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填補自2月以來取消所有現場音樂會的空白,在音樂總監餘隆和團長陳擎的共同策劃下,廣交率先於2月4日起推出了「線上音樂季」(點擊藍字了解「線上音樂季」第一期)。至3月28日為止,已安排的兩期「線上音樂季」,連續播放54天廣交過往音樂會實況錄音節目,每天準時上線,用音樂陪伴廣大市民朋友和我們的樂迷。
鑑於疫情防控需要,廣交4月份的現場音樂會已採取取消或延期處理。第三期「線上音樂季」則緊接著第二期「線上音樂季」(點擊藍字了解「線上音樂季」第二期),從3月29日起推出。
今天將播放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執棒廣州交響樂團演繹的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交響舞曲,作品45》第三樂章。
讓拉赫瑪尼諾夫流芳百世的,
是他的作曲家身份。
——Michael Kennedy(英國樂評人、音樂家傳記作者)
「線上音樂季」連續播出第75天
曲目信息
作品名稱: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交響舞曲,作品45》第三樂章
指揮: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
演奏:廣州交響樂團
錄音:鄧奕堅 王禮瑜
音樂會現場(攝影:梁智輝)
就像莫扎特的《第41交響曲「朱庇特」》(點擊藍字閱讀),拉赫瑪尼諾夫在《交響舞曲》中使盡了渾身解數,傾注了他對浪漫主義管弦樂的所有認知。作品綻放著可與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媲美的充沛活力,讓你難以想像創作其時作曲家已年近七十並且正飽受著病痛的折磨。同時,大量的半音階旋律與和聲、絢爛的音色(註:作曲家第一次在作品中使用薩克斯管)、滿滿的幽默感,讓《交響舞曲》成為一部與眾不同的拉赫瑪尼諾夫作品,它重新定義了「拉赫瑪尼諾夫」。
身高五尺的斯特拉文斯基曾這樣吐槽拉赫瑪尼諾夫:「他是六尺半高的緊皺的眉頭。」的確,拉赫瑪尼諾夫是一個嚴肅的人,幽默感在他的音樂中並不常見。不過,《交響舞曲》是一個例外。另外,除了幽默感,作曲家還融入了他的俄羅斯鄉愁和浪漫主義情懷。
第一樂章,A-B-A曲式。
第一樂章(點擊藍字閱讀),作曲家一開始就向聽眾傳達幽默感——弦樂漸趨穩定的節奏,受到木管樂器接二連三發出的既慵懶又奇怪的「質疑聲」的打擾。這個由兩個短音一個長音構成的聲音,也是這個樂章A段最主要的音樂動機。
拉赫瑪尼諾夫對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有著特殊的情感。雖然曾被教授批評無心向學、耍小聰明,被迫從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轉學至莫斯科音樂學院,不過,1893年,學有所成的他,就把交響詩《巖石》題獻給了裡姆斯基-科薩科夫。1917年,逃離俄羅斯期間,他隨身帶上了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歌劇《金雞》的樂譜——當中唯一一個不是他本人創作的作品。
第一樂章B段,拉赫瑪尼諾夫引用了裡姆斯基-科薩科夫《舍赫拉查德》第二樂章(點擊藍字閱讀)的卡蘭達王子主題,以寄託他難以抹去的鄉愁。
第二樂章,圓舞曲(點擊藍字閱讀)。
音樂在銅管奏響的刺耳聲中開啟,長笛、單簧管相繼獨奏了一句急速上行急速下行的半音階旋律,讓聽眾產生了暈頭轉向的感覺。之後,首席小提琴獨奏的,似乎是一首死亡舞曲,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馬勒《第四交響曲》的第二樂章(點擊藍字閱讀)。
我們不妨拿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首圓舞曲,與西貝柳斯的《憂傷圓舞曲》、拉威爾的《圓舞曲》(點擊藍字閱讀)作比較。三者都充滿了愁緒,西貝柳斯的有一個緩慢的引子,哀傷流露明顯;拉威爾向聽眾講述一個樂極生悲的故事——圓舞曲的殞命;拉赫瑪尼諾夫的則帶有一絲反諷意味,同時,受華格納的影響(註:拉赫瑪尼諾夫年輕時曾參加拜魯伊特音樂節),這個樂章的華格納式半音階和聲,讓我想起了華格納歌劇《帕西法爾》第一幕的前奏曲。無獨有偶,《帕西法爾》也是華格納的最後一部作品。
西貝柳斯《憂傷圓舞曲》
華格納《帕西法爾》第一幕前奏曲
第三樂章一開始,拉赫瑪尼諾夫又給聽眾帶來一個驚喜——他模仿了勃拉姆斯在《匈牙利舞曲第六號》一開始所製造的驚愕效果。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六號》
這個樂章,作曲家引用了天主教聖詠《震怒的日子》(Dies irae)——這是他的童年回憶,虔誠的祖母當年經常帶他進教堂禱告。另外,華格納歌劇《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愛之死」動機隱隱約約出現。拉赫瑪尼諾夫在音樂中預見了自己的死亡。接下來,他引用了自己的早期作品《晚禱》(All-night Vigil)中描寫人們發現耶穌從墓地裡消失並升天的一段音樂,以預示著復活。在樂譜此處,拉赫瑪尼諾夫標註上「哈利路亞」一詞。音樂在凱歌聲中結束。
年輕時,因拉赫瑪尼諾夫作品的旋律太好聽,我曾一度對其保守創作風格嗤之以鼻。人到中年,開始有些閱歷,我對「被迫成為」偉大的鋼琴家的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多了幾分敬佩,學會了感恩他所留下的動人音樂。特別是《交響舞曲》,真正讓拉赫瑪尼諾夫成為一個偉大的作曲家。
撰文:igor
3月29日啟播的第三期「線上音樂季」,延續時間直至允許可恢復現場演出為止。廣交首先為本期「線上音樂季」安排了至少可連續播出30天的曲目,都是近年來多位國際指揮名家與廣交合作的精彩現場音樂會回望。這30天連續播放的曲目,從已故吉裡·貝洛萊維克大師執棒斯美塔那《我的祖國》開始,到由廣交的老朋友、曾指揮廣交首次歌劇演出的著名指揮家克勞斯·威瑟執棒理查·施特勞斯的鴻篇巨製《阿爾卑斯山交響曲斯》告一段落,其間還包含了從巴洛克時期的《水上音樂》到近現代的《春之祭》,除了法國、西班牙、俄羅斯等風格多樣的名曲外,最重頭的還是屬於德奧經典作品。
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廣交「線上音樂季」作為與市民、觀眾連接的紐帶,我們會每天在線,一直陪伴大家,直到我們在星海音樂廳的現場音樂會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