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靄蒼茫:拉赫瑪尼諾夫《交響舞曲》解讀

2021-02-18 古典音樂大花園

    終於到了最後的一章---拉赫瑪尼諾夫最後的一部交響作品的最後一個樂章,這個樂章是這部作品的重頭戲,可以說是拉赫瑪尼諾夫全部交響作品中最能讓人感到顫慄的章節,因為這個樂章的主題就是對於生的渴望與對死亡的畏懼之間的矛盾,正如我在第一樂章提到的那樣,拉赫瑪尼諾夫意識到這將是他的天鵝之歌,因此拉赫瑪尼諾夫不得不卯足力氣譜寫自己最後的樂章,與死神賽跑,這是一個殘酷的任務,他必須趕在死亡降臨之前完成這部作品,否則這將是他的遺作,就如同貝爾格寫他的小提琴協奏曲那樣,和時間賽跑。幸運的是,拉赫瑪尼諾夫完成了這部作品,但是在他寫完這部作品之後的第三年,他就與世長辭了。這個樂章談起來相當棘手,不僅僅是因為濃重的情感和對於這個樂章複雜的結構,最讓人頭皮發麻的是這個樂章能牽扯到很多別的素材,比如他這輩子最大的滑鐵盧第一交響曲,貫穿拉氏一生的Dies Irae,和他早期的無伴奏合唱,因此要想談這個樂章,必須要刨根問底,為此我做了相當充足的準備,對於這個神聖的樂章,我也敬也畏。

    這是一個相當適合現場演奏的作品,聽眾能夠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地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死亡氣息,現場演奏不像錄音可以重來,必須是一錘子買賣,正如拉赫瑪尼諾夫的人生軌跡,無法重來。

    復三部曲式的終曲為八六拍的舞曲,以樂隊八分音符齊奏以及兩個八分音符休止後弦樂轉瞬即逝的前十六後八節奏拉開序幕,首先我們聽到的是長笛與雙簧管奏出的中段內容的片段,本來應當是第一主題的地方卻被中段的內容搶了風頭。之後,樂曲由adagio變為allegro vivace,但是我們不會感受到真正的活潑。

    一陣騷動和弦樂pensante的柱狀和弦後,象徵著喪鐘的管鐘被敲響,機械無表情地重複著,鍾是拉赫瑪尼諾夫鍾愛的意象,不論是報時的鐘聲婚禮的鐘聲勝利的鐘聲還是葬禮的鐘聲,對他都很重要,因此在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個樂章裡一定不會缺席,與此同時弦樂細碎的伴奏讓音樂更加不安。

    音樂進入正題,我們聽到小提琴奏出八分音符三連音下行級進與跳進結合的主題,這就是這個樂章的第一主題。第一主題談起來就不是一件容易事,最主要原因就在於該主題的內容和作者第一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有相似之處,但不如交響舞曲第一樂章末尾那麼明顯,可以說我經過大量查閱資料之後,依舊無法拿出確鑿的證據來證明這裡和第一交響曲第一樂章有聯繫,更要命的是,這個主題還有一點Dies Irae的味道。

    正當你疑惑這個主題和末日經是否有聯繫的時候,短笛、長笛聲部與木琴非常明顯地奏出貫穿作者一生的Dies Irae,隨後,第一主題與末日經交叉進行,迎接第二主題的到來。

    遷移聆聽:幻想交響曲第五樂章 【法】柏遼茲

    低音弦樂、木管與木琴相繼奏出的e小調下行音階後,神聖的、富有宗教色彩的第二主題由灰暗的中提琴聲部緊湊地演奏出來。第二主題的來源有確鑿的證據,而且非常明顯,來自於拉赫瑪尼諾夫早年創作的無伴奏合唱套曲《徹夜晚禱》的第九首《讚美您,上帝》,在這裡以變奏的形態出現,也算是拉赫瑪尼諾夫對於早年創作的一個回顧。

    遷移聆聽:《徹夜晚禱》第九首

    結束部大刀闊斧,管樂與弦樂隊的齊奏,痙攣的切分節奏以及大鼓與鈴鼓的助陣使得結束部猶如一場空虛的狂歡。

    中段是孤獨寂寞甚至是悽慘的,樂章開頭出現的中段片段在這裡出現,只不過更加「苦不堪言」。每次聽到這個樂章的中段,我總能想起勳伯格評價韋伯恩的那句話:音樂就好像一部長篇小說濃縮成一聲聲嘆息,而且每一聲嘆息都可以拓展成一部長篇小說。當然,勳伯格這句話形象地體現了韋伯恩點描式的音樂,和拉氏的音樂沒有什麼聯繫,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這句話和交響舞曲第三樂章的中段也非常般配,我們來聽聽中段那嘆息一般的音樂,你或許就會明白我為什麼腦海裡總是出現這句話了。

    中段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無疑是蕭瑟清冷的,長笛與單簧管的半音音階與弦樂及豎琴上下行的glissando猶如俄羅斯凜冽的冬風,小提琴聲部疑問句一樣的八分音符三連音滲透了作者內心的孤獨。

    中段第二部分更加長大,除了冷冰冰的孤獨感以外聽眾還會有一種找不到依靠的無助感,這是因為這裡音樂基本處於一種在希望與絕望之間游離的狀態,音樂的素材也讓聽眾難以捉摸,音樂一直在進行,可就是沒有一個成型的主題,只有一聲聲嘆息,直到中段的結尾(八六拍)小提琴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前短後長的音型出現,每次我聽到這裡才會覺得有了一點點依靠,可惜的是中段到此為止。

    再現部和結尾緊密相連,這兩個部分無疑是整部作品最具有震撼力也最瘋狂的地方,是整部作品的制高點,而且是一個不斷推進不斷加強的過程。

    再現部與結尾就好比在黑暗中行駛的列車,起點是再現部開始,終點是哪兒誰也不知道,也許是一覽無遺的平原,也許是萬丈懸崖,也許是地獄般的火山口,我們聽眾就如同車上的乘客,這個樂章極其適合在現場聆聽,如果你在現場聽這部作品的話,這種步步緊逼被迫推進的力量會尤為明顯。

    這部作品的末尾往往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所有的樂器都在八分音符後休止,只剩大鑼的聲部沒有休止符,作者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讓鑼的餘音慢慢褪去,如同彗星一樣逐漸褪色消失。

    就這樣,拉赫最後一個樂章在鑼的迴響中結束了,拉赫瑪尼諾夫在手稿上寫著,我感謝您,上帝。我們作為聽眾,在聆聽完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後,也不妨默念一句:感謝您,偉大的拉赫瑪尼諾夫。

相關焦點

  • 《交響舞曲》,重新定義「拉赫瑪尼諾夫」
    今天將播放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執棒廣州交響樂團演繹的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交響舞曲,作品45》第三樂章。讓拉赫瑪尼諾夫流芳百世的,是他的作曲家身份。錄音:鄧奕堅 王禮瑜音樂會現場(攝影:梁智輝)就像莫扎特的《第41交響曲「朱庇特」》(點擊藍字閱讀),拉赫瑪尼諾夫在《交響舞曲》中使盡了渾身解數,傾注了他對浪漫主義管弦樂的所有認知。
  • 【今日名曲】拉赫瑪尼諾夫《交響舞曲》
    謝爾蓋·瓦西裡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Op.45)是一部三樂章、交響體裁的作品。讓作曲家略感失望的是,它沒有引起輿論太多的好評,不過這與之後在紐約的折戟沉沙相比,還算得上一場勉勉強強的成功。紐約的糟糕情況嘛,讓作曲家心有戚戚,當奧曼第對在紐約錄製該曲的提議毫無興趣時,拉赫瑪尼諾夫更加失望了。因為在此之前,奧曼第所指揮的絕大部分拉氏作品都取得了不俗的銷量。
  • 拉赫瑪尼諾夫| 蒼茫憂鬱的俄羅斯畫卷
    以音樂史上少有的沉重灰暗而震撼的八聲低音和弦起奏,弦樂隨後跟進,一幅俄羅斯大地壯闊畫卷撲面而來,蒼茫的愁緒隨即噴湧而出。如此之深重愁苦,讓人隱痛不已,這是俄羅斯民族的獨調嗎?還是人類靈魂共有的呼喚和悲泣?
  • 音樂劇《西區故事》之《交響舞曲》
    美國街頭音樂歌舞片的經典之作在熟知音樂劇版《西區故事》後讓我們用交響舞曲
  • 【樂人】拉赫瑪尼諾夫的《紫丁香》花語
    據說後來拉赫瑪尼諾夫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時,獲評審委員一致推舉為第一榮譽畢業生,茲韋列夫也是評委之一。茲韋列夫於以金表作為賀禮贈予拉赫瑪尼諾夫,兩師徒冰釋前嫌,此金表成為拉赫瑪尼諾夫珍而重之的物品。
  • 樂譜上的音符演奏拉威爾充滿魔力的交響舞曲《波萊羅舞曲》!...
    動畫音符演繹拉威爾《波萊羅舞曲》這部作品《波萊羅舞曲》是拉威爾一部最優秀交響舞曲作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也是拉威爾高超的配器技法的典範。拉威爾受著名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以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萊羅,原為西班牙舞曲名,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萊羅」的標題,實際上是一自由的舞曲。
  • 【演出日】鋼琴大師殷承宗與指揮家吳懷世攜手廈門愛樂共同演繹拉赫瑪尼諾夫專場交響音樂會
    今晚19:30鋼琴大師殷承宗傑出青年指揮家吳懷世攜手廈門愛樂樂團在宏泰音樂廳舉辦拉赫瑪尼諾夫專場交響音樂會帶來拉赫瑪尼諾夫的《練聲曲》《第二鋼琴協奏曲》《交響舞曲》耄耋之年,仍不忘初心,熱愛音樂。漂泊留洋,卻心繫故土,難以忘懷。
  • 珍藏拉赫瑪尼諾夫最佳的十部作品
    在莫斯科接受的音樂訓練首先使他成為一名音樂會鋼琴家,但作為一名年輕的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卻表現出了非凡的天賦,他的《升C小調前奏曲》以及十幾歲時創作的獨幕歌劇《阿列科》也曾令柴可夫斯基驚詫不已。儘管來自蕭邦和李斯特的強烈影響顯而易見,但拉赫瑪尼諾夫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和柴可夫斯基相類似的晚期浪漫主義風格。
  • 拉赫瑪尼諾夫《悲歌》(《幻想小品集》)
    甚至,在當今好萊塢的電影和百老匯的音樂劇中,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和音樂主題也被大量引用。 《幻想小品集》(Morceaux de fantaisie,Op.3)創作於1892年秋天,是拉赫瑪尼諾夫創作的第一部鋼琴獨奏曲。拉赫瑪尼諾夫將這個曲集題獻給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時的作曲老師安東·阿連斯基。
  • 拉赫瑪尼諾夫 | 最俄羅斯悲壯深邃的聲音
    拉氏是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他的作品甚富俄國色彩,充滿激情、旋律優美,其鋼琴作品更是以難度見稱。水星上位於27.6° N, 302.4° W的隕石坑以他的名字命名。▲ 交響舞曲op.45(尤裡·捷米爾卡諾夫/聖彼得堡愛樂)生平拉赫瑪尼諾夫的父母皆為業餘鋼琴演奏家,母親是他的第一位鋼琴教師。拉赫瑪尼諾夫從四歲開始習琴,然而最初並無突出的表現。
  • 保利雲劇院 | 在聖彼得堡愛樂樂團的演奏中,聆聽拉赫瑪尼諾夫最後的浪漫
    Denis Matsuev, piano丹尼斯·馬祖耶夫,鋼琴Prelude Opus 32 No.12 in G sharp minor升G小調前奏曲 Op. 32 No.12Denis Matsuev, piano丹尼斯·馬祖耶夫,鋼琴Symphonic Dances, Opus 45交響舞曲
  • 【樂感】聽賈達群新作《交響舞曲-蝶戀傳奇》有感:美得催淚的音樂!
    這其中,我特別關注到三部作品,一部是藝術節開幕式上著名作曲家葉小綱的新作,神話主題交響曲《創世秘符》,另外兩部是上海音樂學院推出大型原創交響民族器樂劇《笛韻天籟》(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喬教授策劃並領銜主演的集體創作)和上海音樂學院中國著名的音樂理論家和作曲家賈達群教授原創的《交響舞曲「蝶戀傳奇」》。
  •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你聽過哪些?
    初出茅廬的拉赫瑪尼諾夫並非一番風順,《第一交響曲》1897年3月首演就慘遭失敗,這部作品直到拉赫瑪尼諾夫去世後才被修復,1945年在莫斯科重新上演。  相比於《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科萊利主題變奏曲》在演出和錄製的次數上都較少些,拉赫瑪尼諾夫筆下的變奏曲,褪去了些許舞曲的味道,更多地展現了如唱詞般的旋律和獨屬於作曲家本身的個人特色。 專輯由德國鋼琴家麥可·考斯蒂克與迪米特裡·裡斯、捷克雅納切克愛樂樂團合作錄製。
  • 第42期丨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
    今天要介紹的是拉威爾的鋼琴曲---《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你可能會問這位小公舉到底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如果說昨天我們聆聽的拉威爾鋼琴小奏鳴曲代表了拉威爾音樂語言的成熟,那麼這首曲子則帶有一絲青澀,因為它創作於拉威爾的學生時代。
  • 拉赫瑪尼諾夫的神秘職業
    But he did, a well-documented three-year fallow period after the dismal premiere of his First Symphony, during which he performed little and wrote even less.《拉赫瑪尼諾夫第一交響》首演失敗後,他短暫地改變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 國際著名鋼琴家亞力山卓·莫託斯金:與拉赫瑪尼諾夫、斯特拉文斯基穿越時空的音樂對話
    E大調無伴奏小提琴組曲Suite from the Partita in E Major for Violin巴赫(曲)拉赫瑪尼諾夫(改編)Bach-Rachmaninoff 前奏曲 Preludo 加沃特舞曲 Gavotte 吉格舞曲
  • 看完拉赫瑪尼諾夫的一生,才聽出他樂曲背後隱藏的神秘力量
    以《神怒之日》的主題來講,這首有關末日審判的聖歌旋律,持續地在他一生的作品中出現:1892年《第一號交響曲》、1909年《死之島》、1912的合唱曲《鍾》、1934年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1936年的《第三號a小調交響曲》及1941年首演的《交響舞詩》都一再浮現這熟悉的旋律。是不是俄羅斯嚴寒的氣候造成了他深沉陰暗的性格呢?
  • 【明日演出】冰雪之冠·冬季系列駐場演出——冬的繽紛 拉赫瑪尼諾夫作品音樂會即將唱響冰城
    拉赫瑪尼諾夫獨幕歌劇《阿列科》內容簡介                                         阿列科與津菲拉            拉赫瑪尼諾夫《練聲曲》    拉赫瑪尼諾夫於1915年為女高音(或男高音)譜寫了《練聲曲》,並將其納入《浪漫曲》(op.34)中,從而成為這部作品的第14首。這是一首無詞歌,演唱者可任選一個元音來演唱,通常由樂隊或鋼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