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視劇並沒有情景喜劇的一方天地。
1993年,英達拍了一部電視劇,名字是王朔在飯桌上給取的,叫《我愛我家》。
和兩年前由趙寶剛導演、王朔編劇的《編輯部的故事》一樣,《我愛我家》也是室內劇,但意義卻完全不同——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情景喜劇由此誕生。
從此,英式情景喜劇通過小劇場模式沿襲十多年,很多優秀的演員、編劇從中誕生, 直接改變了國產影視的歷史。
90年代初期,改革浪潮方興未艾。
那是新中國誕生後很有活力的時代,政界、商界、文藝界都誕生了許多狠角色。
在即將進入1990年代之前,幾位中國人憑藉一部《紅高粱》,在柏林電影節出盡風頭。
儘管如此,三十年前也沒人能夠預測到這幾個人的未來:一個會成為國民級影后(鞏俐),一個會成為國民級導演(張藝謀),一個會將華語電影推向高峰(姜文),還有一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莫言)。
此前,這部片的導演還在第五代導演開山之作《黃土地》裡大搞攝影。1985年洛迦諾電影節上,他和陳凱歌也是大放異彩。他們一出手,就憑藉藝術電影一戰成名,沒成想此後三十年裡,卻因無法超越自己而被大眾非議。
與此同時,北京的某個大雜院裡,一個北大中文系畢業的作家也在為他的「諾貝爾文學獎」所努力,這個人名叫梁左。
梁左(右)在《我愛我家》中客串
梁左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流傳於後世。為了成名,彼時他已開始周旋於文化界各個領域。
1987年,他創作了《虎口遐想》交付於姜昆。這個作品成為歷年春晚上最令人難忘的相聲,梁左的喜劇創作天分逐漸顯現出來。
梁左家庭背景顯赫,父親是《人民日報》總編,母親是著名作家諶容,梁家三兄妹也都是才華橫溢。
1989年,由王朔小說改編的電影《頑主》上映,這部電影有三個主演,其中有兩個是張國立和葛優。在90年代撐起了國產影視的半邊天。
張國立,梁天,葛優
另一個主演,是一個名叫梁天的年輕人。他便是梁左的弟弟,或許一些95後對這個名字已經沒什麼印象了,但如果看過蘇有朋版本的《倚天屠龍記》的話,一定會記住他的臉,劇裡蝶谷醫仙胡青牛便是他演的。
梁天又有個妹妹叫梁歡,北大畢業,也是個才女。但是我要說的是他的丈夫,中國情景喜劇歷史上一個標杆,這人也是北大出身,那便是英達。
《圍城》中的英達
英氏家族和梁氏背景一樣顯赫,近代以來出了不少厲害人物。英達曾祖父英斂之,創辦了《大公報》和輔仁大學;爺爺英千裡,據說12歲就去英國留學,在臺灣編寫了臺大全系英文教材,余光中和馬英九都是他學生;父親英若誠,曾任文化部副部長,北京人藝老藝術家,同是也是位大翻譯家,曾把《茶館》翻譯成英文並在國外出版。
到了英達這一代,英氏一族開始全面在文藝界發力。1993年的《我愛我家》雖然是情景喜劇,但是在嚴肅作品流行的年代,劇情依然厚重。
90年代初,社會變革加劇,人們價值觀也在受到衝擊。《我愛我家》裡的很多劇情是社會現象的高度濃縮,比如揭示氣功熱背後的騙局,反映滿地都是的皮包公司,講述下海經商夢的破碎,都是非常適應當時的社會風氣的,所以深深打動了當時的觀眾。
在梁左的執筆下,喜劇能釋放出一種悲愴氣息。《我愛我家》亦莊亦諧,大雅大俗,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販夫走卒,都能樂在其中,到現在都是無法逾越的國產劇高峰。
令人扼腕的是,2001年5月19日,梁左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家中去世,終年僅44歲。
他這一走,究竟帶走了多少未完成的故事,成了一個無解之謎。
文採風流今尚存,毫髮無遺恨。
《我愛我家》第61集《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出現了一位年輕人。他剛從中戲畢業沒多久,沒人能想到,他會成為中國情景喜劇史上的一號人物,這個人叫呂小品。說起呂小品,很多人可能聽說過他,但卻沒有太深印象。不過我提一部劇,可能就有印象了,這就是新世紀初,英達和呂小品合作的另一部經典作品《東北一家人》。
這部興起於網際網路時代的電視劇,沒多久就與片頭曲一起火遍大江南北,雪村唱著那首略顯土氣但是不失幽默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迅速走紅,也將沉寂多年的情景喜劇重新拉上檯面。
那幾年,本山大叔帶來的東北味小品在春晚平臺上出盡風頭,盤活了東北民間藝術,也帶動了東北味喜劇的蓬勃發展。
沈騰也曾在《東北一家人》中客串,與呂小品對戲
呂小品作為導演之一,也在《東北一家人》裡演了一個角色——好吃懶做的小痞子牛小偉,成為我兒時記憶裡的一個經典形象。
《東北一家人》火的同時,呂小品、英達乘勝追擊,響應資訊時代的到來,於2001年推出另一部情景喜劇《網蟲日記》。
《網蟲日記》片頭
然而這部戲卻鎩羽而歸,沒有被多少人記住,但這部戲的主角名字卻非常有意思,一個叫寧財神,一個叫俞白眉。
寧財神是《網蟲日記》的編劇之一
沒錯,這部情景喜劇的意義非同小可。這意味著,情景喜劇界的一代鬼才寧財神上線了。
五年後,他的《武林外傳》橫空出世,上演了一出低成本情景喜劇的逆襲大戲。
《網蟲日記》另一名導演叫林叢,他後來也拍了一部走進千家萬戶戲,叫《家有兒女》。
黃曉明飾演「俞白眉」
《網蟲日記》裡還有個演員叫代樂樂,後來嫁給了俞白眉,兩人如今創辦了白眉工作室,在一檔叫《歡樂喜劇人》的綜藝節目上搞了幾齣「瘋狂喜劇」,而飾演「俞白眉」的那個青蔥演員叫黃曉明,這個就不用我多介紹了。
有趣的是,2018年的今天,畢業於西安電子科大的俞白眉,卻和黃曉明的另一個朋友鄧超關係密切,推出了幾部票房頗高的喜劇電影,但因其劇情之爛俗卻飽受觀眾詬病。
2001年,還有很多人物正在文藝界等待發酵。
空政部有個才華橫溢的人名叫尚敬,此時他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年過四十的他正等待著一個機會。
他耗時五年,推出一個劇本《高原如夢》,獲得了一些獎項,但是在尚敬的內心深處,這一切還遠遠不夠。
2002年,一部意義深遠的電視劇《炊事班的故事》登上熒幕,這是一部軍旅題材的情景喜劇,雖然比起平民喜劇來說不太接地氣,但是它的跨度時間很長,五年裡拍了三部,並且獲得了很多獎項和好評,可謂是名利雙收。
更重要的是,這部劇集結了神作《武林外傳》的大半主演,沙溢、範明、洪劍濤、姜超、小毛,都參演了《炊事班的故事》,閆妮和姚晨也在第二部時加盟。
出演《炊事班的故事2》之前,姚晨已經參演過另一部神劇《都市男女》,同為主演的還有一個叫喻恩泰的年輕人,也就是《武林外傳》中的秀才。
《都市男女》也是很多人不可磨滅的回憶,如果不是因為沒上星,該劇前半段的鬼才程度完全不亞於《武林外傳》,在網絡時代一定能紅透半邊天。
可惜的是《都市男女》的另一位主演佟悅,不知是何原因沒能趕上《武林外傳》的末班車,我對他最深的記憶還停留在婁燁《頤和園》郭曉冬室友這個角色上。
和英氏喜劇相比,尚敬的情景喜劇更貼地氣,更先鋒,更年輕化,片頭曲和片尾曲都體現了新世紀年輕人的一種訴求和渴望,從這一點說,同樣是60年代生人的英達,顯然已經落伍了。
寧財神、呂小品也加入了《都市男女》創作團隊,這部戲前前後後拍了300多集,只在江浙滬的一些地方電視臺播出過,網上也已散佚了很多集數。
編劇團隊匯集了大批網絡紅人和版主,他們之中很多人都用自己的網名示人,這裡面除了寧財神、何員外這些奇怪的人名之外,還有一個日後會令很多人印象深刻的名字:邢育森。
現實世界中的邢育森
沒錯,《武林外傳》裡那個膽小怕事卻忠肝義膽的邢捕頭,大名就叫邢育森。邢育森其人也是高材生,北郵工程博士。他和寧財神一樣興起於網絡時代,曾是北郵BBS「鴻雁傳情」LOVE版版主,網名LOVER。
新世紀初,網際網路開始走進平民百姓的生活,然而比起如今屢見不鮮的視頻、遊戲、聊天軟體,當時網絡內容匱乏,資源太少,有時連圖片都加載不了,更主要的還是靠文字來傳遞信息,就連網遊鼻祖《石器時代》也要靠大量的文字來交流。
在這種環境下,自然而然就誕生了「安妮寶貝」與所謂「網文三駕馬車」李尋歡、寧財神、邢育森。那時的網民還熱衷於閱讀文字,哪怕是到2010年初,百度大吧例如WOW吧和李毅吧、天涯、豆瓣的神文還是層出不窮。如今,網文已日趨沒落,更多人只是在閱文上看看奇幻小說連載,看看沒有太多營養的爽文打發光陰。
寧財神,大名陳萬寧,畢業於華東理工,成名於網文時代。他天馬行空的創作能力,很快讓他從同時代的編劇中脫穎而出。從《都市男女》起,他署名編劇的劇集幽默程度和精彩程度,便比其他人署名的劇集高出一個層次。
2004年,寧財神開始完全和尚敬班底合作,推出另一部公益情景喜劇,叫《健康快車》。
這意味著,《武林外傳》的主創與主演全員集結完畢。
2005年,就在《武林外傳》即將誕生的時候,在《網蟲日記》裡與寧財神合作過的導演林叢,推出一部新時代家庭情景喜劇《家有兒女》,成為90後童年的經典回憶。
誰也未曾料到,其主演張一山、楊紫如今的火爆程度絲毫不亞於《武林外傳》裡的任何一名主演。
《家有兒女》有模仿美劇《成長的煩惱》的痕跡,和《都市男女》學習《六人行》的設定一樣,已然暴露出當時創作者在探索本土模式時遭遇的瓶頸,從而通過向高質量美劇取經以尋求突破。
由於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差異,使得《都市男女》和《家有兒女》始終差《六人行》和《成長的煩惱》一大截,或許這也暗示了後起之秀《愛情公寓》深陷美劇抄襲門的結局。
2005-2006年,尚敬導演,寧財神編劇的新劇《武林外傳》在央視八套播出。
央視的一貫作風,是將主旋律和大戲放在一套黃金檔。在八套播出,看得出當時央視並不太重視這部戲,畢竟沒有大場面、大製作、一線明星,充斥著鬼馬和先鋒的劇情,有些泥古不化的領導,甚至有些看不懂這部鬧騰的劇,只是大佬們覺得《健康快車》和《炊事班的故事》口碑還不錯,對尚敬本人的能力還是認同,所以最終播了這部劇。
然而很多人未曾想到,這部戲播出後不久,各大衛視紛紛登門求購版權,央視從中賺了個盆滿缽滿,尚敬、寧財神以及多位主演也就此走紅。
《武林外傳》勢必要在中國電視劇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自《我愛我家》開創先河以後,由於題材和內景的局限,中國情景喜劇總是走不出家長裡短、柴米油鹽,格局很難撐開,再加上文化氛圍並不寬鬆,很多社會問題不可能擺上檯面,藉助劇情來針砭時弊,所以國產情景喜劇已經日薄西山。
沒想到《武林外傳》劍走偏鋒,來了一劑強心劑,你不是覺得內景局限嗎?我適當加上外景,不再設置小劇場觀眾模式,也不加上強撓咯吱窩的笑聲,還原一種表演話劇的氛圍,很大程度上放開了演員的演技;
你不是覺得國產劇模仿美劇嗎?我還是採用《六人行》的模式,但是我卻選用了中國絕無僅有的古裝武俠題材,不僅大大擴展了創作範圍,還規避了抄襲風險;
你不是覺得情景喜劇不接地氣、審美疲勞嗎?我大膽採用《大話西遊》式的無釐頭,雜糅各類喜劇元素,不僅夠先鋒夠解構,還體現後現代主義。
當時的寧財神不知有沒有開始沾染毒品,思維敏捷劇本紮實,寫了好多集複雜邏輯卻還被他圓回來的劇情,例如後期的幾個長篇故事,他被刪掉的六集劇本更是具有匪夷所思的想像力和深度,可能太過於黑暗還是被導演改掉了。
《武林外傳》的一班主演,也在非常寬鬆的氛圍下爆發演技,沙溢的表情包,閆妮的風情萬種,姚晨前一秒還在笑後一秒就哭,尤其是身為導演藝術博士的喻恩泰,堪稱臺本擔當,動不動就要飈各種詩詞和英語,怪不得在《大秦帝國2》中他能演好能言善辯的張儀,和富大龍老師對戲完全不落下風。
總而言之,《武林外傳》「統治」了很多年暑假,才開始降溫,真正打了那個時代大製作、大場面爛戲的臉。
尚敬情景喜劇達到巔峰,而英氏情景喜劇已經走了好幾年的下坡路。
2007年,英達推出了一部不溫不火的情景喜劇《地下交通站》,雖然已經不可能掀起太大波瀾,但我覺得這劇和《武林外傳》一樣精彩。沒有做作的臺詞,劇情緊湊表演完美,並且也是完全原創,但只是在小眾的範圍內傳播,很多人並沒有看過這部劇。
《地下交通站》劇照
只可惜,不管是《武林外傳》還是《地下交通站》,出世便是巔峰,在此之後國產劇真正走入了低谷期。
2010年,在《武林外傳》已經降溫後,江西衛視播放了一部小成本情景喜劇《愛情公寓》。
這部戲的導演韋正,編劇汪遠,此前名不見經傳,但同樣是高材生——上海交大畢業的,他倆既不屬於英達系,也不屬於尚敬系,作品風格也與英達和尚敬迥然不同,就一個字「潮」,充滿了當時年輕人的一種時代感,而且劇本也很幽默紮實,在小鮮肉開始崛起的初期,這幫年輕人的演技也是可圈可點的。
2011年寒假,《愛情公寓2》再次推出,在智慧型手機和網絡的影響下,真正捧紅了愛情公寓的主角們,掀起了又一波情景喜劇浪潮。
不過隨著《生活大爆炸》等美國情景喜劇的走紅,《愛情公寓》的口碑發生了斷崖式下跌。
這是最好的時代,很多人可以一夜成名;這也是最壞的時代,不管多紅的人也會一夜之間深陷醜聞,《愛情公寓》以及他們的主演同樣逃脫不了這般命運。
社交網絡上有大量對比圖片
指出《愛情公寓》涉嫌抄襲
睜眼看世界的年輕人們,陸續發現《愛情公寓》裡有大段對《六人行》《老爸老媽羅曼史》《生活大爆炸》的抄襲,人們惱羞成怒,感覺被深深欺騙,將這部劇又狠狠踩在腳下。
但即使飽受爭議,我也不得不承認,在國產情景喜劇的歷史進程中,《愛情公寓》是一個關鍵節點。從它開始,國產影視劇文化徹底走向了娛樂至上的時代。
不論我們多麼懷念《我愛我家》那個文才輩出的風流時代,不論我們多留戀《武林外傳》天馬行空的劇情,他們終將成為我們的記憶,我們也終將成為別人的記憶。
就像《我愛我家》片尾曲唱的那樣:
當明天成為昨天,昨天成為記憶的片段
現在,國產情景喜劇在缺乏資源,盲目效仿美劇的瓶頸期已經彷徨很久了。我們都在期待這個時代的結束,但我們也不能否認,這個時代給太多人留下了無法抹去的烙印。
當這個娛樂至死、流量第一的時代迎來終結的時候,中國影視能否迎來復興的光輝時刻?
這個問題的答案,無疑更值得我們期待。
來源:蹦迪班長(ID:MrSugar008),為文藝復興而蹦迪。