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盧綰:60年兄弟情義,敵不過相互猜忌

2021-01-10 騰訊網

秦朝滅,漢朝立,劉邦在建立漢朝的過程中,他的眾多沛縣老鄉出力甚多。劉邦稱帝後,也沒虧待眾人,蕭何、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等都皆得到了重用。在眾多沛縣老鄉中,有兩個人擁有「特殊待遇」,他們分別是周昌和盧綰。

對於周昌,根據《史記》記載,劉邦稱帝後,對所有大臣呼來喝去,對周昌卻非常忌憚(「然尤憚周昌」)。原因是周昌跟隨劉邦的時間很久(劉邦為亭長時,周昌就是劉邦麾下的小吏),且性格耿直,劉邦犯什麼錯誤,周昌都直言不諱地罵出來,因此劉邦打心裡敬畏周昌。

對於盧綰,《史記》云:「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意思是說,劉邦稱帝後,盧綰可以隨時進入劉邦的寢宮,劉邦給盧綰的賞賜,遠超其他人。

由此可以看出,劉邦的沛縣老鄉雖多,但他最怕的是周昌,而最愛的是盧綰。盧綰和劉邦有60年的情誼,但最終敵不過相互猜忌,以悲劇收場。

盧綰和劉邦同鄉、同村、同一個巷子。兩家的父母關係極好,最為巧合的是,他們倆同年同月同日生。二人出生的時候,鄉親們到同一條巷子裡祝賀兩家父母,因為佳話。

小時候,盧綰和劉邦是彼此的玩伴。長大後,劉邦和盧綰一起進入馬維先生創辦的「馬公書院」讀書,二人同吃同住關係極好,可以說「同穿一套褲子」。《史記·高祖本紀》記載:

高祖為布衣時,有吏事闢匿,盧綰常隨出入上下。

即,劉邦在擔任泗水亭長之前,好吃懶做,混跡於市井,經常因躲避官府捉拿而東躲西藏,這時候,盧綰經常陪伴劉邦左右,可謂「有難同當」。

秦朝末年,劉邦起義,盧綰貼身相隨,劉邦被封為漢王后,盧綰擔任侍中,成為劉邦的貼身大秘書。在楚漢戰爭時期,盧綰官至太尉,是漢軍陣營中除劉邦外的最高軍事主官。在史書記載中,盧綰並沒有立下太多功勞,但僅憑他和劉邦的特殊關係,劉邦稱帝後,盧綰被封為長安侯。漢高祖五年,燕王臧荼因謀反被誅,劉邦重新封盧綰為燕王,至此,盧綰成了漢初八大異姓王之一。

《史記》云:

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綰。

劉邦待盧綰之好,已經超過了君臣之限。盧綰入宮,可以不用通報,盧綰若要進入劉邦臥室,也無人敢阻攔。就連蕭何、曹參等人見到盧綰,也要以禮相待。若論和劉邦關係之親密,無人超出盧綰之右。

盧綰作為劉邦的髮小,他忠心待劉邦,劉邦也沒有虧待盧綰。不僅封盧綰為異姓王,還在皇宮中給了盧綰莫大的權限。若劉邦不疑盧綰,盧綰也不懼劉邦,這對君臣或許能成為千古佳話。但是,這種佳話在歷史上很難存在。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劉邦和盧綰都已經60歲,當年,韓信的舊部陳豨謀反,劉邦親率大軍來到邯鄲,從南面徵討陳豨。陳豨畢竟是韓信的屬下,打仗有幾把刷子,劉邦也不敢小覷。劉邦一方面下令讓周勃從北面攻打陳豨,另一方面命自己的髮小、燕王盧綰帶兵從東邊圍攻陳豨。盧綰得到命令後,立即執行,帶兵和陳豨作戰。陳豨勢單力薄,派使者向匈奴求救,盧綰為了避免匈奴出兵,派心腹將領張勝出使匈奴,勸匈奴不要摻和此事。

過了約一個月,張勝仍沒有從匈奴歸來,盧綰懷疑張勝勾結匈奴,一去不回。張勝畢竟是盧綰的部將,盧綰為避免劉邦怪罪,立即向劉邦報告:張勝謀反,請求滅掉張勝。

可盧綰把「張勝謀反」的消息送給劉邦後,張勝突然回來了。張勝在匈奴待了一個月,被匈奴人的「洗腦」,回來對盧綰說:「燕王(盧綰)之所以能得到劉邦的重用,是因為劉邦需要燕王制衡陳豨。若陳豨被滅,燕國失去了用武之地,立即就會成為俎上魚肉。」盧綰覺得張勝之言有理,他馬上停止進攻陳豨。並且,盧綰派人聯繫陳豨,大概意思是說:「唇亡齒寒,只要我們聯兵不決,劉邦就奈何不了我們。」

後來,陳豨兵敗,劉邦捉住了陳豨的一個部將,此人將盧綰曾經和陳豨私下的通信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他不相信和自己擁有60年情誼的盧綰會不忠於自己。於是,劉邦派使者召盧綰前來問個清楚。盧綰心虛,稱病不敢來。劉邦又派他倆的沛縣老鄉、闢陽侯審食其前來召盧綰,盧綰更加恐懼,閉門不見。至此,劉邦和盧綰二人的關係將至冰點。

其實,縱觀整個過程,盧綰並沒有反叛之心,他想要的,不過是避免「兔死狗烹」的結局。盧綰想要自保,而劉邦想要盧綰絕對忠誠,這就是二人價值觀的不同。

平心而論,以盧綰和劉邦的關係,倘若他去見劉邦,和劉邦解釋一番,也不會有後來的悲劇。盧綰為何不敢去長安和劉邦解釋清楚呢?用盧綰的話說:

「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

盧綰的意思是說:自從韓信、彭越被殺後,劉邦所封的8個異姓王,現在僅剩我和長沙王吳芮,這都是呂雉的「傑作」。如今劉邦病重,呂后專權,我若進長安,見到劉邦還好,若見不到劉邦,必然會遭到呂雉的毒手。

原來,盧綰不去長安,不是不敢見劉邦,而是怕見不到劉邦,反而被呂雉所殺。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劉邦從匈奴降將那裡得到消息,說盧綰的心腹張勝多次前往匈奴傳信。劉邦的心徹底涼了,他斷定盧綰果然造反了,於是,派樊噲為將軍,攻打盧綰。後來劉邦病重,命令周勃殺樊噲,代替他繼續攻打盧綰。

盧綰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得帶著家屬和部將約一千餘人投奔匈奴。走到長城腳下時,盧綰駐足數日,得到劉邦病逝的消息後,盧綰只得北行。在匈奴,盧綰鬱鬱寡歡,次年去世。

盧綰既然打算投奔匈奴,他為何要在長城腳下駐足數日呢?

筆者認為:盧綰此時在猶豫,他本不想逃亡匈奴,但為了保命,又不得不逃。他之所以會在長城腳下停住腳步,是希望劉邦能夠派人來叫他入宮請罪。遺憾的是,劉邦當時已經病入膏肓,不久後劉邦駕崩,盧綰知道漢朝已經沒人容得下自己,眼下,北上匈奴,成了他唯一的選擇。

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髮小,60年的情誼,因一場誤會至此,十分可悲。難怪太史公會感嘆:是以日疏自危,事窮智困,卒赴匈奴,豈不哀哉!

相關焦點

  • 西漢大將盧綰簡介 盧綰為何背叛劉邦?
    有些兄弟的確能走一輩子,但有些卻最終分道揚鑣,甚至拔刀相向,漢高祖劉邦和他的好兄弟盧綰便是後一種。  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父親是好兄弟,等到各自成親結婚之後,又十分有緣的在同一天生下了兒子,分別是劉邦和盧綰。  劉邦和盧綰從小一起長大,後來又一起上學讀書,在同一個老師門下學習。這兩小無猜的感情,好的能穿一條褲子,自然是不用多說的。
  • 受到劉邦如此寵信,盧綰為何還要謀反?這其中有很大的誤會
    劉邦是一個多疑且專權之人,容不得手下有半點威脅,這是每一個帝王都會犯的毛病。劉邦稱帝後,追隨他打天下的功臣少有人能善終,被誅殺的功臣不在少數。或許是因為劉邦的這種猜忌之心,也讓很多大臣們心生惶恐,無奈之下也只能反叛,就比如漢初三大將中的彭越、英布兩人。
  • 盧綰:從相愛到相殺的劉邦親信
    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父親平素就「相愛」,關係密切,而盧綰又和劉邦是一天出生,這自然是個大喜事,鄉親們紛紛送來賀禮。劉邦自幼和盧綰一起長大,兩人形影不離,好的跟一個人似的。到了上學的年紀,兩人又選了一個老師,還是天天在一起。可能古時沛縣的鄉親們都比較好事兒,覺得這兩家、這兩人十分難得,又一窩蜂地送來賀禮,並紛紛點讚。
  • 劉邦沛縣起兵兄弟眾多,稱帝後為何單給盧綰封王,兩分鐘讀懂原因
    為何劉邦單給盧綰封王劉邦和盧綰是一條胡同裡的鄰居,而且同年同月同日生,小時一同玩泥,稍大一起上學。沛縣起兵之前,二人整日廝混,不分彼此,起兵之後,盧綰常伴左右,片刻不離。所以,多數人認為劉邦給盧綰封王是因為二人關係鐵,有意照顧盧綰。而且,還沒有打敗項羽時,劉邦就給盧綰封了長安侯。
  • 西漢戰爭:劉邦對兄弟下手,七位異姓王僅活一人
    兄弟反目,燕王盧綰逃亡匈奴漢初功臣中,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是滅項羽的合作夥伴,對於劉邦來說是外人;蕭何、樊噲、曹參等人是劉邦沛縣起兵時就跟著劉邦的老人,是真正的自己人,統稱豐沛功臣集團;而在豐沛集團中,又以盧綰和劉邦的關係最為親近。
  • 《楚漢傳奇》裡的他和劉邦同年同日生,因被猜忌最後客死他鄉
    劇中追隨漢高祖劉邦的人有很多,其中有一個和劉邦同年同日出生的老鄉,他就是盧綰。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父親是老友,他們二人也情同親兄弟,說一句太直白的話,兩人小時候親的都能穿同一條褲子。這樣的鐵關係,也決定了日後劉邦起義,盧綰誓死相隨的決心。
  • 劉邦的「鐵哥們」盧綰:深得信任被破格封王,為何他還會叛漢投敵
    ,但在那個英雄豪傑輩出的年代,他的能力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他取得的諸多榮耀歸根結底是因為他的這個身份,他是高祖劉邦一生中關係最好的兄弟,要說在劉邦心中重要程度排在前三的必然是「漢初三傑」,但要論起誰能親近劉邦,他們三個拍馬也趕不上盧綰。
  • 劉邦視盧綰為親兄弟,為何盧綰最後也反叛了?司馬遷道出原因
    漢高祖劉邦也遇到了這樣的事情。劉邦稱帝之後,時局不穩,八個異姓王的封地總面積竟然超過了漢郡,這讓劉邦心生不安。於是也不知道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還是確有其事,幾個異姓王紛紛被冠上造反的罪名。其中,卻有一個人安然無恙,他就是劉邦的髮小,盧綰。如果說盧綰為什麼能逃過一劫,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和其他幾個異姓王半路出家不同,盧綰自小就和劉邦結識。甚至,盧綰的和劉邦父親也都是好友。
  • 劉邦的好基友盧綰為什麼要背叛他?
    漢高祖劉邦是大漢朝的開國皇帝,同時也是史上極有影響的政治家和軍事指揮家。他雖出身卑微,但人緣很好。在他顛沛流離的生涯中,他的「發小」盧綰對他不離不棄、甘心情願地跟其左右,為大漢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意想不到的是,這個人卻在年老時背叛了他,這又是為什麼呢?盧綰也是豐邑人,和高祖是一個村的。
  • 同樣都是劉邦的老鄉,為何盧綰可以封王,而周勃樊噲卻不行?
    但在這些功臣當中有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同樣作為劉邦的老鄉兼戰友(屬下),盧綰直接被封為了第二代燕王,而其他人最多也只是個侯爵。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說,劉邦是個厚此薄彼的人,或者劉邦與盧綰有什麼秘密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嗎?
  • 異姓王的下場之盧綰(五千年的點滴)
    消滅項羽之後,盧綰終於有了一點兒可以記錄在案的功績。他單獨帶兵和劉邦的族兄劉賈一起消滅了臨江王共尉。這之前盧綰從來沒有自己帶過兵,這麼多年一直是跟劉邦在一起。後來盧綰又跟著攻打臧荼,就是當初項羽封的那個燕王。後來在楚漢相爭的時候,這個臧荼兩不相幫,坐山觀虎鬥,看到劉邦得勢,直接倒向劉邦。劉邦讓他接著當他的燕王,他也是西漢初年的異姓王之一。
  • 劉邦發小盧綰,因走後門稱王,卻因王位葬送性命的悲劇人物
    (劉邦和盧綰)為什麼盧綰能夠稱王,為什麼我們說盧綰有命稱王,但是卻沒有福氣享受王位。唯君使而、盧綰的幸運前面我們提到盧綰的功勞不如蕭何,但是我們細想一下,難道周勃、樊噲之人功勞比盧綰差嗎?(將軍盧綰)《史記》記載: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意思就是說,盧綰家和劉邦家的關係非常的不錯,到了兩家生孩子的時候,劉邦和盧綰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
  • 盧綰:世上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
    盧綰,和蕭何、曹參一樣,是劉邦的老鄉。然而,盧綰和劉邦的關係,和蕭何、曹參又有點不一樣。01一,盧綰:我和劉邦不一樣!如何不一樣呢?首先,盧綰他爹和劉邦他爹,本就是一對好基友。其二,盧綰和劉邦同一天生日,二人從小,一起讀書,一起長大,一起幹壞事,於是,又成為了一對好基友。其三,劉邦布衣之時,曾犯過事。作為兄弟,盧綰非常仗義,擔心劉邦逃亡太寂寞,就陪著他一起當流浪漢。所以,劉邦沛縣起事的時候,盧綰是以賓客的身份跟從,到漢中的時候,就做了將軍,常陪伴劉邦的左右。全面進攻項羽的時候,盧綰就以太尉的身份出現在劉邦的身邊。
  • 解析漢朝戰爭:盧綰引兵反叛,周勃統10萬大軍平叛,凱旋而歸
    臧衍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勸說成功讓張勝放棄了原來的打算,而是未經燕王盧綰請示,主動和臧衍卻說匈奴出兵南下馳援陳豨。張勝長時間未曾回到燕地,盧綰以為他已經投降了匈奴,遂馬上上書劉邦讓其誅殺張勝一族。待張勝回到燕地,對燕王盧綰說完這番話後,盧綰深知其生存之道。如果陳豨的叛亂一旦平定,他的價值也就蕩然無存,盧綰馬上再度上書劉邦,謀反之事是他人所為。
  • 嬴政和劉邦差不多同齡,嬴政做人質、做傀儡的時,劉邦在幹什麼?
    秦王嬴政出生於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秦軍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呂不韋設計帶著秦王嬴政的父親秦異人逃回了鹹陽。這個時候的嬴政只有三歲,和他的母親趙姬躲到了娘家,這才逃過了趙國人的追殺。直到公元前二五一年,趙姬才帶著嬴政回到了鹹陽,這一年秦王嬴政9歲。
  • 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昔日兄弟變成敵人
    古往今來,一起同甘共苦,有福同享的兄弟有。但是,一起患難與共,最後兄弟反目,刀戟相見,這樣的兄弟也大有人在。
  • 盧琯兄弟不會反?燕王傷透了劉邦的心,哥倆落入呂后的陷阱
    如果劉邦只有一個兄弟,那就是。劉伯、劉仲、劉交,只是漢高祖的家人,血緣上的兄弟;樊、周勃、夏侯嬰等豐沛舊人,雖曾與高祖一起摸爬滾打,稱兄道弟,那也都是一個團夥的小弟。盧則不同,是劉邦真正不設防的兄弟,這是其他任何人都無可比擬的。
  • 盧綰: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二說劉邦和盧綰兩個人關係最好,可不是我信口雌黃,隨意揣測,而是有人告訴我。木有錯,奏是司馬遷說的,說的還特別直白。盧綰和劉邦的關係究竟有多麼地非比尋常?且聽我慢慢道來。首先,他們是同鄉,還是鄰居。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在他們倆上一輩那就得到了充分地體現,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父親——後來的太上皇關係非常好。
  • 盧綰封王:沒有真才實學,只會搞關係之人,終究沒有好下場
    盧綰,沛縣人,他和漢高祖劉邦從小就生活在同一個村子裡,屬於光屁股長大的髮小,有著旁人無可比擬的深厚情誼。更厲害的是,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父親關係很好,而他們的老婆,又分別於同一天產下了劉邦和盧綰——劉邦和盧綰是同年同月同日生,這樣的「緣分」也是沒誰了。一時之間傳為佳話,連他們的村長都特意前來祝賀。
  • 一升一降一笑一哭,天天年年天天,劉邦終於鬆了口氣!
    投降之後劉邦也給他重新封了一個燕王。那臧荼已經是燕王了,為什麼要謀反呢?答案是在史記裡沒有記載,但我猜測是因為他害怕了。項羽的部下,比如說田橫、季布包括後來的丁公,都被劉邦給搞死了。這些都是他的兄弟啊,與其等死,還不如直接起來謀反。燕王這一個位置就空出來了,劉邦上任之後就有很多人在爭功,所有的眼睛都圓溜溜的盯著這個諸侯王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