臣不敢寫
    如此說來,「白登山之圍」解除的背後,絕非陳平計策之「奇」這麼簡單,而在這局對弈中,劉邦和冒頓一定各有被牽制而又不可告人的原因。冒頓單于的苦惱:打不死這場戰爭之初,冒頓為了圍困劉邦使出渾身解數,這盤棋從一開始就是個陷阱。在劉邦發兵之前,冒頓一直示弱,而且是無盡的示弱。冒頓把所有的精銳盡數藏起來,只放出老弱牧民與士兵。
  • 笑侃大事件·白登之圍
    自從打贏楚漢之爭,劉邦以為能歇歇了,畢竟自己已經是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了,哪想到又得四處徵戰剪除異姓王,48歲前是遛雞鬥狗,48歲後是起的比雞早,睡得比狗晚,我太難了!前200年,北邊的韓王信(不是韓信)因為打不過匈奴,又怕挨劉邦的批,本著打不過就加入的算盤,和匈奴反手攻漢。劉邦沒轍,拖著五十幾的身體,北伐匈奴,鎮壓韓王信叛亂。這個時候,楚漢之戰剛過去2年,漢軍還沒生鏽,打的韓王信節節敗退。
  • 受白登之圍刺激的劉邦,做出的這個決定,讓人迷惑不解
    「上至平城還」,這是老司馬給漢高祖留面子了。不就是「白登之圍」麼,一把年紀的邦哥,要效仿項王的衝鋒陷陣,自己帶領幾萬車騎精銳,充當先鋒軍追擊匈奴大軍。結果呢,沒玩好,被四十萬匈奴大軍,圍得水洩不通。這個事吧,的確是劉邦衝動了。本來好好的。叛漢的韓王信聯合匈奴,大舉入侵,圍攻太原。
  • 白登之圍時冒頓單于佔據優勢,為什麼放劉邦離開?當時韓信在哪?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然而劉邦自己都不會想到,此戰他遇到了一個自項羽之後的可怕對手:冒頓單于,遊牧民族歷史上第一個統一草原各部的人。在這裡劉邦困守了七天七夜,直到謀士陳平獻策,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最終冒頓單于同意劉邦的請求,放劉邦離開,據說劉邦逃離之時可以說是快馬加鞭,一點都不敢看兩邊。而自此之後劉邦和匈奴定下了「和親」的政策。在之後七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大漢王朝一直遵循「和親」,直到漢武帝劉徹繼位之後,從此改變了這個決策,漢匈雙方從此攻守易形了。面對「白登之圍」我們也有幾個疑問?
  • 白登之圍中冒頓單于為何放了劉邦?原因遠不止賄賂閼氏那麼簡單
    白登之圍 劉邦立了七位異姓王,韓王信是其中之一,此韓王信並非大將韓信,但兩人的共同點是都不被劉邦信任。馬邑處於從草原入關的要隘之地,秦始皇時期蒙恬北逐匈奴時,在這裡圍城養馬,造就了馬邑之名。 一、白登之圍的背景 韓王信在此處建都之後,沒少受到來自草原的騷擾。雖然韓王信也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但是匈奴皆為騎兵,機動性極強,自古至今再厲害的將軍在邊關守城,也鮮有不被動的。
  • 韓王信:為什麼漢初大將,謀反後都逃往匈奴?
    前200年,韓王信部將曼丘臣、王黃等,立趙國苗裔趙利為王,收韓王信散兵,聯合在逃匈奴的韓王信、冒頓單于,多組人馬,共同攻漢。情況,很複雜。邊境之地,並非長安那麼溫暖。搶地盤、窩裡鬥這事,時常發生,關鍵就在於誰更強。這裡,是邊塞,從不跟你講道理,只靠拳頭來證明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