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樓市似乎走錯了「場地」,成交量較2019年比大幅度下跌,不少中小房企頂不住資金壓力只能破產,而就連恆大,在這段時間內也不得不瘋狂的打折出售。為了能促銷房子,恆大是不遺餘力的,早在2月份時就打出了「七五折」的王炸,並啟動了線上賣房的模式,結果此舉被其他各大房企競相模仿,形成了一種「鯰魚效應」!
3月,恆大再次推出了一組新的優惠福利,啟用了「折上折」的玩法,總之能有多優惠就有多優惠,正是在這股浪潮之下,樓市的「小陽春」趕來,各大房企紛紛「各顯神通」。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恆大的王牌還在於推薦別人購買成交,從而形成了全民狂歡,每個人都可以是房產經紀人,一旦推薦好友買到一處房,可獲得的分紅可是比得上很多人半年的薪水。
不過在狂歡的背後,我們不得不思考它背後的原因,恆大之所以優惠這麼大,說白了還是樓市的熱度消退,剛需族無力購買高昂的房子,他們對今後的樓市行情並不是太看好,認為樓市的泡沫可能會越吹越大,不少人都是呈觀望狀態。恆大手裡的現金壓力緊張,只能「斷臂割腕」渡過難關。
這不得不讓筆者聯想到日本上世紀的房產泡沫,在20世紀70-80年代,日本的進出口業務在不斷的擴張,經濟收益也在好轉,力壓西方不少國家,就連美國都變得坐立不安。1985年,歐美等國聯合逼迫日本籤訂一份協議,讓日元升值,減弱其購買力,從而讓西方國家在各行業都能分一杯羹。結果日幣不斷的提升,日本的地產價格也在快速的飛升,當時日本一個地方的地產產值就超過美國的總體樓市。
1990年左右,那些外企紛紛撤出日本,結果這之後地產出現了暴跌,不少地產富豪最後窮困不安,日本的經濟也出現了長時間的衰落,只能靠海外企業才刺激了本國經濟。只是有人問了,80年代日本人都在瘋狂的買房,為何90年代至今,大家不敢買了?在房價暴跌後,為何不去購買呢?
其實日本人並不缺房子,當時之所以會大量的購買,那是因為都當成了商品,大家忽略了它的住宅屬性,因此在80年代舉國都在買房子,希望能從中賺得更多一些。不過隨著日本的房價低迷後,很多人負債纍纍,他們為了還債,一直還了幾十年,如此一來別說買房了,能安穩生活就不錯了。
這些年裡,日本經濟一直很穩定,大家的收入不是太高,因此日本的年輕人,他們不願意當成房奴,不會去購買房子,就算是結婚,也沒有買房的觀念,不然的話只會加大負擔。而日本的租房市場已經自成體系,可以長期租賃,不會臨時被房東趕走。
在這種情況,大家只要每個月或每年付上一筆錢,接下來就能一直居住下去,從而選擇將錢放在其他的花費上。當然東京的房價依舊很高,但這些都是富豪的選擇,日本平民是不會居住的。畢竟日本的交通體系比較完善,郊區居住也很方便。
相比之下,我國的買房熱度就要更高了,不少人即便是沒錢,還是會千方百計地湊夠首付,之後貸款去購買房子,就算是當幾十年房奴,他們也不會太在意。也正因如此,才讓我國的樓市從1998年開始火爆至今,不過我國在2018年也進行了調控,今後的房價也會平穩過渡,大家怎麼看呢?
【註: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際網路,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部分圖片與本次事件無關,只為方便讀者理解,關注我們每天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