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劉邦所封八位異姓王及最後結局

2020-11-19 騰訊網

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即皇帝位於汜水,國號「漢」,中國歷史上最為矚目的一個大帝國誕生了。或許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有很多人不記得,在建立漢漢帝國過程中漢高祖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韓信、齊王韓信(後徙為楚王)、梁王彭越、燕王盧綰。

然而,當劉邦坐穩了皇帝位後,面對著這些曾經為秦之暴政而立下功勳的諸侯王們,劉邦的做法很明確,他舉起了手中的大棒,在漢初的這八位異性諸侯王中,除了趙王張耳因病而亡,長沙王吳芮傳國五世外,餘下的六位都不得善終。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漢初那些異性諸侯王們的最終結局。

1、韓王信

漢2年(前205年)11月,劉邦立韓王信為韓王,大致轄治原韓國故地,都陽翟(今河南禹縣)。韓王信本名韓信,後被封為韓王。為了與同名同姓的興漢三傑之一楚王韓信相區別,一般習慣稱他為「韓王信」。

韓王信是戰國末年韓國國王韓襄王的庶孫,他身材高大,英武伶俐,從小就胸懷大志。陳勝首義、群雄並起後,原山東六國中的楚、燕、齊、趙、魏紛紛宣告 復國,唯有韓國仍付闕如,遲遲沒有復闢。於是項梁立韓國貴族韓成為韓王,以資號召。韓成引為憑靠的兩個主要助手,文的是司徒張良,武的就是太尉韓王信。張良、韓王信一起跟隨沛公劉邦由武關進入關中,目睹了轟轟烈烈的秦王朝灰飛煙滅。在劉邦與項羽發生尖銳矛盾的時候,他們都是劉邦堅定的支持者。

韓王信積極參與鼓動漢王乘機「還定三秦」,然後東向以爭天下的行動,並屢立戰功。項羽殺害韓成、改立鄭昌為韓王后,劉邦派韓王信率領一支部隊,前去爭奪韓 地。鄭昌不敵韓王信,被迫投降。劉邦就做了個順風人情,立韓王信做了韓王。其實,這時稱他為「韓王信」,才算是名正言順。韓王信對漢王感恩戴德知恩圖報, 主動率領韓軍配合漢軍作戰,以部將的身份自居。劉邦對此非常滿意,兩人合作無間,關係非常親密。

天下大定後,劉邦把他從「天下勁兵之處」的韓國,徙封到太原,為他守邊。太原是個是非之處,有兇惡的冒頓為鄰,韓王信自然不得安生。他也知道劉邦不會容下他,最終亡命匈奴。後被漢軍圍於參合,戰而死。

2、趙王張耳

漢4年(前203年)11月,劉邦立張耳為趙王,大致轄治原趙國故地,都襄國(今河北邢 臺)。第二年秋天,張耳病死,諡號景王。他的兒子張敖襲封為趙王,娶劉邦大女兒魯元公主為後。漢七年,劉邦經過趙國,張敖對劉邦百般尊敬,劉邦卻待其十分傲慢。趙國臣子認為主公受到了侮辱,貫高、趙午等人決定在柏縣安排刺客刺殺劉邦。這件事情趙王張敖沒有參與也並不知情。事情敗露後,張敖被認為叛亂押送到長安。貫高帶著一眾賓客扮作家奴到長安,受盡磨難為張敖洗刷冤情。劉邦很欣賞這些曾今密謀刺殺他的賓客們的高義,任用他們為高官,反而清白的張敖被貶為宣平侯,另遣寵姬戚夫人所生愛子代王如意為新科趙王,又一家異姓封國收歸劉氏。

3、淮南王英布

漢元年(前206年)2月,項羽曾在戲下封英布為九江王,名列18諸侯王之一。漢3年12月,英布在隨何的遊說下叛楚歸漢。漢4年(前203年)7月,劉邦改封他為淮南王,轄治淮南,都六(今安徽六安)。

平心而論,淮南王英布最初還是過了好幾年威福自恣逍遙快活的神仙般的日子。但這一切,止於漢11年(前196年)。韓信、彭越相繼被誅殺,英布感到恐慌。《漢書 英布傳》載其「陰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英布手下有個臣子叫賁赫因為一些瑣碎的事得罪了他,逃到京城,上告英布謀反。朝廷派人來調查,英布恐慌舉兵反。劉邦率兵親徵,英布兵敗被殺。漢12年(前 195年)10月,劉邦立3歲的小兒子劉長為淮南王。

4、楚王韓信

漢 4年(前203年)2月,劉邦曾立韓信為齊王。漢5年(前202年)正月,改封楚王,轄治淮北,都下邳(今江蘇邳州)。

韓信是一個天才式的軍事將領,「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對於這樣的人物,精明的劉邦不可能不防備,韓信要挾劉邦封王的時候更使劉邦有危機感。所以垓下決戰剛一結束,劉邦就奪了韓信的兵權,找了個無關痛癢的原因將他改封到楚。劉邦不放心把韓信留在有魚鹽之便,地勢之險的齊國。徙封十個月後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可能等的就是這個機會,和陳平定計偽遊雲夢,擒獲韓信。削去他的王爵,貶為淮陰侯,控制起來。韓信失去了王位,平日也十分鬱悶,到了陳豨叛亂時,他準備在京城內響應,結果最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被呂后誘殺,三族遭夷。

漢6年(前201年)正月,劉邦將楚國一分為二:立胞弟劉交為楚王,立堂兄劉賈為荊王。荊王劉賈被率軍反叛的淮南王英布擊殺後,漢12年(前195年)10月,劉邦改荊國為吳國,立侄子劉濞為吳王。

5、梁王彭越

漢5年(前202年)正月,劉邦立彭越為梁王,大致轄治原魏國故地,都定陶(今 山東定陶)。彭越是昌邑(今山東巨野)人,漁民出身,當過強盜。秦二世3年(前207年)冬巨鹿之戰如 火如荼時,他才拉起一支千餘人的小部隊,就地轉戰。楚漢戰爭前夕,彭越所部發展到萬餘人馬,漫無依歸。漢元年(前206年)6月,他接受齊王田榮授予的將 軍印璽,協助田氏平定三齊。次年冬南下助齊攻楚,但被項羽擊敗。4月,歸順漢王劉邦,被任為魏相國,獲封建成侯。此後,部屬發展到3萬的彭越長期在梁地流 動作戰,對楚軍的後勤補給和後方基地造成了巨大破壞,多次迫使項羽分兵回擊梁地,大大減緩了劉邦在滎陽、成皋一線正面戰場所承受的巨大壓力。

漢4年(前 203年)秋,彭越再次攻佔梁地20餘座城池,並切斷了楚軍糧道,有力配合了其他方面漢軍的作戰。漢5年(前202年)11月,彭越率部與劉邦、韓信、英 布、劉賈及周殷等在垓下會合,圍殲楚軍主力,迫使霸王別姬,自刎烏江。受封梁王后,彭越過了幾年春風得 意的好日子。然而好景不長。

漢十一年秋,陳豨造反,劉邦親徵,經過邯鄲徵兵,彭越稱病未至軍前,結果劉邦大怒。彭越越發惶恐,更不敢見劉邦,但是他也沒有聽從部下勸他起兵的建議。一個流亡在漢的梁國罪臣舉報彭越謀反。彭越被捕,劉邦把他貶為庶人,流放蜀地。在流放的途中,彭越碰到了呂后,陳述他的冤情,想回到故鄉去,呂后答應了,兩人一起回到洛陽,呂后向劉邦進言「彭越壯士也,今徙之蜀,以自遺患,不如遂誅之,妾謹與俱來」呂后指示人再告彭越謀反,彭越被處死宗族被夷。 漢11年(前196年)3月,劉邦立兒子劉恢為梁王。

6、7、燕王臧荼、盧綰

燕王臧荼在楚漢相爭之時,一直在觀望,知道最後才倒向劉邦。臧荼在史書上記載很少,高帝六年秋,臧荼造反,劉邦親徵之,九月剿滅。後來劉邦把他自小的好朋友盧綰封為燕王。陳豨在代國造反,牽扯到了很多人,盧綰就曾經和他聯繫過,這事後來讓劉邦知道了,他下令盧綰進京受審,盧綰拒絕。劉邦派樊噲、周勃率軍攻打盧綰。盧綰並沒有造反的心思,他還想著入京向劉邦親自請罪。劉邦死後,盧綰亡命匈奴。

8、長沙王吳芮

長沙國是異性八王國中唯一存留下來的王國。也是諸國中面積最小,實力最弱的,並且地理位置偏遠,與南越交界。初代長沙王吳芮死後,他的後代傳國五世,文帝年間無嗣,取消建制。

相關焦點

  • 非劉不封王,劉邦在建漢之初封的異姓王,遭遇了什麼結局
    楚漢之爭之後,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在白馬之盟之前,劉邦封了幾個異姓諸侯王。楚王韓信但是韓信也是最先被算計的異姓諸侯王,因為他能力太強。劉邦在陳將韓信抓獲,帶回長安,然後貶為了淮陰侯。貶成淮陰侯之後,劉邦和呂雉還是沒有放過他,韓信最後也被殺死與未央宮,並被夷滅三族。梁王彭越
  • 如果漢初異姓王活到劉邦死後,會天下大亂嗎?嚴肅分析這一可能性
    漢初的異姓諸侯王起始分封於公元前205年,當時的劉邦封韓王信為韓王,到公元前202年封盧綰為燕王為止,一共分封了七國九王:韓國:韓王信趙國:張耳、張敖燕國:臧荼、盧綰韓信是有戰功的劉邦部眾,因為功勞巨大迫使劉邦不得不封韓信為封楚王,但是韓信純粹是一個生活在戰國時代的人,信仰軍功即是權貴。臧荼、英布、彭越、吳芮屬於本身就是秦末漢初農民起義時就已經存在的地方割據人物,只是他們的利益被項羽剝奪,只好同劉邦結盟打倒項羽,然後恢復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 漢高祖劉邦分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結局都怎樣?
    漢高祖劉邦在漢初一共分封了8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驁和長沙王吳芮。我們都知道:漢朝後來是「非劉姓不王」,那麼這些異姓王結局都如何呢?今天我按他們出事的先後順序為大家一一講述。
  • 劉邦建立漢朝後,所封同姓九王的結局各是什麼
    秦末天下動亂,劉邦、項羽等各路豪傑趁勢而起,結果秦朝被推翻,不過秦朝雖然被推翻了,但天下並沒有就此安定,各路諸侯王為了自身利益開始互相徵伐,最終以項羽、劉邦為代表的楚漢之爭爆發,天下格局又再此洗牌,劉邦為了團結和安撫眾人,迫於形勢分封了七位異性將領為諸侯王,不過等到建立漢朝後,劉邦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擺在自己眼前
  • 劉邦分封八個異姓王,臨終之前除了七,為何放過長沙王吳芮
    我們都知道,項羽去世之前,劉邦表現出豁達大度一面,對功臣不吝封王,但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卻開始慢慢剪除異姓王。漢初,劉邦一共封了八位異姓王,臨死之前一共剪除七位,並殺白馬為盟,與大臣訂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約,但劉邦為何偏偏放過了長沙王吳芮?
  • 你如果不知道漢初的八大異姓王,又怎麼敢說了解漢朝的歷史呢?
    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兌現承諾,先後將韓信、臧荼、韓王信、彭越、張耳、英布、吳芮、盧綰八人封為了漢初的異姓王,形成了漢初的異姓王集團。漢初的異姓王集團擁有的封地面積遠超漢室直接控制的地區,極大地威脅到了中央朝廷的統治,這也是使得漢朝數代君王頭疼不已的諸侯王問題的由來。
  • 倘若異姓可以封王,漢朝,誰可能被封王?
    漢初,劉邦通過白馬之盟,確立了非劉不王的制度。而非皇族不封王的制度幾乎被後世完全採用。那麼,加入異姓可以封王,整個劉氏漢家天下有多少可以封王呢? 1.漢初異姓八王和曹操 這就個人是漢朝已經封的九個異姓王,如果說算可以封異姓王的,這九個人一定要算裡面。
  • 「漢初三傑」不僅僅是劉邦在誇獎三人,更暗含著劉邦集權制野心
    漢初三傑的由來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西漢戰爭:劉邦對兄弟下手,七位異姓王僅活一人
    而劉邦也在平定英布叛亂中,不幸被流矢射中,重病加重傷,大限將至。兄弟反目,燕王盧綰逃亡匈奴漢初功臣中,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是滅項羽的合作夥伴,對於劉邦來說是外人;蕭何、樊噲、曹參等人是劉邦沛縣起兵時就跟著劉邦的老人,是真正的自己人,統稱豐沛功臣集團;而在豐沛集團中,又以盧綰和劉邦的關係最為親近。
  • 漢初唯一善終的異姓王:跟劉邦這樣的領導相處,我有我的方法
    那一年,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了項羽,登基當了皇帝。那一年,劉邦封了七個異姓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韓信。那一年,燕王臧荼謀反被殺,劉邦將自己的鐵哥們盧綰封為燕王。
  • 劉邦封的八個異姓王,有五個被殺,只有他結局最好
    劉邦建立西漢後,封了八個異姓王,他們分別是齊王(後改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後燕王盧綰、韓王信。然而這八位異姓王,就有五個被殺,我們簡單來了解下。 齊王(楚王)韓信:公元前197年,劉邦親徵討伐叛變的陳豨,呂后趁機聯合蕭何,將韓信召進宮。
  • 漢初三傑的功勞,蕭何、張良、韓信,在劉邦的心中是怎麼排名?
    蕭何、張良、韓信這三個人代表的是劉邦手下的三個派別。 劉邦統一天下時間是,沛縣起兵到平定異姓諸侯王,這十四年的時間。 蕭何代表的是劉邦的元老集團,如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靳歙、周昌等。
  • 同樣都是劉邦的老鄉,為何盧綰可以封王,而周勃樊噲卻不行?
    但在這些功臣當中有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同樣作為劉邦的老鄉兼戰友(屬下),盧綰直接被封為了第二代燕王,而其他人最多也只是個侯爵。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說,劉邦是個厚此薄彼的人,或者劉邦與盧綰有什麼秘密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嗎?
  • 大漢開國的八位異姓王,七位不得善終,除了韓信和彭越還有這幾位
    消滅了最強大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劉邦很快的掃清了所有的對手,統一了全國。大封功臣建立新的政權的漢高祖劉邦,開始大肆封賞功臣,145個開國功臣外,除了自己的親族和沛縣出來的兄弟之外,劉邦封了整整八位異姓王。
  • 劉邦分封的七大異姓諸侯王下場如何?又為何長沙王能獨善其身
    公元前202年1月,各路反楚聯軍,把項羽圍困在垓下,項羽兵敗自殺,隨後,各路英傑推舉劉邦即位皇帝。劉邦與是即位,稱漢高帝(漢高祖)。漢朝建立,有很大的功勞是這些異姓王的,有七個人在幫助了劉邦最終戰勝了項羽的過程中,功勞極大。
  • 劉邦封的八大異姓王或殺或廢,唯獨他得善終傳子孫
    漢太祖劉邦統一天下後,大封功臣,異姓諸侯王前後共有八位,而封侯著多達145人(僅有6位是親屬)。當時漢承秦制,天下共有三十六郡,除去諸侯王的封地後,僅剩下十五郡,其中還包含很多列候的食邑。當領土被分封到各個諸侯王后,不同姓氏的異姓王的存在對劉邦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 劉邦的「鐵哥們」盧綰:深得信任被破格封王,為何他還會叛漢投敵
    ,但在那個英雄豪傑輩出的年代,他的能力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他取得的諸多榮耀歸根結底是因為他的這個身份,他是高祖劉邦一生中關係最好的兄弟,要說在劉邦心中重要程度排在前三的必然是「漢初三傑」,但要論起誰能親近劉邦,他們三個拍馬也趕不上盧綰。
  • 劉邦封了異姓為王,卻不封功臣為王,原因是什麼?劉邦:非劉不王
    淮南王英布原本就是項羽所封的九江王,在楚漢戰爭中投降了劉邦,垓下之戰前後,劉邦為了拉攏諸侯,共同攻擊項羽,封英布為淮南王。 燕王臧荼原本就是項羽所封的燕王,韓信滅趙後,歸順了韓信,投降了劉邦,劉邦仍然封臧荼為燕王,燕地本來就地處偏遠,山高皇帝遠,劉邦根本就沒有打過燕地,臧荼投降後就一直是燕王。
  • 西漢初年的異姓諸侯王在嚴格意義上為什麼不是開國功臣?
    在很多人印象中,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殺了很多開國功臣。但根據史書記載,劉邦登基殺得基本都是異姓諸侯王,開國功臣不僅基本善終,功臣集團更成為漢初最強大的政治勢力之一,甚至能左右皇帝人選。不過有些朋友可能會表示質疑:以韓信、彭越、英布為代表的異姓諸侯王難道就不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了嗎?然而從嚴格的意義上講,西漢初年的異姓諸侯王還真不是西漢的開國功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天下徹底改寫了中國歷史。
  • 中國史上有多少位女性被封侯?明末有一個 漢初就封四個
    然而,史上有沒有女性封侯?如果有,是多少?確切地說,有,但人數不多。小說家言者不算,見諸史冊者,攏共不過五六個而已。她們分別是:魯侯底(疵)氏、陰安侯無名氏、鳴雌亭侯許負、酇侯同、臨光侯呂嬃、忠貞侯秦良玉。其中除了秦良玉是南明小朝廷朱聿鍵所封之外,其餘均是漢初劉邦、呂后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