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舞曲》,重新定義「拉赫瑪尼諾夫」

2021-02-18 廣州交響樂團

為填補自2月以來取消所有現場音樂會的空白,在音樂總監餘隆和團長陳擎的共同策劃下,廣交率先於2月4日起推出了「線上音樂季」(點擊藍字了解「線上音樂季」第一期)。至3月28日為止,已安排的兩期「線上音樂季」,連續播放54天廣交過往音樂會實況錄音節目,每天準時上線,用音樂陪伴廣大市民朋友和我們的樂迷。

鑑於疫情防控需要,廣交4月份的現場音樂會已採取取消或延期處理。第三期「線上音樂季」則緊接著第二期「線上音樂季」(點擊藍字了解「線上音樂季」第二期),從3月29日起推出。

今天將播放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執棒廣州交響樂團演繹的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交響舞曲,作品45》第三樂章。

讓拉赫瑪尼諾夫流芳百世的,

是他的作曲家身份。

——Michael Kennedy(英國樂評人、音樂家傳記作者)

「線上音樂季」連續播出第75天

曲目信息

作品名稱: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交響舞曲,作品45》第三樂章

指揮: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

演奏:廣州交響樂團

錄音:鄧奕堅 王禮瑜

音樂會現場(攝影:梁智輝)

就像莫扎特的《第41交響曲「朱庇特」》(點擊藍字閱讀),拉赫瑪尼諾夫在《交響舞曲》中使盡了渾身解數,傾注了他對浪漫主義管弦樂的所有認知。作品綻放著可與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媲美的充沛活力,讓你難以想像創作其時作曲家已年近七十並且正飽受著病痛的折磨。同時,大量的半音階旋律與和聲、絢爛的音色(註:作曲家第一次在作品中使用薩克斯管)、滿滿的幽默感,讓《交響舞曲》成為一部與眾不同的拉赫瑪尼諾夫作品,它重新定義了「拉赫瑪尼諾夫」。

身高五尺的斯特拉文斯基曾這樣吐槽拉赫瑪尼諾夫:「他是六尺半高的緊皺的眉頭。」的確,拉赫瑪尼諾夫是一個嚴肅的人,幽默感在他的音樂中並不常見。不過,《交響舞曲》是一個例外。另外,除了幽默感,作曲家還融入了他的俄羅斯鄉愁和浪漫主義情懷。

第一樂章,A-B-A曲式。

第一樂章(點擊藍字閱讀),作曲家一開始就向聽眾傳達幽默感——弦樂漸趨穩定的節奏,受到木管樂器接二連三發出的既慵懶又奇怪的「質疑聲」的打擾。這個由兩個短音一個長音構成的聲音,也是這個樂章A段最主要的音樂動機。

拉赫瑪尼諾夫對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有著特殊的情感。雖然曾被教授批評無心向學、耍小聰明,被迫從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轉學至莫斯科音樂學院,不過,1893年,學有所成的他,就把交響詩《巖石》題獻給了裡姆斯基-科薩科夫。1917年,逃離俄羅斯期間,他隨身帶上了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歌劇《金雞》的樂譜——當中唯一一個不是他本人創作的作品。

第一樂章B段,拉赫瑪尼諾夫引用了裡姆斯基-科薩科夫《舍赫拉查德》第二樂章(點擊藍字閱讀)的卡蘭達王子主題,以寄託他難以抹去的鄉愁。

第二樂章,圓舞曲(點擊藍字閱讀)。

音樂在銅管奏響的刺耳聲中開啟,長笛、單簧管相繼獨奏了一句急速上行急速下行的半音階旋律,讓聽眾產生了暈頭轉向的感覺。之後,首席小提琴獨奏的,似乎是一首死亡舞曲,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馬勒《第四交響曲》的第二樂章(點擊藍字閱讀)。

我們不妨拿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首圓舞曲,與西貝柳斯的《憂傷圓舞曲》、拉威爾的《圓舞曲》(點擊藍字閱讀)作比較。三者都充滿了愁緒,西貝柳斯的有一個緩慢的引子,哀傷流露明顯;拉威爾向聽眾講述一個樂極生悲的故事——圓舞曲的殞命;拉赫瑪尼諾夫的則帶有一絲反諷意味,同時,受華格納的影響(註:拉赫瑪尼諾夫年輕時曾參加拜魯伊特音樂節),這個樂章的華格納式半音階和聲,讓我想起了華格納歌劇《帕西法爾》第一幕的前奏曲。無獨有偶,《帕西法爾》也是華格納的最後一部作品。

西貝柳斯《憂傷圓舞曲》

華格納《帕西法爾》第一幕前奏曲

第三樂章一開始,拉赫瑪尼諾夫又給聽眾帶來一個驚喜——他模仿了勃拉姆斯在《匈牙利舞曲第六號》一開始所製造的驚愕效果。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六號》

這個樂章,作曲家引用了天主教聖詠《震怒的日子》(Dies irae)——這是他的童年回憶,虔誠的祖母當年經常帶他進教堂禱告。另外,華格納歌劇《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愛之死」動機隱隱約約出現。拉赫瑪尼諾夫在音樂中預見了自己的死亡。接下來,他引用了自己的早期作品《晚禱》(All-night Vigil)中描寫人們發現耶穌從墓地裡消失並升天的一段音樂,以預示著復活。在樂譜此處,拉赫瑪尼諾夫標註上「哈利路亞」一詞。音樂在凱歌聲中結束。

年輕時,因拉赫瑪尼諾夫作品的旋律太好聽,我曾一度對其保守創作風格嗤之以鼻。人到中年,開始有些閱歷,我對「被迫成為」偉大的鋼琴家的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多了幾分敬佩,學會了感恩他所留下的動人音樂。特別是《交響舞曲》,真正讓拉赫瑪尼諾夫成為一個偉大的作曲家。

撰文:igor

3月29日啟播的第三期「線上音樂季」,延續時間直至允許可恢復現場演出為止。廣交首先為本期「線上音樂季」安排了至少可連續播出30天的曲目,都是近年來多位國際指揮名家與廣交合作的精彩現場音樂會回望。這30天連續播放的曲目,從已故吉裡·貝洛萊維克大師執棒斯美塔那《我的祖國》開始,到由廣交的老朋友、曾指揮廣交首次歌劇演出的著名指揮家克勞斯·威瑟執棒理查·施特勞斯的鴻篇巨製《阿爾卑斯山交響曲斯》告一段落,其間還包含了從巴洛克時期的《水上音樂》到近現代的《春之祭》,除了法國、西班牙、俄羅斯等風格多樣的名曲外,最重頭的還是屬於德奧經典作品。

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廣交「線上音樂季」作為與市民、觀眾連接的紐帶,我們會每天在線,一直陪伴大家,直到我們在星海音樂廳的現場音樂會再見!

相關焦點

  • 【今日名曲】拉赫瑪尼諾夫《交響舞曲》
    謝爾蓋·瓦西裡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Op.45)是一部三樂章、交響體裁的作品。讓作曲家略感失望的是,它沒有引起輿論太多的好評,不過這與之後在紐約的折戟沉沙相比,還算得上一場勉勉強強的成功。紐約的糟糕情況嘛,讓作曲家心有戚戚,當奧曼第對在紐約錄製該曲的提議毫無興趣時,拉赫瑪尼諾夫更加失望了。因為在此之前,奧曼第所指揮的絕大部分拉氏作品都取得了不俗的銷量。
  • 暮靄蒼茫:拉赫瑪尼諾夫《交響舞曲》解讀
    ,這個樂章是這部作品的重頭戲,可以說是拉赫瑪尼諾夫全部交響作品中最能讓人感到顫慄的章節,因為這個樂章的主題就是對於生的渴望與對死亡的畏懼之間的矛盾,正如我在第一樂章提到的那樣,拉赫瑪尼諾夫意識到這將是他的天鵝之歌,因此拉赫瑪尼諾夫不得不卯足力氣譜寫自己最後的樂章,與死神賽跑,這是一個殘酷的任務,他必須趕在死亡降臨之前完成這部作品,否則這將是他的遺作,就如同貝爾格寫他的小提琴協奏曲那樣,和時間賽跑。
  • 音樂劇《西區故事》之《交響舞曲》
    美國街頭音樂歌舞片的經典之作在熟知音樂劇版《西區故事》後讓我們用交響舞曲
  •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你聽過哪些?
    初出茅廬的拉赫瑪尼諾夫並非一番風順,《第一交響曲》1897年3月首演就慘遭失敗,這部作品直到拉赫瑪尼諾夫去世後才被修復,1945年在莫斯科重新上演。  相比於《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科萊利主題變奏曲》在演出和錄製的次數上都較少些,拉赫瑪尼諾夫筆下的變奏曲,褪去了些許舞曲的味道,更多地展現了如唱詞般的旋律和獨屬於作曲家本身的個人特色。 專輯由德國鋼琴家麥可·考斯蒂克與迪米特裡·裡斯、捷克雅納切克愛樂樂團合作錄製。
  • 【樂人】拉赫瑪尼諾夫的《紫丁香》花語
    據說後來拉赫瑪尼諾夫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時,獲評審委員一致推舉為第一榮譽畢業生,茲韋列夫也是評委之一。茲韋列夫於以金表作為賀禮贈予拉赫瑪尼諾夫,兩師徒冰釋前嫌,此金表成為拉赫瑪尼諾夫珍而重之的物品。
  • 樂譜上的音符演奏拉威爾充滿魔力的交響舞曲《波萊羅舞曲》!...
    動畫音符演繹拉威爾《波萊羅舞曲》這部作品《波萊羅舞曲》是拉威爾一部最優秀交響舞曲作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也是拉威爾高超的配器技法的典範。拉威爾受著名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以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萊羅,原為西班牙舞曲名,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萊羅」的標題,實際上是一自由的舞曲。
  • 【演出日】鋼琴大師殷承宗與指揮家吳懷世攜手廈門愛樂共同演繹拉赫瑪尼諾夫專場交響音樂會
    今晚19:30鋼琴大師殷承宗傑出青年指揮家吳懷世攜手廈門愛樂樂團在宏泰音樂廳舉辦拉赫瑪尼諾夫專場交響音樂會帶來拉赫瑪尼諾夫的《練聲曲》《第二鋼琴協奏曲》《交響舞曲》耄耋之年,仍不忘初心,熱愛音樂。漂泊留洋,卻心繫故土,難以忘懷。
  • 拉赫瑪尼諾夫| 蒼茫憂鬱的俄羅斯畫卷
    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拉赫瑪尼諾夫(1873-1943)是 20 世紀最偉大的音 樂家之一,然而在1897 年,拉赫瑪尼諾夫《第一交響樂》的首演劣評如潮,令他深受打 擊,並陷入了為期三年的精神崩潰和創作停滯。直到他遇到了心理治療師尼古拉·達利,才重拾自信。1900 年,拉赫瑪尼諾夫完成了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並以此獻給尼古拉·達利。
  • 保利雲劇院 | 在聖彼得堡愛樂樂團的演奏中,聆聽拉赫瑪尼諾夫最後的浪漫
    Denis Matsuev, piano丹尼斯·馬祖耶夫,鋼琴Prelude Opus 32 No.12 in G sharp minor升G小調前奏曲 Op. 32 No.12Denis Matsuev, piano丹尼斯·馬祖耶夫,鋼琴Symphonic Dances, Opus 45交響舞曲
  • 【樂感】聽賈達群新作《交響舞曲-蝶戀傳奇》有感:美得催淚的音樂!
    這其中,我特別關注到三部作品,一部是藝術節開幕式上著名作曲家葉小綱的新作,神話主題交響曲《創世秘符》,另外兩部是上海音樂學院推出大型原創交響民族器樂劇《笛韻天籟》(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喬教授策劃並領銜主演的集體創作)和上海音樂學院中國著名的音樂理論家和作曲家賈達群教授原創的《交響舞曲「蝶戀傳奇」》。
  • 珍藏拉赫瑪尼諾夫最佳的十部作品
    在莫斯科接受的音樂訓練首先使他成為一名音樂會鋼琴家,但作為一名年輕的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卻表現出了非凡的天賦,他的《升C小調前奏曲》以及十幾歲時創作的獨幕歌劇《阿列科》也曾令柴可夫斯基驚詫不已。儘管來自蕭邦和李斯特的強烈影響顯而易見,但拉赫瑪尼諾夫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和柴可夫斯基相類似的晚期浪漫主義風格。
  • 拉赫瑪尼諾夫《悲歌》(《幻想小品集》)
    甚至,在當今好萊塢的電影和百老匯的音樂劇中,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和音樂主題也被大量引用。 《幻想小品集》(Morceaux de fantaisie,Op.3)創作於1892年秋天,是拉赫瑪尼諾夫創作的第一部鋼琴獨奏曲。拉赫瑪尼諾夫將這個曲集題獻給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時的作曲老師安東·阿連斯基。
  • 拉赫瑪尼諾夫 | 最俄羅斯悲壯深邃的聲音
    拉氏是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他的作品甚富俄國色彩,充滿激情、旋律優美,其鋼琴作品更是以難度見稱。水星上位於27.6° N, 302.4° W的隕石坑以他的名字命名。▲ 交響舞曲op.45(尤裡·捷米爾卡諾夫/聖彼得堡愛樂)生平拉赫瑪尼諾夫的父母皆為業餘鋼琴演奏家,母親是他的第一位鋼琴教師。拉赫瑪尼諾夫從四歲開始習琴,然而最初並無突出的表現。
  • 拉赫瑪尼諾夫的神秘職業
    在昨天的公眾號中,也就今天重新推送的本文。我們翻譯這這篇關於New Research Reveals Rachmaninoff's Secret Career的文章。我們在推送的時候,也是拿捏了一下這些圖片的真假,所以用了《拉赫瑪尼諾夫還是雜技演員?》的問句標題。因為如果不嚴肅調查這些圖片,難免會認為是惡搞。所以這次我們附上原作者在圖片下方的一些說明。
  • 看完拉赫瑪尼諾夫的一生,才聽出他樂曲背後隱藏的神秘力量
    中年時期的拉氏這首《第二號協奏曲》的創製,是拉赫瑪尼諾夫創作歷程上的裡程碑。除了重新敞開他心中的「音樂之泉」外,也奠定了屬於他個人的音樂語法和風格。《奏鳴曲》後在1931年又由拉赫瑪尼諾夫重新作了部份的修改,因此此曲有兩個版本。1917年,俄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爆發,使身為沒落貴族後裔的拉赫瑪尼諾夫決定離開俄國(很可能他會被戴上布爾喬亞主義的帽子)。1918年,帶著家人和少許的家產,拉赫瑪尼諾夫一家在瑞士定居下來。
  • 國際著名鋼琴家亞力山卓·莫託斯金:與拉赫瑪尼諾夫、斯特拉文斯基穿越時空的音樂對話
    E大調無伴奏小提琴組曲Suite from the Partita in E Major for Violin巴赫(曲)拉赫瑪尼諾夫(改編)Bach-Rachmaninoff 前奏曲 Preludo 加沃特舞曲 Gavotte 吉格舞曲
  • 【明日演出】冰雪之冠·冬季系列駐場演出——冬的繽紛 拉赫瑪尼諾夫作品音樂會即將唱響冰城
    拉赫瑪尼諾夫獨幕歌劇《阿列科》內容簡介                                         阿列科與津菲拉            拉赫瑪尼諾夫《練聲曲》    拉赫瑪尼諾夫於1915年為女高音(或男高音)譜寫了《練聲曲》,並將其納入《浪漫曲》(op.34)中,從而成為這部作品的第14首。這是一首無詞歌,演唱者可任選一個元音來演唱,通常由樂隊或鋼琴伴奏。
  •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創新之處
    拉赫瑪尼諾夫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俄羅斯音樂界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第三鋼琴協奏曲》更是技巧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典範。在這部作品中,鋼琴技巧的運用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交響發展具有更大的規模,音樂則更深刻、更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